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做什么
2005年暑假,我高中毕业,考大学。怀揣对《焦点访谈》的崇敬之情,踏进了一所二本院校的新闻学院。在这里,我爱上了一门叫做“传播学教程”的课程。并结识了一位形影不离的朋友,犹记得冬夜里,我们沿着田径场一圈圈走,一遍遍讲自己人生打算的画面。
2008年夏天,我开始准备考传播学研究生。在咨询了许多考研成功的学长后,最终选定报考重庆大学,开始了长达7个月起早贪黑的复习准备。因为没完成当日的任务、因为影响了整体的复习进度、因为忘记了1个月前背过的书、因为模拟题的成绩不好等等细节,2008年那个凛冽的寒冬,超负荷的考研压力与我这个容易情绪化钻牛角尖的性格碰撞,在我的生命里迸发出了巨大无比的身心大崩盘。心中的压力也让我的身体不再听使唤,只觉得心里压着千斤巨石,嗓子吞咽不下任何食物,我明白人是铁饭是钢的道理,强迫自己吞下去,换来的就是呕吐,就像嗓子和呕吐已经有了条件反射。 每天的进食是勉强吞下的几口稀粥。我记得那时候我眼中的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明天的,今天我复习的成绩不好,明天就是万丈悬崖。我清楚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也试了各种办法去调节,没有效果。 持续半个月后,我放弃了。没错,内心自我放逐,在最紧要的一个月里,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回了老家,寸步不离跟着妈妈,与她同吃同睡同走路。心中的念头是,考不上研究生,所有人都会讨厌我看不起我,自己也没有出路,只有妈妈这个怀抱,不会抛弃我,我要跟紧她。妈妈一句话也没有责怪我,只告诉我没关系,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多了去,都活得好好的。可是内心里,我无法原谅自己,无法接受自己考不上的明天。也就是在那2周,21岁的我,夜里蜷缩在妈妈的被窝和怀抱里睡觉,白天头枕着摇椅上晒太阳的爸爸的肚子哭和看书。那是我懂事后的记忆里,与爸妈最亲密的时光。 10天后,我又带着书回了学校,看书复习,但不敢再拼,不敢再较真,我怕贴了温暖牌创口贴的黑暗窟窿卷土重来毁灭我。 撑到考试后,我没对自己抱任何希望。我觉得自己复习得不好、考的不好、失败了。于是四处游玩疗愈心中的痛。连考研成绩出来的消息都不敢关注。当我最后鼓起毕生勇气查了自己的分数时,却不低!345 ,过往年线十几分。 只是最烂的英语成绩不高,有危险。后来,最终以总分高10分,英语差1分的情况无缘复试。 因为看分晚,因为从没出过省,因为没有勇气出去找学校,最终也错过了调剂的学校,遗憾地结束了第一次考研。
2009年,大学毕业。世人描述的大学毕业场景应是,毕业生忙着找工作,内心忐忑,惶惶不可终日。而我那所二流的学校却不是这样,因为学校差,我们根本没有校园招聘会,大家大多托家里的各种关系找了家乡的行政单位或在人才市场、招聘网找公司文秘。虽然学新闻,但真正愿意坚持梦想做新闻的同学并不多。大多人只想找一个随便的栖息地。我的家庭也早早联系了县城里的一个政府部门,我却不愿回去。我说我要再考研一年。我可以,我要考上研究生。软磨硬泡了半年,他们最终答应了。 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也第一次逛了求职网,胡乱投了一些简历。却很意外接到了面试通知,竟然是省级报纸的当地记者站。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在这里做了记者,还介绍了宿舍另一个不懂功利不回家的同学进去。 3个月的记者生涯非常精彩而难忘,忘不了第一次,老师给我们一个人名和主题去采访的任务。搜集信息、找人、联系、找地方、采访、写稿等,我还记得那天大清早在路上四处溜达蹦跶沐浴阳光的我,因为我到太早了,因为我从没去过那里。那个新鲜的、灵动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爱的我。每天四处逛论坛贴吧搜寻新闻来源,每周与同事轮换接听新闻热线电话,每天去各路陌生的地方见各色各样陌生的人,遇见各种感人的、不公平的事情,震撼我、滋养我。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正义感、使命感、价值感和爱,即使多年后,依然在我血液中汩汩流淌。但3个月后,我竟然以要考研的理由辞职了。
2009年8月,我开始重新复习考研。在学校外租了个小房间,也结识了后来很好的一位朋友。北方的寒风来得很早,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正在走廊晒太阳读书,接到爸爸的电话,妈妈病倒了,速去X市X医院,带着书和衣服,以后就在X市复习。 匆忙买票,坐了一整夜合不了眼的火车,第二天中午才感到X医院,光头昏迷穿着病号服插满管子和氧气罩的妈妈,因高血压第二次中风,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书,观察,不知道能不能再醒来。于是开始了病房里暗无天日的8个月,吃住生活在病房的走廊,4个月陪伴妈妈脱离危险,4个月陪妈妈康复训练。脱离社会生活。那时候只觉得妈妈一定要活下来,妈妈的时间不多,我的时间还长,不怕这1年的耽误。初来武汉时,妈妈在ICU重症监护室,随时有生命危险,爸爸要我去X市X大学租房复习,我也去了,每天往返医院学校,但我其实根本静不下心看书,没有了专心读书考试的感觉。结果可想而知。
2010年7月,妈妈即将出院回家。爸爸和老家的亲戚依然要我回县城,女孩子,离家近,能照顾妈妈,还能做爸爸的贴心小棉袄。而家中一位条件不错的亲戚认识医院对面银行的人,介绍我去这家银行。能留在这所大城市,能在银行这种光鲜的地方工作,我心驰神往。违拗了爸爸,一意孤行要去银行,生怕晚了机会飞了。那时候,在那里,出了医院,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感到自己被吞没。进了银行后,还一直以为自己是有关系进来的,有后台的,有优越感的。但很快被现实无情地粉碎。银行里每个人身后都有一张无比强大的关系网,非富即贵,非政即商,联带巨额的存贷款资源。要不就是知名高校毕业生,做柜台和风控。而我,懵懵懂懂的我,的身份,是可以签长久备忘录的实习生,实习零售客户经理,每月日均存量300W任务。没有资源、没有家底、没有高学历、连合同都没有、当然更没有五险一金等保障。上班时,我在证券公司站过台,在社区发过传单,帮别的客户经理跑腿,领每月1500实习生固定工资,每季度再根据业绩多少发几百绩效。下班后,我除了回住处无处可去。周末,我坐大半天火车回家看妈妈。在这个曾经可望不可即的大都市,我与任何人都没有交集,我越来越孤独、封闭、我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我感到自己死了也不会有人发现和关心,自己像这里的怪物,内心越来越崩溃。1年后,2011年冬,有同事开始说奚落的话,自卑而脆弱的我,落荒而逃,辞职,或者说实习结束。
此后,我回家,被爸爸关了半年,要我复习考公务员,而我不愿意,勉强应对。我依旧想回到X市工作。家中氛围很差,待久了,爸爸视我为眼中钉,却不肯让我离开他们。压抑终于爆发,在一次激烈的大吵后,我连夜在招聘网投了简历,并在第二天的晨雾中离开了家。很幸运地被一家企业看中做过记者的经历,让我接手公司的内刊,做企业文化专员。尽管我第一次听说企业文化专员的岗位,也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的,但我只要这个城市里的一份工作。
2012年秋天,25岁的我,第一次在这个城市,靠自己的能力,谋得一份工作,拿了一份靠自己实力的工资,做内刊、报纸等内部宣传,与专业有关的自己热爱的工作。我的岗位在总裁办企业文化部,公司老总高管都非常重视这块工作,也做了很多年,有完善的文化理论体系、文化管理工具,不懂文化的我,只需要按照领导的安排、延续前人的工作继续做下去。记忆中那时候从没说过领导二字,称谓是X总,但他们都非常和善、平易近人,也很有智慧。家人却对我这个工作非常不满意。他们大多在小县城的行政单位,只有我家经商,爸爸很厉害会投资,并不工作,每年有分红。妈妈以前也从未出门赚过1分钱。家中条件小康,虽没有大富贵,衣食生活不用愁。所以爸爸很瞧不起我的工作和忙碌,行政单位的伯伯叔叔姑姑亲人也都看不上私企工作。那时候我认为能在X市做重量级的公司经理或总监,是成功。尽管我做得有兴趣,待久了也发现这里是家族企业,家族外的人并没有多少晋升翻身的机会。我想要的成功,遥远而没有希望。一位家人的挚友是某地方广电系统的领导,有个机会能向省广电输送1个名额,他们告诉我,让我去。好机会再次垂青,但我变得慎重,有多少机会其实是假象。在确认我可以继续做文字类工作后,在几个月的内心挣扎后,在输送的最后期限到来时,我决定抓住机会,去广电。匆忙辞去了企业文化的工作。
2013年5月,我再次换工作,回到宣传系统的广电去。只是好事多磨,被要求去地方广电,基层先实习2个月,再从地方调回省里。去了地方广电,只是2个月变成了2年。整合的速度非常慢,而那位挚友后来也退休了,新的领导送了他的亲戚,我被留在了地方X市。地方行政单位非常清闲,漫长等待的2年里,种花、养猫、炒股,从焦灼到享受当下,但始终感到浪费了年轻的生命。准备着再次离开,坚持学习,投递简历。被一家主业出版的传媒公司通知应聘,并顺利通过三轮面试,继续做文化专员。
2015年10月,我再次换工作,回到X市
2008年夏天,我开始准备考传播学研究生。在咨询了许多考研成功的学长后,最终选定报考重庆大学,开始了长达7个月起早贪黑的复习准备。因为没完成当日的任务、因为影响了整体的复习进度、因为忘记了1个月前背过的书、因为模拟题的成绩不好等等细节,2008年那个凛冽的寒冬,超负荷的考研压力与我这个容易情绪化钻牛角尖的性格碰撞,在我的生命里迸发出了巨大无比的身心大崩盘。心中的压力也让我的身体不再听使唤,只觉得心里压着千斤巨石,嗓子吞咽不下任何食物,我明白人是铁饭是钢的道理,强迫自己吞下去,换来的就是呕吐,就像嗓子和呕吐已经有了条件反射。 每天的进食是勉强吞下的几口稀粥。我记得那时候我眼中的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明天的,今天我复习的成绩不好,明天就是万丈悬崖。我清楚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也试了各种办法去调节,没有效果。 持续半个月后,我放弃了。没错,内心自我放逐,在最紧要的一个月里,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回了老家,寸步不离跟着妈妈,与她同吃同睡同走路。心中的念头是,考不上研究生,所有人都会讨厌我看不起我,自己也没有出路,只有妈妈这个怀抱,不会抛弃我,我要跟紧她。妈妈一句话也没有责怪我,只告诉我没关系,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多了去,都活得好好的。可是内心里,我无法原谅自己,无法接受自己考不上的明天。也就是在那2周,21岁的我,夜里蜷缩在妈妈的被窝和怀抱里睡觉,白天头枕着摇椅上晒太阳的爸爸的肚子哭和看书。那是我懂事后的记忆里,与爸妈最亲密的时光。 10天后,我又带着书回了学校,看书复习,但不敢再拼,不敢再较真,我怕贴了温暖牌创口贴的黑暗窟窿卷土重来毁灭我。 撑到考试后,我没对自己抱任何希望。我觉得自己复习得不好、考的不好、失败了。于是四处游玩疗愈心中的痛。连考研成绩出来的消息都不敢关注。当我最后鼓起毕生勇气查了自己的分数时,却不低!345 ,过往年线十几分。 只是最烂的英语成绩不高,有危险。后来,最终以总分高10分,英语差1分的情况无缘复试。 因为看分晚,因为从没出过省,因为没有勇气出去找学校,最终也错过了调剂的学校,遗憾地结束了第一次考研。
2009年,大学毕业。世人描述的大学毕业场景应是,毕业生忙着找工作,内心忐忑,惶惶不可终日。而我那所二流的学校却不是这样,因为学校差,我们根本没有校园招聘会,大家大多托家里的各种关系找了家乡的行政单位或在人才市场、招聘网找公司文秘。虽然学新闻,但真正愿意坚持梦想做新闻的同学并不多。大多人只想找一个随便的栖息地。我的家庭也早早联系了县城里的一个政府部门,我却不愿回去。我说我要再考研一年。我可以,我要考上研究生。软磨硬泡了半年,他们最终答应了。 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也第一次逛了求职网,胡乱投了一些简历。却很意外接到了面试通知,竟然是省级报纸的当地记者站。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在这里做了记者,还介绍了宿舍另一个不懂功利不回家的同学进去。 3个月的记者生涯非常精彩而难忘,忘不了第一次,老师给我们一个人名和主题去采访的任务。搜集信息、找人、联系、找地方、采访、写稿等,我还记得那天大清早在路上四处溜达蹦跶沐浴阳光的我,因为我到太早了,因为我从没去过那里。那个新鲜的、灵动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爱的我。每天四处逛论坛贴吧搜寻新闻来源,每周与同事轮换接听新闻热线电话,每天去各路陌生的地方见各色各样陌生的人,遇见各种感人的、不公平的事情,震撼我、滋养我。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正义感、使命感、价值感和爱,即使多年后,依然在我血液中汩汩流淌。但3个月后,我竟然以要考研的理由辞职了。
2009年8月,我开始重新复习考研。在学校外租了个小房间,也结识了后来很好的一位朋友。北方的寒风来得很早,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正在走廊晒太阳读书,接到爸爸的电话,妈妈病倒了,速去X市X医院,带着书和衣服,以后就在X市复习。 匆忙买票,坐了一整夜合不了眼的火车,第二天中午才感到X医院,光头昏迷穿着病号服插满管子和氧气罩的妈妈,因高血压第二次中风,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书,观察,不知道能不能再醒来。于是开始了病房里暗无天日的8个月,吃住生活在病房的走廊,4个月陪伴妈妈脱离危险,4个月陪妈妈康复训练。脱离社会生活。那时候只觉得妈妈一定要活下来,妈妈的时间不多,我的时间还长,不怕这1年的耽误。初来武汉时,妈妈在ICU重症监护室,随时有生命危险,爸爸要我去X市X大学租房复习,我也去了,每天往返医院学校,但我其实根本静不下心看书,没有了专心读书考试的感觉。结果可想而知。
2010年7月,妈妈即将出院回家。爸爸和老家的亲戚依然要我回县城,女孩子,离家近,能照顾妈妈,还能做爸爸的贴心小棉袄。而家中一位条件不错的亲戚认识医院对面银行的人,介绍我去这家银行。能留在这所大城市,能在银行这种光鲜的地方工作,我心驰神往。违拗了爸爸,一意孤行要去银行,生怕晚了机会飞了。那时候,在那里,出了医院,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感到自己被吞没。进了银行后,还一直以为自己是有关系进来的,有后台的,有优越感的。但很快被现实无情地粉碎。银行里每个人身后都有一张无比强大的关系网,非富即贵,非政即商,联带巨额的存贷款资源。要不就是知名高校毕业生,做柜台和风控。而我,懵懵懂懂的我,的身份,是可以签长久备忘录的实习生,实习零售客户经理,每月日均存量300W任务。没有资源、没有家底、没有高学历、连合同都没有、当然更没有五险一金等保障。上班时,我在证券公司站过台,在社区发过传单,帮别的客户经理跑腿,领每月1500实习生固定工资,每季度再根据业绩多少发几百绩效。下班后,我除了回住处无处可去。周末,我坐大半天火车回家看妈妈。在这个曾经可望不可即的大都市,我与任何人都没有交集,我越来越孤独、封闭、我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我感到自己死了也不会有人发现和关心,自己像这里的怪物,内心越来越崩溃。1年后,2011年冬,有同事开始说奚落的话,自卑而脆弱的我,落荒而逃,辞职,或者说实习结束。
此后,我回家,被爸爸关了半年,要我复习考公务员,而我不愿意,勉强应对。我依旧想回到X市工作。家中氛围很差,待久了,爸爸视我为眼中钉,却不肯让我离开他们。压抑终于爆发,在一次激烈的大吵后,我连夜在招聘网投了简历,并在第二天的晨雾中离开了家。很幸运地被一家企业看中做过记者的经历,让我接手公司的内刊,做企业文化专员。尽管我第一次听说企业文化专员的岗位,也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的,但我只要这个城市里的一份工作。
2012年秋天,25岁的我,第一次在这个城市,靠自己的能力,谋得一份工作,拿了一份靠自己实力的工资,做内刊、报纸等内部宣传,与专业有关的自己热爱的工作。我的岗位在总裁办企业文化部,公司老总高管都非常重视这块工作,也做了很多年,有完善的文化理论体系、文化管理工具,不懂文化的我,只需要按照领导的安排、延续前人的工作继续做下去。记忆中那时候从没说过领导二字,称谓是X总,但他们都非常和善、平易近人,也很有智慧。家人却对我这个工作非常不满意。他们大多在小县城的行政单位,只有我家经商,爸爸很厉害会投资,并不工作,每年有分红。妈妈以前也从未出门赚过1分钱。家中条件小康,虽没有大富贵,衣食生活不用愁。所以爸爸很瞧不起我的工作和忙碌,行政单位的伯伯叔叔姑姑亲人也都看不上私企工作。那时候我认为能在X市做重量级的公司经理或总监,是成功。尽管我做得有兴趣,待久了也发现这里是家族企业,家族外的人并没有多少晋升翻身的机会。我想要的成功,遥远而没有希望。一位家人的挚友是某地方广电系统的领导,有个机会能向省广电输送1个名额,他们告诉我,让我去。好机会再次垂青,但我变得慎重,有多少机会其实是假象。在确认我可以继续做文字类工作后,在几个月的内心挣扎后,在输送的最后期限到来时,我决定抓住机会,去广电。匆忙辞去了企业文化的工作。
2013年5月,我再次换工作,回到宣传系统的广电去。只是好事多磨,被要求去地方广电,基层先实习2个月,再从地方调回省里。去了地方广电,只是2个月变成了2年。整合的速度非常慢,而那位挚友后来也退休了,新的领导送了他的亲戚,我被留在了地方X市。地方行政单位非常清闲,漫长等待的2年里,种花、养猫、炒股,从焦灼到享受当下,但始终感到浪费了年轻的生命。准备着再次离开,坚持学习,投递简历。被一家主业出版的传媒公司通知应聘,并顺利通过三轮面试,继续做文化专员。
2015年10月,我再次换工作,回到X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