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书记——“猴赛雷”的艳阳天
“好春光在这艳阳天
朦胧胧像是那从前
睡梦酣梦中天外的青山
抬头望向天空蓝蓝”
——窦唯《艳阳天》
2016年3月5日上午10点的苏州的天气就像21年前窦老仙的歌词一般,走出江南彻骨湿寒的人们,身是舒展的,心是开阔的,“在这春光里,总会有好事发生。”
“我有精装网格本,你要看一看吗?”漫步于粤海广场旧书摊中,一个熟悉的书老板把我引到三楼的柜台前,可惜还是春节前那本尚未谈拢的精装网格本《草叶集》,书中的黄斑和前几页的缺角总让人遗憾,看来又是一无所获的一天,然而精装网格本旁“韩美林”三字吸引了我的眼球。
对于韩美林先生的画册,自从接触孔网后,可谓频繁遇见,印象最深的是09年因怜惜10元钱错过了1979年朝华出版社一版一印的精装本《美林画集》(可能是韩先生文革后第一部画集),上面还有有韩美林先生的亲笔签名,成交价200余元。当时我只是被这种水墨画风格的动物画所吸引,弃标后也没啥感觉,后了解韩先生的大名后,引为收藏旧书史中得一痛,却也切切实实记住了“韩美林”先生的名字。后虽遇见过几本韩先生的画册,却都是90年代后的画集,印数多,书籍封面设计和排版有点配不上韩先生的绘画,也就没收。
然而今天遇见的“韩美林”有所不同,12张画片加一张说明页,13张16开的画片合成一集,说明页上特地注明“这套画片采用独特的多色胶印和单色凹印的套印工艺复制”,落款是“上海印刷厂制版印刷”,画片抚摸在手中,凹凸有致,更加突现韩美林先生“水晕墨章”动物画的感觉,油墨色彩鲜明华丽恰似原作,画作四周以墨绿色条文装饰,颇有三、四版人民币和老国库券的味道,一看就知应为80年代早中期老物。正想收入囊中,又犹豫了一番,因为凭经验,这样的一套画片应有函套,函套上会有版权说明,注明出版时间,一套的具体张数。然而这套没有,就有点像没有姓名的孩子一般了。但最后还是凭着摊主开出的合适价格和自己收书的一点经验,把她带走了。
回家查遍网络,发现这套画片就是没有出生证(版权页)的。但根据十二张画作中,韩美林先生的落款不是乙未年就是一九七九年,出版时间大致可推断为80年代初,而制作单位因只有“上海印刷厂”这个大众的名字,一时查不出资料。但根据孔网上的书籍,这个“上海印刷厂”从50年代到70年代,印制过大量精美的笔记本、年历、伟人像、xxx选集,而这次能制版印刷“多色胶印和单色凹印”的韩美林画作,当时应该为技术领先、资金雄厚的国营大厂,具体资料还是不吝请老姜、张老师、汤老师、城市里的候鸟等前辈赐教。
再说说画片的作者韩美林先生,身边人知道韩先生大名或是因为08年北京奥运的吉祥物五福娃,最有“影响”的还是今年年初的“猴赛雷”吉祥物,虽然韩美林先生申明“猴赛雷”3D模型与己完全无关,但浮躁的时代、蛮横的受众那管这些,各种谩骂、调侃蜂拥而出,还一度引出了一波“信号灯”(“猴赛雷”为红黄绿三色)后现代艺术艺术浪潮。最后随着得“100分”的春晚闭幕,根本没有出场的“猴赛雷”3D模型也彻底偃旗息鼓,韩先生的水墨原稿也在争议中默默退场。经历了这场风波后,也许在美术圈外受众的眼中只有韩美林先生的“猴赛雷”造型了,然而我知道1979年时韩美林先生作品重返大众视线时,真的很美。
那是《人民画报》1979年的第11期,神州大地摆脱神秘十年后的第三年,狂热的口号、一层不变的样板戏、漫山遍野的红旗、充斥大街小巷的语录歌开始消退的第三年。《人民画报》1979年第11期第22页和23页选登了韩美林先生的8副画作,那时他刚在《狐狸打猎人》美术片中担任美术造型师崭露头角。画报中选登了酣睡的小狐狸、绿梅下缓行的小毛驴,这些小动物都有一股子钟秀灵气,确实“能使白胡子老头和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都喜欢。”(《韩美林的动物画》作者范曾),而这位当年已经四十二岁“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注意的青年装饰画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去动物园或去林野采集动植物标本。他可以在猴子的笼前欢喜跳跃几小时,以致引起看园人的注意。”
这位出生在山东济南的装饰画家,在四十二岁从新起步,笔耕不辍,步入花甲后,回忆了自己的艺术源流,原来他是张光宇的学生。1992年韩美林先生回忆起自己的恩师张光宇先生时(当时张光宇先生几乎要被人彻底遗忘了),又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在课堂上“(张光宇)话不多,主要是通过现场示范来讲学。在对象的眼睛和肩膀的具体处理事时,他曾启发我用‘圆’和‘方’的方法来提炼。一字千金,短短几句话,令我终生受益。” 就是张光宇的杂派“装饰画”风格使得为学生的韩美林摆脱了50年代的“写实之风”,他跟着张光宇离开了中央美院,来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自觉地成为了一名装饰艺术的追随者。92年已经62岁的韩美林先生坦诚到“离开学校37年,许多原来喜欢的,现在讨厌了,原来崇拜的,现在鄙视了。只有‘装饰’才是我引为自豪的追求对象。”“装饰是艺术家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阶梯。酒里加点尿、粥里加点碱,结果怎么样,味道会更好!”
这就是我所遇见的韩美林先生,在1979年11期的《人民画报》遇见过一次,在《装饰 纪念张光宇特刊》1992年第4期又遇见了一次,在这些老杂志中我遇见了一位42岁“儿童”,又遇见了一位57岁赤诚的“学子”,而我知道多数人看见的只是一位73岁时为世界级运动会设计吉祥物的名家和一位79岁为全国“正月盛宴”设计吉祥物而备受争议的大师,这种错位将诞生两种不同的印象。而今天我所遇见的韩先生在42岁“儿童时期”创作的12副作品,更让我认识到了韩先生创作深处的某些东西,“梁祝”中一对鸳鸯永远安详的游弋在芦苇丛中。一只憨态可掬的哈巴狗被韩美林先生称为“患难小友”,似乎就是为了治愈韩先生在神秘十年中被割断右手拇指,踩碎脚骨的创伤。
然后就是那副“艳阳天”,画作中没有“艳阳”,更不见“天”,这是一幅没有任何背景的水墨动物画,一只黑墨色小猴弯腰窝在母亲怀中,小小的猴头紧卧在母亲的膝盖上。虽窝在母亲怀中,小猴还是如此猴气十足,小尾巴翘起,轻轻骚扰母亲的右爪,弯钩般的小爪不时抓抓自己的小屁股,而猴脑袋更是不安分,转头紧盯着这个新奇的大千世界,漆黑的眼珠中满是新奇和兴奋,整个世界似乎都是他探索的对象和新交的朋友。而母猴呢,毛色已经退化成半灰的她缩成一个半圆,把孩子紧紧拢在自己怀中,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半闭的眼睛中只有孩子,而为孩子抓虱子对于她来说就是世界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对猴母子恰似童年时我们,一边在享受母爱的温暖,一边却总想挣脱母亲的怀抱,早日去闯荡这个世界,年幼时的我们眼中有着整个世界,遗忘的或许只有母亲, “动”是我们的唯一。而母亲呢,而经历过半世人生的母亲,孩子静静躺在她怀中的时刻,才是整个世界, 此刻的“静”才是母亲的唯一。就是这样,这位四十二岁的“儿童”经历了神秘十年中断手断脚、四年牢狱之灾的地狱体验后,在创作中没有以画笔记录伤痕,画作中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深邃的主题,只是简单记录下了两只灵长类动物某一秒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可是在十一时的深夜,这幅画作在我眼前忽的散发出无边的奇彩,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平安度过了一天,在白日将尽时,这位母亲心无旁骛的替孩子整理卫生,而此时的一秒中确实应该有美丽的霞光从母子身上散出,遍布天野,因为母子间的深情就是最美的艳阳天。这片艳阳天,怀抱耶稣基督的拉斐尔圣母像中有,林徽因为幼子梁从诫所作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有,年幼时我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整理新买的毛衣时也有,这片艳阳天经历过幸福童年的我们都曾见过、都曾经历过。
然而世界总是如此吝啬,变幻多端,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岁岁年年百年千年
天变地变山变水变
千变万变人变心变
往昔已远走过来到你我眼前
有什么事会让你留念”
——窦唯《艳阳天》
1995年27岁时的千岁老者窦老仙已经预言在这个时代,艳阳天只是大自然的瞬间,白云苍狗、翻手为云覆手雨的变幻才是一切,“只怕梦到中途又难圆,狂风暴雨老天变脸 常要说的是乐生于苦 可乐极生悲道理又自古 别让我不安是非难辨一切”可到最后,真的再也没有任何标准,一切是非都难以辨认,韩先生所经历的“猴赛雷”事件似乎证明了在这个时代所有真善美都要以闹剧的形式出现,最终以默剧的形式结束,成为无人体察的悲剧,那片曾经的艳阳天我们快看不见了。我曾经抱怨过遇见过80年代中国连环画,众多老先生翻译的世界名著,上美厂的动画片,80年代的日本动漫和游戏,香港尽皆过火的电影,在49年后最宽松的文艺氛围中成长的我们,现在却不得不浸泡在无边的抗日神剧、婆媳撕逼剧、无尽的宫斗剧中,最后或是建起高墙自我孤立,或是混迹于人群中像孤影一般慢慢消失。
可是毕竟还有自我选择,是在“猴赛雷”中,调侃、嘲讽他人中消费一时,还是在这深夜中默默面对着四十二岁的“儿童”所作的“艳阳天”,码下小文,守住一片美好,毕竟路都是自己走出的。
于是在无人的深夜,我打开二十多年前的”WALKMAN”,放进一盘旧时的磁带,听听“鞠萍姐姐讲故事”,听听《蜜饯小熊》、《粽子里的故事》、《最美的手绢》这一个个旧时的故事,在这凌晨无人的深夜中重逢那片久违的艳阳天。
朦胧胧像是那从前
睡梦酣梦中天外的青山
抬头望向天空蓝蓝”
——窦唯《艳阳天》
![]() |
2016年3月5日上午10点的苏州的天气就像21年前窦老仙的歌词一般,走出江南彻骨湿寒的人们,身是舒展的,心是开阔的,“在这春光里,总会有好事发生。”
“我有精装网格本,你要看一看吗?”漫步于粤海广场旧书摊中,一个熟悉的书老板把我引到三楼的柜台前,可惜还是春节前那本尚未谈拢的精装网格本《草叶集》,书中的黄斑和前几页的缺角总让人遗憾,看来又是一无所获的一天,然而精装网格本旁“韩美林”三字吸引了我的眼球。
对于韩美林先生的画册,自从接触孔网后,可谓频繁遇见,印象最深的是09年因怜惜10元钱错过了1979年朝华出版社一版一印的精装本《美林画集》(可能是韩先生文革后第一部画集),上面还有有韩美林先生的亲笔签名,成交价200余元。当时我只是被这种水墨画风格的动物画所吸引,弃标后也没啥感觉,后了解韩先生的大名后,引为收藏旧书史中得一痛,却也切切实实记住了“韩美林”先生的名字。后虽遇见过几本韩先生的画册,却都是90年代后的画集,印数多,书籍封面设计和排版有点配不上韩先生的绘画,也就没收。
然而今天遇见的“韩美林”有所不同,12张画片加一张说明页,13张16开的画片合成一集,说明页上特地注明“这套画片采用独特的多色胶印和单色凹印的套印工艺复制”,落款是“上海印刷厂制版印刷”,画片抚摸在手中,凹凸有致,更加突现韩美林先生“水晕墨章”动物画的感觉,油墨色彩鲜明华丽恰似原作,画作四周以墨绿色条文装饰,颇有三、四版人民币和老国库券的味道,一看就知应为80年代早中期老物。正想收入囊中,又犹豫了一番,因为凭经验,这样的一套画片应有函套,函套上会有版权说明,注明出版时间,一套的具体张数。然而这套没有,就有点像没有姓名的孩子一般了。但最后还是凭着摊主开出的合适价格和自己收书的一点经验,把她带走了。
![]() |
![]() |
![]() |
回家查遍网络,发现这套画片就是没有出生证(版权页)的。但根据十二张画作中,韩美林先生的落款不是乙未年就是一九七九年,出版时间大致可推断为80年代初,而制作单位因只有“上海印刷厂”这个大众的名字,一时查不出资料。但根据孔网上的书籍,这个“上海印刷厂”从50年代到70年代,印制过大量精美的笔记本、年历、伟人像、xxx选集,而这次能制版印刷“多色胶印和单色凹印”的韩美林画作,当时应该为技术领先、资金雄厚的国营大厂,具体资料还是不吝请老姜、张老师、汤老师、城市里的候鸟等前辈赐教。
再说说画片的作者韩美林先生,身边人知道韩先生大名或是因为08年北京奥运的吉祥物五福娃,最有“影响”的还是今年年初的“猴赛雷”吉祥物,虽然韩美林先生申明“猴赛雷”3D模型与己完全无关,但浮躁的时代、蛮横的受众那管这些,各种谩骂、调侃蜂拥而出,还一度引出了一波“信号灯”(“猴赛雷”为红黄绿三色)后现代艺术艺术浪潮。最后随着得“100分”的春晚闭幕,根本没有出场的“猴赛雷”3D模型也彻底偃旗息鼓,韩先生的水墨原稿也在争议中默默退场。经历了这场风波后,也许在美术圈外受众的眼中只有韩美林先生的“猴赛雷”造型了,然而我知道1979年时韩美林先生作品重返大众视线时,真的很美。
那是《人民画报》1979年的第11期,神州大地摆脱神秘十年后的第三年,狂热的口号、一层不变的样板戏、漫山遍野的红旗、充斥大街小巷的语录歌开始消退的第三年。《人民画报》1979年第11期第22页和23页选登了韩美林先生的8副画作,那时他刚在《狐狸打猎人》美术片中担任美术造型师崭露头角。画报中选登了酣睡的小狐狸、绿梅下缓行的小毛驴,这些小动物都有一股子钟秀灵气,确实“能使白胡子老头和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都喜欢。”(《韩美林的动物画》作者范曾),而这位当年已经四十二岁“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注意的青年装饰画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去动物园或去林野采集动植物标本。他可以在猴子的笼前欢喜跳跃几小时,以致引起看园人的注意。”
![]() |
![]() |
![]() |
![]() |
![]() |
这位出生在山东济南的装饰画家,在四十二岁从新起步,笔耕不辍,步入花甲后,回忆了自己的艺术源流,原来他是张光宇的学生。1992年韩美林先生回忆起自己的恩师张光宇先生时(当时张光宇先生几乎要被人彻底遗忘了),又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在课堂上“(张光宇)话不多,主要是通过现场示范来讲学。在对象的眼睛和肩膀的具体处理事时,他曾启发我用‘圆’和‘方’的方法来提炼。一字千金,短短几句话,令我终生受益。” 就是张光宇的杂派“装饰画”风格使得为学生的韩美林摆脱了50年代的“写实之风”,他跟着张光宇离开了中央美院,来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自觉地成为了一名装饰艺术的追随者。92年已经62岁的韩美林先生坦诚到“离开学校37年,许多原来喜欢的,现在讨厌了,原来崇拜的,现在鄙视了。只有‘装饰’才是我引为自豪的追求对象。”“装饰是艺术家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阶梯。酒里加点尿、粥里加点碱,结果怎么样,味道会更好!”
![]() |
这就是我所遇见的韩美林先生,在1979年11期的《人民画报》遇见过一次,在《装饰 纪念张光宇特刊》1992年第4期又遇见了一次,在这些老杂志中我遇见了一位42岁“儿童”,又遇见了一位57岁赤诚的“学子”,而我知道多数人看见的只是一位73岁时为世界级运动会设计吉祥物的名家和一位79岁为全国“正月盛宴”设计吉祥物而备受争议的大师,这种错位将诞生两种不同的印象。而今天我所遇见的韩先生在42岁“儿童时期”创作的12副作品,更让我认识到了韩先生创作深处的某些东西,“梁祝”中一对鸳鸯永远安详的游弋在芦苇丛中。一只憨态可掬的哈巴狗被韩美林先生称为“患难小友”,似乎就是为了治愈韩先生在神秘十年中被割断右手拇指,踩碎脚骨的创伤。
然后就是那副“艳阳天”,画作中没有“艳阳”,更不见“天”,这是一幅没有任何背景的水墨动物画,一只黑墨色小猴弯腰窝在母亲怀中,小小的猴头紧卧在母亲的膝盖上。虽窝在母亲怀中,小猴还是如此猴气十足,小尾巴翘起,轻轻骚扰母亲的右爪,弯钩般的小爪不时抓抓自己的小屁股,而猴脑袋更是不安分,转头紧盯着这个新奇的大千世界,漆黑的眼珠中满是新奇和兴奋,整个世界似乎都是他探索的对象和新交的朋友。而母猴呢,毛色已经退化成半灰的她缩成一个半圆,把孩子紧紧拢在自己怀中,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半闭的眼睛中只有孩子,而为孩子抓虱子对于她来说就是世界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对猴母子恰似童年时我们,一边在享受母爱的温暖,一边却总想挣脱母亲的怀抱,早日去闯荡这个世界,年幼时的我们眼中有着整个世界,遗忘的或许只有母亲, “动”是我们的唯一。而母亲呢,而经历过半世人生的母亲,孩子静静躺在她怀中的时刻,才是整个世界, 此刻的“静”才是母亲的唯一。就是这样,这位四十二岁的“儿童”经历了神秘十年中断手断脚、四年牢狱之灾的地狱体验后,在创作中没有以画笔记录伤痕,画作中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深邃的主题,只是简单记录下了两只灵长类动物某一秒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可是在十一时的深夜,这幅画作在我眼前忽的散发出无边的奇彩,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平安度过了一天,在白日将尽时,这位母亲心无旁骛的替孩子整理卫生,而此时的一秒中确实应该有美丽的霞光从母子身上散出,遍布天野,因为母子间的深情就是最美的艳阳天。这片艳阳天,怀抱耶稣基督的拉斐尔圣母像中有,林徽因为幼子梁从诫所作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有,年幼时我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整理新买的毛衣时也有,这片艳阳天经历过幸福童年的我们都曾见过、都曾经历过。
![]() |
![]() |
然而世界总是如此吝啬,变幻多端,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岁岁年年百年千年
天变地变山变水变
千变万变人变心变
往昔已远走过来到你我眼前
有什么事会让你留念”
——窦唯《艳阳天》
1995年27岁时的千岁老者窦老仙已经预言在这个时代,艳阳天只是大自然的瞬间,白云苍狗、翻手为云覆手雨的变幻才是一切,“只怕梦到中途又难圆,狂风暴雨老天变脸 常要说的是乐生于苦 可乐极生悲道理又自古 别让我不安是非难辨一切”可到最后,真的再也没有任何标准,一切是非都难以辨认,韩先生所经历的“猴赛雷”事件似乎证明了在这个时代所有真善美都要以闹剧的形式出现,最终以默剧的形式结束,成为无人体察的悲剧,那片曾经的艳阳天我们快看不见了。我曾经抱怨过遇见过80年代中国连环画,众多老先生翻译的世界名著,上美厂的动画片,80年代的日本动漫和游戏,香港尽皆过火的电影,在49年后最宽松的文艺氛围中成长的我们,现在却不得不浸泡在无边的抗日神剧、婆媳撕逼剧、无尽的宫斗剧中,最后或是建起高墙自我孤立,或是混迹于人群中像孤影一般慢慢消失。
可是毕竟还有自我选择,是在“猴赛雷”中,调侃、嘲讽他人中消费一时,还是在这深夜中默默面对着四十二岁的“儿童”所作的“艳阳天”,码下小文,守住一片美好,毕竟路都是自己走出的。
于是在无人的深夜,我打开二十多年前的”WALKMAN”,放进一盘旧时的磁带,听听“鞠萍姐姐讲故事”,听听《蜜饯小熊》、《粽子里的故事》、《最美的手绢》这一个个旧时的故事,在这凌晨无人的深夜中重逢那片久违的艳阳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