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读书生涯
心理学家荣格爱书是出了名的,因而他在苏黎世湖畔留下一座著名的图书馆。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萨姆达萨尼(Sonu Shamdasani)在《荣格的书中生涯》(C.G.Jung: A Biography in Books,W.W.Norton,2012)一书里利用荣格的读书经历描绘了他爱书的一生。
1920年代,荣格在发现炼金术前曾经做过一个梦:
“我发现一个精彩的图书馆,时代大约是十六到十七世纪。其中又大又厚的对开本书卷,猪皮装帧,沿墙摆放。很多书里有奇异人物的铜版画,插图里的奇异符号,我以前从没见过。当时我不知道它们指什么,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它们是炼金术的符号。在梦里,我感觉不仅被它们,也被整座图书馆彻底迷住了。这是一个有中世纪摇篮本和十六世纪印本书的图书馆。
这个房子未知的一翼是我人格的一部分,是自我的一面。它还显现了某些属于我,而不为我所察觉的东西。它,特别是图书馆,是指为我所忽视,而我不久将开始研究的炼金术。十五年后,我装配起一座和梦中一样的图书馆。
在这个梦之前某时,我从国外一个古旧书商那里订购了一部拉丁文的炼金术经典作品,因为我遇到一条引语,认为它可能与早期拜占庭炼金术有关,而希望查实它。在这个梦过去几周后,我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册十六世纪带有大量迷人的象征图片的羊皮纸书卷。它立刻让我想起梦中的图书馆。”
荣格把梦中的一个未知的图书馆变成了现实中的图书馆。一个爱书人的知识生活,因为与书相遇,而成了人生的转折点。
早年岁月
荣格少年时就有一种求知的欲望,饥渴地阅读落到他手里的所有印刷品。他在荷马《奥德赛》与维吉尔《埃涅阿斯纪》里发现了精彩的世界。在上学的路上,他想像自己生活在一座城堡里,其中有“一座非凡的迷人图书馆,可以找到一切值得知道的知识”。与金钱与财富相比,这个年轻的学生更渴望拥有一座装备精良的图书馆。
当他十五或十六岁时,母亲告诉他要去读歌德的《浮士德》。这部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对他来说,重要的人物是梅菲斯特,而不是浮士德。他认为歌德是先知,让他认识到邪恶和它在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所发挥的神秘作用。
荣格阅读叔本华的确切日期还不清楚,他收藏的那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上面贴有他的藏书票,注明时间是1897年。1897年5月4日,他从巴塞尔大学图书馆借过一册《附录与补遗》。据他回忆,在他学医前的学生时期就读过叔本华了。荣格认为,叔本华哲学中的这个意志概念有其神学背景,它实际上指上帝。叔本华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智力需要用它的表象来面对盲目。而这一主张让荣格非常失望,这让他去阅读康德。他发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是比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让人获得启发的作品。
凭少年时期对科学的兴趣,荣格决定在大学里学习科学。他进入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这让他进入了大学图书馆的丰富收藏。学医时,他继续阅读,周日读康德,并积极参加学生辩论社。就在他继续研究康德和叔本华时,无意识的概念通过卡鲁斯(Carl Gustav Carus)和爱德华·哈特曼的作品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里蓬勃发展起来。这引起了荣格的兴趣,他们为他提供了“思维工具”。荣格1898年1月15日在巴塞尔大学图书馆借出过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9月13日借出《物自体》,10月18日借过《基督教的自我衰亡与未来的宗教》。对于人们误以为他无意识的概念来自弗洛伊德,荣格纠正说:“在我接触弗洛伊德前很久我就有了这些思想,无意识是源于哈特曼的一个认识论术语。”1925年,他以相似地语调,谈起他“通过叔本华与哈特曼初次领悟到”关于无意识的观念。
巴塞尔图书馆的记录显示,1897年5月15日,荣格借出了尼采作品集第四卷,两个月后的7月1日,他又借出了第二、第三卷和《善恶的彼岸》。他读的第一部尼采作品是《不合时宜的思考》,这激起他极大的热情,进而读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成为他超强的体验,可以和读《浮士德》相比。这两部书是他终身阅读的作品。就在这时,荣格有一种生活了两个世纪的感觉,对十八世纪有一种深深的怀旧感。
在一个同学父亲的图书馆里发现的一本关于唯灵论的书,为他打开了一个新领域。在大学期间,他通读了斯维登堡(Emanuel Swedenborg)的七卷作品集。巴塞尔大学图书馆记录显示,1898年荣格先后借阅过下列作品:1月18日:《天堂的奥秘》;9月16日:《天堂与地狱》;10月18日:《太阳系里的地球们,我们称为行星》、《灵魂与肉体的交流》、《夫妻间的爱》。而德国哲学家普雷尔(Carl du Prel,1839-1899)的著作让荣格思考起唯灵论现象的心理学和哲学重要性。普雷尔最著名的作品《神秘主义哲学》(1885)就是研究梦的。他认为梦是心灵自我显现的符号,他关于梦的观念被荣格所继承与发扬。
而荣格通过阅读艾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的《精神病学教科书》开始接触精神病学,他这本书上还有题辞:“K.G. 荣格,1899年,得自苏黎世旧书店。”有迹象表明,荣格和艾宾有过某些联系,因为他藏有一册艾宾的作品《一项催眠术领域的实验研究》,上面有题辞:“致以友好的问候,作者。”
1900年,一部在心理学界掀起风暴的书出版并成为畅销书。它不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是一个奇怪的书名《从印度到行星火星》,作者是日内瓦精神病学家弗洛诺(Théodore Flournoy,1854-1920)。三个月里重印三次,它三个月的销量相当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六年的销量。弗洛诺把心理学引入瑞士。荣格给他写信,希望把该书译成德文,可遗憾的是,弗洛诺已安排了另一位德语译者。1902年,荣格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弗洛诺对他的书给予称赞的评价,这是荣格作品获得的第一个重要认可。
1906年荣格开始与弗洛伊德建立联系,他赠送了自己编辑的《与研究有关的诊断学》第一册,而弗洛伊德已经买了。荣格所藏的《梦的解析》是1911年第三版,上面有弗洛伊德的题辞:“给亲爱的C.G. 荣格,作者。”
1908年,荣格在基斯那赫特的苏黎世湖畔买了一块地并建了一栋房子,他余生都生活在这里。他亲自制定建筑计划,开始建造梦想中的图书馆。房子入口处,有一句雕刻的铭文:“不论召唤与否,主都会显现。”这句话出自德尔菲的神谕,收录于伊拉斯谟编的箴言集Collectanea adagiorum(1519)。荣格19岁时买过此书1563年的节本《概要》(Epitome,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封信里解释说:“它是说,对,不论以何种形式和何种目的,主都会在场?这句铭文提醒我的病人和我自己:对主的畏惧是智慧的开始。”
1925年,他把这句铭文放入他的藏书票,上面还有他们家族的纹章。房间的入口同时成了书籍的入口。贾斐(Aniela Jaffé)回忆道:“一有机会,他会带着真正藏书者的骄傲,向爱书人展示他的藏书。”
一幅1909年荣格的图书馆照片显示,柜上有伏尔泰的半身像(面向左侧),尼采的半身像在书架顶,而凯撒的面向右侧。拍摄于同一时期的书房照片显示,墙上顶端是伊拉斯谟的肖像,下面是荣格的祖父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拉斯露,桌上是叔本华的肖像。
手绘写本
1915年荣格完成一部一千多页的手稿,然后打字并交给同事评议。这需要准备一个清楚的打字稿,并送去给出版商。而不同的事发生了,荣格开始了一个书法实验。
荣格1915年开始把打字稿收起来,并亲手把它转抄到羊皮纸上。这部作品像中世纪手绘写本一样编排起来,有手写的文字和缩写的首字母图案。荣格把这本书命名为“将来的道路”。这以后,荣格又制作了一部六百多页的对开本大书,这就是《新书》,红色皮面装帧,出自装帧师斯特尔里利(Emil Stierli)之手。
1916年初,荣格又实验性出版了Septem Sermones ad Mortuos的一部分。在写完《黑书》五与六的Septem Sermones后,他用手写字体把它又重抄在一本单独的书里,并稍稍重排了其先后顺序。他在这个私印本里加上一句题辞:“从希腊原文译成德文。”这个说明暗示了荣格身上十九世纪晚期古典学研究的文体影响。他把它们分送给朋友和密友。
1935年,荣格在下面的段落解释了他梦的分析方法:
“我对待梦就好像它是我无法正确理解的文本,上面有拉丁文或希腊文、梵文,其上的词句我不懂,或者文本不完整了……我会采用语文学家的方法,这完全不是自由联想,而是运用一个所谓“引申”的逻辑原理。简言之,那就是寻找相似之处的方法。例如在你以前从未遇到的一些罕见词汇的情况下,你会尝试发现相似的文本段落,也许相似的用法,这些词也曾出现过,那你试图把从其他文本的知识确立的准则引入这个新文本。如果你让整个新文本变得可读,你会说,“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它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如何阅读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如何解读梦的方法。”
这种“语文学家的方法”,即古典比较语言学,成为荣格心理疗法的技术。荣格的图书馆成为他工作的重要辅助,很多轶事都谈及,在治疗集会中,他来到书架前,展示书中某处以说明其与病人的幻想极相似的地方。一方面,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自发浮现,另一方面,心理治疗师需要有学术知识,有能力正确认识它们。房子、图书馆和书的入口向进入其中并受到启发、有互见索引能力的心灵敞开了。
1921年荣格出版了代表作《心理学类型》,这六百页的作品广泛讨论了神学、诗学、美学、哲学、传记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类型冲突,此书获得极高评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把荣格列入伟大作家行列,把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相比。荣格的成就是他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对人类性格的系列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类心灵的理解。
炼金术研究
就在荣格进行东方思想比较研究的时候,他又开始对炼金术研究产生兴趣。193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炼金术的心理学。荣格在完成关于《金花的秘密》作品之后重又唤起对炼金术的兴趣,他请一个慕尼黑的书商帮他寻找炼金术的作品。不久他就收到了一册Artis Auriferae Volumina Duo,他把此书放了近两年,偶尔拿起来看看图片。当他开始研究该书时,认识到炼金术士是在处理象征,他就急切地读起来,并收集起一个拥有大量原始文本的辉煌图书馆。他先后收藏有《他们所称的使用化学方法的炼金术》(Artis Auriferae Quam Chemiam Vocant,巴塞尔,1593)、《哲人的玫瑰经》(Rosarium Philosophorum,法兰克福,1550)等经典炼金术作品。荣格认为,炼金术士在实验中看到了某些东西,不止是化学变化过程,而是无意识的象征内容的投射。而其象征描绘了个体形成的过程。
荣格对炼金术的哲学解释都记录在一套八册的习字薄里,并有一卷索引。荣格写下炼金术文本的大段摘录并给关键词划线,还把目录卷命名为“一切炼金术的目录”。第一卷写于1935年,标题是“宝藏搜寻”,其中夹的借书单表明最初荣格1935年冬在巴塞尔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他工作地点有苏黎世中心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第二、三、四卷,是荣格的助手弗兰茨(Marie-Louise von Franz)汇集起来的。第五卷“摘录”的日期是1936/7,第七卷“摘录”的日期是1937/8。
荣格藏有意大利医生、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1501-1576)的作品《梦书》(Traumbuch Cardani,巴塞尔,1563),卡尔达诺在他这部关于梦的书里全面讨论了阿特米多鲁斯(Artemidorus)的作品。1936-1940年期间,荣格主持的关于梦的分析历史系列讨论会,他用大量上课时间来分析卡尔达诺的梦。他还藏有阿特米多鲁斯《关于梦的解析,第五卷》(De Somniorum Interpretatione Libri Quinque,巴塞尔,1539),这是阿特米多鲁斯二世纪的作品Oneirocritica的拉丁译本。它是第一部解析梦的重要经典作品,荣格在一堂关于梦的解析课上讨论了他的作品。
从1930年代起,荣格有个计划是找到一个描述他所得出的概念的方法,并通过历史研究来加以重建。开展这项计划有两个主要背景,1933年,在二十多年的间隔后,他回到大学,在瑞士联邦工学院任教,并于1935年成为教授。1933到1941年间,他主持了十四个讨论会,对现代心理学作了一个历史概述,特别是个体形成过程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帕坦加利(Patanjali)的瑜伽箴言集,罗耀拉的神操,佛教的禅思和西方的炼金术。这些讲座获得大量听众。
在荣格的生命尽头,他以忧伤的语气说,他想知道他所留下的著作的命运,认为他的书会被遗忘在图书馆里,蒙上灰尘。他死后,这句铭文“不论召唤与否,主都会显现”被镌刻在他墓碑上,把他的房子、图书馆和坟墓联系起来。对荣格来说,他清楚知道一个人在书中该如何更好地度过,他1947年7月8日在一封信里写道:“我不久就会说叔本华那句话:legor et legar(人们在阅读我,并还将阅读我)。”
1920年代,荣格在发现炼金术前曾经做过一个梦:
“我发现一个精彩的图书馆,时代大约是十六到十七世纪。其中又大又厚的对开本书卷,猪皮装帧,沿墙摆放。很多书里有奇异人物的铜版画,插图里的奇异符号,我以前从没见过。当时我不知道它们指什么,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它们是炼金术的符号。在梦里,我感觉不仅被它们,也被整座图书馆彻底迷住了。这是一个有中世纪摇篮本和十六世纪印本书的图书馆。
这个房子未知的一翼是我人格的一部分,是自我的一面。它还显现了某些属于我,而不为我所察觉的东西。它,特别是图书馆,是指为我所忽视,而我不久将开始研究的炼金术。十五年后,我装配起一座和梦中一样的图书馆。
在这个梦之前某时,我从国外一个古旧书商那里订购了一部拉丁文的炼金术经典作品,因为我遇到一条引语,认为它可能与早期拜占庭炼金术有关,而希望查实它。在这个梦过去几周后,我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册十六世纪带有大量迷人的象征图片的羊皮纸书卷。它立刻让我想起梦中的图书馆。”
荣格把梦中的一个未知的图书馆变成了现实中的图书馆。一个爱书人的知识生活,因为与书相遇,而成了人生的转折点。
早年岁月
荣格少年时就有一种求知的欲望,饥渴地阅读落到他手里的所有印刷品。他在荷马《奥德赛》与维吉尔《埃涅阿斯纪》里发现了精彩的世界。在上学的路上,他想像自己生活在一座城堡里,其中有“一座非凡的迷人图书馆,可以找到一切值得知道的知识”。与金钱与财富相比,这个年轻的学生更渴望拥有一座装备精良的图书馆。
当他十五或十六岁时,母亲告诉他要去读歌德的《浮士德》。这部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对他来说,重要的人物是梅菲斯特,而不是浮士德。他认为歌德是先知,让他认识到邪恶和它在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所发挥的神秘作用。
荣格阅读叔本华的确切日期还不清楚,他收藏的那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上面贴有他的藏书票,注明时间是1897年。1897年5月4日,他从巴塞尔大学图书馆借过一册《附录与补遗》。据他回忆,在他学医前的学生时期就读过叔本华了。荣格认为,叔本华哲学中的这个意志概念有其神学背景,它实际上指上帝。叔本华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智力需要用它的表象来面对盲目。而这一主张让荣格非常失望,这让他去阅读康德。他发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是比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让人获得启发的作品。
凭少年时期对科学的兴趣,荣格决定在大学里学习科学。他进入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这让他进入了大学图书馆的丰富收藏。学医时,他继续阅读,周日读康德,并积极参加学生辩论社。就在他继续研究康德和叔本华时,无意识的概念通过卡鲁斯(Carl Gustav Carus)和爱德华·哈特曼的作品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里蓬勃发展起来。这引起了荣格的兴趣,他们为他提供了“思维工具”。荣格1898年1月15日在巴塞尔大学图书馆借出过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9月13日借出《物自体》,10月18日借过《基督教的自我衰亡与未来的宗教》。对于人们误以为他无意识的概念来自弗洛伊德,荣格纠正说:“在我接触弗洛伊德前很久我就有了这些思想,无意识是源于哈特曼的一个认识论术语。”1925年,他以相似地语调,谈起他“通过叔本华与哈特曼初次领悟到”关于无意识的观念。
巴塞尔图书馆的记录显示,1897年5月15日,荣格借出了尼采作品集第四卷,两个月后的7月1日,他又借出了第二、第三卷和《善恶的彼岸》。他读的第一部尼采作品是《不合时宜的思考》,这激起他极大的热情,进而读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成为他超强的体验,可以和读《浮士德》相比。这两部书是他终身阅读的作品。就在这时,荣格有一种生活了两个世纪的感觉,对十八世纪有一种深深的怀旧感。
在一个同学父亲的图书馆里发现的一本关于唯灵论的书,为他打开了一个新领域。在大学期间,他通读了斯维登堡(Emanuel Swedenborg)的七卷作品集。巴塞尔大学图书馆记录显示,1898年荣格先后借阅过下列作品:1月18日:《天堂的奥秘》;9月16日:《天堂与地狱》;10月18日:《太阳系里的地球们,我们称为行星》、《灵魂与肉体的交流》、《夫妻间的爱》。而德国哲学家普雷尔(Carl du Prel,1839-1899)的著作让荣格思考起唯灵论现象的心理学和哲学重要性。普雷尔最著名的作品《神秘主义哲学》(1885)就是研究梦的。他认为梦是心灵自我显现的符号,他关于梦的观念被荣格所继承与发扬。
而荣格通过阅读艾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的《精神病学教科书》开始接触精神病学,他这本书上还有题辞:“K.G. 荣格,1899年,得自苏黎世旧书店。”有迹象表明,荣格和艾宾有过某些联系,因为他藏有一册艾宾的作品《一项催眠术领域的实验研究》,上面有题辞:“致以友好的问候,作者。”
1900年,一部在心理学界掀起风暴的书出版并成为畅销书。它不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是一个奇怪的书名《从印度到行星火星》,作者是日内瓦精神病学家弗洛诺(Théodore Flournoy,1854-1920)。三个月里重印三次,它三个月的销量相当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六年的销量。弗洛诺把心理学引入瑞士。荣格给他写信,希望把该书译成德文,可遗憾的是,弗洛诺已安排了另一位德语译者。1902年,荣格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弗洛诺对他的书给予称赞的评价,这是荣格作品获得的第一个重要认可。
1906年荣格开始与弗洛伊德建立联系,他赠送了自己编辑的《与研究有关的诊断学》第一册,而弗洛伊德已经买了。荣格所藏的《梦的解析》是1911年第三版,上面有弗洛伊德的题辞:“给亲爱的C.G. 荣格,作者。”
1908年,荣格在基斯那赫特的苏黎世湖畔买了一块地并建了一栋房子,他余生都生活在这里。他亲自制定建筑计划,开始建造梦想中的图书馆。房子入口处,有一句雕刻的铭文:“不论召唤与否,主都会显现。”这句话出自德尔菲的神谕,收录于伊拉斯谟编的箴言集Collectanea adagiorum(1519)。荣格19岁时买过此书1563年的节本《概要》(Epitome,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封信里解释说:“它是说,对,不论以何种形式和何种目的,主都会在场?这句铭文提醒我的病人和我自己:对主的畏惧是智慧的开始。”
1925年,他把这句铭文放入他的藏书票,上面还有他们家族的纹章。房间的入口同时成了书籍的入口。贾斐(Aniela Jaffé)回忆道:“一有机会,他会带着真正藏书者的骄傲,向爱书人展示他的藏书。”
一幅1909年荣格的图书馆照片显示,柜上有伏尔泰的半身像(面向左侧),尼采的半身像在书架顶,而凯撒的面向右侧。拍摄于同一时期的书房照片显示,墙上顶端是伊拉斯谟的肖像,下面是荣格的祖父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拉斯露,桌上是叔本华的肖像。
手绘写本
1915年荣格完成一部一千多页的手稿,然后打字并交给同事评议。这需要准备一个清楚的打字稿,并送去给出版商。而不同的事发生了,荣格开始了一个书法实验。
荣格1915年开始把打字稿收起来,并亲手把它转抄到羊皮纸上。这部作品像中世纪手绘写本一样编排起来,有手写的文字和缩写的首字母图案。荣格把这本书命名为“将来的道路”。这以后,荣格又制作了一部六百多页的对开本大书,这就是《新书》,红色皮面装帧,出自装帧师斯特尔里利(Emil Stierli)之手。
1916年初,荣格又实验性出版了Septem Sermones ad Mortuos的一部分。在写完《黑书》五与六的Septem Sermones后,他用手写字体把它又重抄在一本单独的书里,并稍稍重排了其先后顺序。他在这个私印本里加上一句题辞:“从希腊原文译成德文。”这个说明暗示了荣格身上十九世纪晚期古典学研究的文体影响。他把它们分送给朋友和密友。
1935年,荣格在下面的段落解释了他梦的分析方法:
“我对待梦就好像它是我无法正确理解的文本,上面有拉丁文或希腊文、梵文,其上的词句我不懂,或者文本不完整了……我会采用语文学家的方法,这完全不是自由联想,而是运用一个所谓“引申”的逻辑原理。简言之,那就是寻找相似之处的方法。例如在你以前从未遇到的一些罕见词汇的情况下,你会尝试发现相似的文本段落,也许相似的用法,这些词也曾出现过,那你试图把从其他文本的知识确立的准则引入这个新文本。如果你让整个新文本变得可读,你会说,“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它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如何阅读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如何解读梦的方法。”
这种“语文学家的方法”,即古典比较语言学,成为荣格心理疗法的技术。荣格的图书馆成为他工作的重要辅助,很多轶事都谈及,在治疗集会中,他来到书架前,展示书中某处以说明其与病人的幻想极相似的地方。一方面,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自发浮现,另一方面,心理治疗师需要有学术知识,有能力正确认识它们。房子、图书馆和书的入口向进入其中并受到启发、有互见索引能力的心灵敞开了。
1921年荣格出版了代表作《心理学类型》,这六百页的作品广泛讨论了神学、诗学、美学、哲学、传记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类型冲突,此书获得极高评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把荣格列入伟大作家行列,把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相比。荣格的成就是他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对人类性格的系列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类心灵的理解。
炼金术研究
就在荣格进行东方思想比较研究的时候,他又开始对炼金术研究产生兴趣。193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炼金术的心理学。荣格在完成关于《金花的秘密》作品之后重又唤起对炼金术的兴趣,他请一个慕尼黑的书商帮他寻找炼金术的作品。不久他就收到了一册Artis Auriferae Volumina Duo,他把此书放了近两年,偶尔拿起来看看图片。当他开始研究该书时,认识到炼金术士是在处理象征,他就急切地读起来,并收集起一个拥有大量原始文本的辉煌图书馆。他先后收藏有《他们所称的使用化学方法的炼金术》(Artis Auriferae Quam Chemiam Vocant,巴塞尔,1593)、《哲人的玫瑰经》(Rosarium Philosophorum,法兰克福,1550)等经典炼金术作品。荣格认为,炼金术士在实验中看到了某些东西,不止是化学变化过程,而是无意识的象征内容的投射。而其象征描绘了个体形成的过程。
荣格对炼金术的哲学解释都记录在一套八册的习字薄里,并有一卷索引。荣格写下炼金术文本的大段摘录并给关键词划线,还把目录卷命名为“一切炼金术的目录”。第一卷写于1935年,标题是“宝藏搜寻”,其中夹的借书单表明最初荣格1935年冬在巴塞尔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他工作地点有苏黎世中心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第二、三、四卷,是荣格的助手弗兰茨(Marie-Louise von Franz)汇集起来的。第五卷“摘录”的日期是1936/7,第七卷“摘录”的日期是1937/8。
荣格藏有意大利医生、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1501-1576)的作品《梦书》(Traumbuch Cardani,巴塞尔,1563),卡尔达诺在他这部关于梦的书里全面讨论了阿特米多鲁斯(Artemidorus)的作品。1936-1940年期间,荣格主持的关于梦的分析历史系列讨论会,他用大量上课时间来分析卡尔达诺的梦。他还藏有阿特米多鲁斯《关于梦的解析,第五卷》(De Somniorum Interpretatione Libri Quinque,巴塞尔,1539),这是阿特米多鲁斯二世纪的作品Oneirocritica的拉丁译本。它是第一部解析梦的重要经典作品,荣格在一堂关于梦的解析课上讨论了他的作品。
从1930年代起,荣格有个计划是找到一个描述他所得出的概念的方法,并通过历史研究来加以重建。开展这项计划有两个主要背景,1933年,在二十多年的间隔后,他回到大学,在瑞士联邦工学院任教,并于1935年成为教授。1933到1941年间,他主持了十四个讨论会,对现代心理学作了一个历史概述,特别是个体形成过程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帕坦加利(Patanjali)的瑜伽箴言集,罗耀拉的神操,佛教的禅思和西方的炼金术。这些讲座获得大量听众。
在荣格的生命尽头,他以忧伤的语气说,他想知道他所留下的著作的命运,认为他的书会被遗忘在图书馆里,蒙上灰尘。他死后,这句铭文“不论召唤与否,主都会显现”被镌刻在他墓碑上,把他的房子、图书馆和坟墓联系起来。对荣格来说,他清楚知道一个人在书中该如何更好地度过,他1947年7月8日在一封信里写道:“我不久就会说叔本华那句话:legor et legar(人们在阅读我,并还将阅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