诗人亨利·米肖艺术专题(四) 丨 浮现-复生(下)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dou出ban))
【感谢译者杨眉授权发布,同时感谢示播列读书小组授权转载】
浮现-复生(下)
亨利•米肖 / 文
杨眉 / 译
这肮脏的黑浪打着泥滚,在愚蠢地,难以忍受地瞎眼穿越时拆毁纸页及其视平线,迫使我干预。
趁着它所激起的雷霆之怒,我重整旗鼓,我重新抓住它,把它割裂,处以磔刑,再撵走。那油然掉口水的硕大污渍非我所愿,我抛弃它,拆除它,四处挥洒。该我上阵!那些为了摆脱水洼而大刀阔斧的动作自然有助于表达深深的恶心,深深的忿怒。它们有表现力。必须火速。从肿胀起来的墨渍里刹那间爬出的晦暗伪足,勒令我即刻看清楚,当机立断。
挣扎于斑渍,激战四起。迅速被物化,盛怒、激愤变成了战士,攻城破阵的战士的剪影变成了逃兵,或者大溃退中的散沙部队。
我击退。
这是不是观此水墨的人看到感受到的?不是。
多少回有人向我描述他的感受,简直与这背道而驰。另外,击退同样是解脱,迸碎锁链,重获自由,是起飞。
不要把“击退”当成其所非,其并不胶守之物。
能量之核(这就是为何它的目标或根源对我举足轻重)它既是障碍也是赐我自由速度的魔力跳板。
艺术助人蜕除惰性。
重要的不是击退或者孕育果实的情感,而是活力。不管有无意识,人之所以进发就是为了步入此境,朝向一种最高腾跃的状态,它是极致的密度,极致的存在,极致的现实化,而它的余留只是燃料——或者场合。
此刻正是这种密度吸引并振奋,远非引起排斥(而对某些人如此,若是——更有远见!)。
一反我天然的惰性,将其刈除,这也是我用来对抗远近周遭人的最具能量的内在工具,它充实我至深,以应万变,因为我常常疲于应付生活,或者不如说,缺了它我就不知所措。
而这点我也不想深究了;此时此刻我正孤军奋战,我有别的事情要做,无暇思考。
然后呢?
好吧,我尤其看到它们的运动。我属于喜好运动的一类人,这运动打破惰性,搅乱线条,溃散行列,使我摆脱架构。运动如违抗,如改写。
我的能力不济至少盛产惊异,我令自己吃惊。更何况,因年轻的知识而年轻。借助冲击、差错。(并非凝滞于原封不动的结果,而是为了知晓来临的。绘画-集结站。)
画画为了掌控世界(它的种种形态),更贴近地,直接地为它诊脉。我大概难免与绘画相逢。绘画是一种可以从零开始的基地。一种较少袭用祖辈的载体。我起码炸裂了一个樊笼。
…………
一往无前,意气风发而不反复,彩颜料里的线条轻捷地向深处行进,就像绝不拖沓的犁铧——但它会向左右摔起软黏土的地皮,使边缘光彩熠熠……于是一道泰然而威严的犁沟划成了,再也不会被填满。
又一次我能自然而然,淋漓尽致,无修改,无第二状态,无需折返,无需润色。一气呵成。
即刻,众即刻……新成员……初生态[3]……从我身上解冻了某种莫名之物,碾碎克制、矜持,欢庆一种生成,一种不期而遇的“生成”:水粉画。
一条线脱离众道,坚定其道,不会被混淆成别的东西。
一条线就像一个耳光打断解释。
绘画为了冒险,为了持续那不确定的、意外的冒险。历经多年而历险如故。
操作-创造。
起初:岛屿状态。
接着是某种紧张。紧张滋生。紧张无休无止。渐萌的扩张必然性。
第一个问题:哪里找得到扩张的阵地?(纸,石头,黏土,画布,舞台。)
找到阵地,为了砥砺一个生命,另一个在审理中的生命,渐臻实现的新生命,此时此地[4],先前不在此的生命。
阵地已觅到,然后是迁移操作。
并非为了制造混乱。并非通过寻求升华甚或堕落,亦非通过补偿,而是通过本质的迁移。唯一必要的操作。
为了能真正兴致盎然,为了一种现实化的生命。作家不是模仿者,他是比别人先看见的人,他找到了办法来解除钳制,来击溃不可接受的僵局。即使一败涂地,在沾沾自满的短视者之中从未一败涂地。从打破自己的困境,他也打破了别人的千万困境,这个时代的,或者仅仅崭露头角的时代的困境。
艺术家属于未来,这是为何他去驱动。
老是看后方,等于想掌握一个动体却搞错了方向!
一个作家为了试用交给他的麦司卡林,寻找一处清静无扰之地。兴许到我家……我可以参与。
尴尬,不懂怎么推辞,我接受了。
兴趣不大。无所期待。这会失败。不会在我身上奏效。
约定的那天,幽幽明明之中,近一小时已流逝……
刹那间,巨锣铿锵的一刹那,色彩鸣锣的一刹那,万顷绚烂的色彩,亮烈,亮烈,俯冲下来敲击我,急迫,尖锐,不协调似嘈杂。酷刑。
而我还只是目睹了最表层的东西。
这种震撼我何曾领略过。
如果曾有什么景观给画家,就是这个了,它起初几乎持续地,然后周期性地,足足八小时,被施与我就像曾施与别的许多人。
确凿的、绝妙的视觉景观。但被强加,而非被赏赐。
我被压倒,淹没其中。
锋利而激昂的现象聚集,色彩鲜明,互相拥挤,斑点复斑点,绝不混淆,绝不放缓无穷的锯齿运动,人也无从猜测其数量级,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大都会的”,宇宙的,亦或坐落在另一个世界……
这淹没,这侵略,这动力不像一幅画,或一种掩层,或引人凝视的缤纷外貌,而是一种回复,是一条神经沿受攻伐、受折磨的视觉道路往深渊处去的反应(彩色景观是次要的)……
印象是有人从我攫取色彩,从我,从我的头,从后脑勺的某个地方。
无疑色彩侵袭而来(如同淹没,这已经以极端的一面引起恐惧,使人宁愿逃脱这种履带式碾过的色彩掩护部队)但我无法忘记这些色彩产生于对我的完整性的进犯。忙着制造色彩的,正是我这不情愿的人。
极度的刺激就像惹人抓挠的灼烫的皮肤刺激,不过这是纯然灿烂、闪闪烁烁、针孔状的刺激,是无尽到狰狞的光子,但没有光线……也……没有光子。
幽暗处一根神经的野蛮的微痒。图像如回应。图像如能源。
图像如针刺。
一整天,一整天几乎都在造影中度过。
在这些被碾长的时时刻刻里,双目紧闭,我不断印证了:图像是某种只能从渺远处被语言翻译的即刻,它在精神中占据一处确乎独立的位置,是为思想提供的原材料。
从一个向另一个的过渡,从一个向另一个的消泯(图像完成于另一个),在此(常常)我们能看到这情形,拥有其景观。
我也有过幻象。
我认为看到了幽灵出没。
我目击我的图像生发功能——兴奋若狂。
倘若接连数小时我感觉或者自以为被解放了,倘若不顾疲倦,不顾常常收效甚微的耗费气力,我动手画起来,那么我便看到别的笔触纷然叠加在起初的寥寥数笔之上,蜿蜿蜒蜒,微小而猬集,比我原本能划的更加飞快,不速之客,人物,或小兽,这先遣队预示着人山人海正匆匆奔向我或者纸页或者绘画的场所。不一会儿白纸不复为白;即使一开始我很快就力孱气馁,只能划上五六笔,也足以从所有的方向骤然引来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他们旋即攒动起来。
这空间忙碌,过于忙碌,倥偬事务不断更新,这空间迅速繁殖新来者。
真是不可思议,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入了空白而我尽管全力以赴,却简直没法用笔追上他们,哪怕到了页角尽头。
不止一次,新一轮之前,为了沉浸于东方氛围我读起有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的文本,插画有建筑图案,装饰和说明图。
当我沉下心来等待,什么也不做,专注于致幻的效力之时,猝然间在我面前的任意物体上,在花瓶、桌子、扶手椅、或者路易十五风格的壁炉上,一样的图案停落下来,却变大,激增,线条数不胜数,不再是静态的,不灭的,而是骚动,活跃,随时辰流转,各自生机勃勃,急遽蜿蜒于现实的表层仿佛它们是通过电影放映的。
没有一条线自行其是,孑然独立,相反所有的线无论在何处,都被捕捉在统一的节奏中,如同在一只马达的控制下步调一致的机械零件。
它们引人联想起一种细弱的咕咕哝哝,不用话语,而是用轻微的笔触。反复的现象——衰减的,抑制不住的——就像在病人、嗫嚅翁身上观察到的那样,在这里雷同地出场,却行动急促。通过颠三倒四、积极而无意识的追忆,我不由自主地反复着,这反复使我产生了置身事外的错觉,它以明显漠然的图像兀自舞动,以无端端的景观不倦地抖擞精神,在沉寂小屋一切可用作银幕的现有表面之上……
视觉现象,总是络绎不绝。
越过造影,驻留在这边,在里面,是存在的一部分,在场之感何其重要。
这些存在物环绕自我,并未呈现到醒目,而是让我感到,让我明白在这儿,它们准备靠近,成群结队或孤零零进入我的房间或者一个独立的空间,这空间时而与房间共存,时而悠悠然驱散它,取而代之……就缺那么一丁点儿它们就能真切切露面,一个个近乎存在,一个个准存在。
这印象比幻视留下的印象更深,更萦绕不散。
历经挫败之后,我能用墨水笔把震颤转译成图形,我参与过那震颤,在其中既是牺牲品和实验对象,也是观察员和窥探者。
色彩呢?不。不可能。
然而那些色彩,那些熠耀斑斓的野蛮图像,极生硬地闯入了我自身,一如工匠壮硕的拇指摁进了软黏土,时不时令我饱受折磨,它们绽裂虹彩,灿烂夺目,肆虐践踏……
碎裂呢?我把这些碎裂表达了一部分(大概由于它们冲击我至深,或恰是出于我为了战胜它们而反复虚掷的气力):与不停的中断、方向之变、有规律的痉挛性倒转联系起来,其规律性仿佛交流电的交替,执拗地重复不休,这震悚的特征令我步入对称,而此前我是对称的顽敌,随时准备好与它决战。
如今我自然而然画着均等又平行的小行列。
位置的失落呢?
那么多别的方面和构造……我无力跟随。
那么多视觉事件……它们所席卷的一切,如何来面对?如何重睹它们?如何使它们进入绘画?
有别的人比我胸有成竹,他们可能做到并且已经着手了。
迷幻之画“运动着,震颤着,因沸腾不息而生气勃勃[5]”。
至少它们趋向于如是,需要如是。
但涉及的永远是不可能之物,是无位置的位置,无物质性的物质,无限制的空间。
物体如何被呈现出来,当它不再有重量,不再穿不透,不再是客观存在物,不再固定;原封未动而又毁成废墟。
往日固定性主宰之处,唯余“流”,“流”一视同仁地穿过至刚与至柔,“流”仿佛那些宇宙粒子穿透大地时没有停顿,甚至没有减速。
一切标准丢失了,一切维度,一切确定之事被废除了。
时间呢?
同等分配的时间,期限却添了弹力,突然长得出奇,此刻所有的维度都飘浮不定。如果铂铱合金的米尺原器放置在此,那衡定的型中之型就会太长,远远超过了它所应代表的米,也就提供不了什么标准值,就像失重下对重力再无感觉。每个长物体都不复停驻于它的自然长度,新的延长将它制服。
书写中,某些竖划不知分寸地冲锋,扭曲词,跳脱词,它们的拼写法飘蓬而起,既是因为自身的冲劲,也是受了急迫的鼓动要去呈现和塑造所牵涉的事物,而透过那事物,力拙技穷地绽露出了突如其来的欲望,过早断送的毛坯。
色彩的强度呢?它们映入内在视觉(或者直接映入双眼),去诱惑为一种无法餍足的新欲望所左右的画家们。
他们再不能照旧满足于有分寸的效果,既然见识过这些解放了的、鹤立而火热的、处于特权状态而风驰电掣的色彩,例如从报纸的第一页它们拔身而出,丝丝灼烫,为大写字母镶金或者形似刺亮的毛虫,抵着字行瑟瑟发抖(对视觉的蹂躏,绝非印象派那一类)。
运动之线也闯入了他们的眼里,蜷曲,伸展,盘绕,退绕;进发如环,扭动腰肢,交错或拆散,成螺旋,委蛇,扇形,伞形花序,孔雀翎,以放浪形骸,以累累呼救,以萨拉班德舞步,以炽烈彗尾,戒指,海星,风玫瑰,俯冲的切分,重影,重影无尽……现在他们试图用笔力逮之,通过大肆挥霍绠带饰、斑纹、流苏、层层叠叠的装饰,一条条线被错当成花絮和赘余,却只是对他们所遭遇之物的微弱描画,表达了一种难以遏制的、地狱般的重复。
要将其表达,电影——擅长运动——做得更胜一筹。
新的创造者也倾力于此:一些环境创造者。装配着活动地板和天花板的房间,被粼粼光芒刺透,四处萦绕着正弦曲线,考究地剥蚀并“魅惑”那些步入者的意识。
一种绘画以曼荼罗的形式展出了,看起来与先前的画丝毫不同,然而有一样的渊源。
它回溯和表现更深邃的基准,这时一切变化,一切等级,一切次要问题消失了,生命一下子拥抱了博大至极的整体。
那么主体拥有了,或毋宁说是“感受了”一种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某个幻象若在这些时刻伴随之,就如此展现出某种东西:一个圆,里面一个四方形,四方形生出魔力,包罗万象,包含一个圆,圆含有另一个四方,后者含圆,圆含四方,四方含圆,以至无穷,而在每个平面中对第一义或第二义的一个或多个属性进行阅读与辨认时从未忽视终极真理,向那真理深处我们下沉,下沉,催眠般被卷走,吸拢,裹挟,趋向无定限分化的永远后退的深渊,但总是在统一体中,借助有规律的重复,独一的节奏。
既置身于,也朝向恒久不变。
携着模糊不定的、周期性的奇异蜕变,这恒久不变,通过一种奇异的内环境稳定性维持着。甚至它的不变性因而加强了。
无限之架构。在它的缺席中,建构。一种整体的、最形而上学的境遇的梗概图。
出于忘我的绘画,关于人看到或可能看到的东西,关于人的所知,表达它在宇宙何处。
这种历来在印度实践的绘画,以最简朴而不欠严谨的方式,被某些狂狷者呈现出来。
他们需要有一种对位置的深思熟虑的视野,这个对别人无法解释的位置是他们的所在……它质询一切。
他们一贯锲而不舍,比起其他所有人,比起任何哲学家,他们更需要本质的准则,与一切呼应的准则。(至于他们没有完全掌握方法,这是另一回事。仅仅是他们的目标就令其画作卓尔不群。)
见识过致幻体验那摧毁又启示的状态的人,若看到这些“沉思”之画,就明白它们出自又论及何种空间,而未能或不愿从中脱离。
不逾一小时,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震荡,世界观[6]翻天覆地变化的人,知晓并认出来。
他曾经感受到的,那种从限制、从纷纭多样、从通常生活的审慎目的、从人类制度中疏离而出的异化,历历在目,成了作品。
数年后,没有服用任何迷幻药,却残存着对断裂的召唤。
一开始画画我就看到它们时不时瓦解,分裂,无尽地分裂。
“剥蚀画”之名赐给了它们。与其这样类比,不如说它们是再聚合之画。
结束了,那以摧毁的逆流进程来干预精神机制的化学。结束了,那残暴的电压。
自我及其创造性单元那令人迷醉或惊骇的专断杀戮,已一去不返了。
然而当我再拿起细笔微微划线,少顷,一种轻微眩晕使我感到轻飘线及其营造的空间在瑟瑟抖动,诱导我重新陷入(确乎不再是被迫,而是受邀请)一个逃逸的、熟悉的、无限而又被无限穿透的世界,在那里一切亦有亦无,亦显亦隐,既包容又不包容,即本质的悬而不决之画,从中可瞥见一张张脸滑过,时而挂一副表情,时而另一副,显示无终局的模糊不定之貌。
归于姿势,归于一体簇团,归于某种辽阔。
在此,我看到这结束了;自发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是试验。
然而某种变动,未灭生机,使人想起一种未能最终、彻底掩埋的熟稔的沸腾。
一种运输,一种翻跃,来自别的迥异的动机,甚至来自某种新技艺简单的发现,将会重新打开一扇通向我已无所期待、似乎失踪之物的门。
流动人数增长了。新的繁复主宰画面。这并非与先前的精神体验无关——但愿见证者比我更明察。涌泉,许久才来。不期而至,然后又很久不见踪影。
我所渴望的多过姿势-运动。我愿它们不仅仅用烈怒狂热、或用从中摆脱的希冀来塑形,而且代表着现实的运动,形形色色还不可想象的运动。
某些观画者认为看到了重重战役。但这是阵脚大乱的混战,似乎见所未见,溃散不息,每战殊异,朝着一切方向而一场场都貌似合理。战火纷起,四下横渡湍流。
还有海难,繁多的海难,陷入汹涌而来、骤然崖立的狂浪。注视它们,简直让人头昏目眩。
一概拆毁,使人想起本质的无规则。
甚于以往,遍布冲突、升腾、横渡、滚落以及类似种种角力,从而形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一个分崩离析的未知空间,一个包含众空间及重重叠叠的复调之众视角的空间,长久以来,和对形态一样,我曾渴望有一天看到这些空间,看到它们被崩溃,解散,分裂,破为飞絮,升起,沉醉……
…………
我又遇到我的某些问题。
胜过充分表达自我,借助绘画,我认为,我曾希望将世界印刻于我。以他者而更强烈。
为了与一种未曾实现的超验相抗衡。部分地,通过挑衅。
我画画是为了使世界更“显露锋芒”,同时拒绝表现与观念的“现实主义”。就这样我从一面开启,又关上了另一面。
符号,我首要的探索。
这是缩减了的世界,最大限度。
某些人把世界缩减至清晰易懂,这也是部分地弃世,就像在抽象的心灵中所见到的那样,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抑制。
沉重,浑厚,令人困窘,这才是世界。
为了忍受它,必须把它大量抛弃,无论以哪种方式。他们全都这么做。
我做得尤其早,太早了。用我的方法。渴望愈深地转化现实,向往永远在那里生活。
由于太频繁地事后羞愧,我感到如此驻留岌岌可危了。在我二十六岁时绘画突然显得适宜于侵蚀我的状态和我的宇宙。
同时我坚持展示这具体世界的现实之稀少。
久而久之,这堂堂世界是否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呢?进步,但并非蔚为奇观。
似乎,我未曾在“它”的地势上遇到具体。
就连对我来说最真实的区域之一——面孔上,客体不费吹灰之力就变成主体,现实性仍旧缺席,一掠而过。
与其说容貌,不如说他们的渐趋消失与我邂逅,他们是情感海绵所吸吮的幽灵。或者我走向他们,一如走向露天地、航道、喷泉、花园。极少关闭。这是被纵横穿越,被分享,被溶解而又带溶解力的一张脸;或者人磕绊上的正是不可见之物。而永远有眼睛灼灼投来另一个世界。
然而甚至在这里,某种东西也不同了。面孔上迷幻的穿蚀渐少。某种放任主义松开了我。
来了某种尚不坚固、却威风凛凛的东西,它寻求的毋宁是战斗,特别是更深地聚焦。哪里?怎样?
无疑,或迟或早,绘画将展示之……通过它自身的道路。
1972
(译自Henri Michaux, Oeuvres complètes III, Paris: Gallimard, pp.541-651.)
注释:
[1] 指雅克-奥利维耶•富尔卡德,在他家里米肖开始更规律地画画。
[2] 指米肖的妻子。
[3] 原文为拉丁语:in statu nascendi。
[4] 原文为拉丁语:hic et nunc。
[5] 如一个主持人所描述。——米肖原注
[6] 原文为德语:Weltanschauung。
——————————○●○●○●○●——————————
相关推荐:
当诗人亨利·米肖执起画笔(上)
当诗人亨利·米肖执起画笔(下)
诗人亨利•米肖谈话录:洛特雷阿蒙曾使我着了魔
米肖论卡夫卡(摘译)
诗人亨利·米肖艺术专题(一) 丨 组诗《画》
诗人亨利·米肖艺术专题(二) 丨 帕斯论米肖
诗人亨利·米肖艺术专题(三) 丨 浮现-复生(上)
【感谢译者杨眉授权发布,同时感谢示播列读书小组授权转载】
浮现-复生(下)
亨利•米肖 / 文
杨眉 / 译
这肮脏的黑浪打着泥滚,在愚蠢地,难以忍受地瞎眼穿越时拆毁纸页及其视平线,迫使我干预。
趁着它所激起的雷霆之怒,我重整旗鼓,我重新抓住它,把它割裂,处以磔刑,再撵走。那油然掉口水的硕大污渍非我所愿,我抛弃它,拆除它,四处挥洒。该我上阵!那些为了摆脱水洼而大刀阔斧的动作自然有助于表达深深的恶心,深深的忿怒。它们有表现力。必须火速。从肿胀起来的墨渍里刹那间爬出的晦暗伪足,勒令我即刻看清楚,当机立断。
挣扎于斑渍,激战四起。迅速被物化,盛怒、激愤变成了战士,攻城破阵的战士的剪影变成了逃兵,或者大溃退中的散沙部队。
我击退。
这是不是观此水墨的人看到感受到的?不是。
多少回有人向我描述他的感受,简直与这背道而驰。另外,击退同样是解脱,迸碎锁链,重获自由,是起飞。
不要把“击退”当成其所非,其并不胶守之物。
![]() |
Bataille,战斗,1952 |
能量之核(这就是为何它的目标或根源对我举足轻重)它既是障碍也是赐我自由速度的魔力跳板。
艺术助人蜕除惰性。
重要的不是击退或者孕育果实的情感,而是活力。不管有无意识,人之所以进发就是为了步入此境,朝向一种最高腾跃的状态,它是极致的密度,极致的存在,极致的现实化,而它的余留只是燃料——或者场合。
此刻正是这种密度吸引并振奋,远非引起排斥(而对某些人如此,若是——更有远见!)。
一反我天然的惰性,将其刈除,这也是我用来对抗远近周遭人的最具能量的内在工具,它充实我至深,以应万变,因为我常常疲于应付生活,或者不如说,缺了它我就不知所措。
而这点我也不想深究了;此时此刻我正孤军奋战,我有别的事情要做,无暇思考。
然后呢?
好吧,我尤其看到它们的运动。我属于喜好运动的一类人,这运动打破惰性,搅乱线条,溃散行列,使我摆脱架构。运动如违抗,如改写。
![]() |
无题,树脂水彩,1965 |
![]() |
无题,树脂水彩,1966 |
我的能力不济至少盛产惊异,我令自己吃惊。更何况,因年轻的知识而年轻。借助冲击、差错。(并非凝滞于原封不动的结果,而是为了知晓来临的。绘画-集结站。)
画画为了掌控世界(它的种种形态),更贴近地,直接地为它诊脉。我大概难免与绘画相逢。绘画是一种可以从零开始的基地。一种较少袭用祖辈的载体。我起码炸裂了一个樊笼。
…………
一往无前,意气风发而不反复,彩颜料里的线条轻捷地向深处行进,就像绝不拖沓的犁铧——但它会向左右摔起软黏土的地皮,使边缘光彩熠熠……于是一道泰然而威严的犁沟划成了,再也不会被填满。
又一次我能自然而然,淋漓尽致,无修改,无第二状态,无需折返,无需润色。一气呵成。
即刻,众即刻……新成员……初生态[3]……从我身上解冻了某种莫名之物,碾碎克制、矜持,欢庆一种生成,一种不期而遇的“生成”:水粉画。
一条线脱离众道,坚定其道,不会被混淆成别的东西。
一条线就像一个耳光打断解释。
绘画为了冒险,为了持续那不确定的、意外的冒险。历经多年而历险如故。
操作-创造。
起初:岛屿状态。
接着是某种紧张。紧张滋生。紧张无休无止。渐萌的扩张必然性。
第一个问题:哪里找得到扩张的阵地?(纸,石头,黏土,画布,舞台。)
找到阵地,为了砥砺一个生命,另一个在审理中的生命,渐臻实现的新生命,此时此地[4],先前不在此的生命。
阵地已觅到,然后是迁移操作。
并非为了制造混乱。并非通过寻求升华甚或堕落,亦非通过补偿,而是通过本质的迁移。唯一必要的操作。
为了能真正兴致盎然,为了一种现实化的生命。作家不是模仿者,他是比别人先看见的人,他找到了办法来解除钳制,来击溃不可接受的僵局。即使一败涂地,在沾沾自满的短视者之中从未一败涂地。从打破自己的困境,他也打破了别人的千万困境,这个时代的,或者仅仅崭露头角的时代的困境。
艺术家属于未来,这是为何他去驱动。
老是看后方,等于想掌握一个动体却搞错了方向!
一个作家为了试用交给他的麦司卡林,寻找一处清静无扰之地。兴许到我家……我可以参与。
尴尬,不懂怎么推辞,我接受了。
兴趣不大。无所期待。这会失败。不会在我身上奏效。
约定的那天,幽幽明明之中,近一小时已流逝……
刹那间,巨锣铿锵的一刹那,色彩鸣锣的一刹那,万顷绚烂的色彩,亮烈,亮烈,俯冲下来敲击我,急迫,尖锐,不协调似嘈杂。酷刑。
而我还只是目睹了最表层的东西。
这种震撼我何曾领略过。
如果曾有什么景观给画家,就是这个了,它起初几乎持续地,然后周期性地,足足八小时,被施与我就像曾施与别的许多人。
确凿的、绝妙的视觉景观。但被强加,而非被赏赐。
我被压倒,淹没其中。
锋利而激昂的现象聚集,色彩鲜明,互相拥挤,斑点复斑点,绝不混淆,绝不放缓无穷的锯齿运动,人也无从猜测其数量级,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大都会的”,宇宙的,亦或坐落在另一个世界……
这淹没,这侵略,这动力不像一幅画,或一种掩层,或引人凝视的缤纷外貌,而是一种回复,是一条神经沿受攻伐、受折磨的视觉道路往深渊处去的反应(彩色景观是次要的)……
印象是有人从我攫取色彩,从我,从我的头,从后脑勺的某个地方。
无疑色彩侵袭而来(如同淹没,这已经以极端的一面引起恐惧,使人宁愿逃脱这种履带式碾过的色彩掩护部队)但我无法忘记这些色彩产生于对我的完整性的进犯。忙着制造色彩的,正是我这不情愿的人。
极度的刺激就像惹人抓挠的灼烫的皮肤刺激,不过这是纯然灿烂、闪闪烁烁、针孔状的刺激,是无尽到狰狞的光子,但没有光线……也……没有光子。
幽暗处一根神经的野蛮的微痒。图像如回应。图像如能源。
图像如针刺。
![]() |
Dessin mescalinien,麦司卡林画,1955 |
一整天,一整天几乎都在造影中度过。
在这些被碾长的时时刻刻里,双目紧闭,我不断印证了:图像是某种只能从渺远处被语言翻译的即刻,它在精神中占据一处确乎独立的位置,是为思想提供的原材料。
从一个向另一个的过渡,从一个向另一个的消泯(图像完成于另一个),在此(常常)我们能看到这情形,拥有其景观。
我也有过幻象。
我认为看到了幽灵出没。
我目击我的图像生发功能——兴奋若狂。
倘若接连数小时我感觉或者自以为被解放了,倘若不顾疲倦,不顾常常收效甚微的耗费气力,我动手画起来,那么我便看到别的笔触纷然叠加在起初的寥寥数笔之上,蜿蜿蜒蜒,微小而猬集,比我原本能划的更加飞快,不速之客,人物,或小兽,这先遣队预示着人山人海正匆匆奔向我或者纸页或者绘画的场所。不一会儿白纸不复为白;即使一开始我很快就力孱气馁,只能划上五六笔,也足以从所有的方向骤然引来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他们旋即攒动起来。
这空间忙碌,过于忙碌,倥偬事务不断更新,这空间迅速繁殖新来者。
真是不可思议,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入了空白而我尽管全力以赴,却简直没法用笔追上他们,哪怕到了页角尽头。
不止一次,新一轮之前,为了沉浸于东方氛围我读起有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的文本,插画有建筑图案,装饰和说明图。
当我沉下心来等待,什么也不做,专注于致幻的效力之时,猝然间在我面前的任意物体上,在花瓶、桌子、扶手椅、或者路易十五风格的壁炉上,一样的图案停落下来,却变大,激增,线条数不胜数,不再是静态的,不灭的,而是骚动,活跃,随时辰流转,各自生机勃勃,急遽蜿蜒于现实的表层仿佛它们是通过电影放映的。
没有一条线自行其是,孑然独立,相反所有的线无论在何处,都被捕捉在统一的节奏中,如同在一只马达的控制下步调一致的机械零件。
它们引人联想起一种细弱的咕咕哝哝,不用话语,而是用轻微的笔触。反复的现象——衰减的,抑制不住的——就像在病人、嗫嚅翁身上观察到的那样,在这里雷同地出场,却行动急促。通过颠三倒四、积极而无意识的追忆,我不由自主地反复着,这反复使我产生了置身事外的错觉,它以明显漠然的图像兀自舞动,以无端端的景观不倦地抖擞精神,在沉寂小屋一切可用作银幕的现有表面之上……
视觉现象,总是络绎不绝。
![]() |
Dessin mescalinien,麦司卡林画,1957 |
越过造影,驻留在这边,在里面,是存在的一部分,在场之感何其重要。
这些存在物环绕自我,并未呈现到醒目,而是让我感到,让我明白在这儿,它们准备靠近,成群结队或孤零零进入我的房间或者一个独立的空间,这空间时而与房间共存,时而悠悠然驱散它,取而代之……就缺那么一丁点儿它们就能真切切露面,一个个近乎存在,一个个准存在。
这印象比幻视留下的印象更深,更萦绕不散。
历经挫败之后,我能用墨水笔把震颤转译成图形,我参与过那震颤,在其中既是牺牲品和实验对象,也是观察员和窥探者。
色彩呢?不。不可能。
然而那些色彩,那些熠耀斑斓的野蛮图像,极生硬地闯入了我自身,一如工匠壮硕的拇指摁进了软黏土,时不时令我饱受折磨,它们绽裂虹彩,灿烂夺目,肆虐践踏……
碎裂呢?我把这些碎裂表达了一部分(大概由于它们冲击我至深,或恰是出于我为了战胜它们而反复虚掷的气力):与不停的中断、方向之变、有规律的痉挛性倒转联系起来,其规律性仿佛交流电的交替,执拗地重复不休,这震悚的特征令我步入对称,而此前我是对称的顽敌,随时准备好与它决战。
如今我自然而然画着均等又平行的小行列。
位置的失落呢?
那么多别的方面和构造……我无力跟随。
那么多视觉事件……它们所席卷的一切,如何来面对?如何重睹它们?如何使它们进入绘画?
有别的人比我胸有成竹,他们可能做到并且已经着手了。
迷幻之画“运动着,震颤着,因沸腾不息而生气勃勃[5]”。
至少它们趋向于如是,需要如是。
但涉及的永远是不可能之物,是无位置的位置,无物质性的物质,无限制的空间。
物体如何被呈现出来,当它不再有重量,不再穿不透,不再是客观存在物,不再固定;原封未动而又毁成废墟。
往日固定性主宰之处,唯余“流”,“流”一视同仁地穿过至刚与至柔,“流”仿佛那些宇宙粒子穿透大地时没有停顿,甚至没有减速。
一切标准丢失了,一切维度,一切确定之事被废除了。
![]() |
Dessin mescalinien,麦司卡林画,1959 |
时间呢?
同等分配的时间,期限却添了弹力,突然长得出奇,此刻所有的维度都飘浮不定。如果铂铱合金的米尺原器放置在此,那衡定的型中之型就会太长,远远超过了它所应代表的米,也就提供不了什么标准值,就像失重下对重力再无感觉。每个长物体都不复停驻于它的自然长度,新的延长将它制服。
书写中,某些竖划不知分寸地冲锋,扭曲词,跳脱词,它们的拼写法飘蓬而起,既是因为自身的冲劲,也是受了急迫的鼓动要去呈现和塑造所牵涉的事物,而透过那事物,力拙技穷地绽露出了突如其来的欲望,过早断送的毛坯。
色彩的强度呢?它们映入内在视觉(或者直接映入双眼),去诱惑为一种无法餍足的新欲望所左右的画家们。
他们再不能照旧满足于有分寸的效果,既然见识过这些解放了的、鹤立而火热的、处于特权状态而风驰电掣的色彩,例如从报纸的第一页它们拔身而出,丝丝灼烫,为大写字母镶金或者形似刺亮的毛虫,抵着字行瑟瑟发抖(对视觉的蹂躏,绝非印象派那一类)。
运动之线也闯入了他们的眼里,蜷曲,伸展,盘绕,退绕;进发如环,扭动腰肢,交错或拆散,成螺旋,委蛇,扇形,伞形花序,孔雀翎,以放浪形骸,以累累呼救,以萨拉班德舞步,以炽烈彗尾,戒指,海星,风玫瑰,俯冲的切分,重影,重影无尽……现在他们试图用笔力逮之,通过大肆挥霍绠带饰、斑纹、流苏、层层叠叠的装饰,一条条线被错当成花絮和赘余,却只是对他们所遭遇之物的微弱描画,表达了一种难以遏制的、地狱般的重复。
要将其表达,电影——擅长运动——做得更胜一筹。
新的创造者也倾力于此:一些环境创造者。装配着活动地板和天花板的房间,被粼粼光芒刺透,四处萦绕着正弦曲线,考究地剥蚀并“魅惑”那些步入者的意识。
![]() |
Dessin de reagreation再聚合之画1969 |
![]() |
无题,丙烯水墨,1971 |
一种绘画以曼荼罗的形式展出了,看起来与先前的画丝毫不同,然而有一样的渊源。
它回溯和表现更深邃的基准,这时一切变化,一切等级,一切次要问题消失了,生命一下子拥抱了博大至极的整体。
那么主体拥有了,或毋宁说是“感受了”一种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某个幻象若在这些时刻伴随之,就如此展现出某种东西:一个圆,里面一个四方形,四方形生出魔力,包罗万象,包含一个圆,圆含有另一个四方,后者含圆,圆含四方,四方含圆,以至无穷,而在每个平面中对第一义或第二义的一个或多个属性进行阅读与辨认时从未忽视终极真理,向那真理深处我们下沉,下沉,催眠般被卷走,吸拢,裹挟,趋向无定限分化的永远后退的深渊,但总是在统一体中,借助有规律的重复,独一的节奏。
既置身于,也朝向恒久不变。
携着模糊不定的、周期性的奇异蜕变,这恒久不变,通过一种奇异的内环境稳定性维持着。甚至它的不变性因而加强了。
无限之架构。在它的缺席中,建构。一种整体的、最形而上学的境遇的梗概图。
出于忘我的绘画,关于人看到或可能看到的东西,关于人的所知,表达它在宇宙何处。
这种历来在印度实践的绘画,以最简朴而不欠严谨的方式,被某些狂狷者呈现出来。
他们需要有一种对位置的深思熟虑的视野,这个对别人无法解释的位置是他们的所在……它质询一切。
他们一贯锲而不舍,比起其他所有人,比起任何哲学家,他们更需要本质的准则,与一切呼应的准则。(至于他们没有完全掌握方法,这是另一回事。仅仅是他们的目标就令其画作卓尔不群。)
见识过致幻体验那摧毁又启示的状态的人,若看到这些“沉思”之画,就明白它们出自又论及何种空间,而未能或不愿从中脱离。
不逾一小时,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震荡,世界观[6]翻天覆地变化的人,知晓并认出来。
他曾经感受到的,那种从限制、从纷纭多样、从通常生活的审慎目的、从人类制度中疏离而出的异化,历历在目,成了作品。
![]() |
无题,丙烯水墨,1971 |
数年后,没有服用任何迷幻药,却残存着对断裂的召唤。
一开始画画我就看到它们时不时瓦解,分裂,无尽地分裂。
“剥蚀画”之名赐给了它们。与其这样类比,不如说它们是再聚合之画。
结束了,那以摧毁的逆流进程来干预精神机制的化学。结束了,那残暴的电压。
自我及其创造性单元那令人迷醉或惊骇的专断杀戮,已一去不返了。
然而当我再拿起细笔微微划线,少顷,一种轻微眩晕使我感到轻飘线及其营造的空间在瑟瑟抖动,诱导我重新陷入(确乎不再是被迫,而是受邀请)一个逃逸的、熟悉的、无限而又被无限穿透的世界,在那里一切亦有亦无,亦显亦隐,既包容又不包容,即本质的悬而不决之画,从中可瞥见一张张脸滑过,时而挂一副表情,时而另一副,显示无终局的模糊不定之貌。
归于姿势,归于一体簇团,归于某种辽阔。
在此,我看到这结束了;自发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是试验。
然而某种变动,未灭生机,使人想起一种未能最终、彻底掩埋的熟稔的沸腾。
一种运输,一种翻跃,来自别的迥异的动机,甚至来自某种新技艺简单的发现,将会重新打开一扇通向我已无所期待、似乎失踪之物的门。
流动人数增长了。新的繁复主宰画面。这并非与先前的精神体验无关——但愿见证者比我更明察。涌泉,许久才来。不期而至,然后又很久不见踪影。
我所渴望的多过姿势-运动。我愿它们不仅仅用烈怒狂热、或用从中摆脱的希冀来塑形,而且代表着现实的运动,形形色色还不可想象的运动。
某些观画者认为看到了重重战役。但这是阵脚大乱的混战,似乎见所未见,溃散不息,每战殊异,朝着一切方向而一场场都貌似合理。战火纷起,四下横渡湍流。
还有海难,繁多的海难,陷入汹涌而来、骤然崖立的狂浪。注视它们,简直让人头昏目眩。
一概拆毁,使人想起本质的无规则。
甚于以往,遍布冲突、升腾、横渡、滚落以及类似种种角力,从而形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一个分崩离析的未知空间,一个包含众空间及重重叠叠的复调之众视角的空间,长久以来,和对形态一样,我曾渴望有一天看到这些空间,看到它们被崩溃,解散,分裂,破为飞絮,升起,沉醉……
…………
![]() |
无题,丙烯水墨,1971 |
我又遇到我的某些问题。
胜过充分表达自我,借助绘画,我认为,我曾希望将世界印刻于我。以他者而更强烈。
为了与一种未曾实现的超验相抗衡。部分地,通过挑衅。
我画画是为了使世界更“显露锋芒”,同时拒绝表现与观念的“现实主义”。就这样我从一面开启,又关上了另一面。
符号,我首要的探索。
这是缩减了的世界,最大限度。
某些人把世界缩减至清晰易懂,这也是部分地弃世,就像在抽象的心灵中所见到的那样,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抑制。
沉重,浑厚,令人困窘,这才是世界。
为了忍受它,必须把它大量抛弃,无论以哪种方式。他们全都这么做。
我做得尤其早,太早了。用我的方法。渴望愈深地转化现实,向往永远在那里生活。
由于太频繁地事后羞愧,我感到如此驻留岌岌可危了。在我二十六岁时绘画突然显得适宜于侵蚀我的状态和我的宇宙。
同时我坚持展示这具体世界的现实之稀少。
久而久之,这堂堂世界是否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呢?进步,但并非蔚为奇观。
似乎,我未曾在“它”的地势上遇到具体。
就连对我来说最真实的区域之一——面孔上,客体不费吹灰之力就变成主体,现实性仍旧缺席,一掠而过。
与其说容貌,不如说他们的渐趋消失与我邂逅,他们是情感海绵所吸吮的幽灵。或者我走向他们,一如走向露天地、航道、喷泉、花园。极少关闭。这是被纵横穿越,被分享,被溶解而又带溶解力的一张脸;或者人磕绊上的正是不可见之物。而永远有眼睛灼灼投来另一个世界。
然而甚至在这里,某种东西也不同了。面孔上迷幻的穿蚀渐少。某种放任主义松开了我。
来了某种尚不坚固、却威风凛凛的东西,它寻求的毋宁是战斗,特别是更深地聚焦。哪里?怎样?
无疑,或迟或早,绘画将展示之……通过它自身的道路。
1972
(译自Henri Michaux, Oeuvres complètes III, Paris: Gallimard, pp.541-651.)
注释:
[1] 指雅克-奥利维耶•富尔卡德,在他家里米肖开始更规律地画画。
[2] 指米肖的妻子。
[3] 原文为拉丁语:in statu nascendi。
[4] 原文为拉丁语:hic et nunc。
[5] 如一个主持人所描述。——米肖原注
[6] 原文为德语:Weltanschauung。
——————————○●○●○●○●——————————
相关推荐:
当诗人亨利·米肖执起画笔(上)
当诗人亨利·米肖执起画笔(下)
诗人亨利•米肖谈话录:洛特雷阿蒙曾使我着了魔
米肖论卡夫卡(摘译)
诗人亨利·米肖艺术专题(一) 丨 组诗《画》
诗人亨利·米肖艺术专题(二) 丨 帕斯论米肖
诗人亨利·米肖艺术专题(三) 丨 浮现-复生(上)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