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和他们的艺术(上)
![]() |
在一个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总能路遇惊喜。在巴黎,早起跑步会路过正在展出卢梭的奥赛,午间午餐会偶遇梵高笔下淡蓝的鸢尾花,晚间沿塞纳河散步会看到河堤石头上喷漆的:LOVE ME…甚至在彬彬有礼的Uber上,都能听到这样的旋律:《Old Money》-Lana Del Rey
在google上我查到了这首来自美国独立女歌手Lana Del Rey的歌曲《老钱》,更惊喜的是,歌手本人也是位大美女。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本可以靠脸吃饭,但要靠才华~~
![]() |
这周要讨论的话题将围绕着“老钱”和他们的艺术开始。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里,因为住在俗称“小巴黎”八区,目之所及的皆为有名有来头的传统或当代艺术,而所有这些艺术都是在“老钱”影响下的艺术形态:或已定性,或正在成为当代艺术时尚的新兴力量。这些艺术或承袭老钱们的艺术审美,艺术观念和艺术投资标准,或被其继续左右。我不仅想,那“新贵”艺术在哪里?能服务,评论,且构建于“新贵”之上的艺术又在哪里?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先从“老钱”开始。
何为“老钱”
第一、清教徒精神
认为艰苦奋斗和努力赚钱是对上帝的回报。
![]() |
清教徒精神的代表-亚伯拉罕 林肯 |
第二、对“物质”的爱惜
由于是白手起家获得的财务,所以资产阶级对物质有种天然的留恋。故宫有位副馆长曾说:“你知道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对物质的态度。”世界各国的皇帝都喜欢把老的拆了盖新的,对物质并没有太多的留恋;而资产阶级不同,他们是爱惜物质财富的,这也是为什么奢侈品会出现,因为每件东西都要好到可以传承几代人。
![]() |
老钱早就了当代奢侈品:Dior & Chanel |
![]() |
老钱早就了当代奢侈品:Dior & Chanel |
第三、老钱们都是“老来小”
所谓“老来小”是说老钱们总是给世人一种“为老不尊”,“晚节不保”的感觉。很多老钱总会在年老时重坠爱河,和不少年轻女子发生奇妙故事。洛克菲勒,雷曼,默多克等,无一例外。之所以这样,用佛洛依德的理论来说:就是一种补偿。年轻时为了事业金钱,爱情和浪漫被放在一边,而当拥有一切时,才开始补偿自己的青春损失。
![]() |
老钱们对艺术的承袭
在西方,对于艺术的收藏和赞助从未缺席。从六百年前威尼斯的贝里尼家族,到文艺复兴的美第奇家族和德埃斯特姐妹花,再到一战时的罗斯柴尔德和摩根家族…无论艺术中心转到哪里,贵族和上流社会对艺术的关注一直存在。原因何在?
首先,艺术和宗教天然的联系让西方从文艺复兴就有赞助艺术,扶持艺术的传统。西方艺术有两大源头:宗教和神话,宗教作为艺术表现主题,贯穿至今,对老钱们而言,对艺术的赞助等同于对上帝的供奉,手握重金的他们自然成了现当代艺术最大的投资者和赞助者。
![]() |
乌菲齐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和MOMA |
![]() |
乌菲齐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和MOMA |
![]() |
乌菲齐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和MOMA |
其二,艺术投资巨大的利益回报。老钱们是商场上最无可匹敌的将领,对他们而言,马克思所言“百分之三百的利润”是他们永远追求的。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每年10%-50%的高额增长使其投资最好的方向。
![]() |
洛克菲勒家族和雷曼兄弟 |
![]() |
洛克菲勒家族和雷曼兄弟 |
![]() |
威尔顿斯家族 |
第三,现当代艺术的产业方式决定了艺术赞助:是“两情相悦”而不是“拉郎配”。现当代艺术早已从个人行为或个别行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从一开始就需要得到市场的肯定,有点像电影的创作;同时,当代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艺术活动对社会公共空间的积极介入,使原本存在于圈子的艺术事件可以放大为社会事件,由此而产生了极大的边际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利用艺术在获得投资价值的同时获得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而达成企业形象的社会文化象征性。苏富比的唐冠科指出百年以上的汽车品牌、金融品牌以及奢侈品产业是全球介入艺术赞助最主要的代表,所占比例达到了90%之上。
【品·见】
坐落于纽约市中心的MOMA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虽出现较晚,但由于其对收录作品的大胆,对传统艺术市场的调整以及独到的眼光,迅速跻身为一流展馆。以下这几件作品来自MOMA 2011年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摄影回顾展,你能了解多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