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不只是乌托邦
当故事圆满的落幕,身边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大家安静地听着荧幕上的夏奇拉高歌,四只老虎卖力地伴舞,舞姿惟妙惟肖。我难以按捺内心的波澜,在朋友圈写到“无论思想、故事、细节,还是具体的制作,疯狂的动物城都只能用完美来形容”。是的,完美,我只能想到这个词语。
思想:
当动物脱离了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然而根深蒂固的偏见依然没有结束。在自由包容的繁华都市中,每个种族依然有着自己固有的聚居区,内心深处的提防仍然处处可见,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无奈。兔子不能成为警察,狐狸只能是狡猾的骗子,社会底层的人们在投机倒把,镁光灯下的市长为了保存政治地位滥用职权,而光明的角落野心家在柔弱外表的保护下不择手段地策划着阴谋。当事情发生真相尚未明了时,每个人都不能摆脱偏见。我们的主角兔子朱迪选择了怀疑食肉动物的基因,而市长则惮于自己食肉动物的身份不敢公布事件。在患难与共中艰难建立起来的情感,都脆弱到不堪一击,恰似狐狸尼克的背影。
整个社会中,种族和阶级依然存在,多数派和少数派的对立仍然尖锐。虽然食草动物占大多数,但是权力依然掌握在食肉动物中(食草动物只能做个副市长)。但是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暴政的可能永远存在。除此之外,警民关系永远不好,行政机关办事效率总是那么低下,上司总是看不起新来的员工,记者仍然喜欢歪曲受访者的话语,政治宣传总是需要树立英雄,而在那城市隐秘的角落,自然主义者们总是赤裸身体,反对“文明”。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并不是什么看似美好的乌托邦。只是好在总有一些人,虽然在岁月的艰霜中学会了保护自己,却仍然没有忘记初心。
每一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伤疤,像朱迪和尼克那样,有的选择发奋图强,追逐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也有的人一朝蛇咬,十年井绳,深深地埋葬了自己的初心。朱迪努力的摆脱人们印象中的自己,而尼克则小心翼翼地扮演着人们口中的自己,类似的童年伤害,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但却拥有一样的辛酸。然而不平凡的人们最终都成就了自己的传奇,可平凡的人们却真真正正告别了童年的自己,正像幼时欺负朱迪的那只狐狸一样,他多么像我们每一个人幼时的玩伴,当张牙舞爪的童年过去,最终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一般人,每当我们回家,遇见他们总是充满感慨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当我们离开时觉得世界那么新奇,那么美好,而当我们受伤时,家依然向我们张开怀抱。回家,离开,回家,再离开,因为有家,一切都那么值得辜负。
故事:
从故事上来说,整个电影起承转合,从开始,铺垫,发展,高潮,到低谷,直至反转,大团圆结局,一个环节都不少。整个故事既是追逐梦想的乡下人的奋斗故事,又是奇妙惊险的探案故事,还是击败阴谋拯救社会的英雄故事,更受不了的是,这明明就是一个完美的突破种族界限和偏见的爱情故事啊。看完电影,我已经在脑补兔子和狐狸结婚后会生出什么样的宝宝了。单纯善良的萌兔妹和雅痞玩世不恭的狐狸大叔,这难道不是我的杀手不太冷的节奏吗?首尾呼应的舞台表演,童年的剧场在现实中真实上演,那喷出的鲜血,分明是爱情的激荡。在一起吧。
细节:
细节上,这部电影的用心几乎无处不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真实还原了这个物种的特点。朱迪的兔子家族简直就是繁育机器的写照,狐狸的小聪明,野牛的粗鲁,树懒的慢吞吞令人发指(可它居然叫闪电,还飙车把妹),水獭夫人看到丈夫醒了时,真的是一下子就窜上了床啊。还有那前台的胖猎豹,不就是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的那种胖胖的,可爱的娘炮吗?而欺负朱迪的狐狸,我们小时候大约也都经历过这种以暴力获得威信的玩伴。最让我心动的是朱迪的父亲,虽然是只兔子的设定,但无论是样貌、表情还是说话的语气,真的就是人到中年,渐趋衰老的父亲所具有的样子啊。为不同动物准备的列车门、电梯、饮料机器,它们虽然都是直立行走,走路的姿势却各自保留了本性的不同,星巴克咖啡成了长颈鹿,NIKE“just do it”成了“just zoo it”,就连萝卜手机都是被咬了一口,等等,彩蛋真是无处不在啊。
值得特别说的,警察局长简直就是巨石强森的野牛版,夏奇拉有自己的角色,电影还特别致敬了《教父》(拉起铁链的大门、别墅的样子、到装束、语气、吻手礼等等)和《绝命毒师》(制毒的破车,以及羊的名字Walter、Jesse),戏谑了《冰雪奇缘》(野牛局长训斥朱迪时提到了《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卖起了迪士尼自家的盗版盘(《鼬鼠》的盗版摊),警察拍档的设定也能让我们一下想起很多电影。而电影还针对不同的国家设定了不同的电视主持,对了,就是那只熊猫,不过在日本,它是狸猫,在澳洲,它是考拉,在北美则是麋鹿。可是,电影中,为什么独独没有猴子呢?马亲王说,这没准是一个灭绝人类的梗呢。
总之,疯狂动物城就是这样一部完美的电影,再怎么赞美都不够。
思想:
当动物脱离了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然而根深蒂固的偏见依然没有结束。在自由包容的繁华都市中,每个种族依然有着自己固有的聚居区,内心深处的提防仍然处处可见,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无奈。兔子不能成为警察,狐狸只能是狡猾的骗子,社会底层的人们在投机倒把,镁光灯下的市长为了保存政治地位滥用职权,而光明的角落野心家在柔弱外表的保护下不择手段地策划着阴谋。当事情发生真相尚未明了时,每个人都不能摆脱偏见。我们的主角兔子朱迪选择了怀疑食肉动物的基因,而市长则惮于自己食肉动物的身份不敢公布事件。在患难与共中艰难建立起来的情感,都脆弱到不堪一击,恰似狐狸尼克的背影。
整个社会中,种族和阶级依然存在,多数派和少数派的对立仍然尖锐。虽然食草动物占大多数,但是权力依然掌握在食肉动物中(食草动物只能做个副市长)。但是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暴政的可能永远存在。除此之外,警民关系永远不好,行政机关办事效率总是那么低下,上司总是看不起新来的员工,记者仍然喜欢歪曲受访者的话语,政治宣传总是需要树立英雄,而在那城市隐秘的角落,自然主义者们总是赤裸身体,反对“文明”。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并不是什么看似美好的乌托邦。只是好在总有一些人,虽然在岁月的艰霜中学会了保护自己,却仍然没有忘记初心。
每一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伤疤,像朱迪和尼克那样,有的选择发奋图强,追逐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也有的人一朝蛇咬,十年井绳,深深地埋葬了自己的初心。朱迪努力的摆脱人们印象中的自己,而尼克则小心翼翼地扮演着人们口中的自己,类似的童年伤害,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但却拥有一样的辛酸。然而不平凡的人们最终都成就了自己的传奇,可平凡的人们却真真正正告别了童年的自己,正像幼时欺负朱迪的那只狐狸一样,他多么像我们每一个人幼时的玩伴,当张牙舞爪的童年过去,最终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一般人,每当我们回家,遇见他们总是充满感慨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当我们离开时觉得世界那么新奇,那么美好,而当我们受伤时,家依然向我们张开怀抱。回家,离开,回家,再离开,因为有家,一切都那么值得辜负。
故事:
从故事上来说,整个电影起承转合,从开始,铺垫,发展,高潮,到低谷,直至反转,大团圆结局,一个环节都不少。整个故事既是追逐梦想的乡下人的奋斗故事,又是奇妙惊险的探案故事,还是击败阴谋拯救社会的英雄故事,更受不了的是,这明明就是一个完美的突破种族界限和偏见的爱情故事啊。看完电影,我已经在脑补兔子和狐狸结婚后会生出什么样的宝宝了。单纯善良的萌兔妹和雅痞玩世不恭的狐狸大叔,这难道不是我的杀手不太冷的节奏吗?首尾呼应的舞台表演,童年的剧场在现实中真实上演,那喷出的鲜血,分明是爱情的激荡。在一起吧。
细节:
细节上,这部电影的用心几乎无处不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真实还原了这个物种的特点。朱迪的兔子家族简直就是繁育机器的写照,狐狸的小聪明,野牛的粗鲁,树懒的慢吞吞令人发指(可它居然叫闪电,还飙车把妹),水獭夫人看到丈夫醒了时,真的是一下子就窜上了床啊。还有那前台的胖猎豹,不就是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的那种胖胖的,可爱的娘炮吗?而欺负朱迪的狐狸,我们小时候大约也都经历过这种以暴力获得威信的玩伴。最让我心动的是朱迪的父亲,虽然是只兔子的设定,但无论是样貌、表情还是说话的语气,真的就是人到中年,渐趋衰老的父亲所具有的样子啊。为不同动物准备的列车门、电梯、饮料机器,它们虽然都是直立行走,走路的姿势却各自保留了本性的不同,星巴克咖啡成了长颈鹿,NIKE“just do it”成了“just zoo it”,就连萝卜手机都是被咬了一口,等等,彩蛋真是无处不在啊。
值得特别说的,警察局长简直就是巨石强森的野牛版,夏奇拉有自己的角色,电影还特别致敬了《教父》(拉起铁链的大门、别墅的样子、到装束、语气、吻手礼等等)和《绝命毒师》(制毒的破车,以及羊的名字Walter、Jesse),戏谑了《冰雪奇缘》(野牛局长训斥朱迪时提到了《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卖起了迪士尼自家的盗版盘(《鼬鼠》的盗版摊),警察拍档的设定也能让我们一下想起很多电影。而电影还针对不同的国家设定了不同的电视主持,对了,就是那只熊猫,不过在日本,它是狸猫,在澳洲,它是考拉,在北美则是麋鹿。可是,电影中,为什么独独没有猴子呢?马亲王说,这没准是一个灭绝人类的梗呢。
总之,疯狂动物城就是这样一部完美的电影,再怎么赞美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