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时候
儿子最近忽然对我小时候的事情很感兴趣,每天睡前,都要让我给他讲一讲,尤其在听了瑞典女作家林格伦创作《长袜子皮皮》的经历之后,他居然异想天开地说:“我们也要像她一样,自己编本故事书。”由于《长袜子皮皮》是林格伦送给女儿七周岁的生日礼物,儿子又补充道,“你也在我七周岁生日的时候,送我这样一本书,好吗?”
“当然不好!“我大呼道,“这太难为我了!我虽然写文章不困难,但我真的不擅长写故事,而且还是儿童故事。”听我这么说,他想了想,说:“那你就把你小时候的故事写给我看吧。”
哈,绕来绕去,还是最想听我小时候的事。什么心理呢?
我讲小时候爬树、追蝴蝶、挖菜、捉鱼、藏麦秸垛、偷烤麦穗……每一段经历,都够他回味半天,每当我说到刮破裤子丢掉一只鞋等各种窘况时,他更是开心的不得了,一个劲儿地说,妈妈原来也这么笨呢!
似乎,我那些“笨”的经历格外让他满足,有时还一遍不够,要再讲一遍那些细节,我在想,这也许就是他“猎奇”的根源:找我们之间共同的存在感,把时空压缩在同一个原点,换句话说,我们要平等犯错,对等成长。
这或许很好理解,孩子眼中的大人,他们总是能那么毫不费力地对付一些自己认为很困难的事,无形中,就有一种压力,甚至隔膜,而消除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大人的小时候,站在同在一个成长的层面上,好像,我们是一样大的两个孩子,跨越时间的界限,在寂寥的旷野上,进行一场真正平等的心灵对话。
我不懂儿童心理学,但我想一定会有这么一个阶段,是孩子非常想要了解我们成长的过程。儿子总是问我,你小时候就爱冒险吗?我说,有一点儿,我总是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爬别人不敢爬的架在河上的圆木。他想了想,又问,危险吗?我说,有一次我因为逞能,差点掉进河里,是小伙伴救了我。
他“喔”地长出了一口气,说,幸亏你活着。
是的,幸亏我活着!我们会心的大笑,为着彼此活在这个世界的美好。
“当然不好!“我大呼道,“这太难为我了!我虽然写文章不困难,但我真的不擅长写故事,而且还是儿童故事。”听我这么说,他想了想,说:“那你就把你小时候的故事写给我看吧。”
哈,绕来绕去,还是最想听我小时候的事。什么心理呢?
我讲小时候爬树、追蝴蝶、挖菜、捉鱼、藏麦秸垛、偷烤麦穗……每一段经历,都够他回味半天,每当我说到刮破裤子丢掉一只鞋等各种窘况时,他更是开心的不得了,一个劲儿地说,妈妈原来也这么笨呢!
似乎,我那些“笨”的经历格外让他满足,有时还一遍不够,要再讲一遍那些细节,我在想,这也许就是他“猎奇”的根源:找我们之间共同的存在感,把时空压缩在同一个原点,换句话说,我们要平等犯错,对等成长。
这或许很好理解,孩子眼中的大人,他们总是能那么毫不费力地对付一些自己认为很困难的事,无形中,就有一种压力,甚至隔膜,而消除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大人的小时候,站在同在一个成长的层面上,好像,我们是一样大的两个孩子,跨越时间的界限,在寂寥的旷野上,进行一场真正平等的心灵对话。
我不懂儿童心理学,但我想一定会有这么一个阶段,是孩子非常想要了解我们成长的过程。儿子总是问我,你小时候就爱冒险吗?我说,有一点儿,我总是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爬别人不敢爬的架在河上的圆木。他想了想,又问,危险吗?我说,有一次我因为逞能,差点掉进河里,是小伙伴救了我。
他“喔”地长出了一口气,说,幸亏你活着。
是的,幸亏我活着!我们会心的大笑,为着彼此活在这个世界的美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