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翻译 理解二语习得P19-20:2. 第二语言的地位
2. 第二语言的地位
2.1. 介绍
SLA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影响,这已是普遍接受的观点。最明显的支持论据来自于学习者二语口语之中的“外国”口音,当一名法国人说英语时他说得像是法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影响到了其他层面——语音、语法。这也许并非立竿见影,但是大多数语言学习者与教师会证明。
L1在SLA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也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也就是说L1进入了或介入了L2的学习,比如L1的特点转入了L2。事实上,SLA的过程在流行观点中常常表现为L1的影响,缓慢地用目的语取缔L1侵入L2中的特点,由此已达到大致接近母语者的目标。Corder(1978a)已经提到这一SLA作为“重建过程”观点,这是基于普遍学习理论的一种观点,在下一节也会解释。
如果在流行观点中L1介入了新的语言系统习得,SLA研究如何体现母语这一角色的特征?研究文献对于SLA中L1是如何无处不在,持令人深思的反对观点。一方面,普遍接受的观点给出了支持:
站在心理学角度上,我们可以说学习者两个系统间从未有和平共处的状态,而是始终如一的斗争,而且这一斗争不受意识瞬息间的限制,而是继续进行于在记忆中存放新学得观念的过程中。(Marton1981:150)
另一方面,普遍几首的观点受到反对,而且L1的角色,即使不是完全地否定,至少是最小化了。
……我们在自然环境下的L2句法机构的习得数据表明,介入并不是这领域的主要策略......对我来说,有必要抛弃对L2习得中介入作为一种自然而不可避免的现象的主张。(Felix 1980b:107)
为了理解这种与L1地位相关的不一致原因,有必要检验Felix提及的“介入主张”的革命。这将涉及追溯它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它对于“对比分析”理论假设猜想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在这一假说之上的理论的和经验的攻势。这个章节将沿着这些发展,反映大约过去三十年前发生的方向上的历史转变。它将以解释当代对于介入的重新评价为总结,这一总结一度试着置L1于SLA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当代的发展将被更多地在第八章中考量。
2.2. 行为主义者的学习理论
为了去理解附着于第一语言地位的早期的重要性,有必要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原则。上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语言学习观点从一般语言学习理论中产生。有几个基于学习者提出的真实语言的SLA研究,和几个经验地检验此前SLA过程的尝试。心理学中的主导学派是 进行语言学习争论最多的行为主义。两个关键主张可以在这些争论中被认识-“习惯”和“错误”。
2.3. 习惯
行为主义心理学着手解释行为通过观察当特殊刺激发出时发生的回应。不同刺激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不同回应,这些回应可能是随意的(在此意义上他们无从得到预测),或是规律的。一种特殊刺激所引发的特殊回应的联系形成了“习惯”,并且它是如Watson(1924)或Skinner(1957)这样的心理学家着手探索的规律行为之类型。他们想知道习惯是如何建立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有两种重要属性。第一种属性是:可观察性。如Watson主张心理学探究只存在于可接触的客体和可观察的行为中。Watson否认内在精神过程的存在,想“迷信”和“妖术”一样摈除它们。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这些行为是自主的。即,它们是无意识地并行着,而且难以摧毁,除非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他们因之所建立的刺激的灭绝。
2.1. 介绍
SLA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影响,这已是普遍接受的观点。最明显的支持论据来自于学习者二语口语之中的“外国”口音,当一名法国人说英语时他说得像是法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影响到了其他层面——语音、语法。这也许并非立竿见影,但是大多数语言学习者与教师会证明。
L1在SLA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也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也就是说L1进入了或介入了L2的学习,比如L1的特点转入了L2。事实上,SLA的过程在流行观点中常常表现为L1的影响,缓慢地用目的语取缔L1侵入L2中的特点,由此已达到大致接近母语者的目标。Corder(1978a)已经提到这一SLA作为“重建过程”观点,这是基于普遍学习理论的一种观点,在下一节也会解释。
如果在流行观点中L1介入了新的语言系统习得,SLA研究如何体现母语这一角色的特征?研究文献对于SLA中L1是如何无处不在,持令人深思的反对观点。一方面,普遍接受的观点给出了支持:
站在心理学角度上,我们可以说学习者两个系统间从未有和平共处的状态,而是始终如一的斗争,而且这一斗争不受意识瞬息间的限制,而是继续进行于在记忆中存放新学得观念的过程中。(Marton1981:150)
另一方面,普遍几首的观点受到反对,而且L1的角色,即使不是完全地否定,至少是最小化了。
……我们在自然环境下的L2句法机构的习得数据表明,介入并不是这领域的主要策略......对我来说,有必要抛弃对L2习得中介入作为一种自然而不可避免的现象的主张。(Felix 1980b:107)
为了理解这种与L1地位相关的不一致原因,有必要检验Felix提及的“介入主张”的革命。这将涉及追溯它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它对于“对比分析”理论假设猜想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在这一假说之上的理论的和经验的攻势。这个章节将沿着这些发展,反映大约过去三十年前发生的方向上的历史转变。它将以解释当代对于介入的重新评价为总结,这一总结一度试着置L1于SLA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当代的发展将被更多地在第八章中考量。
2.2. 行为主义者的学习理论
为了去理解附着于第一语言地位的早期的重要性,有必要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原则。上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语言学习观点从一般语言学习理论中产生。有几个基于学习者提出的真实语言的SLA研究,和几个经验地检验此前SLA过程的尝试。心理学中的主导学派是 进行语言学习争论最多的行为主义。两个关键主张可以在这些争论中被认识-“习惯”和“错误”。
2.3. 习惯
行为主义心理学着手解释行为通过观察当特殊刺激发出时发生的回应。不同刺激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不同回应,这些回应可能是随意的(在此意义上他们无从得到预测),或是规律的。一种特殊刺激所引发的特殊回应的联系形成了“习惯”,并且它是如Watson(1924)或Skinner(1957)这样的心理学家着手探索的规律行为之类型。他们想知道习惯是如何建立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有两种重要属性。第一种属性是:可观察性。如Watson主张心理学探究只存在于可接触的客体和可观察的行为中。Watson否认内在精神过程的存在,想“迷信”和“妖术”一样摈除它们。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这些行为是自主的。即,它们是无意识地并行着,而且难以摧毁,除非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他们因之所建立的刺激的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