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底漂浮的三年—也算是一篇有感而发
【有感是有感于刚刚中午看到发小那篇讲她的南师附中的文章,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删掉的那篇四千多字的文章还是应该拿出来写完,拖得越久,忘得越多,虽然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之前的四千多字那么浩浩荡荡一篇,写了太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好像扯一个线团,千头万绪,最终扯得一团糟,所以干脆全盘推掉重来。这篇吸取教训,就只随便瞎逼逼两句。回忆每人各有不同,我只是写写我的。】
上高一之前的那个暑假学校发了一本深绿色的本子,叫《走进树人堂》,里面写了什么我都不太记得,只记得那页和之后任何一本寒暑假作业一样的封面,上面印着无论是进校前还是进校后在扬中呆过的人对扬中最深的情怀,树人堂。不是每座学校都有自己的鲜明标志,除却那些生硬无力的校名。能有一个日后想起曾经的三年就会想到的地方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也是扬中给我的最初印象:两排高大梧桐,中间窄长清浅的水池,到头是一口鼎,再后面藏着一个古旧斑驳的树人堂。她的气质也理应是这样,青砖小楼,灰瓦红窗,还残留着最初仪董学堂的遗风。
然而后来的岁月却不如想象中她给人的第一印象这般温文尔雅。
中考结束本以为万事大吉,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地招班里的再分级考试我因为没有准备也就只能随便混混,谁知勉强混进了『四班』。我后来在这个笼子里呆了三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笼子所以我的高中三年比起城区班的学生来一片空白,但这又是一个被放在高处的笼子,我又侥幸没沦为从这里摔死的,所以对它恨不起来。其实当时我是有选择放弃的机会的,但是谁有知道呢,另一种选择会更好吗,重来一遍我大概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因为都说了是勉强混进来的,一开始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整个高一我挣扎来挣扎去也就在班里混个中游偏上水平,语文英语还能看,数学真是属于考个平均分我就能兴高采烈的水平。这个班里其实有不少人也和我一样,初中骄傲惯了,后来考了几次试名次不好看就一蹶不振,接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我感觉我一直是个比较麻木的人,你说我好我没什么感觉,沾沾自喜也不是没有,但是开心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又不能当饭吃;你说我很烂我也没什么感觉,自卑难过也不能当饭吃,我把我该做的做好了,如果还是烂,那就烂吧。所以我没什么心理落差。我们班主任一度还找我谈话觉得我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其实我也是有过稍纵即逝的『不复当年勇』的自我感慨的,但是也许我真的是麻木,这些情绪我都没有沉浸其中,他们都只是在我上空飘忽一阵就游走了。
薛大头跟我说她这三年过得很苦,我却没什么感觉,有句话『傻人有傻福』,我这大概也算『麻木之人有无知之福』吧。我只是感觉我懒觉睡的确实是有点少。
高一刚开始的周末我每一想到从那以后整整三年,一千多天再也不会有周末就感到恐怖至极,不过后来也习惯了。只有冬天的礼拜天吃完晚饭还要骑车去上晚自习时身体里磨蹭着的不情愿的情绪偶尔还会骚扰我。从明亮温暖的家里去到外面已经漆黑一片的地方。有的时候路灯还没有开,我等眼睛慢慢适应了昏暗的光线之后再慢慢往前骑。总觉得前方的夜晚浓黑的化不开,不想向前,但真正到前面了却又能看清四周了,纠结着,矛盾着,然后路上的路灯就一下子都亮了。
骑车等在扬子江路北路和文昌西路的交汇口的时候,看着口罩上方呼出的气在冷冽的空气中化为白雾,氤氲在车灯闪烁,楼宇林立的夜晚的背景前面,我所有的情绪就都释然了,我很喜欢这个感觉。
进校门的时候往往是六点零几分,把车放进地下车库。也只有周末这时候的地下车库空无一人。走过寂静空旷的校园,只有那么几个教室的灯亮着,埋怨一阵,然后乖乖滚去学习。
他们说的苦,我仔细想了想却只记起这么几个场景。白花花的试卷和无数的考试都淡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几个我还蛮喜欢的场景。
但是确实,这似乎说明这三年过的些许单调了,除了这些我竟然记忆一片空白。大雷明令禁止参加一切社团,艺术节什么的好像没我们什么事,运动会永远倒数第二名,因为倒数第一名是人数只有我们班二分之一的国际班。而每到考试名次公布竞赛得奖公布的时候大雷就会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但是如果没考好,我们就是被杀来取血的那群鸡。
这么说也许也有些夸张了,我一点也没有想要黑大雷的意思,相反,当时我们私底下讨论吐槽的他的洗脑煽动性演讲,他拼命给我们安利的各种人物传记,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现在看来真真确确都是真知灼见。甚至他在高考前每周给我们放的世界上各个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后来我们竟然在全国不同的大学里在不同背景的要求下又都看了一遍。重看之时真是感慨万千。
然而当时我们全班还是一致认为大雷是个功利主义症重度患者,敬畏的同时颇有微词。
和大雷完全相反的鹤鹤就成了一众人崇拜的对象。高一第一节语文早读我在做数学,然后被发现了。他是走到我桌子前面点了点我的书,我先看到他的手,然后才抬头。他的手很瘦,骨节很明显,并且已经有些微的老年斑。抬头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他一定是个语文老师。他具有以前那些文人学者惯有的气质,板瘦的身材,厚厚的眼镜,走路像是漂移,字典里道骨仙风这个成语的配图我觉得应该用他的照片。
我对语文的理解没有被高中的应试教育毁的渣都不剩都要感谢他。虽然我们偶尔吐槽鹤鹤实在太不应试,导致每次考试前我们都要向别的班借考点复习,但是我们仍然最爱他。我现在仍然秉持着他的好多理念。他说让我们每节课前做一个演讲的初衷是让我们去思考一些东西,『你想不清楚没关系,但想不清楚不能不去想。想着想着,总会清楚些。』
顺便记起了关于鹤鹤的一个小段子,鹤鹤以前和我爸搭过班,我爸还是他女儿的物理老师,后来他成了我的语文老师也确实是缘分。鹤鹤上课老是喜欢让我挂黑板,一时兴起在黑板上抄一首诗就让我上去标平仄,我只能步履沉重地上去胡说八道。有一天上课他又想喊我,结果在全班面前大声喊出了我爸的名字。全堂寂静了三秒钟。我真是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扬中现在还残存着的一些活力都要感谢这些还坚守着原来扬中风骨的老师。他们真的可爱。教育局做了数不清的蠢事下了数不清的智障决定,一点点要把扬中原来的内涵剥刮殆尽,扬中近几年越来越像一个嘴上嚷嚷着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扬中风骨实际上却和县中没本质区别的四不像,吊在半空,两端都不如。她很无奈我们也能理解,我们也心疼她的力不从心,无法和社会的潮流对抗,只能看着她愈加没落,苟延残喘。记得王舒城老师写了一篇当时疯传全校的文章《扬中已死,有事烧纸》。扬中仍然拥有一群,至少一小群这样坚守传统的老师们,我就觉得至少她还没有丧失全部的希望。
这三年总结起来其实都很平淡,刚进校成绩太马虎后来高三最后勉强能看我觉得都挺平淡。没什么大起大落,也算是一步一步。几次模拟考试不少人都有过起伏心理情绪会有波动不稳定,我三模考了个稀巴烂却淡定的像一滩泥。也许还是因为我太麻木。好事坏事包括最后的我还算满意的高考都离不开我这点可贵的麻木。
也许有人要说我无情了。对这三年竟然没什么感情,毕业典礼一滴眼泪也没有掉。然而我还是有些挂念的。
我还是挺喜欢在高三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我借着宣传委员的名头翘掉一整天的自习,在教室后面画黑板报的时光的。有烦人的鸟鸣和晒得人很热的阳光。还有全班的人都走了之后教室里剩下的脏兮兮的颜料盘和画刷。
还有一次考完试的和薛大头抱着一本重难点装作问问题翘了整个晚自习去操场瞎比比的那个晚上的晚风。
虽然很多人说扬中现在只剩下一个空壳但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美丽的皮囊,一大片冬天会穿白衣服的松树林,春夏之交会掉小毛毛的梧桐树。经过品字楼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摸一摸掉漆的红窗格,把脚上的土跺在木楼梯上。
所以虽然这三年有点压抑,有点无聊,有点平淡无味,我感觉它还是改变了我很多。我感觉这三年我们就像沉在海底的一群鲸鱼,被巨大的水压逼得很难受,并且所有人都曾尝试着想浮到海面上去透透气。有的鲸鱼完全不适合在海底,可能即使做了巨大的努力还是没能在海底变得和原来一样自在。如果当初就在海面上漂浮也许会更好些。至于我呢,我是个胆小鬼,不敢浮上去,乖乖的蹲在水底,所幸皮厚韧性大没被挤死,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在水下也能漂浮着潜游,也就满足了,不再去想要浮上去的事。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二号
之前的四千多字那么浩浩荡荡一篇,写了太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好像扯一个线团,千头万绪,最终扯得一团糟,所以干脆全盘推掉重来。这篇吸取教训,就只随便瞎逼逼两句。回忆每人各有不同,我只是写写我的。】
上高一之前的那个暑假学校发了一本深绿色的本子,叫《走进树人堂》,里面写了什么我都不太记得,只记得那页和之后任何一本寒暑假作业一样的封面,上面印着无论是进校前还是进校后在扬中呆过的人对扬中最深的情怀,树人堂。不是每座学校都有自己的鲜明标志,除却那些生硬无力的校名。能有一个日后想起曾经的三年就会想到的地方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也是扬中给我的最初印象:两排高大梧桐,中间窄长清浅的水池,到头是一口鼎,再后面藏着一个古旧斑驳的树人堂。她的气质也理应是这样,青砖小楼,灰瓦红窗,还残留着最初仪董学堂的遗风。
然而后来的岁月却不如想象中她给人的第一印象这般温文尔雅。
中考结束本以为万事大吉,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地招班里的再分级考试我因为没有准备也就只能随便混混,谁知勉强混进了『四班』。我后来在这个笼子里呆了三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笼子所以我的高中三年比起城区班的学生来一片空白,但这又是一个被放在高处的笼子,我又侥幸没沦为从这里摔死的,所以对它恨不起来。其实当时我是有选择放弃的机会的,但是谁有知道呢,另一种选择会更好吗,重来一遍我大概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因为都说了是勉强混进来的,一开始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整个高一我挣扎来挣扎去也就在班里混个中游偏上水平,语文英语还能看,数学真是属于考个平均分我就能兴高采烈的水平。这个班里其实有不少人也和我一样,初中骄傲惯了,后来考了几次试名次不好看就一蹶不振,接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我感觉我一直是个比较麻木的人,你说我好我没什么感觉,沾沾自喜也不是没有,但是开心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又不能当饭吃;你说我很烂我也没什么感觉,自卑难过也不能当饭吃,我把我该做的做好了,如果还是烂,那就烂吧。所以我没什么心理落差。我们班主任一度还找我谈话觉得我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其实我也是有过稍纵即逝的『不复当年勇』的自我感慨的,但是也许我真的是麻木,这些情绪我都没有沉浸其中,他们都只是在我上空飘忽一阵就游走了。
薛大头跟我说她这三年过得很苦,我却没什么感觉,有句话『傻人有傻福』,我这大概也算『麻木之人有无知之福』吧。我只是感觉我懒觉睡的确实是有点少。
高一刚开始的周末我每一想到从那以后整整三年,一千多天再也不会有周末就感到恐怖至极,不过后来也习惯了。只有冬天的礼拜天吃完晚饭还要骑车去上晚自习时身体里磨蹭着的不情愿的情绪偶尔还会骚扰我。从明亮温暖的家里去到外面已经漆黑一片的地方。有的时候路灯还没有开,我等眼睛慢慢适应了昏暗的光线之后再慢慢往前骑。总觉得前方的夜晚浓黑的化不开,不想向前,但真正到前面了却又能看清四周了,纠结着,矛盾着,然后路上的路灯就一下子都亮了。
骑车等在扬子江路北路和文昌西路的交汇口的时候,看着口罩上方呼出的气在冷冽的空气中化为白雾,氤氲在车灯闪烁,楼宇林立的夜晚的背景前面,我所有的情绪就都释然了,我很喜欢这个感觉。
进校门的时候往往是六点零几分,把车放进地下车库。也只有周末这时候的地下车库空无一人。走过寂静空旷的校园,只有那么几个教室的灯亮着,埋怨一阵,然后乖乖滚去学习。
他们说的苦,我仔细想了想却只记起这么几个场景。白花花的试卷和无数的考试都淡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几个我还蛮喜欢的场景。
但是确实,这似乎说明这三年过的些许单调了,除了这些我竟然记忆一片空白。大雷明令禁止参加一切社团,艺术节什么的好像没我们什么事,运动会永远倒数第二名,因为倒数第一名是人数只有我们班二分之一的国际班。而每到考试名次公布竞赛得奖公布的时候大雷就会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但是如果没考好,我们就是被杀来取血的那群鸡。
这么说也许也有些夸张了,我一点也没有想要黑大雷的意思,相反,当时我们私底下讨论吐槽的他的洗脑煽动性演讲,他拼命给我们安利的各种人物传记,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现在看来真真确确都是真知灼见。甚至他在高考前每周给我们放的世界上各个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后来我们竟然在全国不同的大学里在不同背景的要求下又都看了一遍。重看之时真是感慨万千。
然而当时我们全班还是一致认为大雷是个功利主义症重度患者,敬畏的同时颇有微词。
和大雷完全相反的鹤鹤就成了一众人崇拜的对象。高一第一节语文早读我在做数学,然后被发现了。他是走到我桌子前面点了点我的书,我先看到他的手,然后才抬头。他的手很瘦,骨节很明显,并且已经有些微的老年斑。抬头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他一定是个语文老师。他具有以前那些文人学者惯有的气质,板瘦的身材,厚厚的眼镜,走路像是漂移,字典里道骨仙风这个成语的配图我觉得应该用他的照片。
我对语文的理解没有被高中的应试教育毁的渣都不剩都要感谢他。虽然我们偶尔吐槽鹤鹤实在太不应试,导致每次考试前我们都要向别的班借考点复习,但是我们仍然最爱他。我现在仍然秉持着他的好多理念。他说让我们每节课前做一个演讲的初衷是让我们去思考一些东西,『你想不清楚没关系,但想不清楚不能不去想。想着想着,总会清楚些。』
顺便记起了关于鹤鹤的一个小段子,鹤鹤以前和我爸搭过班,我爸还是他女儿的物理老师,后来他成了我的语文老师也确实是缘分。鹤鹤上课老是喜欢让我挂黑板,一时兴起在黑板上抄一首诗就让我上去标平仄,我只能步履沉重地上去胡说八道。有一天上课他又想喊我,结果在全班面前大声喊出了我爸的名字。全堂寂静了三秒钟。我真是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扬中现在还残存着的一些活力都要感谢这些还坚守着原来扬中风骨的老师。他们真的可爱。教育局做了数不清的蠢事下了数不清的智障决定,一点点要把扬中原来的内涵剥刮殆尽,扬中近几年越来越像一个嘴上嚷嚷着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扬中风骨实际上却和县中没本质区别的四不像,吊在半空,两端都不如。她很无奈我们也能理解,我们也心疼她的力不从心,无法和社会的潮流对抗,只能看着她愈加没落,苟延残喘。记得王舒城老师写了一篇当时疯传全校的文章《扬中已死,有事烧纸》。扬中仍然拥有一群,至少一小群这样坚守传统的老师们,我就觉得至少她还没有丧失全部的希望。
这三年总结起来其实都很平淡,刚进校成绩太马虎后来高三最后勉强能看我觉得都挺平淡。没什么大起大落,也算是一步一步。几次模拟考试不少人都有过起伏心理情绪会有波动不稳定,我三模考了个稀巴烂却淡定的像一滩泥。也许还是因为我太麻木。好事坏事包括最后的我还算满意的高考都离不开我这点可贵的麻木。
也许有人要说我无情了。对这三年竟然没什么感情,毕业典礼一滴眼泪也没有掉。然而我还是有些挂念的。
我还是挺喜欢在高三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我借着宣传委员的名头翘掉一整天的自习,在教室后面画黑板报的时光的。有烦人的鸟鸣和晒得人很热的阳光。还有全班的人都走了之后教室里剩下的脏兮兮的颜料盘和画刷。
还有一次考完试的和薛大头抱着一本重难点装作问问题翘了整个晚自习去操场瞎比比的那个晚上的晚风。
虽然很多人说扬中现在只剩下一个空壳但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美丽的皮囊,一大片冬天会穿白衣服的松树林,春夏之交会掉小毛毛的梧桐树。经过品字楼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摸一摸掉漆的红窗格,把脚上的土跺在木楼梯上。
所以虽然这三年有点压抑,有点无聊,有点平淡无味,我感觉它还是改变了我很多。我感觉这三年我们就像沉在海底的一群鲸鱼,被巨大的水压逼得很难受,并且所有人都曾尝试着想浮到海面上去透透气。有的鲸鱼完全不适合在海底,可能即使做了巨大的努力还是没能在海底变得和原来一样自在。如果当初就在海面上漂浮也许会更好些。至于我呢,我是个胆小鬼,不敢浮上去,乖乖的蹲在水底,所幸皮厚韧性大没被挤死,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在水下也能漂浮着潜游,也就满足了,不再去想要浮上去的事。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二号
来自 豆瓣App
-
牙牙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29 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