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艺术家:凯特·吉尔摩尔
回想去年的美国总统竞选,在众多令人作呕的揭丑和“载入史册”的宣誓声中,希拉里·克林顿的一个口号可谓余音绕梁,至今不绝于耳。她说,那个限制女性事业发展的“玻璃屋顶”已经有了1800万条裂缝。对从政的美国女性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可就算再怎么咋咋呼呼,打破屋顶终归还是个比喻而已。
不过,“打破屋顶”这几个字如果让凯特·吉尔摩尔(Kate Gilmore)听到,那就个行动指令,她会原封不动地执行。在她的录像作品里,这位32岁的纽约艺术家要么凶悍地挥舞着大锤,要么一脚踹穿石膏板。她挥汗如雨、气喘吁吁,浑身都是白色的尘土,但始终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和高跟鞋。她的行为专注而简单,仿佛在遵照一个只有一句话的剧本演出:穿着旱冰鞋滑上下着巧克力浆雨的木制平台;用斧头在木板上劈出一个巨大的心形;把脸挤到鲜橙色多层板上的星形孔洞里。以吉尔摩尔对女性刻板形象的挪揄,这些直截了当的举动看起来挺切题的,不过这可不是老爸老妈那一辈的女性主义录像艺术:70年代那些乱蓬蓬的鸡窝头和阴道里抽出来的纸卷,现在变成了唇膏和颜色搭配的头绳了。
吉尔摩尔本来是做雕塑的,但后来转向了表演性的活动,因为她发现,那些到工作室来的人对她的脏乱差发出的惊叹,不比作品本身少。整个房间角角落落堆满了她的东西。这个自称有收破烂癖好的人说:“我的幽默、我的邋遢、我的破坏力,在作品里表达不出来。”她打算用一个角色人物来反映这个混乱的自我,让她在照片里与物品或雕塑进行互动。她的首次尝试是在2001年——由于脑子里只能想到希拉里·克林顿,她穿上了品蓝色的套装,然后做出各种怪异的动作,比如盖一个土坯房,或者站在摇摇晃晃的台子上挂吊灯。执着于无妄之事,这渐渐成了反复出现的母题,同时也是间接地向希拉里那一代女性——包括艺术家自己的母亲——所进行的斗争致以敬意。吉尔摩尔称她们这一代“事业成功,但充满矛盾;外表镇定,但内心狂热。”
经过这些最初的实验后,吉尔摩尔开始淡化角色的特殊性(她还演过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和一个舞会皇后),转向更普通的女性形象,另外她发现用录像这种方式来结合行动和雕塑显得更理想。她的录像都是单一、简短的,用固定机位的摄像机一次性拍完。媒介改变了,但雕塑的实体性依然是首要的。在《举步维艰》(Between a Hard Place, 2008)里,她一路拳打脚踢穿过了许多层灰色的石膏板和多层板,最后到达了终点——一堵淡黄色的墙,这颜色和她的高跟鞋是搭配的。在《女孩都爱粉红色》(2006)里,装在屋顶的摄像机拍到艺术家痛苦地挤进一个三角形空间里,几乎要被那些揉皱的棉花糖色纸所淹没。她挣扎着想出来,哪怕只是动弹一下,但完全是徒劳。她的作品有时会在背景用上做工粗糙的心形和星形,这都是她那些笨拙举动的可爱见证,对于这些甜腻腻的色彩,她的解释是:“我喜欢用超女性化的色彩来做一些残酷的事。”
吉尔摩尔和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有相似的地方。一些老套的东西,在瑙曼手中只要单纯地再现一下,就完全变了样。吉尔摩尔则利用早期录像艺术的常用主题来颠覆陈规,比如肉体的耐力和极限。不过,虽然她的作品和瑙曼、维托·阿孔奇(Vito Acconci)、玛琳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这些前辈一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却有一种自然流露的悲喜剧色彩。在看她的录像时,你会感到摇摆不定,一边是危险引发的焦虑,一边是贝克特式的荒诞造成的某种亦苦亦甜的不适。在做出这些尝试时,吉尔摩尔并不乐意看到成功的结果——如果她达到了之前申明的目的(比如她的脸终于从多层板里挤出来了),我们会在她的表情中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好像是在自问,我为什么要没头没脑地做这么一件事呢?
不过有一点确凿无疑,吉尔摩尔在戏耍女性主义第三浪潮留下的经典谜题:我们是否要拒绝一个有限的、由男性定义的女性身份?还有,我们是否已经强大到可以“拥有一切”,可以要回我们那些漂亮考究的配饰了?吉尔摩尔声称,她的用意并不仅限于作为女人的体验。就像西西弗斯,或者安部公房的《砂女》里那个为了活命整天铲沙子的女主人公,无意义的挣扎成了存在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吉尔摩尔即将在迈阿密展出的作品就用到了沙)。有人把吉尔摩尔的录像作品看做是在实践纯粹的“无用”,她自己则认为这是一种挑衅的表达。事实上,她那种无视成败的活泼态度,让作品的叛逆感具备了高度的传染性。在那个让人禁不住要缩脖子的录像《张开双臂》(2005)里,吉尔摩尔穿着一件淡紫色吊带裙,头上戴着颜色相称的花朵。她的身后是被笨拙的银星弄得暗淡无光的背景。她大笑着张开手臂,摆出一个欢快的姿态。一只烂番茄呼啸而来,在背景上砸了个稀巴烂。张开手臂、被砸、张开手臂、被砸,就这样反复着。尽管那些未曾露面的攻击者扔得她浑身是果肉,她还是信心百倍地展现着自我。
凯特·吉尔摩尔的作品目前正在都灵的弗兰科·索菲安蒂诺当代艺术画廊展出,直至4月18日。迈阿密的娄克斯特计划(Locust Projects)在5月也将展出她的作品。
“凯特·吉尔摩尔”原载于《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杂志2009年3月号。
不过,“打破屋顶”这几个字如果让凯特·吉尔摩尔(Kate Gilmore)听到,那就个行动指令,她会原封不动地执行。在她的录像作品里,这位32岁的纽约艺术家要么凶悍地挥舞着大锤,要么一脚踹穿石膏板。她挥汗如雨、气喘吁吁,浑身都是白色的尘土,但始终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和高跟鞋。她的行为专注而简单,仿佛在遵照一个只有一句话的剧本演出:穿着旱冰鞋滑上下着巧克力浆雨的木制平台;用斧头在木板上劈出一个巨大的心形;把脸挤到鲜橙色多层板上的星形孔洞里。以吉尔摩尔对女性刻板形象的挪揄,这些直截了当的举动看起来挺切题的,不过这可不是老爸老妈那一辈的女性主义录像艺术:70年代那些乱蓬蓬的鸡窝头和阴道里抽出来的纸卷,现在变成了唇膏和颜色搭配的头绳了。
吉尔摩尔本来是做雕塑的,但后来转向了表演性的活动,因为她发现,那些到工作室来的人对她的脏乱差发出的惊叹,不比作品本身少。整个房间角角落落堆满了她的东西。这个自称有收破烂癖好的人说:“我的幽默、我的邋遢、我的破坏力,在作品里表达不出来。”她打算用一个角色人物来反映这个混乱的自我,让她在照片里与物品或雕塑进行互动。她的首次尝试是在2001年——由于脑子里只能想到希拉里·克林顿,她穿上了品蓝色的套装,然后做出各种怪异的动作,比如盖一个土坯房,或者站在摇摇晃晃的台子上挂吊灯。执着于无妄之事,这渐渐成了反复出现的母题,同时也是间接地向希拉里那一代女性——包括艺术家自己的母亲——所进行的斗争致以敬意。吉尔摩尔称她们这一代“事业成功,但充满矛盾;外表镇定,但内心狂热。”
经过这些最初的实验后,吉尔摩尔开始淡化角色的特殊性(她还演过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和一个舞会皇后),转向更普通的女性形象,另外她发现用录像这种方式来结合行动和雕塑显得更理想。她的录像都是单一、简短的,用固定机位的摄像机一次性拍完。媒介改变了,但雕塑的实体性依然是首要的。在《举步维艰》(Between a Hard Place, 2008)里,她一路拳打脚踢穿过了许多层灰色的石膏板和多层板,最后到达了终点——一堵淡黄色的墙,这颜色和她的高跟鞋是搭配的。在《女孩都爱粉红色》(2006)里,装在屋顶的摄像机拍到艺术家痛苦地挤进一个三角形空间里,几乎要被那些揉皱的棉花糖色纸所淹没。她挣扎着想出来,哪怕只是动弹一下,但完全是徒劳。她的作品有时会在背景用上做工粗糙的心形和星形,这都是她那些笨拙举动的可爱见证,对于这些甜腻腻的色彩,她的解释是:“我喜欢用超女性化的色彩来做一些残酷的事。”
吉尔摩尔和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有相似的地方。一些老套的东西,在瑙曼手中只要单纯地再现一下,就完全变了样。吉尔摩尔则利用早期录像艺术的常用主题来颠覆陈规,比如肉体的耐力和极限。不过,虽然她的作品和瑙曼、维托·阿孔奇(Vito Acconci)、玛琳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这些前辈一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却有一种自然流露的悲喜剧色彩。在看她的录像时,你会感到摇摆不定,一边是危险引发的焦虑,一边是贝克特式的荒诞造成的某种亦苦亦甜的不适。在做出这些尝试时,吉尔摩尔并不乐意看到成功的结果——如果她达到了之前申明的目的(比如她的脸终于从多层板里挤出来了),我们会在她的表情中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好像是在自问,我为什么要没头没脑地做这么一件事呢?
不过有一点确凿无疑,吉尔摩尔在戏耍女性主义第三浪潮留下的经典谜题:我们是否要拒绝一个有限的、由男性定义的女性身份?还有,我们是否已经强大到可以“拥有一切”,可以要回我们那些漂亮考究的配饰了?吉尔摩尔声称,她的用意并不仅限于作为女人的体验。就像西西弗斯,或者安部公房的《砂女》里那个为了活命整天铲沙子的女主人公,无意义的挣扎成了存在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吉尔摩尔即将在迈阿密展出的作品就用到了沙)。有人把吉尔摩尔的录像作品看做是在实践纯粹的“无用”,她自己则认为这是一种挑衅的表达。事实上,她那种无视成败的活泼态度,让作品的叛逆感具备了高度的传染性。在那个让人禁不住要缩脖子的录像《张开双臂》(2005)里,吉尔摩尔穿着一件淡紫色吊带裙,头上戴着颜色相称的花朵。她的身后是被笨拙的银星弄得暗淡无光的背景。她大笑着张开手臂,摆出一个欢快的姿态。一只烂番茄呼啸而来,在背景上砸了个稀巴烂。张开手臂、被砸、张开手臂、被砸,就这样反复着。尽管那些未曾露面的攻击者扔得她浑身是果肉,她还是信心百倍地展现着自我。
凯特·吉尔摩尔的作品目前正在都灵的弗兰科·索菲安蒂诺当代艺术画廊展出,直至4月18日。迈阿密的娄克斯特计划(Locust Projects)在5月也将展出她的作品。
“凯特·吉尔摩尔”原载于《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杂志2009年3月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