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憋的读书笔记|在远方读故乡——说《北方的盐》
这次寒假之前,我做了好多计划,学习计划、读书计划、健身计划等等等等。满心期待地开始了回乡的旅程。这次坐了二十八小时的硬卧,还是没能扛住,在到家前三小时的时候吧,我吐了。本以为硬卧会比硬座舒服,我毕竟也是坐过28小时硬座的人。可大概是上铺的原因,车厢又过于吵闹,我不想参与琐碎的闲谈,就索性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躺在床上。虽然这是由南向北开的列车,车上的大部分口音都是我熟稔又有些不适应的东北话,但一些东北人的吵,我也是熟知并不太喜欢的。在床上躺得太久,三餐又一个不落,大概因为食物没有地心引力的作用,就难以消化,我的肠胃难受极了。又因我要回东北,所以身上穿着的是最厚重保暖的衣裳,火车的暖气又极旺,我脱了羽绒服和妈妈织的紧实的毛衣,依然好热。伴着炎热与消化系统的反抗,和长时间被困在一个小空间里,我愈发焦躁与难过。伴随着一次次吐意升起,又被我一次次硬生生压下去,在火车停靠在辽宁省的一个小城市的时候,我起身穿过下车的人流,朝水池吐了起来。吐了,都倾泻出去了,反倒舒服了。我回到座位,慢慢等火车开往我的家。到家之后,征求了妈妈同意,我赶紧把返程硬卧车票改成了高铁,就算再心疼钱,我也不想再吃这苦头了,上这学期还算努力,权当犒劳自己了。
到家没多久,我在京东下了一单,为了买备战六级的书,也顺便买本归途车上看的书。挑来挑去,我选了这本《北方的盐》。迟子建我一直是熟知的,她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中国最北边的地方,我一个东北人都一直想去过冬的地方。我对东北的作家向来是极富好感的。一方面是同乡,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将这块物质肥沃又文化贫瘠的土地写出幽怨、写出生气、写出乡愁。但她的作品我一直未读过,她是以小说出名的,可我总觉得要贴近一个作家,是要读散文的,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名里有北方的书。也大概上学期过得太充实且辛苦,假期整个人完全懒散了下来,完全没有在学校时的规律自制,学习没学几次,想读的闲书更是碰都没碰。渐渐地又过年了,又有了名正言顺懒散的理由。说来惭愧,我整个假期读书读得最久的时候,是在高铁上。
这本书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作者在故乡的记忆。我一直是城市的孩子,家里也不太有什么风俗。来苏州的这一学期,我惊异于苏州人对习俗的坚持与爱,并暗暗地有些卑微感。我的故乡不是底蕴丰沛的,我好似也是软着身子走出来的。我读迟子建写雪,写盐,写那些大缸小缸的腌菜,我开始湿了眼睛。这分明也是我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爱盐,因为这地是在寒冷,在过去是买不到别处运来的新鲜蔬菜的,所以主妇就养成了做咸菜的习惯。后来生活富裕了,这习惯也依旧沿袭下来。萝卜切成细条,太阳下铺开晒干,然后用酱油腌制,撒上芝麻,这就是一小缸咸菜。韭菜花用料理机搅啊搅,加上不知道是什么的调料,放进黄桃罐头的罐子里,又是一小罐蘸料。秋天的后头,大卡车轰隆隆开进小区,各家都出来人问白菜和大葱的价格,哪家便宜,就买上好多斤放在窗下花园里、放在马路牙子边、放在阳台里,到了日子就开始积酸菜。那时无论去谁家串门,楼道里都是那股又香又臭的气味,可谁也不会嫌。酸菜积好了,周末拿出一颗,炖排骨。菜上桌,又要把韭菜花酱摆到桌上,有了韭菜花的酸菜炖排骨才是完整的。这都是我的记忆,我封锁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一点点被唤起来了。迟子建说,“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我用书挡着脸,泪如雨下。
还有一篇,叫做《故乡的吃食》,也是我极喜欢的。里面写到北方人一年四季各个节日的过法与吃的东西,其中有与我记忆中相同的地方,也有我没体验过的。我暗自记下,将来不管我去哪里扎根生活,我要记住我来自的地方的习俗,我不要让它断掉了,如果有孩子,我会让这一切留在他的记忆里,让他是一个有根的人。我转过头,发现邻座的小朋友在偷偷看我,我迅速地抹掉眼泪。
其实读到大半,我也不能说这本书好看,有不少地方的文字还是挺生硬干巴的,起码不太对我胃口。但文字的魅力也是如此吧。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其实是极其私密的东西,关于记忆,关于想法,关于经历,全都是作者主观的记录,不像小说能尽可能编造得好看,散文没有太大空间去变。可作者私密的记忆,仿佛唤起了在我身体里沉睡的那个小孩,回忆排山倒海地涌来,许多超越于文字之上的记忆一同涌来,我的眼睛撑不住这攻势,一次次地溃堤。
假期没能实现的读书计划,我要在这学期一点点弥补,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就算不学习什么新知识,在阅读量大的时候,我也总觉得我是触角敏感的,内心是沉静滋润的,身体是充盈着力量的。
到家没多久,我在京东下了一单,为了买备战六级的书,也顺便买本归途车上看的书。挑来挑去,我选了这本《北方的盐》。迟子建我一直是熟知的,她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中国最北边的地方,我一个东北人都一直想去过冬的地方。我对东北的作家向来是极富好感的。一方面是同乡,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将这块物质肥沃又文化贫瘠的土地写出幽怨、写出生气、写出乡愁。但她的作品我一直未读过,她是以小说出名的,可我总觉得要贴近一个作家,是要读散文的,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名里有北方的书。也大概上学期过得太充实且辛苦,假期整个人完全懒散了下来,完全没有在学校时的规律自制,学习没学几次,想读的闲书更是碰都没碰。渐渐地又过年了,又有了名正言顺懒散的理由。说来惭愧,我整个假期读书读得最久的时候,是在高铁上。
这本书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作者在故乡的记忆。我一直是城市的孩子,家里也不太有什么风俗。来苏州的这一学期,我惊异于苏州人对习俗的坚持与爱,并暗暗地有些卑微感。我的故乡不是底蕴丰沛的,我好似也是软着身子走出来的。我读迟子建写雪,写盐,写那些大缸小缸的腌菜,我开始湿了眼睛。这分明也是我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爱盐,因为这地是在寒冷,在过去是买不到别处运来的新鲜蔬菜的,所以主妇就养成了做咸菜的习惯。后来生活富裕了,这习惯也依旧沿袭下来。萝卜切成细条,太阳下铺开晒干,然后用酱油腌制,撒上芝麻,这就是一小缸咸菜。韭菜花用料理机搅啊搅,加上不知道是什么的调料,放进黄桃罐头的罐子里,又是一小罐蘸料。秋天的后头,大卡车轰隆隆开进小区,各家都出来人问白菜和大葱的价格,哪家便宜,就买上好多斤放在窗下花园里、放在马路牙子边、放在阳台里,到了日子就开始积酸菜。那时无论去谁家串门,楼道里都是那股又香又臭的气味,可谁也不会嫌。酸菜积好了,周末拿出一颗,炖排骨。菜上桌,又要把韭菜花酱摆到桌上,有了韭菜花的酸菜炖排骨才是完整的。这都是我的记忆,我封锁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一点点被唤起来了。迟子建说,“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我用书挡着脸,泪如雨下。
还有一篇,叫做《故乡的吃食》,也是我极喜欢的。里面写到北方人一年四季各个节日的过法与吃的东西,其中有与我记忆中相同的地方,也有我没体验过的。我暗自记下,将来不管我去哪里扎根生活,我要记住我来自的地方的习俗,我不要让它断掉了,如果有孩子,我会让这一切留在他的记忆里,让他是一个有根的人。我转过头,发现邻座的小朋友在偷偷看我,我迅速地抹掉眼泪。
其实读到大半,我也不能说这本书好看,有不少地方的文字还是挺生硬干巴的,起码不太对我胃口。但文字的魅力也是如此吧。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其实是极其私密的东西,关于记忆,关于想法,关于经历,全都是作者主观的记录,不像小说能尽可能编造得好看,散文没有太大空间去变。可作者私密的记忆,仿佛唤起了在我身体里沉睡的那个小孩,回忆排山倒海地涌来,许多超越于文字之上的记忆一同涌来,我的眼睛撑不住这攻势,一次次地溃堤。
假期没能实现的读书计划,我要在这学期一点点弥补,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就算不学习什么新知识,在阅读量大的时候,我也总觉得我是触角敏感的,内心是沉静滋润的,身体是充盈着力量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緑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像站在泳池边
- 空空酒杯 (2人喜欢)
- 在傍晚洗澡到天黑
- 身体脆弱于是精神脆弱 (1人喜欢)
- ‘/;;;;;[[[[[“矛盾波动的千里马般狂野”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