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想提笔写点东西
不想再写任何太多中国的东西,因为貌似中国发展的非常快,可能是我在这边发展的太慢了,现在流行的TFBOY我也居然不知道。
最近工作真的深有感悟,我总觉得中国的国际银行都是做销售为主的,很少真正把分析的东西都放在这里。而美国的大银行,通过都是高度风险管理化,因为有很多的operation risk,如果你进了美国大银行,你做的东西只能是那些东西非常窄。但是我很幸运,进了美国上市公司的一间中等市值的贷款机构,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从很多角度去了解了美国这个借贷的市场。
其实这些都只是随笔,随着年纪越大,时间越珍贵我越来越觉得,写下来的东西都不及自己想表达的万分之一。
有人问我,你觉得在中国工作和美国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国外的福利好,上班汽水饮料早餐零食都是免费的,其中还有朝九晚五之类的,很多人回去再回来的感叹都是:在美国努力一下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有房有车)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美金值钱,但是在中国可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最后才勉强过上这样的日子,其实大部分人渴求或者要求的莫过于前者。又或者偶尔听到,有很多人毕业几年之后都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或者和专业对口的工作,都去干一些流行工作去了,例如学英语的五年后不是再去做老师或者翻译,可能已经是做奢饰品销售或者创业去了。
在这个创业的大背景下,其实背后隐藏的可能是我们不能有效就业问题的悲哀,那就是说,鼓励进一步用自己的钱来砸自己的脚。其实很多人的内心,都只是求一个岁月安稳,但是这样的生活缺失难求。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和社会的资源错配,效率很有关系,很多东西不从根本的问题上解决,等于是死结。
所以很多人也会想着,如果我出国或者是不是会好点。其实在美国,没有强大的心脏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些辛苦背后的自由,或者你耐得住寂寞,在这里也未尝不好。
毕业之后因为之前我拼了命的在美国找到了实习,招全职工作其实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加上我的编程和金融的背景,很容易就被招聘了。我发现自己面IT公司例如FACEBOOK之类的公司还是觉得不喜欢,俗称没感觉不想做程序员,可能是因为潜意识的原因吧,这些都是到最后一面失败了。因为没有自信说服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或者我觉得我就是程序猿,相反面金融公司的时候总是很兴奋。进公司的时候原本没有期待太多,因为作为一个留学生,有一份工作有签证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幸运。
我一直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我的签证还是学生身份工作,而不是正式的工作签证。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很努力珍惜在美国的锻炼机会。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其实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份工作很简单,无意识的主动。有时候早上起床,阳光进来的时候就会有所期待,期待今天又能学习新的东西了,一想到这些就会觉得很兴奋很激动。
我在公司属于贷款审查,里面要做很多东西,包括贷款模型,数据,策略协助其他部门乃至其他组来研究他们的东西。我只是觉得我每天学的都是干货,因为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很不一样,例如贷款每个州的法律不同贷款的限额和利率都会不同,另外美国还有注册公司的‘高利贷“叫做payday loan.还有美国人真的无所不贷,理由都很奇葩,有时候你去看他们的贷款报告的时候(就是他们人生当中的所有贷款记录)真的很唏嘘,什么时候买房结婚,什么时候离婚破产,什么时候人生触礁,寥寥十几页的贷款报告诉说着千千万万美国人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很有趣,因为我们要通过这些来挖掘一些pattern,一些有趣的用户行为。
中国人在美国首先遇到的我觉得不是语言问题,其实语言是可以通过技术来提高的,例如说你可以多听点英文多看点电视节目等等。我觉得真正难得是理解文化背后的很多东西,例如说美国College Football季度又开赛了,公司里面的人又沸腾了起来。例如上次的彩票,有时候你无法理解美国人真的是独立到一种连我自己也不能理解的程度,我觉得自己已经够独立的了,但是我总感觉他们比我更加独立。文化这种东西往往是很难以理解的并且基于这个基础上来形成策略,例如说美国南部的人很多都是狂热的打猎者,你不能理解一个美国家庭可以为了在打猎季度先拔头筹,自己买了一个打猎用的小木屋价值五万美金,并且有些人真的是在负债累累的基础上继续借钱消费。所以公司有些时候会去那些打猎的展会来推销我们的产品,如果我们不是美国人怎么会想到脑洞如此之大的消费习惯呢?
文化的障碍让我很难再短时间适应,不过我相信在美国不像欧洲,我真的感恩我自己在这里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种族歧视的人和言论(中南部比较严重),大部分人都是非常有正义感,愿意为了我们这些小数族裔挺身而出。
除了正常工作,还自己有很公司,来推广自己的节目品牌,我在这边认识了很多多元化背景的人,我其实个人很喜欢北欧的人,例如挪威和瑞典。他们没有美国人那么英雄主义,做事情都是有商有量的,我觉得很幸运的是因为自己在这里小创业,这边的人都很愿意帮助和支持我。我一直都很想做平凡的美国人广播系列,里面有我在美国的故事,其他美国人的故事。我在这里不但认识了著名高校的设计师,商会主席,教授等等,我觉得他们居然为了默默无闻的人接受采访,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
如果大家在美国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给我豆油,这是我的荔枝FM的地址:
http://www.lizhi.fm/94463/
一直疏懒是因为真的有太多的事情了,我觉得由我在美国一刻,很多时候我的感觉都是
我回家了。
我会继续更新我在美国最新的投资心得。。。最近对很多东西都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最近工作真的深有感悟,我总觉得中国的国际银行都是做销售为主的,很少真正把分析的东西都放在这里。而美国的大银行,通过都是高度风险管理化,因为有很多的operation risk,如果你进了美国大银行,你做的东西只能是那些东西非常窄。但是我很幸运,进了美国上市公司的一间中等市值的贷款机构,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从很多角度去了解了美国这个借贷的市场。
其实这些都只是随笔,随着年纪越大,时间越珍贵我越来越觉得,写下来的东西都不及自己想表达的万分之一。
有人问我,你觉得在中国工作和美国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国外的福利好,上班汽水饮料早餐零食都是免费的,其中还有朝九晚五之类的,很多人回去再回来的感叹都是:在美国努力一下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有房有车)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美金值钱,但是在中国可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最后才勉强过上这样的日子,其实大部分人渴求或者要求的莫过于前者。又或者偶尔听到,有很多人毕业几年之后都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或者和专业对口的工作,都去干一些流行工作去了,例如学英语的五年后不是再去做老师或者翻译,可能已经是做奢饰品销售或者创业去了。
在这个创业的大背景下,其实背后隐藏的可能是我们不能有效就业问题的悲哀,那就是说,鼓励进一步用自己的钱来砸自己的脚。其实很多人的内心,都只是求一个岁月安稳,但是这样的生活缺失难求。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和社会的资源错配,效率很有关系,很多东西不从根本的问题上解决,等于是死结。
所以很多人也会想着,如果我出国或者是不是会好点。其实在美国,没有强大的心脏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些辛苦背后的自由,或者你耐得住寂寞,在这里也未尝不好。
毕业之后因为之前我拼了命的在美国找到了实习,招全职工作其实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加上我的编程和金融的背景,很容易就被招聘了。我发现自己面IT公司例如FACEBOOK之类的公司还是觉得不喜欢,俗称没感觉不想做程序员,可能是因为潜意识的原因吧,这些都是到最后一面失败了。因为没有自信说服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或者我觉得我就是程序猿,相反面金融公司的时候总是很兴奋。进公司的时候原本没有期待太多,因为作为一个留学生,有一份工作有签证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幸运。
我一直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我的签证还是学生身份工作,而不是正式的工作签证。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很努力珍惜在美国的锻炼机会。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其实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份工作很简单,无意识的主动。有时候早上起床,阳光进来的时候就会有所期待,期待今天又能学习新的东西了,一想到这些就会觉得很兴奋很激动。
我在公司属于贷款审查,里面要做很多东西,包括贷款模型,数据,策略协助其他部门乃至其他组来研究他们的东西。我只是觉得我每天学的都是干货,因为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很不一样,例如贷款每个州的法律不同贷款的限额和利率都会不同,另外美国还有注册公司的‘高利贷“叫做payday loan.还有美国人真的无所不贷,理由都很奇葩,有时候你去看他们的贷款报告的时候(就是他们人生当中的所有贷款记录)真的很唏嘘,什么时候买房结婚,什么时候离婚破产,什么时候人生触礁,寥寥十几页的贷款报告诉说着千千万万美国人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很有趣,因为我们要通过这些来挖掘一些pattern,一些有趣的用户行为。
中国人在美国首先遇到的我觉得不是语言问题,其实语言是可以通过技术来提高的,例如说你可以多听点英文多看点电视节目等等。我觉得真正难得是理解文化背后的很多东西,例如说美国College Football季度又开赛了,公司里面的人又沸腾了起来。例如上次的彩票,有时候你无法理解美国人真的是独立到一种连我自己也不能理解的程度,我觉得自己已经够独立的了,但是我总感觉他们比我更加独立。文化这种东西往往是很难以理解的并且基于这个基础上来形成策略,例如说美国南部的人很多都是狂热的打猎者,你不能理解一个美国家庭可以为了在打猎季度先拔头筹,自己买了一个打猎用的小木屋价值五万美金,并且有些人真的是在负债累累的基础上继续借钱消费。所以公司有些时候会去那些打猎的展会来推销我们的产品,如果我们不是美国人怎么会想到脑洞如此之大的消费习惯呢?
文化的障碍让我很难再短时间适应,不过我相信在美国不像欧洲,我真的感恩我自己在这里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种族歧视的人和言论(中南部比较严重),大部分人都是非常有正义感,愿意为了我们这些小数族裔挺身而出。
除了正常工作,还自己有很公司,来推广自己的节目品牌,我在这边认识了很多多元化背景的人,我其实个人很喜欢北欧的人,例如挪威和瑞典。他们没有美国人那么英雄主义,做事情都是有商有量的,我觉得很幸运的是因为自己在这里小创业,这边的人都很愿意帮助和支持我。我一直都很想做平凡的美国人广播系列,里面有我在美国的故事,其他美国人的故事。我在这里不但认识了著名高校的设计师,商会主席,教授等等,我觉得他们居然为了默默无闻的人接受采访,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
如果大家在美国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给我豆油,这是我的荔枝FM的地址:
http://www.lizhi.fm/94463/
一直疏懒是因为真的有太多的事情了,我觉得由我在美国一刻,很多时候我的感觉都是
我回家了。
我会继续更新我在美国最新的投资心得。。。最近对很多东西都有了很多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