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世界
我对自己的认知是,比起和别人待在一起,我更渴望独立的空间,我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的时间。但是,谁又都明白,与别人相处的不可避免。
每到一个新环境,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找寻同伴,然后抱成团。这些同伴,或许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或许只是过眼烟云、泛泛之交。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至始至终都在找寻所谓的知己,那个可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以随意倾诉的存在。 贾平凹讲,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意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了。 有接触的人都可能有聊得来的话题,可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可那是否意味着朋友的关系就如此容易的达成了?可能这些相似给你们提供了一些谈资,然而日后的相处发现对方又不尽如此,与所想有出入,那么自此联系渐渐淡下,朋友的关系渐渐脱离。许多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无疾而终的。
朋友确是需要经营的,如同婚姻,如同任何一段关系。然而经营不下去却是时有的,因为志不同道不合而互相无法理解,因为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而互相贬薄。这样反倒是纯洁的朋友关系,不参杂任何利益得失的。怕就怕在明明处不成朋友还死皮赖脸的纠缠着,为了可以取得好处,这样真是可悲。 地球上人类最多,但你一生的交往最多的却不外乎方圆几里或十几里,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有好的队友一起拼搏,确实是最美好的经历,拥有着同一个梦想,为了接近它,各自发挥能力,在圆梦的路上,不觉孤单,有泪可流不是悲凉。终了,回忆起来,也是一段带血厮杀,洋溢着兄弟情谊、年少轻狂的岁月。这样的交情,已深入骨骼,渗入灵魂,成为了无法磨灭的永恒。 擦肩而过的也好,死命纠缠的也好,携手奋斗的也好,成为了你的痛、你的恨、你的梦也罢。似乎一切对于朋友的定义愈发不明晰了起来。我从来不认为最了解我的就是我自己,我也从来不认为每个人的生存目的都是为了自己。
我始终坚持,我们存在于不断的交流与反馈中,我们从来不是能够独立生存的个体。我们都是行走的镜子,只有彼此相互面对面,才能看清自己,读懂自己。我们只有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而独处是狭隘的自我观摩。 时常是这样的,跟别人相处,让我们失望,因为发现太不一样了,而我们又都太自我了,最终不欢而散。这世界上从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可我们惧怕却又都渴望遇见另一个自己,害怕相似的尴尬,可又太孤独了。很容易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先入为主,说到底,人都是自我的。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到头来,我需要一个自己的精神角落,容我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揣度,静静的呼吸,静静的活着。在这里,我不需要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我只是静静的欣赏自己,陪伴自己,丰富自己。 因为我有我的想法,我的观点,我的思维方式,可别人不认同,甚至反对,但我不想委屈。我的一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换不来半点的理解,于是有了逃避的必要。朋友之间的相处有互相认同的必要,可有时一个并不重要的分歧都会让人心碎。因为会想,啊,原来我们并不一样啊,我们还有这么多的不同。可是人天生的说服欲,让我们都不甘示弱,友情的堤坝在逐渐瓦解,建起的好感在逐渐崩塌。这时候,发现只有自己不嫌弃、不反对自己了。 有时,我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有时,我只喜欢一个人。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有自己的小秘密,不能与人分享,也没有人能来分享。我写我自己,不用讨好的笔触。我找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只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这样不太累,也不用虚与委蛇,真实的做自己,没有人认识全面的你,没有人试图接近你再否认你。 在这样的一个精神世界里游移,看书,写字,听歌,发表观点,成为你自己,拥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再把喜怒哀乐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