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查看话题 >欢呼还是恐惧,AI即将统治世界了吗?---写在阿法狗战胜李世石之后
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AI 的时代已经来临,但不是你想象的那样。----B.阿东莫夫
全球关注的阿法狗(alphago)对李世石围棋五番棋大战,第一盘李世石就输了。
两个月前,当阿法狗的作者团队google deepmind约战李世石的时候,李世石口出狂言,说他可以让阿法狗两个子。然而今天看下来,让两个子的话已经是个笑话,这5局都是分先下,李世石能赢几局还很难说,0:5也不是不可能。不过李世石当时并不认为他在说大话。首先,虽然已经不在巅峰期, 不再是公认的世界第一人了,他确实还是世界顶级高手,有棋手必须的自信。其次,他看了前面阿法狗赢樊麾的5局棋谱,觉得阿法狗招法水平很低,而樊麾也不是个高水平的选手,所以他觉得这样说很安全。同样的自信也发生在绝大多数职业棋手身上,他们大多数都认为阿法狗不可能赢李世石,赢一盘都不大可能。很多略知围棋的普通人也是这么认为。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对阿法狗棋力的评判,并不能按照对棋手棋力判断的标准。这里面巨大的不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围棋的玩法----我不是在夸张,请仔细听听我的理由。
首先,阿法狗的棋力是不能完全从跟樊麾的5局棋里面反映出来的。有人说阿法狗在这几个月里又多下了几百万盘棋,或者针对李世石的棋风做了准备,实力进步巨大,所以才能赢。我觉得,恐怕阿法狗这几个月的进步不会有脱胎换骨的进步,而是几个月前它就已经很强,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理解AI是怎么运作的,所以低估了它的实力。这就牵涉到人和AI下棋策略的不同,以及围棋的本质。
围棋的本质简单又复杂,规则超级简单,变化超级复杂。面对361!这个超过全宇宙原子数量的变化,如果我们觉得人类几百年的实践就把大部分变化弄清楚了,未免太自大。但是为什么人还是可以下棋,而且有那么多让人赞叹的高手呢。因为人通过实践,大大简化了选择,尤其是开局。何以有“定式”?开局的时候棋盘空旷,角部变化相对较少,棋手们发现双方不这么走就多半有一方要吃亏,所以才把开局时候在局部尤其是角部的一些招法固定下来成为“定式”。即使定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有一些前人没有考虑到的变化,一些复杂的大型定式,像妖刀和雪崩,偶尔实战里也能看到棋手下出定式里没有的新招法。但是布局以后,就没有定式了,因为可能的变化太多无法用有限的定式覆盖,这时候就要凭棋手的真实计算力。
尽管如此,前辈的棋手还是总结出了一些序盘,中盘,以及常见局部的一些普遍的指导原则。大致上说,棋感,棋理,棋风,手筋,味道,对棋形的感觉,都包括在内。上个世纪的超一流棋手之一,大竹英雄被称为美学棋手,因为他出了名的不肯下棋形不好的着法,即使输棋也在所不惜,那么棋形好看不好看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更前辈的棋手总结出来的,认为比较有效率的下法,正是因为它太有用而太常见,所以”美“。但是为什么大竹先生这一路的美学棋手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无非因为现代的棋手已经大大突破了上世纪围棋的界限,”美”的招法的定义发生了改变,”美“的重要性也被”有效“替代。李世石刚出道的时候已经连拿好多世界冠军,老聂还是说”李世石这个人根本不会下围棋“,就是因为李世石的招法霸道猛烈,不避俗手,往往从布局就开始拼刺刀,跟老聂这一代人对棋理的认知相差太远。然而随着李昌镐李世石为代表的韩国棋手统治世界棋坛,中日的围棋现在大致也走上了这个路子,更看重强烈的胜负感和精深的计算。
常听棋手说,这里味道不好,或者说这个棋形太差,这都是他们对一些局部形状根据前人和自己经验的一种判断,并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棋手们的感觉都是对的,而当有的人下出一些违反棋理或者不在棋手第一感范围之内的手段,而后来又证明效果不错的话,那就是“妙手“。
人下围棋的方法,大致是分段式的,一波一波的。人不会下完每一手都重新思考一下局面,重新计算下一步的下法,那样计算量太大,即使在过去二日制以及可以随便打挂的时代,也是不可能的。人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进行一下局面评估,找出当前的重点焦点,集中计算那里的变化,同时根据经验,判断这个局部的变化,对全局未来的影响,从而决定下面的下法,不是一手棋,而是十几种预案应该怎么下。而当对手的招法跟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棋手也只是简略评估一下离原来的预案是否差别过大,并不需要完全重启计算。实际上,对算路精准的职业棋手而言,局部彼此的招法都大致能互相算到,真的出乎意料的招法比较少。
粗略地来说,定式,手筋,棋形,棋感,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事先建好的“预制板”,棋手在考虑下一步招法的时候,大致把这些罐装好的知识拿来用,可以大大地减少计算量。对于人脑的计算能力来说,这是一种最优的做法,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这个原理跟人对待一般事件的应对原则并无二致,人类大体上就是依靠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生存的。而每个棋手对于这些预制板的理解的不同,使用方法的不同,就产生了棋风的差别。这个原则的弱点就在于,即使集合历史上所有棋手的实践,也不可能遍历所有的棋形,所以,这些预制板总会有不适用的情况。职业棋手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们都是极端聪明的人,绝对不会死用定式。但是,职业棋手之间的比拼,实际上也在于比拼谁的棋“熟”,谁能掌握更多的预制板,更快在更多的选择里搜索出最佳下法,大致上决定了谁会获胜。所以越是职业棋手,对于不合棋理,形状不好的下法,越有一种被训练出来的厌恶感,不喜欢往那个方向深入计算。
而AI下棋的套路是不同的,它不是一波一波地思考,而是每手棋都重新思考,重新评估当下局面,每个局面都是个全新的起点(这不是说它会重复计算浪费时间,一些已经确定死活的局部计算它不会给时间再算的)它也会利用“定式”来减少计算量,不过它的定式库广大的多,不但是布局,所有它下过的训练对局和人输入给他的职业棋手棋谱,都会被评估,做成类似定式的材料库。大样本库统计的结果会导致它的强烈偏好很少,也就没有什么风格,对于职业棋手厌恶的棋形和第一感不对的下法也不会完全放弃,出错的机会少很多。过去的围棋软件,很常见的弱点就是“电脑不会脱先”。为什么? 因为计算量达不到每一手之前都可以评估全局形势的水平,所以只能选择继续在局部下出最好的着法。然而阿法狗和李世石的第一局明显可以看出,阿法狗肯定是可以脱先的,它的策略是每一手都要下在当前最大的地方,不见得是正在焦灼的局部。这是电脑计算能力的提高和阿法狗算法的优秀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上面这些是为了说,最重要的是人和AI最优取胜策略的不同。对人来说,因为人是一波一波地计算,而且是人都会出错,所以人的最佳取胜策略就是,当有机会一击致命的时候,就一击致命,缩短棋局。当有机会取得最大战果的时候,就下那个最佳的下法,不断地积累优势,让优势大到对方无法撼动,大到即使自己后来也犯错也不至于翻盘。同时,优势的扩大对对手的心理也是严重的打击,导致对方继续出错。
而阿法狗不同,它的判断策略是这一手下去之后是赢还是输, 而不是赢多少,只要它觉得这么下之后全局是优势,哪怕只有微弱优势,它就可以接受。一个需要计算50步,但是可以杀龙致胜的复杂着法,和一个30步之内能预见到的局面都是微弱优势的简明着法,它也许更倾向选择后者。在电脑那里,并不存在为了未来可能的错误尽量争取容错空间的策略,因为每一手的算法都一样,现在和未来出错的几率都是一样的。
说完了这些,才能回过头来说说阿法狗和樊麾和李世石的对局。阿法狗和樊麾的对局展示出来的水平被职业高手一致评判为在业余高手和较弱的职业棋手之间,绝对不到顶尖高手的水平,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们在用判断人的方法来判断AI的水平。当有一个大部分职业选手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可以取得大幅优势的机会被人放过,他们当然有理由说这个人水平不行,因为这必然是因为这个人没算到这个,而不是算到了而不下。但如前所述,阿法狗就可以。它不下最佳招法并不见得是它没算到,而是它觉得即使下个非最佳招法一样能赢。所以,阿法狗是遇弱则弱,遇强则强的。当你没有把它逼到必须使用一些高手看来也是非常高妙的招法的时候,它也就会用一些普通手段应对,显得土土哒萌萌哒。然而,当对手的水平也非常强的时候,比如李世石,你就发现阿法狗也相应地变强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阿法狗这几个月并没有本质提高的原因----它本来就挺强的。
阿法狗和李世石的第一盘下完了之后,报道满天飞,其中很多完全不知所云。比如说什么李世石中了阿法狗的圈套导致失败什么的。这简直是笑话。阿法狗不会设圈套,也不会下骗着,人才会。它就是老老实实下它认为当前最可以接受的着法。相反,李世石由于不了解AI,把AI当人来看,弄巧成拙,采取了错误的战略。一开始就选择不常见的开局,试图躲开阿法狗的棋谱库。实际上这没有毛用,他不知道阿法狗的棋谱库有多大,在网上和业余棋手的对局,和几百个阿法狗之间的上百万对局,开局的变化又不多,什么下法没见过?相反,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棋手才是孤陋寡闻,因为一些明显不上道的布局,李世石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其次,李世石一开始就短兵相接挑起战斗,试图伸量一下阿法狗,他自己就是以力量大计算力强著称,很多一般的棋手被猛烈的下法一冲击直接就崩溃了。然而这里的挑衅稍显无理,阿法狗应对得当,李世石形势一度不好。后来,李世石慢慢扳回,一度大部分职业棋手认为他形势很好,然而102手一出,大家的判断又急转直下。那么,是否阿法狗早就算到了102局部的变化,所以其实它的判断自己一直是赢棋的局面呢?也不是没有可能,那个局部并不算大,以阿法狗的算路深度很可能可以算到。后面阿法狗又出了一些被职业棋手认为是失误的手段,但是,如果考虑到前面所说,那其实并不是它的失误,只不过是它认为那样下能赢就行了。
阿法狗并非不可击败,樊麾在非正式对局里面也赢过它两盘。但是李世石必须改变心态和策略,不能再用对付棋手的那套思维,试图给阿法狗施加压力或者设置陷阱什么的。中国的老一辈棋手完全不了解AI是什么,曹大元还说,李世石的问题就在于老是意识到对手是电脑,要是想赢必须得把它当棋手一样对待,这是完全错误的。对人来说,应对阿法狗的最佳策略就是,在战略上拷贝阿法狗的策略,只下当前最安全又不吃亏的招法,在战术上加以改进,当有十分把握可以扩大优势的时候,下出最佳着法,而不是像阿法狗那样下安全下法,这样可以给自己争取容错空间。但是估计李世石做不到,高手总是有自己的风格的,他下不出这种路数的(顺便说一下,最合适的也许是李昌镐,他就是那种不出错的棋风,其实非常接近阿法狗),所以他只能采取次佳策略,就是以我为主,别考虑对面是谁,我想怎么下就怎么下,别想给它下套或者挑衅它什么的,抓住阿法狗偶尔算路深度不够的机会,取得决定性优势,并且争取自己少犯错。赢一盘的希望还是有的。
然而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世界已经被这一盘棋改变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在于“电脑战胜了人脑最后的高地”,而是这一事件可以启示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义很多东西。比如,围棋的玩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原来大家所信奉的实地,外势,味道,风格,厚薄,棋感等等概念,已经又被分解的可能。这些只是我们根据人脑的计算能力,使用的一些模块和模拟器。如果阿法狗的算路继续进步,当棋的厚和薄可以被较为精确地转换和评估,我们是否还会继续使用和依赖这些概念?棋手的创造性和灵感,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是否其实只是在某个方向上更精确的计算和偶尔对棋手教条的突破?
同样,在其他传统上被认为是人类骄傲的艺术领域,长期以来被我们认为是靠人类的灵感和创造力而存在的领域,AI能否创造杰作?我觉得这是必然的。
有人说AI即使再进步,也写不出像李白一样的诗。我看未必,只不过目前还没有AI的工作投入到这个方面。如果有人记得的话,其实一个很简单的,AI含量非常低的作诗机,偶尔已经可以写出一些格律严谨,看上去很像那么一会事的句、对,甚至全篇。固然这些东西不是李白的水平,但是如果不告诉你,说这是清朝某私塾先生写的,我相信很多人甚至对古诗很有了解的人,是分辨不出来的。如果有像阿法狗这样的团队和投入,在未来批量制造李白杜甫,甚至自发形成风格,是完全可能的。然而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当李白杜甫梵高高更贝多芬巴赫艾略特莎士比亚可以被AI制造的时候,艺术还有标准吗?我们赖以为生的审美享受会有怎样的改变?当爱情亲情也可以被以非自然的方式调制和产生,我们可以经受的住这种变化吗?
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事情,至于好多人在谈论的AI统治人类和世界,我并不太关心,也许在此之前,人类就崩溃了,情感生活才是人类稳定存在的精神基础,更是一种物质基础。而AI统治世界,也并不会像魔鬼终结者的天网那种形式发生。如果让我猜测一种AI和人类未来的互动,也许阿西莫夫在《I, robot》里《推理》那一篇最接近我的想法。AI未必是一种邪恶,或者亲善,它们只是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在乎你。AI也许会接管世界,未必是以我们能想象的形式。
AI 的时代已经来临,但不是你想象的那样。----B.阿东莫夫
全球关注的阿法狗(alphago)对李世石围棋五番棋大战,第一盘李世石就输了。
两个月前,当阿法狗的作者团队google deepmind约战李世石的时候,李世石口出狂言,说他可以让阿法狗两个子。然而今天看下来,让两个子的话已经是个笑话,这5局都是分先下,李世石能赢几局还很难说,0:5也不是不可能。不过李世石当时并不认为他在说大话。首先,虽然已经不在巅峰期, 不再是公认的世界第一人了,他确实还是世界顶级高手,有棋手必须的自信。其次,他看了前面阿法狗赢樊麾的5局棋谱,觉得阿法狗招法水平很低,而樊麾也不是个高水平的选手,所以他觉得这样说很安全。同样的自信也发生在绝大多数职业棋手身上,他们大多数都认为阿法狗不可能赢李世石,赢一盘都不大可能。很多略知围棋的普通人也是这么认为。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对阿法狗棋力的评判,并不能按照对棋手棋力判断的标准。这里面巨大的不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围棋的玩法----我不是在夸张,请仔细听听我的理由。
首先,阿法狗的棋力是不能完全从跟樊麾的5局棋里面反映出来的。有人说阿法狗在这几个月里又多下了几百万盘棋,或者针对李世石的棋风做了准备,实力进步巨大,所以才能赢。我觉得,恐怕阿法狗这几个月的进步不会有脱胎换骨的进步,而是几个月前它就已经很强,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理解AI是怎么运作的,所以低估了它的实力。这就牵涉到人和AI下棋策略的不同,以及围棋的本质。
围棋的本质简单又复杂,规则超级简单,变化超级复杂。面对361!这个超过全宇宙原子数量的变化,如果我们觉得人类几百年的实践就把大部分变化弄清楚了,未免太自大。但是为什么人还是可以下棋,而且有那么多让人赞叹的高手呢。因为人通过实践,大大简化了选择,尤其是开局。何以有“定式”?开局的时候棋盘空旷,角部变化相对较少,棋手们发现双方不这么走就多半有一方要吃亏,所以才把开局时候在局部尤其是角部的一些招法固定下来成为“定式”。即使定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有一些前人没有考虑到的变化,一些复杂的大型定式,像妖刀和雪崩,偶尔实战里也能看到棋手下出定式里没有的新招法。但是布局以后,就没有定式了,因为可能的变化太多无法用有限的定式覆盖,这时候就要凭棋手的真实计算力。
尽管如此,前辈的棋手还是总结出了一些序盘,中盘,以及常见局部的一些普遍的指导原则。大致上说,棋感,棋理,棋风,手筋,味道,对棋形的感觉,都包括在内。上个世纪的超一流棋手之一,大竹英雄被称为美学棋手,因为他出了名的不肯下棋形不好的着法,即使输棋也在所不惜,那么棋形好看不好看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更前辈的棋手总结出来的,认为比较有效率的下法,正是因为它太有用而太常见,所以”美“。但是为什么大竹先生这一路的美学棋手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无非因为现代的棋手已经大大突破了上世纪围棋的界限,”美”的招法的定义发生了改变,”美“的重要性也被”有效“替代。李世石刚出道的时候已经连拿好多世界冠军,老聂还是说”李世石这个人根本不会下围棋“,就是因为李世石的招法霸道猛烈,不避俗手,往往从布局就开始拼刺刀,跟老聂这一代人对棋理的认知相差太远。然而随着李昌镐李世石为代表的韩国棋手统治世界棋坛,中日的围棋现在大致也走上了这个路子,更看重强烈的胜负感和精深的计算。
常听棋手说,这里味道不好,或者说这个棋形太差,这都是他们对一些局部形状根据前人和自己经验的一种判断,并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棋手们的感觉都是对的,而当有的人下出一些违反棋理或者不在棋手第一感范围之内的手段,而后来又证明效果不错的话,那就是“妙手“。
人下围棋的方法,大致是分段式的,一波一波的。人不会下完每一手都重新思考一下局面,重新计算下一步的下法,那样计算量太大,即使在过去二日制以及可以随便打挂的时代,也是不可能的。人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进行一下局面评估,找出当前的重点焦点,集中计算那里的变化,同时根据经验,判断这个局部的变化,对全局未来的影响,从而决定下面的下法,不是一手棋,而是十几种预案应该怎么下。而当对手的招法跟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棋手也只是简略评估一下离原来的预案是否差别过大,并不需要完全重启计算。实际上,对算路精准的职业棋手而言,局部彼此的招法都大致能互相算到,真的出乎意料的招法比较少。
粗略地来说,定式,手筋,棋形,棋感,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事先建好的“预制板”,棋手在考虑下一步招法的时候,大致把这些罐装好的知识拿来用,可以大大地减少计算量。对于人脑的计算能力来说,这是一种最优的做法,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这个原理跟人对待一般事件的应对原则并无二致,人类大体上就是依靠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生存的。而每个棋手对于这些预制板的理解的不同,使用方法的不同,就产生了棋风的差别。这个原则的弱点就在于,即使集合历史上所有棋手的实践,也不可能遍历所有的棋形,所以,这些预制板总会有不适用的情况。职业棋手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们都是极端聪明的人,绝对不会死用定式。但是,职业棋手之间的比拼,实际上也在于比拼谁的棋“熟”,谁能掌握更多的预制板,更快在更多的选择里搜索出最佳下法,大致上决定了谁会获胜。所以越是职业棋手,对于不合棋理,形状不好的下法,越有一种被训练出来的厌恶感,不喜欢往那个方向深入计算。
而AI下棋的套路是不同的,它不是一波一波地思考,而是每手棋都重新思考,重新评估当下局面,每个局面都是个全新的起点(这不是说它会重复计算浪费时间,一些已经确定死活的局部计算它不会给时间再算的)它也会利用“定式”来减少计算量,不过它的定式库广大的多,不但是布局,所有它下过的训练对局和人输入给他的职业棋手棋谱,都会被评估,做成类似定式的材料库。大样本库统计的结果会导致它的强烈偏好很少,也就没有什么风格,对于职业棋手厌恶的棋形和第一感不对的下法也不会完全放弃,出错的机会少很多。过去的围棋软件,很常见的弱点就是“电脑不会脱先”。为什么? 因为计算量达不到每一手之前都可以评估全局形势的水平,所以只能选择继续在局部下出最好的着法。然而阿法狗和李世石的第一局明显可以看出,阿法狗肯定是可以脱先的,它的策略是每一手都要下在当前最大的地方,不见得是正在焦灼的局部。这是电脑计算能力的提高和阿法狗算法的优秀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上面这些是为了说,最重要的是人和AI最优取胜策略的不同。对人来说,因为人是一波一波地计算,而且是人都会出错,所以人的最佳取胜策略就是,当有机会一击致命的时候,就一击致命,缩短棋局。当有机会取得最大战果的时候,就下那个最佳的下法,不断地积累优势,让优势大到对方无法撼动,大到即使自己后来也犯错也不至于翻盘。同时,优势的扩大对对手的心理也是严重的打击,导致对方继续出错。
而阿法狗不同,它的判断策略是这一手下去之后是赢还是输, 而不是赢多少,只要它觉得这么下之后全局是优势,哪怕只有微弱优势,它就可以接受。一个需要计算50步,但是可以杀龙致胜的复杂着法,和一个30步之内能预见到的局面都是微弱优势的简明着法,它也许更倾向选择后者。在电脑那里,并不存在为了未来可能的错误尽量争取容错空间的策略,因为每一手的算法都一样,现在和未来出错的几率都是一样的。
说完了这些,才能回过头来说说阿法狗和樊麾和李世石的对局。阿法狗和樊麾的对局展示出来的水平被职业高手一致评判为在业余高手和较弱的职业棋手之间,绝对不到顶尖高手的水平,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们在用判断人的方法来判断AI的水平。当有一个大部分职业选手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可以取得大幅优势的机会被人放过,他们当然有理由说这个人水平不行,因为这必然是因为这个人没算到这个,而不是算到了而不下。但如前所述,阿法狗就可以。它不下最佳招法并不见得是它没算到,而是它觉得即使下个非最佳招法一样能赢。所以,阿法狗是遇弱则弱,遇强则强的。当你没有把它逼到必须使用一些高手看来也是非常高妙的招法的时候,它也就会用一些普通手段应对,显得土土哒萌萌哒。然而,当对手的水平也非常强的时候,比如李世石,你就发现阿法狗也相应地变强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阿法狗这几个月并没有本质提高的原因----它本来就挺强的。
阿法狗和李世石的第一盘下完了之后,报道满天飞,其中很多完全不知所云。比如说什么李世石中了阿法狗的圈套导致失败什么的。这简直是笑话。阿法狗不会设圈套,也不会下骗着,人才会。它就是老老实实下它认为当前最可以接受的着法。相反,李世石由于不了解AI,把AI当人来看,弄巧成拙,采取了错误的战略。一开始就选择不常见的开局,试图躲开阿法狗的棋谱库。实际上这没有毛用,他不知道阿法狗的棋谱库有多大,在网上和业余棋手的对局,和几百个阿法狗之间的上百万对局,开局的变化又不多,什么下法没见过?相反,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棋手才是孤陋寡闻,因为一些明显不上道的布局,李世石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其次,李世石一开始就短兵相接挑起战斗,试图伸量一下阿法狗,他自己就是以力量大计算力强著称,很多一般的棋手被猛烈的下法一冲击直接就崩溃了。然而这里的挑衅稍显无理,阿法狗应对得当,李世石形势一度不好。后来,李世石慢慢扳回,一度大部分职业棋手认为他形势很好,然而102手一出,大家的判断又急转直下。那么,是否阿法狗早就算到了102局部的变化,所以其实它的判断自己一直是赢棋的局面呢?也不是没有可能,那个局部并不算大,以阿法狗的算路深度很可能可以算到。后面阿法狗又出了一些被职业棋手认为是失误的手段,但是,如果考虑到前面所说,那其实并不是它的失误,只不过是它认为那样下能赢就行了。
阿法狗并非不可击败,樊麾在非正式对局里面也赢过它两盘。但是李世石必须改变心态和策略,不能再用对付棋手的那套思维,试图给阿法狗施加压力或者设置陷阱什么的。中国的老一辈棋手完全不了解AI是什么,曹大元还说,李世石的问题就在于老是意识到对手是电脑,要是想赢必须得把它当棋手一样对待,这是完全错误的。对人来说,应对阿法狗的最佳策略就是,在战略上拷贝阿法狗的策略,只下当前最安全又不吃亏的招法,在战术上加以改进,当有十分把握可以扩大优势的时候,下出最佳着法,而不是像阿法狗那样下安全下法,这样可以给自己争取容错空间。但是估计李世石做不到,高手总是有自己的风格的,他下不出这种路数的(顺便说一下,最合适的也许是李昌镐,他就是那种不出错的棋风,其实非常接近阿法狗),所以他只能采取次佳策略,就是以我为主,别考虑对面是谁,我想怎么下就怎么下,别想给它下套或者挑衅它什么的,抓住阿法狗偶尔算路深度不够的机会,取得决定性优势,并且争取自己少犯错。赢一盘的希望还是有的。
然而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世界已经被这一盘棋改变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在于“电脑战胜了人脑最后的高地”,而是这一事件可以启示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义很多东西。比如,围棋的玩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原来大家所信奉的实地,外势,味道,风格,厚薄,棋感等等概念,已经又被分解的可能。这些只是我们根据人脑的计算能力,使用的一些模块和模拟器。如果阿法狗的算路继续进步,当棋的厚和薄可以被较为精确地转换和评估,我们是否还会继续使用和依赖这些概念?棋手的创造性和灵感,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是否其实只是在某个方向上更精确的计算和偶尔对棋手教条的突破?
同样,在其他传统上被认为是人类骄傲的艺术领域,长期以来被我们认为是靠人类的灵感和创造力而存在的领域,AI能否创造杰作?我觉得这是必然的。
有人说AI即使再进步,也写不出像李白一样的诗。我看未必,只不过目前还没有AI的工作投入到这个方面。如果有人记得的话,其实一个很简单的,AI含量非常低的作诗机,偶尔已经可以写出一些格律严谨,看上去很像那么一会事的句、对,甚至全篇。固然这些东西不是李白的水平,但是如果不告诉你,说这是清朝某私塾先生写的,我相信很多人甚至对古诗很有了解的人,是分辨不出来的。如果有像阿法狗这样的团队和投入,在未来批量制造李白杜甫,甚至自发形成风格,是完全可能的。然而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当李白杜甫梵高高更贝多芬巴赫艾略特莎士比亚可以被AI制造的时候,艺术还有标准吗?我们赖以为生的审美享受会有怎样的改变?当爱情亲情也可以被以非自然的方式调制和产生,我们可以经受的住这种变化吗?
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事情,至于好多人在谈论的AI统治人类和世界,我并不太关心,也许在此之前,人类就崩溃了,情感生活才是人类稳定存在的精神基础,更是一种物质基础。而AI统治世界,也并不会像魔鬼终结者的天网那种形式发生。如果让我猜测一种AI和人类未来的互动,也许阿西莫夫在《I, robot》里《推理》那一篇最接近我的想法。AI未必是一种邪恶,或者亲善,它们只是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在乎你。AI也许会接管世界,未必是以我们能想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