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 · Monocle
1
刚来伦敦的时候以为这里的咖啡馆是不可以久坐的。在商业街上的那些的确是,但是一些隐藏在商业街角落,城市道路中的很多咖啡馆可以坐很久。
一般只有一层的咖啡馆我不久坐,以免打扰到别人。
两层的咖啡馆,大多空旷,楼下的角落温暖,安静。
而且不需要特意跟着各种指南去寻找,打开Yelp APP随便搜一家评分四星的,就不会令你失望。
Monocle是少见的,仿佛是为了久坐而定的咖啡馆,知道它是因为上新闻课时的需要。一个碎片化杂志的衍生物。
第一次去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人大多平和,不少人单独前往,带着电脑。从Baker Street下来的时候经过一条没有红绿灯的小马路,我正要通过时,一辆出租车开过来, 是黑色的。现在伦敦的很多出租车都被包装上了广告,这个还是典雅的黑色,合着眼前砖色的楼,耳边仿佛响起了古老的钟声。我停了一步,让他先走。视线无意中转到司机位置的时候,发现白发的老绅士对我笑了一下。
心情忽然有些开心。
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笑,也许只是视网膜传到到大脑的错觉。
可是那有什么关系。
2
我经常去那边,
可爱的小孩,情侣,单独来学习的学生,认识服务员的熟人。坐在角落里,经常可以观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群。
这一次我的边上坐了一群中国女生,声音有些大,点了一大堆东西,服务员上点心的时候,咋咋呼呼。
“我们来晚了,cheese cake只有一块了。”
“那赶快去买别的,怕别的也没了。”
一个人上去点单,
我没有去听她们的对话,但是声音大的我有些烦躁。
“那个谁,我准备在XX地方买房子。”
“好啊”
“XXX上次去日本旅行,机票竟然要750磅”
“那么贵?”
“XXX怀孕了,还买了个XX的包。”
“那个很好啊。”
“我上次取了十万现金……”
“不是吧?”
她们的对话被打断,是服务员过来问,“pumpkin cake?”
她说,“yes” 姿态莫名自信,声音高上了一个分贝。
服务员走了之后,她们继续话题,“这个蛋糕5.5磅”
“那个6磅”
说完价格之后,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还没来得及走远的服务员叫回来,“ 我们还有XX和XX没上。”
我不耐烦的瞥了她们一样,看见她们涂了时下最流行的韩国大姨妈色调唇膏的嘴大长着,手伸的很靠前,喂进了一口蛋糕。
一边吃的时候眼睛还望着对方,来不及咀嚼,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
周围的人频频侧目,而我恰好坐在她们边上,视线的重量压过来时,我不得不先帮她们过滤。
这个年代,装饰已经成了女性的刚性需求了,我也不例外。只是把这些东西变成捆绑自己的人生信条,有些令人唏嘘。
去年电脑进果汁了,论文几乎写完死线将至,bar里的人不被允许拿出内存条,也修不了。跑去了中国城修,找了一个据说最靠谱的人,虽然不得不换屏幕,但是好歹数据还是救回来了。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在纠结买新的还是换屏幕,本来想着缓缓吧,结果修好的第二天,提交论文前没几分钟,电脑突然死机了。下午就是死线,只好大早上跑回去修。
他说买个新的吧,修一下钱比买个新的还贵,多的钱可以买个包呢。
当时我还比较敏感,现在想来也没什么。
他在这里修电脑,每天见到各种各样的人。我在等待的时候看见一个男生,感觉很紧张。生活费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还多出了意外开销,他把自己的烦躁表现在言语上。似乎语言上多占一点便宜也好,修电脑那人对他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和神经质的表现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
伦敦容易让人膨胀,一个刚出国的,多半从学校里出来的人,第一次那么轻易的可以接触到精英人群通过天赋或者努力才能看到的东西。他们一半开始膨胀,觉着自己已经不同于往常了。另一半开始自卑,但是自卑最后也演化成了一种伪装着的膨胀,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的自卑。当然这些指的是普通人而言,是有一小部分,但在伦敦算大部分的人是跳脱出这个现象之外的。
我有些烦躁。
可能我还太年轻,负面情绪总让我印象深刻。
3
我想起了一次聊天,明明是很普通的对话,却让人惬意。大概那三人各有特色,而恰好三人是很好的朋友,加上有了一定阅历之后不浮不躁,安安静静的气氛的关系吧。
她们也谈事业谈恋爱谈移民,和其他人一样,口里不时蹦着英语,但是她们温和的,自然的,令人舒适。
我是其中一个人的朋友,和我很多信仰基督的朋友一样,她温和虔诚,但是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和价值观,她不直接的表达,而是温和的包容周遭的世界,她也尝试吸引我感受耶稣,可惜我冥顽不灵。她和另外两个人不是很像,她更像是在聆听,而不是表达,大部分的时候。
另外两个人的其中一个,姑且称之为A,化着微浓的妆,有些俏皮的小口音,她们都工作好些年了,而年纪稍长的女性都有些可爱之处。
她拉着我帮她拍照,拍了很多张,四处拍各种角度拍。
另外一个人,B。她正陷入爱情的烦恼,说着自己最近看的一些解答疑惑的书,我们静静听着,偶尔点下头。
朋友,C。偶尔发布一下自己的观点。
爱情聊着聊着,我们就说到了很难遇见喜欢的人了,然后A顺延聊起了娱乐圈和豪门。
A说了一些娱乐圈的内幕,稍稍带着一些向往,我们互相感叹起来,“现实比电视剧更加狗血。”
A是那种喜欢在朋友圈发华丽图片的女孩, 如果能被人尊敬爱戴,过上富足的生活,对她而言就是幸福了。事实上她也做到了,我很羡慕她感受到了幸福。
后来话题又转到养生上去,B说四点之后不建议进食了,我也赞同,最近感觉到了胃的负担,但是又无法克制食欲。
C听着,偶尔用圣经里的东西解释她们的谈话。她也谈起她最近的工作,谈到正好有某个活动的入场券,可以邀请她的朋友参加。
只是一些家常的话题,也许因为她们已不需要再迷茫了,一切显得平和。分别之后,我和C顺路。
”我喜欢和她们做朋友,她们人都很好。”
我点头。
刚来伦敦的时候以为这里的咖啡馆是不可以久坐的。在商业街上的那些的确是,但是一些隐藏在商业街角落,城市道路中的很多咖啡馆可以坐很久。
一般只有一层的咖啡馆我不久坐,以免打扰到别人。
两层的咖啡馆,大多空旷,楼下的角落温暖,安静。
而且不需要特意跟着各种指南去寻找,打开Yelp APP随便搜一家评分四星的,就不会令你失望。
Monocle是少见的,仿佛是为了久坐而定的咖啡馆,知道它是因为上新闻课时的需要。一个碎片化杂志的衍生物。
第一次去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人大多平和,不少人单独前往,带着电脑。从Baker Street下来的时候经过一条没有红绿灯的小马路,我正要通过时,一辆出租车开过来, 是黑色的。现在伦敦的很多出租车都被包装上了广告,这个还是典雅的黑色,合着眼前砖色的楼,耳边仿佛响起了古老的钟声。我停了一步,让他先走。视线无意中转到司机位置的时候,发现白发的老绅士对我笑了一下。
心情忽然有些开心。
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笑,也许只是视网膜传到到大脑的错觉。
可是那有什么关系。
2
我经常去那边,
可爱的小孩,情侣,单独来学习的学生,认识服务员的熟人。坐在角落里,经常可以观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群。
这一次我的边上坐了一群中国女生,声音有些大,点了一大堆东西,服务员上点心的时候,咋咋呼呼。
“我们来晚了,cheese cake只有一块了。”
“那赶快去买别的,怕别的也没了。”
一个人上去点单,
我没有去听她们的对话,但是声音大的我有些烦躁。
“那个谁,我准备在XX地方买房子。”
“好啊”
“XXX上次去日本旅行,机票竟然要750磅”
“那么贵?”
“XXX怀孕了,还买了个XX的包。”
“那个很好啊。”
“我上次取了十万现金……”
“不是吧?”
她们的对话被打断,是服务员过来问,“pumpkin cake?”
她说,“yes” 姿态莫名自信,声音高上了一个分贝。
服务员走了之后,她们继续话题,“这个蛋糕5.5磅”
“那个6磅”
说完价格之后,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还没来得及走远的服务员叫回来,“ 我们还有XX和XX没上。”
我不耐烦的瞥了她们一样,看见她们涂了时下最流行的韩国大姨妈色调唇膏的嘴大长着,手伸的很靠前,喂进了一口蛋糕。
一边吃的时候眼睛还望着对方,来不及咀嚼,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
周围的人频频侧目,而我恰好坐在她们边上,视线的重量压过来时,我不得不先帮她们过滤。
这个年代,装饰已经成了女性的刚性需求了,我也不例外。只是把这些东西变成捆绑自己的人生信条,有些令人唏嘘。
去年电脑进果汁了,论文几乎写完死线将至,bar里的人不被允许拿出内存条,也修不了。跑去了中国城修,找了一个据说最靠谱的人,虽然不得不换屏幕,但是好歹数据还是救回来了。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在纠结买新的还是换屏幕,本来想着缓缓吧,结果修好的第二天,提交论文前没几分钟,电脑突然死机了。下午就是死线,只好大早上跑回去修。
他说买个新的吧,修一下钱比买个新的还贵,多的钱可以买个包呢。
当时我还比较敏感,现在想来也没什么。
他在这里修电脑,每天见到各种各样的人。我在等待的时候看见一个男生,感觉很紧张。生活费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还多出了意外开销,他把自己的烦躁表现在言语上。似乎语言上多占一点便宜也好,修电脑那人对他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和神经质的表现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
伦敦容易让人膨胀,一个刚出国的,多半从学校里出来的人,第一次那么轻易的可以接触到精英人群通过天赋或者努力才能看到的东西。他们一半开始膨胀,觉着自己已经不同于往常了。另一半开始自卑,但是自卑最后也演化成了一种伪装着的膨胀,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的自卑。当然这些指的是普通人而言,是有一小部分,但在伦敦算大部分的人是跳脱出这个现象之外的。
我有些烦躁。
可能我还太年轻,负面情绪总让我印象深刻。
3
我想起了一次聊天,明明是很普通的对话,却让人惬意。大概那三人各有特色,而恰好三人是很好的朋友,加上有了一定阅历之后不浮不躁,安安静静的气氛的关系吧。
她们也谈事业谈恋爱谈移民,和其他人一样,口里不时蹦着英语,但是她们温和的,自然的,令人舒适。
我是其中一个人的朋友,和我很多信仰基督的朋友一样,她温和虔诚,但是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和价值观,她不直接的表达,而是温和的包容周遭的世界,她也尝试吸引我感受耶稣,可惜我冥顽不灵。她和另外两个人不是很像,她更像是在聆听,而不是表达,大部分的时候。
另外两个人的其中一个,姑且称之为A,化着微浓的妆,有些俏皮的小口音,她们都工作好些年了,而年纪稍长的女性都有些可爱之处。
她拉着我帮她拍照,拍了很多张,四处拍各种角度拍。
另外一个人,B。她正陷入爱情的烦恼,说着自己最近看的一些解答疑惑的书,我们静静听着,偶尔点下头。
朋友,C。偶尔发布一下自己的观点。
爱情聊着聊着,我们就说到了很难遇见喜欢的人了,然后A顺延聊起了娱乐圈和豪门。
A说了一些娱乐圈的内幕,稍稍带着一些向往,我们互相感叹起来,“现实比电视剧更加狗血。”
A是那种喜欢在朋友圈发华丽图片的女孩, 如果能被人尊敬爱戴,过上富足的生活,对她而言就是幸福了。事实上她也做到了,我很羡慕她感受到了幸福。
后来话题又转到养生上去,B说四点之后不建议进食了,我也赞同,最近感觉到了胃的负担,但是又无法克制食欲。
C听着,偶尔用圣经里的东西解释她们的谈话。她也谈起她最近的工作,谈到正好有某个活动的入场券,可以邀请她的朋友参加。
只是一些家常的话题,也许因为她们已不需要再迷茫了,一切显得平和。分别之后,我和C顺路。
”我喜欢和她们做朋友,她们人都很好。”
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