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蓝色海上飘
12岁那年,我认识了方小舒。
他从讲台旁边的“特忧生”专座抱着书包走向我,本子散了一地,整个教室都在窃窃私语。从此,我们就是同桌了。如果时光倒流,让我看一眼自己的脸,当时的我一定面目狰狞。
不写作业,上课不听讲,甚至被老师点到名字也没反应。我的耳边从此充斥着“方小舒”三个字的魔咒。
“方小舒,把头抬起来!”“方小舒,把课本拿出来!”“方小舒,你来我办公室一趟。”
被叫到的时候,他就缓缓抬起头,一脸茫然地看着前方,如同置身事外的高人,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方小舒,上课你总说什么话!你旁边坐着的可是年级第一!你也不学学!”老师训他的时候,总带上我。
是的,我是第一名,从来没失过手。那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倔牛脾气,不考第一绝不善罢甘休。无论题目是难是易,里面有多少狡诈的陷阱,我总能一一攻克,杀个片甲不留。因为稳操胜券,我甚至不屑于看成绩单,因为第一行总是我。
而我永远不理解,也不关心坐在身边的方小舒在桌子底下摆弄些什么。只是偶尔看他入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瞟上一眼。在那张堆满练习册和考试卷的桌子底下,方小舒用牙签组装成一辆坦克,用一分一分的人民币折出了航母,用一百张考卷做成一架步枪。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有什么好看的?”我见他整个人都聚拢在地图上,像一只潜伏在海底的虾。
“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懂么?”他话不多,尾音总是轻巧地带过,说话的时候眼睛依旧望着前方,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那时我沉浸在第一名的争夺战中,并将其视为荣誉和骄傲的资本。不仅要弄懂一道题目的解法,还要想出十种解法来替代它;不仅要背出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翻出三篇类似的文章背好,好在写作文的时候显得与众不同;我把那些英文单词背得滚瓜烂熟,还自学了大学的教材。只要是能让我拿第一名的事,我豁出去都要做。
那时的我,丝毫不在意方小舒嘴里说的“大学问”。那和我的目标相距十万八千里。
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英文考试,因为听力部分发挥失常,全面溃败,成绩单的第一行不再是我的了。
“别哭了。是好事。”方小舒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梦似幻。我抬起头,满脸都是眼泪鼻涕,狼狈地望着他。
“喏,你看。这里是地中海,这里是小亚细亚半岛,还有希腊半岛。”他指着地图上一块蓝色的地方,手指在上面滑动,精准到位。
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阿呆同学,你想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方看上一眼吗?就那么一眼。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他的眼睛闪着从未有过的光,不再神秘,也不高深莫测,而是伶俐的敏锐的开阔的。我透过哭肿了的眼睛,看见一个骄傲的方小舒自信地笑着。我这才发觉,自己从未正眼看过他。他的睫毛向上翘着,毛茸茸的,上扬的嘴角两旁嵌着酒窝,白皙的面颊变得红彤彤。
“阿呆同学,世界很大的,你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不会只是这样。”他不紧不慢地说着,娴熟地叠好旧地图,放在书桌下。
从此,我注意到了他——方小舒——一个渴望被蓝色海洋包围的男孩。他一面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一面不得不应付着各方所需。
我见过他的母亲,在家长会结束时心急火燎地冲向我,叫我不要那么自私,也帮一帮她儿子。我认识的这些老师,因为他回答不上那些问题,把班级的平均分拉低而气急败坏,对他束手无策。班级里的那些在操场上疯跑的男孩,下课后泡网吧的男孩,聚在一起讨论女孩的男孩,更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他书桌下的那片世界,只属于他。偶尔,也向我敞开。
我好奇他为什么对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感兴趣。毕竟,考试、升学才是眼下唯一的出路。
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遇见方小舒。他身后的书包拉锁敞开,崭新的书本有一半露在外面。他走路的时候一踮一踮,校服裤子踩在球鞋底下。
“方小舒,你家多远?”
“不远,九趟街就到了。”
“你爸妈呢?也在家吗?”
“我爸?鬼知道他长什么样!”
我停下脚步,偷偷瞄了他一眼,他满不在乎的样子,头微微上扬。
“喂,你总不写作业也不是办法,以后我帮你写吧。”没话找话。
“不用啊。反正已经习惯了。突然写得太好老师肯定不信。”他撇撇嘴。
“那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试探他。
“你先说。”他侧过脸。
“我……我还没想好呢……你先说吧。”
“我想做间谍。”他站定在街角,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往来穿梭的车辆突然安静下来。夕阳照在他脸上,他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出生入死,泰然处之。”他一字一顿地说。那一刻,空气和时间都凝结了,只剩下一个我所不解的方小舒,站在人群密集的街角,运动服上沾满尘土,嘴角挂着舒朗的笑。
方小舒那年和我一样,14岁。我们结识的两年间,他的地图上画满了红点,我的试卷上挑满了对勾。他的航母上的飞机多了一架又一架,我书包里的习题多了一本又一本。他的手枪可以打出一连环子弹,我的成绩单上总是一连环的满分。我依旧热切地回应着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渴望、同学的仰慕,而他不言不语地进行着他的“间谍计划”,用削尖的铅笔画出一座座建筑的构造。
三个字的魔咒依旧每天在我耳边炸响,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老师仍然不能原谅他的“不上进”。他那神经质的母亲,还会抓住我的胳膊要求我救救他,眼睛里噙着绝望的眼泪。
方小舒,你再坚持一下,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得救了。
我这样祈祷着。
毕业前夕,在我们的毕业纪念册里,方小舒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阿呆同学,那片蓝色的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琴海。——方小舒”
当我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如愿考入省内最好的高中,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尖子生的班级,和一群智力超群、战斗力比我还强、比我还变态的人竞争,拼得你死我活。
而方小舒,却不知所踪。
当我拿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考入理想的大学,因为长时间熬夜视力模糊、身体发胖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听说,方小舒当了兵,在城郊的部队。听说他长到了一米九,力壮如牛,负重跑总是第一名。
15年过去。我到了这个花费高昂、安身不易的城市打拼,每一笔收入都算得精准无误,每个人的脸色都得学会揣摩。我的生活并不如儿时想象的那样辉煌壮丽。
我见过太多优秀的人,他们会为自己的未来计算得清清楚楚,会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用功,也会为了达成目的不惜一切、互相龃龉。勤奋、聪明、努力,没人能比得过。我羡慕他们的坚定,却也无比怀念那个曾在我的年少时光里一闪而过的男孩。勤奋、听话、努力,他一样不占,但我再也没见过像他那样自由的人了。
城市的夜晚,虽然光鲜亮丽,却总是让人焦虑不堪,噩梦缠身。只有一晚,无论过去多久,我仍清楚地记得。
我身处一片晶莹剔透的蓝色当中,小舟随着海浪悠悠荡荡。阳光照在头发上,浑身上下暖洋洋。我哼着歌,躺在船头。
船尾坐着的人,嘴角两边两颗酒窝,声音像是从天际而来:
“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获得授权,并标明如下信息】
豆瓣@赫恩曼尼,新浪微博@畅呆不忙,90后写作者,哈尔滨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北漂一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ngxiaodai1990】
他从讲台旁边的“特忧生”专座抱着书包走向我,本子散了一地,整个教室都在窃窃私语。从此,我们就是同桌了。如果时光倒流,让我看一眼自己的脸,当时的我一定面目狰狞。
不写作业,上课不听讲,甚至被老师点到名字也没反应。我的耳边从此充斥着“方小舒”三个字的魔咒。
“方小舒,把头抬起来!”“方小舒,把课本拿出来!”“方小舒,你来我办公室一趟。”
被叫到的时候,他就缓缓抬起头,一脸茫然地看着前方,如同置身事外的高人,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方小舒,上课你总说什么话!你旁边坐着的可是年级第一!你也不学学!”老师训他的时候,总带上我。
是的,我是第一名,从来没失过手。那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倔牛脾气,不考第一绝不善罢甘休。无论题目是难是易,里面有多少狡诈的陷阱,我总能一一攻克,杀个片甲不留。因为稳操胜券,我甚至不屑于看成绩单,因为第一行总是我。
而我永远不理解,也不关心坐在身边的方小舒在桌子底下摆弄些什么。只是偶尔看他入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瞟上一眼。在那张堆满练习册和考试卷的桌子底下,方小舒用牙签组装成一辆坦克,用一分一分的人民币折出了航母,用一百张考卷做成一架步枪。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有什么好看的?”我见他整个人都聚拢在地图上,像一只潜伏在海底的虾。
“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懂么?”他话不多,尾音总是轻巧地带过,说话的时候眼睛依旧望着前方,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那时我沉浸在第一名的争夺战中,并将其视为荣誉和骄傲的资本。不仅要弄懂一道题目的解法,还要想出十种解法来替代它;不仅要背出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翻出三篇类似的文章背好,好在写作文的时候显得与众不同;我把那些英文单词背得滚瓜烂熟,还自学了大学的教材。只要是能让我拿第一名的事,我豁出去都要做。
那时的我,丝毫不在意方小舒嘴里说的“大学问”。那和我的目标相距十万八千里。
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英文考试,因为听力部分发挥失常,全面溃败,成绩单的第一行不再是我的了。
“别哭了。是好事。”方小舒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梦似幻。我抬起头,满脸都是眼泪鼻涕,狼狈地望着他。
“喏,你看。这里是地中海,这里是小亚细亚半岛,还有希腊半岛。”他指着地图上一块蓝色的地方,手指在上面滑动,精准到位。
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阿呆同学,你想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方看上一眼吗?就那么一眼。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他的眼睛闪着从未有过的光,不再神秘,也不高深莫测,而是伶俐的敏锐的开阔的。我透过哭肿了的眼睛,看见一个骄傲的方小舒自信地笑着。我这才发觉,自己从未正眼看过他。他的睫毛向上翘着,毛茸茸的,上扬的嘴角两旁嵌着酒窝,白皙的面颊变得红彤彤。
“阿呆同学,世界很大的,你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不会只是这样。”他不紧不慢地说着,娴熟地叠好旧地图,放在书桌下。
从此,我注意到了他——方小舒——一个渴望被蓝色海洋包围的男孩。他一面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一面不得不应付着各方所需。
我见过他的母亲,在家长会结束时心急火燎地冲向我,叫我不要那么自私,也帮一帮她儿子。我认识的这些老师,因为他回答不上那些问题,把班级的平均分拉低而气急败坏,对他束手无策。班级里的那些在操场上疯跑的男孩,下课后泡网吧的男孩,聚在一起讨论女孩的男孩,更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他书桌下的那片世界,只属于他。偶尔,也向我敞开。
我好奇他为什么对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感兴趣。毕竟,考试、升学才是眼下唯一的出路。
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遇见方小舒。他身后的书包拉锁敞开,崭新的书本有一半露在外面。他走路的时候一踮一踮,校服裤子踩在球鞋底下。
“方小舒,你家多远?”
“不远,九趟街就到了。”
“你爸妈呢?也在家吗?”
“我爸?鬼知道他长什么样!”
我停下脚步,偷偷瞄了他一眼,他满不在乎的样子,头微微上扬。
“喂,你总不写作业也不是办法,以后我帮你写吧。”没话找话。
“不用啊。反正已经习惯了。突然写得太好老师肯定不信。”他撇撇嘴。
“那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试探他。
“你先说。”他侧过脸。
“我……我还没想好呢……你先说吧。”
“我想做间谍。”他站定在街角,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往来穿梭的车辆突然安静下来。夕阳照在他脸上,他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出生入死,泰然处之。”他一字一顿地说。那一刻,空气和时间都凝结了,只剩下一个我所不解的方小舒,站在人群密集的街角,运动服上沾满尘土,嘴角挂着舒朗的笑。
方小舒那年和我一样,14岁。我们结识的两年间,他的地图上画满了红点,我的试卷上挑满了对勾。他的航母上的飞机多了一架又一架,我书包里的习题多了一本又一本。他的手枪可以打出一连环子弹,我的成绩单上总是一连环的满分。我依旧热切地回应着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渴望、同学的仰慕,而他不言不语地进行着他的“间谍计划”,用削尖的铅笔画出一座座建筑的构造。
三个字的魔咒依旧每天在我耳边炸响,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老师仍然不能原谅他的“不上进”。他那神经质的母亲,还会抓住我的胳膊要求我救救他,眼睛里噙着绝望的眼泪。
方小舒,你再坚持一下,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得救了。
我这样祈祷着。
毕业前夕,在我们的毕业纪念册里,方小舒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阿呆同学,那片蓝色的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琴海。——方小舒”
当我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如愿考入省内最好的高中,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尖子生的班级,和一群智力超群、战斗力比我还强、比我还变态的人竞争,拼得你死我活。
而方小舒,却不知所踪。
当我拿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考入理想的大学,因为长时间熬夜视力模糊、身体发胖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听说,方小舒当了兵,在城郊的部队。听说他长到了一米九,力壮如牛,负重跑总是第一名。
15年过去。我到了这个花费高昂、安身不易的城市打拼,每一笔收入都算得精准无误,每个人的脸色都得学会揣摩。我的生活并不如儿时想象的那样辉煌壮丽。
我见过太多优秀的人,他们会为自己的未来计算得清清楚楚,会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用功,也会为了达成目的不惜一切、互相龃龉。勤奋、聪明、努力,没人能比得过。我羡慕他们的坚定,却也无比怀念那个曾在我的年少时光里一闪而过的男孩。勤奋、听话、努力,他一样不占,但我再也没见过像他那样自由的人了。
城市的夜晚,虽然光鲜亮丽,却总是让人焦虑不堪,噩梦缠身。只有一晚,无论过去多久,我仍清楚地记得。
我身处一片晶莹剔透的蓝色当中,小舟随着海浪悠悠荡荡。阳光照在头发上,浑身上下暖洋洋。我哼着歌,躺在船头。
船尾坐着的人,嘴角两边两颗酒窝,声音像是从天际而来:
“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获得授权,并标明如下信息】
豆瓣@赫恩曼尼,新浪微博@畅呆不忙,90后写作者,哈尔滨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北漂一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ngxiaodai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