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之始-评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通过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小事,见微知著,分析了明朝由盛而衰的原因。通过万历皇帝的介绍,铺开了明朝的制度文化背景。通过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的尝试和悲剧性结果表达了作者全书的主旨:“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盲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纵观全书,明朝的悲剧在于文官制度的悲剧。而要想改变就要触及文官制度根本,张居正固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段压制文官,推进改革,但是当他离世之后,人去政废回到了原点,自己和家族也遭到清算。申时行企图游走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不触及根本的改革,却也折损在所谓刚正不阿的文官手里。海瑞本身符合刚直不阿的条件,可是过于刚直,不承认人性中的阴面,也无法抗争文官制度。戚继光的成功是偶然性和妥协的结果,但是仍然在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李贽企图寻找另一种思想,却无法撼动文官制度。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既然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而明朝的悲剧则在于他们是后者。
纵观全书,明朝的悲剧在于文官制度的悲剧。而要想改变就要触及文官制度根本,张居正固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段压制文官,推进改革,但是当他离世之后,人去政废回到了原点,自己和家族也遭到清算。申时行企图游走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不触及根本的改革,却也折损在所谓刚正不阿的文官手里。海瑞本身符合刚直不阿的条件,可是过于刚直,不承认人性中的阴面,也无法抗争文官制度。戚继光的成功是偶然性和妥协的结果,但是仍然在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李贽企图寻找另一种思想,却无法撼动文官制度。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既然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而明朝的悲剧则在于他们是后者。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