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相爱不相杀---读《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主要介绍家庭的核心及中国家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夫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分离是矛盾的主要根源,这个结论令人恍然大悟,也让人能更科学、理性地面对中国式家庭问题,寻找有用的方法。“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认为 :
一、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原因主要有:
1、我们的人格和情感基础,主要是在童年期形成,按照佛洛依德观点,5岁前就已基本塑形。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按照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爱,去成长自己。恋爱过程中,我们其实都是在尝试寻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对象,如果家庭幸福,孩子会更容易找类似父母的对象;如果不幸,那么可能会有意识找相反的,但是往往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不会轻易遂愿,实际情形会更加复杂。
2、父母和儿女,都是要离开我们。配偶才是真正陪伴一生的人。如果太依恋与父母,父母也难以分离,容易对你伴侣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太爱儿女,会让儿女的人格成长不够独立,也会影响到儿女的健康成长。当然,这不是指不去照顾他们,资源是一定要照顾到的,甚至更多,但在心灵依托上,配偶是最重要的。烦丈夫,爱儿子;没丈夫,爱儿子,这些都是不健康的模式。健康的家庭,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那在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还有一个核心原则是: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要把两者区分开来。 让珍惜成为主旋律。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常犯的几个问题是:揣测,用自己的坐标评价对方,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对方倒苦水的时候,我们就记着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着问题发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
3、3~6岁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这个期间要正确处理,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就是夫妻关系要和谐和平衡。让亲子关系不是最优先的,与配偶的关系,。“让男孩回归男孩,女孩回归女孩”,先从同性父亲或母亲吸收力量,然后认识到母亲或父亲的能量,继而再回归到自己的性别角色。不然就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同性恋关系就是没有很好地度过这个阶段。
二、分离式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1、成长有2个关键要点:一是童年;二是恋爱。这2个关键期可以帮助塑造独立的人格,为什么这2个阶段是关键期呢?原因在于:这2个阶段,是人在处理爱与分离的阶段,作者认为人一出生,因从妈妈的子宫分离,这个分离经历的影响,贯穿整个人的一生。我认为这个不一定是说生命的诞生经验影响,而是不论世上何物,都是存在和幻灭的不断轮回,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都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能量以各种方式消涨。分离式世界的主题,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
2、恋爱,是与家的最后一步分离。要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恋爱是与家庭的最后一步。并且,也是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因此带来的痛苦也不亚于童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分离。”在恋爱过程中,我们其实都是在尝试寻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对象,如果家庭幸福,孩子会更容易找类似父母的对象;如果不幸,那么会有意识找相反的。但是,在寻找的过程中,生命的教训会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缘分,也是童年,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
3、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为他自己。遵从内心和直觉,会引导孩子成长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会被他人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自己。
4、作为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0~1.5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1.5~3岁,培育孩子的自主能力,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这样的孩子容易成长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孩子在3岁前,父母与其的分离不要超过1个礼拜,那时候的孩子缺乏安全感;3岁之后,不要太黏着他,阻碍他的成长。
5、孩子太听话,不是好事,青春期时需要叛逆。听话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感情的链接:不管你是否听话,我都能感觉和你再一起,我知道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了,你走你自己的路,我祝福你。太听话的孩子,容易“被动攻击”。
三、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给他一个安全岛。不要以考试来奖惩,更不要给孩子塑造条件式的快乐。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有真自我的人,会形成自己的内部评价系统,他的行动力就会来自与自己的内在。
此书读罢,对家庭的理解更近一步。家对女性更尤为重要,想到女性的生活大部分围绕家庭,要为了伴侣、为了儿女、父母,剩余给自己的时间,却不多,心情就跟这雾蒙蒙的天气般。
《为何家会伤人》主要介绍家庭的核心及中国家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夫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分离是矛盾的主要根源,这个结论令人恍然大悟,也让人能更科学、理性地面对中国式家庭问题,寻找有用的方法。“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认为 :
一、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原因主要有:
1、我们的人格和情感基础,主要是在童年期形成,按照佛洛依德观点,5岁前就已基本塑形。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按照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爱,去成长自己。恋爱过程中,我们其实都是在尝试寻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对象,如果家庭幸福,孩子会更容易找类似父母的对象;如果不幸,那么可能会有意识找相反的,但是往往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不会轻易遂愿,实际情形会更加复杂。
2、父母和儿女,都是要离开我们。配偶才是真正陪伴一生的人。如果太依恋与父母,父母也难以分离,容易对你伴侣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太爱儿女,会让儿女的人格成长不够独立,也会影响到儿女的健康成长。当然,这不是指不去照顾他们,资源是一定要照顾到的,甚至更多,但在心灵依托上,配偶是最重要的。烦丈夫,爱儿子;没丈夫,爱儿子,这些都是不健康的模式。健康的家庭,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那在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还有一个核心原则是: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要把两者区分开来。 让珍惜成为主旋律。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常犯的几个问题是:揣测,用自己的坐标评价对方,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对方倒苦水的时候,我们就记着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着问题发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
3、3~6岁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这个期间要正确处理,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就是夫妻关系要和谐和平衡。让亲子关系不是最优先的,与配偶的关系,。“让男孩回归男孩,女孩回归女孩”,先从同性父亲或母亲吸收力量,然后认识到母亲或父亲的能量,继而再回归到自己的性别角色。不然就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同性恋关系就是没有很好地度过这个阶段。
二、分离式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1、成长有2个关键要点:一是童年;二是恋爱。这2个关键期可以帮助塑造独立的人格,为什么这2个阶段是关键期呢?原因在于:这2个阶段,是人在处理爱与分离的阶段,作者认为人一出生,因从妈妈的子宫分离,这个分离经历的影响,贯穿整个人的一生。我认为这个不一定是说生命的诞生经验影响,而是不论世上何物,都是存在和幻灭的不断轮回,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都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能量以各种方式消涨。分离式世界的主题,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
2、恋爱,是与家的最后一步分离。要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恋爱是与家庭的最后一步。并且,也是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因此带来的痛苦也不亚于童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分离。”在恋爱过程中,我们其实都是在尝试寻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对象,如果家庭幸福,孩子会更容易找类似父母的对象;如果不幸,那么会有意识找相反的。但是,在寻找的过程中,生命的教训会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缘分,也是童年,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
3、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为他自己。遵从内心和直觉,会引导孩子成长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会被他人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自己。
4、作为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0~1.5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1.5~3岁,培育孩子的自主能力,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这样的孩子容易成长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孩子在3岁前,父母与其的分离不要超过1个礼拜,那时候的孩子缺乏安全感;3岁之后,不要太黏着他,阻碍他的成长。
5、孩子太听话,不是好事,青春期时需要叛逆。听话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感情的链接:不管你是否听话,我都能感觉和你再一起,我知道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了,你走你自己的路,我祝福你。太听话的孩子,容易“被动攻击”。
三、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给他一个安全岛。不要以考试来奖惩,更不要给孩子塑造条件式的快乐。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有真自我的人,会形成自己的内部评价系统,他的行动力就会来自与自己的内在。
此书读罢,对家庭的理解更近一步。家对女性更尤为重要,想到女性的生活大部分围绕家庭,要为了伴侣、为了儿女、父母,剩余给自己的时间,却不多,心情就跟这雾蒙蒙的天气般。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