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需要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
我们周围,总是有很多善良之人,当我们遭遇不幸,他们会发出类似“哦,你真可怜,太不幸了,如果那一切不会发生就好了”的声音,甚至给予一些物质上的资助。这种同情心是可贵的,却也是可恶的,因为,我们无法感知这些善良之人的感同身受,在这样一场对话和交流中,我们的身姿在不断地变矮变矮,而那些语言和资助,甚至成为了对方感动自己的筹码,更有甚者,有些人会生出圣母的光环。
其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是这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同情,而是一种更能表达自己高情商的能力,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与他人交际时,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体会他人的思想、行为,并且即使在不认同他人观点的情况下,理解并包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小孩,他的奶奶快死了,别人在安慰老人的时候,总会说“您一定会长命百岁,您怎么会死呢,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了”,而小孩却说:“啊,那我可真舍不得啊”。这样的对话让我动容,再多无济于事的安慰,也抵不过一句最真诚最动情的真心话了。因为没有什么比对方能理解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让我们感动和感谢的事情了。
同情心,只会感动自己,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同理心,无需感动谁,获得的却是信任。护理学家Teresa Wiseman提出,真正的同理心应该具备四种特性,一是接受观点,就是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或认同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事实。二不是不加评论,可以理解为即使他人的观点不被自己接受,也应该不妄加评论、揣测、贬低他人。三是看出他人的情绪。四是尝试与他交流。
这里,我先转载一段话,这段话是毕业于台大心理学系心理学的龔佑霖(心灵侦探)先生在2015年写的《用對方法,安慰才有效》一文中的一段: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将人们安慰他人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情绪消除(emotion dismissing),另一种叫做情绪指导(emotion coaching)。他最早是在婴幼儿的研究上,发现了这两种模式的差异。采取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总是会希望能透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让孩子忘了遇到的挫折与愤怒。对他们而言,孩子的生气就是攻击性的表现,悲伤就是自怨自艾,而恐惧则是懦弱的展现。他们总是会跟孩子说:「别担心,我想是你误会他的意思了。」、「没关系,遇到挫折再爬起来就没事了。」、「不要生气,想开点,多往正面想,这个世界会更美好。」;而情绪指导的父母,则会把孩子的生气、恐惧、悲伤,当作是一种和孩子建立连结的机会,帮助孩子了解这一些感受。Gottman在他《爱的博弈》一书中,举了一个情绪指导型父亲的例子:「当我的孩子被欺负时,我会停下手边的工作,去了解它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会努力理解他的感受与原因,然后和他站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大部分都是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或者说,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的是情绪消除模式,根据Gottman的研究,情绪指导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学业优秀,人际关系良好,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行为问题相对较少。
在我看来,情绪指导型父母,就是一种加入较多同理心元素的父母,这样父母建立起更多的家庭连结,而一味使用同情心和情绪消除方式的父母,失去的也是连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是这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同情,而是一种更能表达自己高情商的能力,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与他人交际时,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体会他人的思想、行为,并且即使在不认同他人观点的情况下,理解并包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小孩,他的奶奶快死了,别人在安慰老人的时候,总会说“您一定会长命百岁,您怎么会死呢,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了”,而小孩却说:“啊,那我可真舍不得啊”。这样的对话让我动容,再多无济于事的安慰,也抵不过一句最真诚最动情的真心话了。因为没有什么比对方能理解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让我们感动和感谢的事情了。
![]() |
同情心,只会感动自己,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同理心,无需感动谁,获得的却是信任。护理学家Teresa Wiseman提出,真正的同理心应该具备四种特性,一是接受观点,就是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或认同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事实。二不是不加评论,可以理解为即使他人的观点不被自己接受,也应该不妄加评论、揣测、贬低他人。三是看出他人的情绪。四是尝试与他交流。
这里,我先转载一段话,这段话是毕业于台大心理学系心理学的龔佑霖(心灵侦探)先生在2015年写的《用對方法,安慰才有效》一文中的一段: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将人们安慰他人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情绪消除(emotion dismissing),另一种叫做情绪指导(emotion coaching)。他最早是在婴幼儿的研究上,发现了这两种模式的差异。采取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总是会希望能透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让孩子忘了遇到的挫折与愤怒。对他们而言,孩子的生气就是攻击性的表现,悲伤就是自怨自艾,而恐惧则是懦弱的展现。他们总是会跟孩子说:「别担心,我想是你误会他的意思了。」、「没关系,遇到挫折再爬起来就没事了。」、「不要生气,想开点,多往正面想,这个世界会更美好。」;而情绪指导的父母,则会把孩子的生气、恐惧、悲伤,当作是一种和孩子建立连结的机会,帮助孩子了解这一些感受。Gottman在他《爱的博弈》一书中,举了一个情绪指导型父亲的例子:「当我的孩子被欺负时,我会停下手边的工作,去了解它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会努力理解他的感受与原因,然后和他站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大部分都是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或者说,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的是情绪消除模式,根据Gottman的研究,情绪指导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学业优秀,人际关系良好,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行为问题相对较少。
在我看来,情绪指导型父母,就是一种加入较多同理心元素的父母,这样父母建立起更多的家庭连结,而一味使用同情心和情绪消除方式的父母,失去的也是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