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缘与人缘》
10月28日,在玉泉那破旧的图书馆流通部“偶遇”唐德刚先生的《书缘与人缘》,随即借了回去。29日晚上,哥哥打电话来说唐先生辞世了。其实之前我不认识这个在华人圈富有盛名的唐先生,把书拿回宿舍前就连目录也没翻过,只是隐约记得封底上有说唐德刚是个搞历史的。借了那本书的最直接原因有二:一是那本书看起来很新,能在这么破旧的图书馆中看到这么新的书我难免有些激动;二是书的名字不错,书缘与人缘,谈到“缘”字肯定是些好玩的事儿。然而哥哥这一个比我更加工科男的工科男竟然给我打电话的第一句便是这位唐先生,我便打肿脸充起胖子,与唐很熟似地回答:我手里正拿着他的书呢!以让我这位诸方面都表示对我不满的哥哥稍稍对我有些满足感。
为了让自己这个唐先生的老熟人做得不至于日后出现太多尴尬,所以就认真读起这本书,希望与老先生多混几日面熟。可惜,这书并不是意在讲些有关“缘”的好玩事儿,多是唐老替人家写的序、或是读了人家书本之后的感想。以前读书最不愿读的就是序了,总感觉这序都是一些告诉你本书很值得一读,或是感谢某某之类的文字,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识。顿悟充当这个老熟人把自己给充当惨了,可是面子事大,为了避免日后出现太多尴尬场景还是咬咬牙开始读了。幸好,唐老开始几篇讲的是胡适之、张学良、顾维钧等几位,都是让我及其向往的大人物,读书的兴趣多了很多。
唐先生是个说实话,不做作的人,所以文字里没有太多让你称奇道绝的事件。他大概是继承了胡适之的“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并且身体力行的。他对他尊敬胡老师的评价落到被苏梅骂为“妄诞、疯狂、荒谬、浅薄、轻率、欺诈、下流和轻薄;种种恶德,说不尽,道不完”;他做口述传记时,并不是一个当事人的记录员,而是多方考证并且纠正当事人错误的记忆。所以我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三岁读幼儿园,那时应当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貌似有一本哥哥读过的卡通画,都已忘记上面是否有字。反正幼儿园阿姨没有发过书,父母也没有买过书给我。那就从6岁进入小学开始算起,到现在应当接近15年了,还没学会读书。我坦诚自己是个不会读书的人,也是一个不太受有贤人待见的人。小学的老师,大多是父亲的牌友,我想父亲在哥哥读书时是不怎么赢老师们的工资的;后来到我读书了,父亲就不管那么多能赢就赢了。所以,总有老师在我父亲面前说我的哥哥是如何如何优秀,虽然平时小动作比较多但是人聪明,以后肯定会有大的作为;而我就不一样了,别对我有太大的期望。那时有个老师非常器重哥哥,假期的时候会让哥哥到他家甚或学校图书馆挑书,要看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并且从来不用打借条。哥哥是个爱看书但绝不是个爱书的人,因为每次老师给的书都是崭新的,而还回去的时候就破得不成样子了。特别是那时哥哥住一楼的一个房间,梅雨季节时房间很潮,有的书掉到床底待了一周,重见光日时就发霉了。但是还书时老师却从来没有露过为难的神色。而我就更笨了,有那么多书在我家却从来不去翻翻看看。现在想想,那些老师讲得也的确不错,我是个禀赋很差对书本没有任何敏感性的人。唯一对书有点感觉时,是陪着哥哥还书时感觉特别惭愧。惭愧的不是没看过这些书,而是这些书太过面目全非。到了初中毕业我也没把四大名著里哪一本看完过,只看了《三国演义》的大半,看到孔明归西之后就再也不能耐着性子看这些所谓的白话文了。其实到现在为止也是,只是在高中午睡时间无聊时,看了一点语文配套的课外读物中的几篇《红楼梦》节选。一直到高二结束,我还是5.3的裸眼视力就说明了我一只是个无知的人。
在各方面我都是比较晚熟的人,于是在高三的时候我有点晚熟了。熟的不是知道该怎么去读书,而是觉得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本有名点的书,就不够熟了。那时下铺的兄弟是个极度爱书的人,他应当是读过非常多书的,因为他眼睛是一只近视一只远视,我们一致认为是他躺着侧身读书太多造成。他父亲是文化馆馆长,祖父是医生,所以家里书很多。于是我就暗下决心,要多看书,午睡时躲在被子里看,晚上熄灯后躲在被子里看。一个学期下来,我成近视了,从理论上来说应当很有成就感,肯定看了很多书。可是,我只是看了几本高中语文配套的读物(忘了具体叫什么),下铺兄弟专为我带来的《雾都孤儿》、《少年维特之烦恼》、《上下五千年》。呜呼哀哉!这么几本书,我就看成了近视。在读书方面的水平之差,让我之后在看到史书中说某某神童,几岁读了多少书时都内心暗暗伤痛。若在古代,我想我定是与范进范大举人一道了。
唐先生文字中反复会提到,读书人没钱,读书人不是追名求利而读书。才想起,其实我们读书的功利心太强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幼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会说长大要去清华,清华毕业就可以去中央当大官了(他们不知道其实清华毕业是有去卖猪肉的)。我们读小学是要考个好成绩,就可以满足十分虚荣心;我们读初中,是为了考个好高中,博得一片赞扬声;高中又在于大学。一直以来我们读书的目的性都是很强的,要从书中得到黄金屋得到颜如玉。记得我在进大学选专业时,身边总会有人说这个专业以后工作太辛苦,那个专业以后赚钱不多,某某专业没前景。以至于今天读了《书缘与人缘》没能记住几十个名人轶事或是背下几句精妙之语,可以日后在与身边之人闲聊之时脱口而出博得一阵喝彩或是别人内心的赞许就感觉这书白读了,什么东西都没有。而我又是天分极差的人,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读完整本忘了作者的事常有。所以就十分没有成就感,并且读书又慢这么一本书读了一个半月才读完,岂不更加悲叹自身愚钝。
读完书,抽出书签,盖上封底。再去看目录,发现所有的篇章几乎都是极度陌生,你却在这一个多月里,每当翻开这书时总有一种淡淡的愉悦感,其实就足矣!
为了让自己这个唐先生的老熟人做得不至于日后出现太多尴尬,所以就认真读起这本书,希望与老先生多混几日面熟。可惜,这书并不是意在讲些有关“缘”的好玩事儿,多是唐老替人家写的序、或是读了人家书本之后的感想。以前读书最不愿读的就是序了,总感觉这序都是一些告诉你本书很值得一读,或是感谢某某之类的文字,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识。顿悟充当这个老熟人把自己给充当惨了,可是面子事大,为了避免日后出现太多尴尬场景还是咬咬牙开始读了。幸好,唐老开始几篇讲的是胡适之、张学良、顾维钧等几位,都是让我及其向往的大人物,读书的兴趣多了很多。
唐先生是个说实话,不做作的人,所以文字里没有太多让你称奇道绝的事件。他大概是继承了胡适之的“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并且身体力行的。他对他尊敬胡老师的评价落到被苏梅骂为“妄诞、疯狂、荒谬、浅薄、轻率、欺诈、下流和轻薄;种种恶德,说不尽,道不完”;他做口述传记时,并不是一个当事人的记录员,而是多方考证并且纠正当事人错误的记忆。所以我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三岁读幼儿园,那时应当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貌似有一本哥哥读过的卡通画,都已忘记上面是否有字。反正幼儿园阿姨没有发过书,父母也没有买过书给我。那就从6岁进入小学开始算起,到现在应当接近15年了,还没学会读书。我坦诚自己是个不会读书的人,也是一个不太受有贤人待见的人。小学的老师,大多是父亲的牌友,我想父亲在哥哥读书时是不怎么赢老师们的工资的;后来到我读书了,父亲就不管那么多能赢就赢了。所以,总有老师在我父亲面前说我的哥哥是如何如何优秀,虽然平时小动作比较多但是人聪明,以后肯定会有大的作为;而我就不一样了,别对我有太大的期望。那时有个老师非常器重哥哥,假期的时候会让哥哥到他家甚或学校图书馆挑书,要看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并且从来不用打借条。哥哥是个爱看书但绝不是个爱书的人,因为每次老师给的书都是崭新的,而还回去的时候就破得不成样子了。特别是那时哥哥住一楼的一个房间,梅雨季节时房间很潮,有的书掉到床底待了一周,重见光日时就发霉了。但是还书时老师却从来没有露过为难的神色。而我就更笨了,有那么多书在我家却从来不去翻翻看看。现在想想,那些老师讲得也的确不错,我是个禀赋很差对书本没有任何敏感性的人。唯一对书有点感觉时,是陪着哥哥还书时感觉特别惭愧。惭愧的不是没看过这些书,而是这些书太过面目全非。到了初中毕业我也没把四大名著里哪一本看完过,只看了《三国演义》的大半,看到孔明归西之后就再也不能耐着性子看这些所谓的白话文了。其实到现在为止也是,只是在高中午睡时间无聊时,看了一点语文配套的课外读物中的几篇《红楼梦》节选。一直到高二结束,我还是5.3的裸眼视力就说明了我一只是个无知的人。
在各方面我都是比较晚熟的人,于是在高三的时候我有点晚熟了。熟的不是知道该怎么去读书,而是觉得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本有名点的书,就不够熟了。那时下铺的兄弟是个极度爱书的人,他应当是读过非常多书的,因为他眼睛是一只近视一只远视,我们一致认为是他躺着侧身读书太多造成。他父亲是文化馆馆长,祖父是医生,所以家里书很多。于是我就暗下决心,要多看书,午睡时躲在被子里看,晚上熄灯后躲在被子里看。一个学期下来,我成近视了,从理论上来说应当很有成就感,肯定看了很多书。可是,我只是看了几本高中语文配套的读物(忘了具体叫什么),下铺兄弟专为我带来的《雾都孤儿》、《少年维特之烦恼》、《上下五千年》。呜呼哀哉!这么几本书,我就看成了近视。在读书方面的水平之差,让我之后在看到史书中说某某神童,几岁读了多少书时都内心暗暗伤痛。若在古代,我想我定是与范进范大举人一道了。
唐先生文字中反复会提到,读书人没钱,读书人不是追名求利而读书。才想起,其实我们读书的功利心太强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幼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会说长大要去清华,清华毕业就可以去中央当大官了(他们不知道其实清华毕业是有去卖猪肉的)。我们读小学是要考个好成绩,就可以满足十分虚荣心;我们读初中,是为了考个好高中,博得一片赞扬声;高中又在于大学。一直以来我们读书的目的性都是很强的,要从书中得到黄金屋得到颜如玉。记得我在进大学选专业时,身边总会有人说这个专业以后工作太辛苦,那个专业以后赚钱不多,某某专业没前景。以至于今天读了《书缘与人缘》没能记住几十个名人轶事或是背下几句精妙之语,可以日后在与身边之人闲聊之时脱口而出博得一阵喝彩或是别人内心的赞许就感觉这书白读了,什么东西都没有。而我又是天分极差的人,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读完整本忘了作者的事常有。所以就十分没有成就感,并且读书又慢这么一本书读了一个半月才读完,岂不更加悲叹自身愚钝。
读完书,抽出书签,盖上封底。再去看目录,发现所有的篇章几乎都是极度陌生,你却在这一个多月里,每当翻开这书时总有一种淡淡的愉悦感,其实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