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之《平凡的世界》有感
2014年的某一天,有生以来第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来到了国际大都市----上海。当我无比激动地登上东方明珠,眺望整个外滩,所有繁华尽收眼底时,整个内心都平静了。蝼蚁大小的人类,忙碌于地面的各个角落,奔波于生活的犄角旮旯,为了生存,为了财富,为了名利,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人群中,一个青春少年,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来到这个热情似火而又冷若冰霜的地方。她欢迎每个人的到来,欢迎你在这里实现自我,绽放光彩,却又跟你不那么亲近,始终保持着那段不可触及的距离。在这里,每个自命不凡的个体都是平凡的,你在这里或许能激起一时一刻的小浪,却无法让她一直保持喧闹,不夜城也会有人静灯息的时候。这个少年血气方刚,初来乍到,却也想在这个龙虎之地做点什么。他想起来一个人,他叫孙少平,是某小说里让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最敬佩羡慕的角色。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部小说。
这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部作品,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作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大搞人民工社、农业学大寨、批林批孔以及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不合时宜的运动,千万人民身处水深火热当中,学生不读书,农民不种田,饥寒交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其辛酸创作历程这里不做赘述了。小说讲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苦乡村老汉家的两个小子(哥哥孙少安,弟弟孙少平)为摆脱贫穷,发家致富,实现自我在各自选择的领域里闹世事的普通故事。这不是一部名著,故事平凡,语言通俗,情节易懂,不讲究辞藻华丽,也不炮制欧.亨利式写法,顺其自然地发生着一切,让每个人感觉这就是那个年代里真实动人的写照。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就从孙少平说起。出身卑微而贫苦,祖孙三代挤在一个破土窑里生活了好多年,他会因为强烈的自尊心而不敢和同学们一起打饭打菜,因为他要领的是不堪入目的两个黑疙瘩,连个最差的丙菜都买不起。这两个黑不拉球的丑东西就是他一天的伙食。十七八岁的年纪,正值长身体,十二点吃饭十二点半就会饿的年纪,他却可怜地拿这点小剂量的糟糠之物来填补一个渴望吃饱,渴望体面的男子汉。他还自我安慰,准确的是对家里坚持送他来上学而心存感激,要知道,像他家那样的穷酸条件,十七八岁还能不用劳动去县城上学是多么不容易,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一言以蔽之,孙少平虽家境贫寒,贫贱却不能移其志,他热爱读书,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安于现状,尊重劳动,踏实能干,坚守初衷,这就是他最高贵的气质。孙少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劳动者,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思考和追求的人。他向往自由,渴望了解不知道却又感兴趣的一切,不管用什么方式,哪怕吃尽人世间的苦难,他都会去往他最开始所向往的那个地方。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又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我一直相信,思想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少平与他的好兄弟金波,这个给他很多帮助的挚友,尽管一直要好,思想却大相径庭。金波生性浪漫,放荡不羁,复员后想过安静祥和的生活,少平却想走出黄土高原,心中装着不可知的世界,倔强地在工地和矿底坚持着,他总认为,苦不是一件坏事,它会让未来的甜更甜。他觉得劳动能让他踏实。“...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笔者说,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是啊,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这就是少平不同于身边那群揽工汉,煤矿工的地方,也是田晓霞觉得他不逊色于身边上大学的同龄人,最吸引她的地方。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孙少平一生都在奋斗,他想走出去,他想让自己优秀得配得上心爱的晓霞,他是个平凡的人,他想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小说中孙少平的女朋友田晓霞无疑是奋青眼中最合适最希望的人生伴侣。这个女孩是个官二代,爸爸是始终为人民考虑,以“把原西县乃至黄原地区老百姓口中的黑面馍变成黄面馍,再把黄面馍变成白面馍”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党的县领导田福军,妈妈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徐爱云,如此家境,她却能向破旧不堪的少平投出橄榄枝。她想方设法地接近这个她看来不同寻常的男人,帮助他在艰难的岁月中,尊严地上学,饥渴地求知。晓霞就是他的给养站,生活的信心、陌生的世界以及好书都源源不断地由此而来。认识晓霞,绝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晓霞告诉他,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不坚持每天看书读报,了解国家时事,是不合格的,从此他养成了每天看报的习惯;在高中毕业面临回家务农从此与书本无缘的境况下,晓霞怕他会变得庸俗世故,坚持寄《参考消息》给他看,还向他推荐优秀的小说,这才使这位农民子弟爱上了小说,坚持对阅读的热情;在处理包工头胡永州对小翠的欺侮时,晓霞教会他学会遇事冷静,策略地换种思路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往往是相互的。少平凭着自己特殊的工作经历对活着的意思的深刻理解让她觉得这个男人骨子里就是强大的,他没上过大学,却更能体会生活中的不易,他吃惯了苦,却更能珍惜生活中的甜。一些人因为苦,而竭力想要逃脱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为苦,才留恋受过苦的地方。砸壳而出的是料理,破壳而出的才是生命。
晓霞的提前离场,无论是对少平,还是读者,都是个不小的打击。作者的这般安排,不由让我们叹息。我们习惯了这个聪明漂亮、善良可爱的小女孩不时出现在少平的眼中或者梦中,让他的嘴角上扬,露出那幸福的微笑。这个小伙子奋斗的旅程中幸亏有她的陪伴,才能走出自己独特的脚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寂寞的挥汗岁月有她的出现,对初尝爱恋的少平而言也是莫大荣幸,失去的总是美好的,但这丝毫不会阻挡少平奋斗的脚步。
二十出头的我们,人生路还很长,以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有了坚强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人就能变得冷静。要学会把困难和矛盾掰开,辩证地看待问题,永远不能停下自己人生的脚步。人这一生,不是看你贫穷或富有,而是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你能做成什么。
生活中许多极偶然的因素,会改变人的一生。要么是一次变故,要么是一次关于人生的思考。我们不能停止思考。生活的魔力就在于,它能让你原本稚嫩的心变得沟壑纵横,它也能无声无息地抚平你身上所有的伤痕。而今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我们总是感叹生活太难,工作不易,却安逸于未必是最好的自己。抱怨的同时我们为何不想想改变?是社会不公?还是自己的能力撑不起自己的远大理想?懒于学习,懒于健身,懒于改变。长时间慵懒,人就会变得腐朽。但问题在于,虽然很多人都扬言着如何如何憎恨自己的懒惰,但实际上却很享受眼下慵懒的状态,只是动动嘴皮子,根本不愿意付诸行动。就像伤口明明接了疤,但手总是闲不住去撕扯,虽说像针扎一样疼,却又享受这种痛感。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受诟病的。年轻的我们是国家的未来。不管我们怎么良莠不齐,劣迹斑斑,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整个社会的顶梁柱。我们必须经过足够的历练才能当好这个脊梁骨,支撑起民族的未来啊。从孙少平身上,我们学到历练终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是对年轻最好的祝福。而主要的并非是历练本身所体现的冷酷性,而是面对历练的态度。耕耘和收获是因与果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至少你不一定能立马收获。没有回应,往往是生活的常态。当我们开始平静地接受生活的没有回应并依然不放弃努力,这才是成长。当炫富、权势、喧嚣大行其道,许多人无法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时,你所渴求的励志哥或许正埋头苦干,在悄悄地成长。正能量是时代的主流,我们不能等着随波逐流,而应让自己以正能量的形式,以奔跑的身姿在世人面前登场。
只有忙碌,才能挤出时间。孙少平在高负荷劳动的煎熬下仍能在别人吃饭、睡觉的时候读书。北宋诗人黄庭坚有名言曰:“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能丰盛我们的灵魂,让心灵有所寄托。这就是我,少年,通过这本书中的这个人得到的感悟。最后,我向所有人郑重推荐这本书,它叫《平凡的世界》,愿你从中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这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部作品,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作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大搞人民工社、农业学大寨、批林批孔以及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不合时宜的运动,千万人民身处水深火热当中,学生不读书,农民不种田,饥寒交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其辛酸创作历程这里不做赘述了。小说讲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苦乡村老汉家的两个小子(哥哥孙少安,弟弟孙少平)为摆脱贫穷,发家致富,实现自我在各自选择的领域里闹世事的普通故事。这不是一部名著,故事平凡,语言通俗,情节易懂,不讲究辞藻华丽,也不炮制欧.亨利式写法,顺其自然地发生着一切,让每个人感觉这就是那个年代里真实动人的写照。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就从孙少平说起。出身卑微而贫苦,祖孙三代挤在一个破土窑里生活了好多年,他会因为强烈的自尊心而不敢和同学们一起打饭打菜,因为他要领的是不堪入目的两个黑疙瘩,连个最差的丙菜都买不起。这两个黑不拉球的丑东西就是他一天的伙食。十七八岁的年纪,正值长身体,十二点吃饭十二点半就会饿的年纪,他却可怜地拿这点小剂量的糟糠之物来填补一个渴望吃饱,渴望体面的男子汉。他还自我安慰,准确的是对家里坚持送他来上学而心存感激,要知道,像他家那样的穷酸条件,十七八岁还能不用劳动去县城上学是多么不容易,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一言以蔽之,孙少平虽家境贫寒,贫贱却不能移其志,他热爱读书,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安于现状,尊重劳动,踏实能干,坚守初衷,这就是他最高贵的气质。孙少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劳动者,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思考和追求的人。他向往自由,渴望了解不知道却又感兴趣的一切,不管用什么方式,哪怕吃尽人世间的苦难,他都会去往他最开始所向往的那个地方。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又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我一直相信,思想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少平与他的好兄弟金波,这个给他很多帮助的挚友,尽管一直要好,思想却大相径庭。金波生性浪漫,放荡不羁,复员后想过安静祥和的生活,少平却想走出黄土高原,心中装着不可知的世界,倔强地在工地和矿底坚持着,他总认为,苦不是一件坏事,它会让未来的甜更甜。他觉得劳动能让他踏实。“...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笔者说,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是啊,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这就是少平不同于身边那群揽工汉,煤矿工的地方,也是田晓霞觉得他不逊色于身边上大学的同龄人,最吸引她的地方。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孙少平一生都在奋斗,他想走出去,他想让自己优秀得配得上心爱的晓霞,他是个平凡的人,他想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小说中孙少平的女朋友田晓霞无疑是奋青眼中最合适最希望的人生伴侣。这个女孩是个官二代,爸爸是始终为人民考虑,以“把原西县乃至黄原地区老百姓口中的黑面馍变成黄面馍,再把黄面馍变成白面馍”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党的县领导田福军,妈妈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徐爱云,如此家境,她却能向破旧不堪的少平投出橄榄枝。她想方设法地接近这个她看来不同寻常的男人,帮助他在艰难的岁月中,尊严地上学,饥渴地求知。晓霞就是他的给养站,生活的信心、陌生的世界以及好书都源源不断地由此而来。认识晓霞,绝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晓霞告诉他,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不坚持每天看书读报,了解国家时事,是不合格的,从此他养成了每天看报的习惯;在高中毕业面临回家务农从此与书本无缘的境况下,晓霞怕他会变得庸俗世故,坚持寄《参考消息》给他看,还向他推荐优秀的小说,这才使这位农民子弟爱上了小说,坚持对阅读的热情;在处理包工头胡永州对小翠的欺侮时,晓霞教会他学会遇事冷静,策略地换种思路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往往是相互的。少平凭着自己特殊的工作经历对活着的意思的深刻理解让她觉得这个男人骨子里就是强大的,他没上过大学,却更能体会生活中的不易,他吃惯了苦,却更能珍惜生活中的甜。一些人因为苦,而竭力想要逃脱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为苦,才留恋受过苦的地方。砸壳而出的是料理,破壳而出的才是生命。
晓霞的提前离场,无论是对少平,还是读者,都是个不小的打击。作者的这般安排,不由让我们叹息。我们习惯了这个聪明漂亮、善良可爱的小女孩不时出现在少平的眼中或者梦中,让他的嘴角上扬,露出那幸福的微笑。这个小伙子奋斗的旅程中幸亏有她的陪伴,才能走出自己独特的脚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寂寞的挥汗岁月有她的出现,对初尝爱恋的少平而言也是莫大荣幸,失去的总是美好的,但这丝毫不会阻挡少平奋斗的脚步。
二十出头的我们,人生路还很长,以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有了坚强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人就能变得冷静。要学会把困难和矛盾掰开,辩证地看待问题,永远不能停下自己人生的脚步。人这一生,不是看你贫穷或富有,而是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你能做成什么。
生活中许多极偶然的因素,会改变人的一生。要么是一次变故,要么是一次关于人生的思考。我们不能停止思考。生活的魔力就在于,它能让你原本稚嫩的心变得沟壑纵横,它也能无声无息地抚平你身上所有的伤痕。而今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我们总是感叹生活太难,工作不易,却安逸于未必是最好的自己。抱怨的同时我们为何不想想改变?是社会不公?还是自己的能力撑不起自己的远大理想?懒于学习,懒于健身,懒于改变。长时间慵懒,人就会变得腐朽。但问题在于,虽然很多人都扬言着如何如何憎恨自己的懒惰,但实际上却很享受眼下慵懒的状态,只是动动嘴皮子,根本不愿意付诸行动。就像伤口明明接了疤,但手总是闲不住去撕扯,虽说像针扎一样疼,却又享受这种痛感。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受诟病的。年轻的我们是国家的未来。不管我们怎么良莠不齐,劣迹斑斑,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整个社会的顶梁柱。我们必须经过足够的历练才能当好这个脊梁骨,支撑起民族的未来啊。从孙少平身上,我们学到历练终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是对年轻最好的祝福。而主要的并非是历练本身所体现的冷酷性,而是面对历练的态度。耕耘和收获是因与果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至少你不一定能立马收获。没有回应,往往是生活的常态。当我们开始平静地接受生活的没有回应并依然不放弃努力,这才是成长。当炫富、权势、喧嚣大行其道,许多人无法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时,你所渴求的励志哥或许正埋头苦干,在悄悄地成长。正能量是时代的主流,我们不能等着随波逐流,而应让自己以正能量的形式,以奔跑的身姿在世人面前登场。
只有忙碌,才能挤出时间。孙少平在高负荷劳动的煎熬下仍能在别人吃饭、睡觉的时候读书。北宋诗人黄庭坚有名言曰:“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能丰盛我们的灵魂,让心灵有所寄托。这就是我,少年,通过这本书中的这个人得到的感悟。最后,我向所有人郑重推荐这本书,它叫《平凡的世界》,愿你从中找到你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