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黑釉
吉州黑釉 班头是我大学里的班长,故称班头。他很早就开始搞收藏,起点心气很高,直奔北宋官窑。不久便认识到高端瓷收藏领域发展空间其实很小,目标改为龙泉。当年我和他同一办公室对坐几年,常见他看一本论龙泉青瓷的学术书。由对龙泉的兴趣,班头对高古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收藏目标渐渐锁定原始青瓷,颇想在此相对冷门的领域有番作为。没想到,一山还有一山高,云纹雷纹、兽足袋足、西周殷商……班头兄一路又被引向了良渚古陶。良渚陶器不像良渚玉器那么被重视,但班头认为,良渚陶礼器及用器和原始玉器一样,蕴涵着中华文明审美上的核心DNA,其重要性终将被人认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专攻,班头如今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良渚陶民间藏家了。 在班头的收藏兴趣从高古瓷转向原始瓷期间,因见我喜茶,他送了我一个宋代吉州窑黑釉茶盏。此盏品相很好,皮肤细腻而有光泽,他称之为“黑美人”。我拿回家后就供在茶几上,当时常来我家的王浪全不理会这是“古董”,总拿它当烟灰缸使,久之,此盏就真成了我家的烟灰缸,连班头来也颐然弹烟灰于此“黑美人”腹中。终于有一天,早已不受重视的“黑美人”被不小心摔碎了。余老师闻知,痛骂我等年轻人“暴殄天物”,他从我家垃圾篓里收起碎瓷,说自己一向非常喜欢这件黑釉茶盏,过去不好意思开口要,现在你们既然摔碎不要了,我就拣回去了。临走还说了句:我家里要是有这样的“老婆”,开也开心死了。余老师回家用胶水粘好碎盏,发现缺了一小块,他还准备以后用石膏补上。神奇的是,差不多一个月后,我大扫除时竟然在床底下找到了那块碎瓷片,总算帮余老师完了璧。 修补好的黑釉茶盏,后来一直被余老师供在家中重要位置,每次见到都似在责备我:你当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真让我有点惭愧。后来我做了一首平仄未调的打油诗,以示对此事还是颇知愧疚。诗云:“吉州宋盏黑釉霜,浪子手高作烟缸。天物亦当随时用,古玩不在保险箱。终不小心成五瓣,始生后悔觅千方。吾师搜去细粘补,笑谓家婆无此香。” 有一次我去班头那儿看他的收藏,特意抄了此诗带去,算是正式祭奠“黑美人”。班头那次又找出了一个有残缺但非常结实的早期越窑青瓷碗,说:“这个你拿去当烟灰缸用吧,它应该不太容易摔坏。” 看来还是颇谙我之本性。 这些都已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过因有此经历,让我和“吉州黑釉”也结下了缘。光明兄本来就是个陶瓷迷,对“吉州黑釉”也特别青睐,他也像余老师一样责备过我和王浪不识美器。后来,“吉州黑釉”就成了我们“读书会”早期重要论题之一。光明兄的主要观点是:宋代吉州窑黑釉器肯定与禅宗的发展有关,而这一脉“禅宗美学”后来主要东传了日本,在中国却基本是断了法脉,至少不再风行和被重视。班头也来参加过几次讨论,不过此时他已总要强调良渚黑陶才是这一切的鼻祖。光明兄后来经过一番搜罗考证,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了一篇颇像模像样的文章,算是我们“读书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光明兄自己烧的“汤陶”,颇有追续“黑釉禅风”之志。他感兴趣的还有早期紫砂壶,认为它们既然最早是由明代禅僧创制,很有可能是试图追承宋代茶禅遗风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烧制的简化茶器。“紫砂”最早可能就是对“黑釉”的替代和追忆。光明兄曾数次赴宜兴寻访疑似“金沙寺”故地,想找出些能论证他的猜想的蛛丝马迹,终无甚大获,不过至少证实了宜兴一带元末明初的确是“东南禅窟”。我们也讨论,紫砂壶开始风行的时代,宋朝社会真实的审美趣味已时过境迁。元、清都是异族统治,后世中国人对宋朝“文化”的想象,自然更多偏重于宣和博古的正统、苏黄米蔡的超逸、乃至徽宗书画的精致文雅,因为那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高度。即使创制时很强调质朴天然的紫砂壶,迅速也就被“文人化”了。对“吉州黑釉”之类的追忆,即使真的有,哪能敌得过对“曼生壶”之类的追附。 虽然其实主要就是我和光明兄俩人在瞎捣鼓,“读书会”上我俩却还是各有分工侧重,我侧重“早期文明从哪来”,光明兄则侧重“又到哪去了”。光明兄总是不太甘心“吉州黑釉”及其代表的“禅宗审美”今天只有在东邻才能看到。有一次,我们在他家厨房抽烟闲聊,他老娘用了多年的盐钵斗突然让我们眼前一亮,这不就颇具我们一向心仪的“黑釉禅风”嘛,光明兄和我霎时都顿悟了:那些被东邻奉为至宝的“天目盏”,其实也就是“黄鹤楼”而已,“吉州黑釉”早已升华涅槃。但谁说那些唐宋禅师们提倡的“禅宗美学”,不能超圣入俗,融入中国老百姓最家常使用的水缸、酒瓫、花盆、砂锅、钵斗之中? 2012-07-24 余老师修补好的黑釉茶盏

钵斗

宋代吉州窑黑釉器与禅宗的关系 作者:汤光明 宋代吉州背景 唐代开元年间起,开凿位于江西南部的大庾岭,打通了通往岭南的大门,将中原与两广连接了起来。这让原来不发达的吉州(又称庐陵)地区一下子成为全国南北方向的重要交通要道,获得了大发展的机遇。在这之后的几百年里,吉州的经济、文化面貌完全改变了,这对后世中国文化的格局也造成了重要影响。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吉州户数达 335710户,人口近96万。北宋时吉州供应国家粮食近40万石,占江西全省的30%,占全国的7%;至南宋绍兴年间,江西全省人口总数为322万多人,吉州人口就有95万,占全省的30%,供应国家粮食增至60万石,仍占江西全省的30%,占全国近10%。吉州在宋代成了富裕之地,当时称为“金庐陵”,名副其实。作为宋代江南西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吉州以近百分之一的人口贡献全国近十分之一的粮食,“庐陵米价”牵动天下,足见其农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 整个宋代,吉州地区对朝廷的影响,不仅是在经济上,更表现在文化上。它为国家总共贡献了1037名进士,其中刘沆、欧阳修、周必大、文天祥都曾官至宰相。宋代江西书院149所,县学、私墅规模大,水平高,赣江沙州上的白鹭洲书院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书院。与净居寺并立的青原会馆,也是吉州最早的书院之一,一度是全国著名的理学讲坛。境内的武功山和玉笥山又是道教圣地。境内永和镇是赣江上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手工业特别是陶瓷业极发达。 吉州也是重要的禅学基地。六祖慧能的嗣法弟子青原行思的道场,就在赣江东面,与吉安城隔水相望。宋真宗天僖五年(1021),吉州有僧人40万,尼6万多人,此时的吉州,寺院林立,永和镇方圆两三公里内,竟有10多座寺院。 吉州窑和禅宗的关系 吉州窑,窑址位于今天的吉安永和镇,始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在南宋时达到鼎盛。吉州窑盛期,窑工有3万左右。现存24个窑包遗址,堆积了372.6万平方米残陶片。黑釉器是宋代吉州窑的主要产品,从早期的单色黑釉,发展到各种窑变黑釉,以及在基础黑釉上的多种装饰变化。 元末明初刊本的《东昌志》记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周显德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磁窑团,有团军住之。及宋复盛,景德中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数千家。”永和窑各窑厂分布在赣江两岸,重要的还有在青原山边的彭家窑、临江窑。由于景德镇的兴起,审美趣味的改变等原因,最终停烧于元末明初时。 吉州窑是一个成熟的,大规模生产的窑厂,这和这一地区的特定经济、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吉州乃至整个江西,在宋代是禅宗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寺庙林立,商业发达。唐代以来,禅宗在江西、湖北一带生根,禅宗一花开五叶,每个门派都和江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赣江中游的吉州正是沟通南北(从庐山到岭南)和东西(从南岳衡山到皖、浙、闽)的枢纽,这里又是商品和信息的集散地,这一当时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也使吉州成为文化重镇,是禅宗发展的核心地带。鉴真、马祖等唐代高僧都曾驻足于此。后来被尊为中土“禅宗七祖”的行思,选择吉州的青原山作为弘扬禅宗的道场,其实颇有时代背景。 中唐 “武宗灭佛”的影响,促使了佛教禅宗农禅制的产生。江西的大规模开发,则为禅林庄园经济的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时间大规模的寺院又纷纷创建和繁荣起来。禅宗寺院的发展及风行的茶礼、茶宴,产生了对黑釉器的追求。受寺院茶礼、茶宴的影响,民间“斗茶”也成为时风,茶器也模仿寺院定制,大量的黑釉茶盏订单,无疑成为宋代吉州窑日益兴盛的主要市场动力。 吉州地区寺院规模及使用黑釉器情况 宋代佛教大致分为禅、教、律“三宗”,宋初以华严、法相、律宗最有影响,宋仁宗起开始扶持禅宗。1047年,欧阳修奏请云门宗高僧圆通居讷入京住持,禅宗在京城和北方广泛流行起来,并发展成主流。禅宗的法眼、云门、曹洞等宗门都出自吉州青原行思的法系,临济宗的黄龙派和杨歧派也和吉州有关系。 隋唐时吉州约有65所寺院,按当时41025户算(元和年806-820),平均631户就有一座寺庙。北宋末时,户数335710户,96万人,寺庙增加迅速。在永和镇方圆两三公里的地方,就有宝寿寺,智度寺慧灯寺,古佛寺,本觉寺,守约斋等10余座寺庙。 辖区内重要寺庙还有,青原山净居寺、龙须山资国寺、禾山大智院、祥符寺 、普渡寺、西塔古寺、净土庵等。吉水县的大东山,传说唐代时般若禅师在山中传法,慕名而来的信徒众多,佛殿佛塔林立。有龙济寺、玉皇殿、集虚观、真常观、东华观、安乐寺、同庆寺、白云庵、百公庙等10多处。宋代吉州不仅寺院多而且规模大,净居寺盛时僧尼几千,传说大智院内有直径丈余大锅。 寺院越来越多,寺院规模越来越大,丛林制度越来越完善,法事也越来越多,这些必定使得对用于佛事的器物的需求量也变得很大。北宋欧阳铁《杂著》提到“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即反映了这种现实情况。香炉、烛台、钵器、茶器、净瓶(军持)、盘、盏等寺院用器,都是吉州窑的常见产品。 至少在唐代,就有大量黑釉钵的出现。钵是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寺院所用的钵对色、体、量都有明确要求。色,指外观色彩,要采用灰黑色,令人不起爱染心;体,指材质,体质尚粗,使人不起贪欲;量,指大小,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黑色、质粗、节俭”,这是有记载的佛教对钵器的要求,这也说明了寺院定制的器物,需要符合佛教教义。 黑釉器的最早烧制,可能始自东汉,东晋时德清窑的黑釉器是早期黑釉的代表,之后从南到北都有不少窑口烧制黑釉器。但大规模烧制影响深远的黑釉茶盏、茶碗,则是以吉州窑为代表,时间约始自唐末至宋初,到南宋为鼎盛。宋代除江西吉州窑外,福建建窑也是著名的黑釉茶盏、茶碗生产基地。 北宋初吉州窑仍以青白瓷为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现存吉州窑最早的有纪年的黑釉盏是1086年,这和禅宗在北宋时开始被重视并迅速发展的时间也相吻合。吉州窑纪年瓷中,最早有“元丰五年”铭(1082)黑釉罐和“元佑元年”(1086)铭黑釉白覆轮茶盏,说明当时素黑釉已经成熟。11世纪末黑釉瓷以敞口型为主,进入南宋后,在单色黑釉成熟烧制的基础上,器型细微变化很多,装饰手法也多起来,纪年瓷中黑釉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证明南宋是吉州窑黑釉器发展的鼎盛期。 中唐以后和宋朝,正是禅宗的大发展时期。禅僧和社会的联系也很活跃,从宫廷辩论到寺院接待士大夫参加茶宴仪式,禅僧们很积极地以各种“方便”普及佛教信仰。当时的寺院茶礼、茶宴以及受其影响而在民间盛行的“斗茶”之风,一时极为流行。黑釉茶盏也因此风行于世,无疑促使了吉州窑的发展。 吉州窑最大宗的产品是黑釉茶盏 茶在当时,首先就是寺院的专利产品。而黑釉茶盏,就是禅宗寺院“茶禅一味”的注册商标。 禅宗寺院普遍使用茶器,可从《敕修百丈清规》中大量对寺院茶礼的描述中就看到端倪。这部书为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礼仪程式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就有对寺院茶礼制度做出的详细规定。禅宗寺院特设有茶头一职,寺院一切茶事活动必须依章而行。 《百丈清规》里多处提到“茶”:“新命辞众上堂茶汤西堂”、“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山门特为新命茶汤”;“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茶汤榜预张僧堂前上下间”、“斋退就云堂点茶”、“巡堂一匝请茶”、“行茶遍瓶出”、“上下间问讯收盏退座”;“挂真举哀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出丧挂真奠茶汤”;“赴斋粥、赴茶汤”;等等。可见从唐末到宋代,茶礼在寺院典制中地位重要,一是寺院重要的宗教仪式要用茶;二是寺院日常礼仪、僧侣举奠之仪也要用茶;寺院还有为大众施茶的习俗。如此众多的茶礼,僧众及居士们所用的茶器,多是就近取材,也应有许多是本地施主供养,这和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内容是吻合的。 唐宋饮茶的习俗是饮“粉茶”,讲究分茶之艺。茶叶粉末注汤击拂时形成的白色浮沫,在黑釉茶盏里更能被对比映照,这自然是黑釉茶盏风行的一大原因。而寺院定制器物必须“黑色、质粗、节俭”的要求,可能是黑釉茶盏成为寺院茶礼、茶宴专用茶器并被民间追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永和窑的窑包上看,几乎每一个窑包的大宗产品都是黑釉茶盏和黑釉碗,其他黑釉产品则有注壶、罐、碟、钵、瓶等,许多黑釉器上写有铭文为某某寺,或充供养,反映出当时寺院和信徒对器物的具体要求。标准黑釉碗、盏的特点是假圈足,几乎看不见足。弧线饱满,象一个缩小的钵,全黑釉到底,釉表面有一层细腻的肌理,泛着一种内敛的光。除标准的黑以外,还有许多窑变色,大多色彩深沉,质朴含蓄。其中最被人推崇的与寺院茶礼、茶宴有关的是木叶盏,一片菩提叶或桑叶,停在钵內,或在中间,或在边缘,象一颗心飘浮在无尽的深邃的空间中,诠释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唐末北宋就开始的禅宗寺院茶礼、茶宴及对黑釉茶器的追求,到南宋更加风靡。宋室南渡后,禅宗“五山之首”为杭州附近的余杭径山寺,其茶宴也是大量使用黑釉茶盏。日本圣一国师等留宋僧将径山寺茶宴传入日本,并带回径山高僧赠送的茶盏、茶具,后在日本茶道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天目盏”的宋代黑釉茶盏,至今在日本被尊为至宝,可以说它是宋代“禅宗美学”的活标本。 宋代黑釉茶器除普通的无装饰的茶盏外,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洒釉装饰,如蝌蚪纹、兔毫、虎皮斑、玳瑁、油滴等多种纹饰,特点是自然脱俗,不求工整。这些在静寂的黑底上的釉戏,典型地反映出宋代陶瓷工匠对“禅韵”的审美追求。 宋代吉州窑、建窑的工匠似乎普遍有一种愿望,要将动植物的皮毛、甲壳、叶脉、花纹复制在陶瓷器上,体现出对自然美的极度推崇,他们甚至还把星星印在黑盏上。由于陶瓷烧制工艺的特点,陶瓷器上很难制出精确写实的风格,但却流溢出一种随意书写,看似偶然又自信洒脱的美。这可能也有来自当地质朴民俗风格的影响,但无疑“禅宗审美”在其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份量。 吉州禅风和“禅宗美学” 吉州在三国时就有僧侣驻扎,禅宗四祖道信也曾在吉州。而自青原行思(?-741)714年建安隐寺(后称净居寺)后,吉州成为禅宗重要的根据地。 青原行思以后,和吉州有关的唐代著名禅僧有石头希迁(700-790)、耽源应真(765-823)、仰山慧寂(807-883)等。其中石头希迁是在青原山求学于青原行思,禅宗南宗五家,后有三家就出于石头一系。耽源应真先为国师南阳慧忠侍者,后住吉州耽源山立门庭。仰山慧寂做沙弥时则在耽源山学禅于应真禅师。 在后世灯录中有记载的禅宗六祖慧能法脉下的吉州禅僧还计有:六祖下第四世吉州孝义性空禅师、仙天禅师,六祖下第七世吉州资福如宝禅师(沩仰宗)、禾山无殷禅师,六祖下第八世吉州资福贞邃禅师(沩仰宗),六祖下第十三世吉州隆庆庆闲禅师,六祖下第十四世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临济宗)、青原齐禅师,六祖下第十五世吉州禾山慧方禅师(临济宗)。宋代在吉州的重要禅僧还有云门下二世的云豁(942-1011),那位与苏东坡彻夜长谈的东林常总(1025-1091)也曾在吉州禾山向智材禅师学习。 吉州禅风的特点是:既超拔脱俗,又注重艺术性的教化功能。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1.画圆相。 这是沩仰宗的特点,这一禅法发源于慧能。九世纪初仰山慧寂曾去吉安耽源山拜见应真禅师,他老师耽源应真有一件传家宝,即南阳慧忠传给他的慧能亲手画的九十七个圆相图案,应真把这些圆相全都给了慧寂。慧寂却把这些圆相都烧掉,这一行为可以反映出吉州禅风的峻烈。不过画圆相这种行为是否也暗示吉州禅早有艺术化的倾向呢?画圆相的基本理论依据,来自华严宗的理事圆融,是表达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形式,颇有《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意思。沩仰宗在禅学发展上的特点,看来是用“参玄”代替“参禅”,颇有艺术味道,因此它也特别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欢迎。 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北宋末青原惟信(?-1117)有个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样对回归自然本来的认识,后来也成为学习艺道的经典三段论。 3.默昭隐显。 由青原系发展出的曹洞宗,后来对禅宗影响最大的是由宏智正觉(1091-1157)提倡的“默照禅”。正觉虽主要在浙江天童寺弘法,但其所嗣的曹洞宗是在吉州发源。正觉在法堂上宣扬“照与照缘,混融不二。心与心法,淴合无差”,追求主体与客体的圆融无碍。其《默照铭》篇中有“默默忘言,昭昭现前”、“晦而弥明,隐而愈显”之语,若以此来观察吉州黑釉的审美特点,颇有“量身定作”之感。而宏智正觉的时代也正是吉州窑的繁荣期。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甚至没有佛像,但却注重通过日常行为来学习和表达,所以出现有画圆、画赞、喝茶、棒喝、吹笛、默照等禅法。禅宗一般比较注重用象征的方法来帮助学者觉悟,如青原行思的净居寺直接建在水上,你要跨过桥,才能进大殿。同时禅宗也很注重劳动,怀海的《百丈清规》中规定,每个和尚包括方丈在内,都需要参加手工或卑微的工作。在窑厂林立的吉州,僧人亲自动手制作茶器,或者也方便对产品釉色和品质的特别追求。 宋代禅林庄园经济的壮大、农禅的盛行,使民众与寺院结合的更紧密。“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的妄想缘影”,宋代禅僧在接引教化信众的“茶宴”中,发展出了在茶盏中观察幻象的注汤游戏,禅理在黑釉盏素底上茶汤浮沫的刹那变幻中,得到隐喻和注解,所谓“得意于忘形”。“点茶”、“斗茶”在宋代士大夫文人乃至民间百姓中风行一时,反映出了当时禅宗思想在民间的广泛影响。而吉州窑质朴的黑釉器的大量制造,也反映出了“禅宗美学”深深扎根民间的审美特点。 关于“禅”的美学,宋代僧家也许没有明确的提出,但却在深刻地实践。禅本质上不是艺术,而是超越艺术,引导人生的。铃木大佐说:“禅的真理是把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的平凡生命,变成一种艺术的、充满真实内在创造的真理。” 这在宋代尤其典型。吉州窑黑釉茶盏里体现出来的“禅宗美学”,在宋代应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教化力量。 北宋的上层文化精英热衷搞“重光三代”的“文艺复兴”,皇帝的喜好精致文雅也影响了文人的趣味,所以后世提到宋朝艺术,多重视那些淡雅精致的风格。尽管当时的社会到处弥漫着习禅风气,但如今看来,对真正有“禅风”的艺术作品及器物,对“禅宗美学”的传统和发展脉络,仍是雾里看花,不太清晰。 反观东邻日本,唐、宋、元、明,代有学僧来中国学禅,也有不少中国禅僧东渡传法。“禅宗美学”对后来的日本文化影响巨大。日本学者九松真一在《禅·美术》(1976)一书中,列出禅门艺术的7种特质:不均齐、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以此参照对比吉州窑黑釉器,除了不均齐、枯槁两条,其余皆极吻合。而不均齐、枯槁正是日本化禅宗美学的特征。在宋代中国相对崇尚精致的生活里,这两条还未被强调。在日本,也要到17世纪中期才真正流行。 唐宋时禅僧和文人们关系密切,如苏、黄、米、蔡“宋四家”都和禅僧有亲密接触,禅僧文化对他们的艺术面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南宋后期的画家梁楷,本是画院的画家,但后来却一改院风,以著名的“减笔画”力求神韵,明显是受到“禅宗美学”的影响。法常(牧溪)等画僧的作品,更是被日本留学僧带回日本,被极为推崇。但在中国,后来大多数人却往往只知有“八大”,不知有牧溪。 虽然有数量不少的宋代吉州窑黑釉器传世,但吉州黑釉和禅宗的关系,黑釉器中所体现的“禅宗美学”及其传播和影响,显然还未被充分重视。 附: 光明兄初次去径山寺时,觅得一件铭有北宋“熙宁”年号的黑釉茶盏残件,其《径山》诗中“熙宁瓯盏幽玄意”句即因此而成。 径山 亘古五峰宗五岳。 首山双径通双流。 照坞年年春来早。 喝岭每逢茶节忙。 熙宁瓯盏幽玄意 漱泉映声疏篁弦。 天目三千松涛里。 苕溪源头云水闲。 黑釉欣赏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76352189/ 艺术的故事
-
非鱼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11:39:16
-
八大山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10:46:36
-
满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10:11:40
-
豆友4471266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09:50:58
-
🍉啵啵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2 14:19:07
-
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22:47:11
-
qc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4 01:05:34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09 05:10:58
-
無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09 19:37:57
-
逝者如斯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7 01:02:19
-
渔湾闲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6 15:54:56
-
yur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6 07:04:23
-
骆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6 05:17:42
-
Kenv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6 03:41:57
-
善融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5 23:34:55
-
笒庐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5 14:12:51
-
千载潜寐黄泉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5 10:51:40
-
Ranj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5 10:13:56
感冒的河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浦宁路围墙4月28日 (2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24日 (3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8日 (5人喜欢)
- 巴海兄摄东塘村神帝庙土主节、古清溪寺游塘节、湖墩庙二清明小福王节、老吴王庙三月初八新菩萨像开光 (5人喜欢)
- 清明随拍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