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终有一天,太阳会再次升起
你或许都未曾注意到,就这么悄无声息地
你会开始思考其他的事情
会挂念一个和你的过去毫无交集的人,一个只属于你的人
那时,你就会明白
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布鲁克林》
乡愁,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最痛的心觞。特别是在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飞机,也鲜有电话,横亘在你和故乡间的距离是那么的真切。一旦远渡重洋,下次相见便显得遥遥无望;在那个时代,离乡即意味着孤身一人,放弃所有,无依无靠。那时的离乡,需要更大的勇气。
《布鲁克林》不是一部只谈乡愁的电影,但其中的乡愁却最戳我心。
我六岁就来了上海,对于故乡,只有些儿时残破的记忆。然而,即使是我这样一个“早把他乡当故乡”的人却还能经常梦到儿时在故乡的田埂里捉蜻蜓的场景。对故乡的怀念,对儿时的追忆,对旧时光的不舍,都在这个梦里得到了慰藉。从古至今,有太多的文人墨客都抒发过自己对于家乡的怀念。家乡,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根之所在,即使身处异乡,最终也要落叶归根。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如此。艾莉丝从离乡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想得要死,当听到家书送达时更是连饭都顾不上吃,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当看到姐姐的叮嘱、母亲的担忧时更是止不住自己的泪水。当悠扬的爱尔兰民乐响起时,教堂里每个人的眼里都噙着泪水,即使是已离乡半辈子、早已熟悉了他乡生活的老人们也不例外,对于家乡的回忆总能戳中人最柔软的那部分。那是人最不设防的儿时,那是最无忧无虑的岁月,那是充满了爱、亲人和朋友的岁月,毕竟,家是家。
《布鲁克林》简直把背井离乡的酸楚描写的淋漓尽致。第一次坐船不知道海上天气不好是不能吃饭的,晕船时又吐又泄,厕所被人占用而只能在桶里排泄;从闭塞落后的小镇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穿着老土被人耻笑;没钱只能住在地下室,不敢说话、行为拘谨,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窘迫尴尬,丝毫不加美化。这里的所有艰难都让人更加地想念故乡,想念那些个安稳惬意的日子。然而,为了自己当初的决定,为了离乡时的誓言、梦想,艾莉丝只能变得更加努力。当每天起早贪黑,为生计忙碌占据了生活的全部,爱丽丝早已没空想家。而当爱情最终降临,艾莉丝的心似乎开始慢慢靠近这个叫做“他乡”的地方。
人总比我们自己想象的更坚强,开始的我们以为自己跨不过这道坎,自己对故乡的思恋将会困扰折磨我们至死,后来我们才明白有些事情,我们总会慢慢习惯。当你在新的地方有了朋友,有了恋人,你就会明白,这里也可以是另一个家。
所以思乡到底是什么?思的是故土、家人、朋友?还只是安逸?
爱情,是这个电影的另一个主题。
这里的爱情复杂又纯粹。艾莉丝在异乡遇见了自己纯粹的爱情托尼。然而当回到家乡,回到那个舒适安逸的温柔乡,她却在父母朋友的撮合下遇见了那个也颇有好感的吉姆。本来从回乡之日起就坚称自己马上要回布鲁克林的艾莉丝,在家人、朋友的轮番攻势下,也乱了阵脚,打起了退堂鼓,开始怀疑起自己最初的决定。一边是最初的梦想、远方的爱情、需要奋斗的艰难的生活;另一边则是安逸的故乡、亲人的陪伴和优渥的条件。艾莉丝该如何抉择?在这里,影片纯粹把它变成了一个对于爱情的选择。然而在我看来,她真正选择的是她的生活。她选择托尼也许不仅是因为爱情,更是对于生活的选择,追逐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当你在他乡奋斗打拼,希望闯出一番天地,结果到头来,却发现,你所追求的名利、财富,其实在家乡一样可以获得,甚至更加轻易。你是否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背井离乡,离开家人、背叛故土,这样究竟值不值得?艾莉丝在回乡后生活变得出奇的顺利,原本在故乡的失意早已不见,她怨恨地发出感慨:“为何在我离开时不是这个样子。”,后半句她没说下去“那样我就不会离开了。”因为说出来就是承认自己的失败,否定了当初的自己。
影片的前半部分在讲思乡,而后半部分则是在讲人生,充满了选择、变数、戏剧性的人生。如果艾丽斯的姐姐没有死,她可能就不会回乡,在布鲁克林坚持着自己最初选择的道路,如果没有回乡,她也不会面临这样棘手的选择,不会摇摆不定,不会怀疑自己,不会思考离乡的意义。然而,也许又正是这样的挫折才让她更加清楚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并不属于你的土地上,如果你注定是一只要展翅飞翔的林中鸟,那那个安逸温暖的牢笼一定无法困住你。因为你的心不属于这里,你渴望着更广阔的蓝天。那个所谓的故乡也许并不是你真正的故乡,因为心之所在,才是故乡。
你或许都未曾注意到,就这么悄无声息地
你会开始思考其他的事情
会挂念一个和你的过去毫无交集的人,一个只属于你的人
那时,你就会明白
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布鲁克林》
![]() |
乡愁,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最痛的心觞。特别是在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飞机,也鲜有电话,横亘在你和故乡间的距离是那么的真切。一旦远渡重洋,下次相见便显得遥遥无望;在那个时代,离乡即意味着孤身一人,放弃所有,无依无靠。那时的离乡,需要更大的勇气。
《布鲁克林》不是一部只谈乡愁的电影,但其中的乡愁却最戳我心。
![]() |
我六岁就来了上海,对于故乡,只有些儿时残破的记忆。然而,即使是我这样一个“早把他乡当故乡”的人却还能经常梦到儿时在故乡的田埂里捉蜻蜓的场景。对故乡的怀念,对儿时的追忆,对旧时光的不舍,都在这个梦里得到了慰藉。从古至今,有太多的文人墨客都抒发过自己对于家乡的怀念。家乡,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根之所在,即使身处异乡,最终也要落叶归根。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如此。艾莉丝从离乡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想得要死,当听到家书送达时更是连饭都顾不上吃,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当看到姐姐的叮嘱、母亲的担忧时更是止不住自己的泪水。当悠扬的爱尔兰民乐响起时,教堂里每个人的眼里都噙着泪水,即使是已离乡半辈子、早已熟悉了他乡生活的老人们也不例外,对于家乡的回忆总能戳中人最柔软的那部分。那是人最不设防的儿时,那是最无忧无虑的岁月,那是充满了爱、亲人和朋友的岁月,毕竟,家是家。
![]() |
《布鲁克林》简直把背井离乡的酸楚描写的淋漓尽致。第一次坐船不知道海上天气不好是不能吃饭的,晕船时又吐又泄,厕所被人占用而只能在桶里排泄;从闭塞落后的小镇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穿着老土被人耻笑;没钱只能住在地下室,不敢说话、行为拘谨,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窘迫尴尬,丝毫不加美化。这里的所有艰难都让人更加地想念故乡,想念那些个安稳惬意的日子。然而,为了自己当初的决定,为了离乡时的誓言、梦想,艾莉丝只能变得更加努力。当每天起早贪黑,为生计忙碌占据了生活的全部,爱丽丝早已没空想家。而当爱情最终降临,艾莉丝的心似乎开始慢慢靠近这个叫做“他乡”的地方。
人总比我们自己想象的更坚强,开始的我们以为自己跨不过这道坎,自己对故乡的思恋将会困扰折磨我们至死,后来我们才明白有些事情,我们总会慢慢习惯。当你在新的地方有了朋友,有了恋人,你就会明白,这里也可以是另一个家。
所以思乡到底是什么?思的是故土、家人、朋友?还只是安逸?
![]() |
爱情,是这个电影的另一个主题。
这里的爱情复杂又纯粹。艾莉丝在异乡遇见了自己纯粹的爱情托尼。然而当回到家乡,回到那个舒适安逸的温柔乡,她却在父母朋友的撮合下遇见了那个也颇有好感的吉姆。本来从回乡之日起就坚称自己马上要回布鲁克林的艾莉丝,在家人、朋友的轮番攻势下,也乱了阵脚,打起了退堂鼓,开始怀疑起自己最初的决定。一边是最初的梦想、远方的爱情、需要奋斗的艰难的生活;另一边则是安逸的故乡、亲人的陪伴和优渥的条件。艾莉丝该如何抉择?在这里,影片纯粹把它变成了一个对于爱情的选择。然而在我看来,她真正选择的是她的生活。她选择托尼也许不仅是因为爱情,更是对于生活的选择,追逐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 |
![]() |
当你在他乡奋斗打拼,希望闯出一番天地,结果到头来,却发现,你所追求的名利、财富,其实在家乡一样可以获得,甚至更加轻易。你是否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背井离乡,离开家人、背叛故土,这样究竟值不值得?艾莉丝在回乡后生活变得出奇的顺利,原本在故乡的失意早已不见,她怨恨地发出感慨:“为何在我离开时不是这个样子。”,后半句她没说下去“那样我就不会离开了。”因为说出来就是承认自己的失败,否定了当初的自己。
![]() |
影片的前半部分在讲思乡,而后半部分则是在讲人生,充满了选择、变数、戏剧性的人生。如果艾丽斯的姐姐没有死,她可能就不会回乡,在布鲁克林坚持着自己最初选择的道路,如果没有回乡,她也不会面临这样棘手的选择,不会摇摆不定,不会怀疑自己,不会思考离乡的意义。然而,也许又正是这样的挫折才让她更加清楚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并不属于你的土地上,如果你注定是一只要展翅飞翔的林中鸟,那那个安逸温暖的牢笼一定无法困住你。因为你的心不属于这里,你渴望着更广阔的蓝天。那个所谓的故乡也许并不是你真正的故乡,因为心之所在,才是故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