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讲座回顾 | 当代艺术的网络化趋势(节选)
UCCA讲座“当代艺术的网络化趋势”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中艺术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16年3月5日(周六)
地点:UCCA 报告厅
嘉宾:赵涌(赵涌集团、泓盛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湖(姐夫拍创始人)、郝友(阿波罗艺术董事长)、邱童(艺典中国 CEO)、苗颖(艺术家)
主持人:尤洋(UCCA副馆长)
UCCA编辑团队将讲座内容部分文字整理如下,在此分享。
尤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非常关注艺术行业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这个行业的影响。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观看方式,改变了诸多艺术市场相关从业人员的经营策略和理念,也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今天的嘉宾都是谙熟互联网技术的资深人士。有的嘉宾从事艺术创作,主要关注学术问题;有的嘉宾从事互联网的商业运营,更多考虑的是这个时代的商业供需关系。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中,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多元化的。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是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的使用者;对电商的经营者来说,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艺术家的视角。所以,今天我希望通过分享几位不同行业嘉宾的观点,丰富我们对这个话题的认知。
赵涌:互联网介入整个艺术生态之后,很多东西被数字化了。传统的、实体的、视觉的空间变成了数字化的空间。从最早在线交易的平台模式——如赵涌在线、艺典中国、artnet,到碎片化的模式——如胡湖的姐夫拍、微拍,意味着传统的网络端走向如今的移动端。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甚至比我们年龄的增长还要快,因此从业者面临着许多挑战。
与传统艺术品的推广、交易、收藏甚至展览相比,互联网艺术市场有几个特点:传播速度快、方式简单、传播地域广泛,尤其是互动能力强。互动能力曾经是非互联网时代极其欠缺的,如今可能会影响其他方面。从“自己找数据”到“收推送”的转变,说明我们已经变得被动,以后甚至可能更加被动。
艺术市场今后的发展空间和变化空间都很大,因此我们的交易平台也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艺术品交易会是什么状态,是否可以用传统的方式看待交易和艺术品?传统的展示空间和对话的方式是否会改变?我们仍在探索这些问题。其中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物流,第二是托管交易的问题,以及资金流和艺术的结合、创造投资和融资产品的条件。
郝友:如今的艺术电商态势呈爆发式增长。艺术电商兴起于90年代,开启了1.0模式,网上画廊、网上商城开始涌现。之后,艺术品交易平台呈电商化趋势,进入2.0时代,线下拍卖开始走入线上,但仍是单向性的。我们现在希望阿波罗艺术网能走入3.0时代,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互动体验和增值服务,打造价值最优的艺术品投资平台。
艺术电商未来的生态将从几个新的方面发展,比如客户体验与管理、征信与信用管理等创新模式的探索;以互联网思维进行“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画廊和美术馆展开合作。
邱童:我认为必须通过互联网为这个行业的生产者——即艺术家和经销者——带来新的机会和客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公司。
如果单纯把线下可销售的作品带入线上,成交的价格并不会和其他渠道有太大出入,不会给艺术行业带来太多新的增长。
胡湖:我要从几个关键词入手谈艺术与互联网的相遇:娱乐至死、稀缺性、信用值、赢者通吃、周期、规模化、伪需求、过气、坏未来和Lost。
第一,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一本很著名的书,批判了电视文化,但也完全可以带入到今天的互联网。即便互联网提供了诸多便利,我们仍然需要对其保持怀疑,这也是艺术的基本态度。
第二,稀缺性。当你看到太多艺术作品,艺术就逐渐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互联网不断破坏各种稀缺性,但艺术行业最需要的就是稀缺性。要警惕互联网对好奇心的威胁。
第三,信用值。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信用值,在网络上的行为每天都在影响你的信用值;而在艺术行业,信用就是通行证。
第四,赢者通吃。互联网“赢者通吃”的法则所希望的是,大家最好都被卷进一个巨大的涟漪中,一个没有选择、一元论主导的世界。幸好今天并不是这样,即使许多艺术公司的目标是这样。
第五,周期。通过亚马逊和苏富比的股价对比能看出,艺术行业始终处于起伏中。互联网思维会给人一种持续增长的幻觉,但实际上很多公司根本熬不过一两个周期就销声匿迹了。
第六,规模化。规模化的后果就是个性的丧失,而我认为艺术一直在抵抗规模化、大众化,是更适合在小众领域发展的行业。与美术馆不同,绝大部分艺术机构提供的服务始终围绕着小众人群。
第七,伪需求。互联网制造出大量的虚假需求,让人买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而艺术品是人们最不需要的一种商品。因此我也感到矛盾,不会向买家进行推销,否则长远来看,伤害的是买家和市场。
第八,过气。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时间出名。互联网过快地消费艺术家、艺术事件、展览、艺术新闻,但很久之后谁还能被记住?
第九,坏未来。网络总是把未来在当下透支,描绘好未来,但不告诉我们变坏的可能性。现在,非常多的互联网从业者不断地影响身边的人,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事情的两面性都需要被考虑到。
第十,Lost。“Lost”即为某种迷茫。互联网进入艺术圈、引发创业热潮之后,大家不再安定,频繁跳槽,慢慢变得迷茫。我相信艺术从业者需要花更多时间尊重和了解一个行业或职位所需要学习的东西。
苗颖:我的作品媒介除了传统的影像之外,还有很多是gif格式的,或是在浏览器中创建的。《爱疯垃圾》:整个作品呈现在网页中,由网络浏览器播放。背景来自iPhone 6的官方广告,素材则是网红在Bilibili网站上为推销国产品牌手机而制作的视频,对苹果手机进行诋毁。此视频后来变成网络迷因,由网友重新剪辑。播放器旁苹果被水冲击的静止图片以及水柱的gif图片暗喻“水货苹果”。
《App催眠》是录像装置。金字塔上放置一个手机模型,下面有两个枕头,上面印有苹果广告里面的“手”。后方的影像时间长且无聊,很像屏幕保护程序,但其制作符合苹果的官方设计要求。嬉皮士认为金字塔可以吸收宇宙精华,因此可以理解为能量的放大器;配合智能手机,人们可以在影像前进行催眠。
尤洋:关于今天讲座的题目,也许可以改成“当代艺术互联网化之后,我们面对什么问题”。不管是电商的运营,抑或艺术家的创作都已经进入了后互联网化时代。几位嘉宾所说的内容都涉及我们的审美是否会呈现民主化的趋势。而在如今的全球范围内,美术馆都在讨论如何面对数字化的时代及其局限或新契机。数字化的美术馆等机构已经在尝试应用新技术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但仍没有实现以技术重组观念的目标。由于数字平台的使用,信息和线索可以不再受策展人的思路掌控;该平台也让互联网用户得以组织线索、总结信息、自行策划展览,打破传统美术馆实体空间的局限。
注:本场讲座视频资料,稍后将上传至UCCA官方网站,敬请关注。
更多讲座详情
![]() |
时间:2016年3月5日(周六)
地点:UCCA 报告厅
嘉宾:赵涌(赵涌集团、泓盛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湖(姐夫拍创始人)、郝友(阿波罗艺术董事长)、邱童(艺典中国 CEO)、苗颖(艺术家)
主持人:尤洋(UCCA副馆长)
UCCA编辑团队将讲座内容部分文字整理如下,在此分享。
尤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非常关注艺术行业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这个行业的影响。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观看方式,改变了诸多艺术市场相关从业人员的经营策略和理念,也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 |
▲UCCA副馆长尤洋 |
今天的嘉宾都是谙熟互联网技术的资深人士。有的嘉宾从事艺术创作,主要关注学术问题;有的嘉宾从事互联网的商业运营,更多考虑的是这个时代的商业供需关系。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中,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多元化的。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是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的使用者;对电商的经营者来说,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艺术家的视角。所以,今天我希望通过分享几位不同行业嘉宾的观点,丰富我们对这个话题的认知。
赵涌:互联网介入整个艺术生态之后,很多东西被数字化了。传统的、实体的、视觉的空间变成了数字化的空间。从最早在线交易的平台模式——如赵涌在线、艺典中国、artnet,到碎片化的模式——如胡湖的姐夫拍、微拍,意味着传统的网络端走向如今的移动端。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甚至比我们年龄的增长还要快,因此从业者面临着许多挑战。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与传统艺术品的推广、交易、收藏甚至展览相比,互联网艺术市场有几个特点:传播速度快、方式简单、传播地域广泛,尤其是互动能力强。互动能力曾经是非互联网时代极其欠缺的,如今可能会影响其他方面。从“自己找数据”到“收推送”的转变,说明我们已经变得被动,以后甚至可能更加被动。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艺术市场今后的发展空间和变化空间都很大,因此我们的交易平台也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艺术品交易会是什么状态,是否可以用传统的方式看待交易和艺术品?传统的展示空间和对话的方式是否会改变?我们仍在探索这些问题。其中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物流,第二是托管交易的问题,以及资金流和艺术的结合、创造投资和融资产品的条件。
郝友:如今的艺术电商态势呈爆发式增长。艺术电商兴起于90年代,开启了1.0模式,网上画廊、网上商城开始涌现。之后,艺术品交易平台呈电商化趋势,进入2.0时代,线下拍卖开始走入线上,但仍是单向性的。我们现在希望阿波罗艺术网能走入3.0时代,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互动体验和增值服务,打造价值最优的艺术品投资平台。
![]() |
▲郝友 |
艺术电商未来的生态将从几个新的方面发展,比如客户体验与管理、征信与信用管理等创新模式的探索;以互联网思维进行“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画廊和美术馆展开合作。
邱童:我认为必须通过互联网为这个行业的生产者——即艺术家和经销者——带来新的机会和客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公司。
![]() |
▲邱童 |
如果单纯把线下可销售的作品带入线上,成交的价格并不会和其他渠道有太大出入,不会给艺术行业带来太多新的增长。
胡湖:我要从几个关键词入手谈艺术与互联网的相遇:娱乐至死、稀缺性、信用值、赢者通吃、周期、规模化、伪需求、过气、坏未来和Lost。
第一,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一本很著名的书,批判了电视文化,但也完全可以带入到今天的互联网。即便互联网提供了诸多便利,我们仍然需要对其保持怀疑,这也是艺术的基本态度。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第二,稀缺性。当你看到太多艺术作品,艺术就逐渐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互联网不断破坏各种稀缺性,但艺术行业最需要的就是稀缺性。要警惕互联网对好奇心的威胁。
第三,信用值。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信用值,在网络上的行为每天都在影响你的信用值;而在艺术行业,信用就是通行证。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第四,赢者通吃。互联网“赢者通吃”的法则所希望的是,大家最好都被卷进一个巨大的涟漪中,一个没有选择、一元论主导的世界。幸好今天并不是这样,即使许多艺术公司的目标是这样。
第五,周期。通过亚马逊和苏富比的股价对比能看出,艺术行业始终处于起伏中。互联网思维会给人一种持续增长的幻觉,但实际上很多公司根本熬不过一两个周期就销声匿迹了。
第六,规模化。规模化的后果就是个性的丧失,而我认为艺术一直在抵抗规模化、大众化,是更适合在小众领域发展的行业。与美术馆不同,绝大部分艺术机构提供的服务始终围绕着小众人群。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第七,伪需求。互联网制造出大量的虚假需求,让人买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而艺术品是人们最不需要的一种商品。因此我也感到矛盾,不会向买家进行推销,否则长远来看,伤害的是买家和市场。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第八,过气。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时间出名。互联网过快地消费艺术家、艺术事件、展览、艺术新闻,但很久之后谁还能被记住?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第九,坏未来。网络总是把未来在当下透支,描绘好未来,但不告诉我们变坏的可能性。现在,非常多的互联网从业者不断地影响身边的人,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事情的两面性都需要被考虑到。
第十,Lost。“Lost”即为某种迷茫。互联网进入艺术圈、引发创业热潮之后,大家不再安定,频繁跳槽,慢慢变得迷茫。我相信艺术从业者需要花更多时间尊重和了解一个行业或职位所需要学习的东西。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苗颖:我的作品媒介除了传统的影像之外,还有很多是gif格式的,或是在浏览器中创建的。《爱疯垃圾》:整个作品呈现在网页中,由网络浏览器播放。背景来自iPhone 6的官方广告,素材则是网红在Bilibili网站上为推销国产品牌手机而制作的视频,对苹果手机进行诋毁。此视频后来变成网络迷因,由网友重新剪辑。播放器旁苹果被水冲击的静止图片以及水柱的gif图片暗喻“水货苹果”。
![]() |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App催眠》是录像装置。金字塔上放置一个手机模型,下面有两个枕头,上面印有苹果广告里面的“手”。后方的影像时间长且无聊,很像屏幕保护程序,但其制作符合苹果的官方设计要求。嬉皮士认为金字塔可以吸收宇宙精华,因此可以理解为能量的放大器;配合智能手机,人们可以在影像前进行催眠。
![]() |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尤洋:关于今天讲座的题目,也许可以改成“当代艺术互联网化之后,我们面对什么问题”。不管是电商的运营,抑或艺术家的创作都已经进入了后互联网化时代。几位嘉宾所说的内容都涉及我们的审美是否会呈现民主化的趋势。而在如今的全球范围内,美术馆都在讨论如何面对数字化的时代及其局限或新契机。数字化的美术馆等机构已经在尝试应用新技术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但仍没有实现以技术重组观念的目标。由于数字平台的使用,信息和线索可以不再受策展人的思路掌控;该平台也让互联网用户得以组织线索、总结信息、自行策划展览,打破传统美术馆实体空间的局限。
![]() |
▲讲座现场 |
注:本场讲座视频资料,稍后将上传至UCCA官方网站,敬请关注。
更多讲座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