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的赤子之心
我一直记得Veronica之前跟我说过的一句话,Your life can end at any time, right? Then why you don't do things you like? 她上次问我时,我无言以对。回想起自己的平日,尽只是蹉跎青春、荒唐岁月,更觉得无法忍受。
想起以前和一群伙伴激扬文字的岁月里,每当说起一个人有什么品质最可贵,我们几个想了半天,最后总结:有赤子之心最可贵。现在,我也不想修改这个十六七岁时候的答案。一个人有赤子之心不一定比一个人有华厦万间更可羡慕,只是一般来说有赤子之心的人总是很可爱。
见白先勇先生真人,只有三次。读他的书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了。
我想《永远的尹雪艳》至今仍在很多人的回忆里,而《孽子》、《游园惊梦》等等更不必言。后来白先生爱上昆曲,虽然《青春版牡丹亭》争议至今犹在,恐怕一时也难以消弭,不过,由于当年做过一些白牡丹的专案研究,也算是有所了解,我始终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假设你有一匹好锦缎,是眼睁睁看着它进水、遭虫、日渐崩坏,还是拿出来加紧修补,制成一件虽然不是那么精美,但却还过得去的衣服呢?对于我而言,反正我一直比较难以欣赏悲剧美学。
之前看《树犹如此》,不免八卦一番白先生同王国祥二人多年的感情,亦看见二人的合照,同样的风华正茂。白先勇年轻时生的相当俊俏,俊俏就是,既俊且俏——头微微侧过,笑盈盈地。而王国祥一看就是敦朴而聪明的人,如今,斯人已去,亦已焉哉。
正因为那照片,我之前曾以为白先生应当是比较阴柔的那一种,况且他的男生女相到老了越发明显,第一次看他老了的照片,在苏州园林里,简直当用“袅袅婷婷”形容。谁知,第一次见着白先生,就被他洪亮的声音惊着了,中气足,耐力强,八十岁的老先生,连讲两三个钟头不觉得累。“啊,原来是这样的……”我暗自想。原来人最好还是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最近一次见到白先生本人,是看他的生平纪录片《姹紫嫣红开遍》之后的映后座谈会上。本来,看名字,是对这片子的内容有所怀疑的。毕竟直接借的《牡丹亭》原句,揣摩不定这片子究竟要讲什么事情,若是要讲昆曲,那我倒宁愿去买票看活生生的昆曲演员。等到第一个镜头,讲先生年轻时在台北,办《现代文学》的事,才后知后觉这是一部纪录片。
我之前虽然喜欢白先勇的文字,对他的生平倒也无甚了解,仅知道他是白崇禧的儿子而已。看了片子,交织的景物,人,事,徐徐娓娓地在屏幕上蔓延,不觉也随着镜头心驰神往,到白先勇过去的几十年人生里一探究竟。
生离死别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隐隐的主题,所以整部片子都透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母亲逝去后的四十余天,白先勇只身赴美,在机场同父亲拍的那种著名照片里白崇禧身上已经毫无虎狼之将的霸气,虽说也威严,但毕竟少不了颓唐。
片子里还见到了《树犹如此》里的意大利柏树,长的确实好。白先勇每次出去讲座,讲到他一些作品的时候,总免不了要有一些观众问他私人感情的事,美其名曰“是否会影响创作”,我自己亦曾听见多次。
一般,白先生都会避而不谈,或者敷衍过去,但《姹紫嫣红开遍》里,他却亲口讲起“我与王国祥的爱情”,虽则一带而过,但看着他家墙上挂着的《水调歌头》,旁边提着娟秀的字“只想和国祥回到台北去”,也不只是多少年前的了,身为观众亦不免长叹。
后来,讲到民国的二三事,观众沉迷其中,看那些画卷流转,一幅幅,一面面,从广西,到重庆,到上海,画面慢慢地定格在了一帧《台北人》上。“我们走的时候啊,桂林城那烧的是一片火海。”讲到“一片火海”四字,镜头里的白先勇一挥手,语气激昂。后来,他垂垂老矣重返桂林,跟广西师大出版社(也就是出理想国系列的那一家),还一顿饭能吃两三碗米粉。“乡愁难解”啊。
白先勇写过《父亲与民国》,有人问,身为白崇禧的儿子,亲为父亲做传,是否应该避嫌?白先勇却说,“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不帮他说话谁帮他说话!”理直气壮,但是确实在理。民国的一切烟云流散,如今的台北已无民国,难道不应该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历史吗?
很多人都知道白先勇推广昆曲,却不解他为何在暮年做这件事情。原来,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荣休之后白先勇发过一次心脏病,那是在王国祥走后他伶仃独居时。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注定要漂泊。”白先生望着镜头说,“我想,老天爷留我一条命,大概还是希望我再去做点事。”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这几年,每当我去南京时总要在周六去朝天宫听一场昆曲。说实在的,人依旧是不多,只是青春的面孔倒也不再稀少,表演很规范,各种周边纪念品做的也很不错。商业化是商业化了一些,但是没有面包吃的诗人迟早要变成死诗人,以身殉道?殉后世的闲言碎语罢了,有多大的意义呢?(说到这个,这几天海子的纪念专栏应该要发出来了)。
看白先勇做事,总是神采奕奕,总是一丝不苟,总是倾注着所有的精力和热情,这可能就是我最向往的“赤子之心”。
《姹紫嫣红开遍》这一整部片子,看到最后,叫人觉得惆怅,灯亮起一时恍惚,不知今夕何夕,更觉得惆怅非凡。只是,看看白先勇的一生,又觉得分外的圆满,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想做的,大抵上也都做成了,真的,只有“圆满”二字好去形容。
映后,白先生穿着呢子大衣,带着标志性的红围巾的身影隐入荧幕身处,那个戴着黄色围巾的他本人却在舞台上出现了。不知道为什么,他特别喜欢戴围巾。
时候实在是不早,台下的观众都乏了,白先勇倒还神采奕奕。提问题的时候有几个中学生,问了一些如何选定人生职业道路之类的问题,白先生笑盈盈地讲了讲他转学前读水利的事儿,末了还是回到那句话上,“那你想想你的兴趣吧,也不是说你一定要把它当饭吃,只是兴趣这件事对一个人来讲,”然后一顿,“还是重要的”,说罢,他狡黠地笑了笑。
绚丽惆怅,这片子就像他的人生一样,云起,云散,凝视,回眸,不乏苦痛,却仍旧叫人羡慕,羡慕那赤子之心。
想起以前和一群伙伴激扬文字的岁月里,每当说起一个人有什么品质最可贵,我们几个想了半天,最后总结:有赤子之心最可贵。现在,我也不想修改这个十六七岁时候的答案。一个人有赤子之心不一定比一个人有华厦万间更可羡慕,只是一般来说有赤子之心的人总是很可爱。
见白先勇先生真人,只有三次。读他的书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了。
我想《永远的尹雪艳》至今仍在很多人的回忆里,而《孽子》、《游园惊梦》等等更不必言。后来白先生爱上昆曲,虽然《青春版牡丹亭》争议至今犹在,恐怕一时也难以消弭,不过,由于当年做过一些白牡丹的专案研究,也算是有所了解,我始终觉得这的的确确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假设你有一匹好锦缎,是眼睁睁看着它进水、遭虫、日渐崩坏,还是拿出来加紧修补,制成一件虽然不是那么精美,但却还过得去的衣服呢?对于我而言,反正我一直比较难以欣赏悲剧美学。
之前看《树犹如此》,不免八卦一番白先生同王国祥二人多年的感情,亦看见二人的合照,同样的风华正茂。白先勇年轻时生的相当俊俏,俊俏就是,既俊且俏——头微微侧过,笑盈盈地。而王国祥一看就是敦朴而聪明的人,如今,斯人已去,亦已焉哉。
正因为那照片,我之前曾以为白先生应当是比较阴柔的那一种,况且他的男生女相到老了越发明显,第一次看他老了的照片,在苏州园林里,简直当用“袅袅婷婷”形容。谁知,第一次见着白先生,就被他洪亮的声音惊着了,中气足,耐力强,八十岁的老先生,连讲两三个钟头不觉得累。“啊,原来是这样的……”我暗自想。原来人最好还是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最近一次见到白先生本人,是看他的生平纪录片《姹紫嫣红开遍》之后的映后座谈会上。本来,看名字,是对这片子的内容有所怀疑的。毕竟直接借的《牡丹亭》原句,揣摩不定这片子究竟要讲什么事情,若是要讲昆曲,那我倒宁愿去买票看活生生的昆曲演员。等到第一个镜头,讲先生年轻时在台北,办《现代文学》的事,才后知后觉这是一部纪录片。
我之前虽然喜欢白先勇的文字,对他的生平倒也无甚了解,仅知道他是白崇禧的儿子而已。看了片子,交织的景物,人,事,徐徐娓娓地在屏幕上蔓延,不觉也随着镜头心驰神往,到白先勇过去的几十年人生里一探究竟。
生离死别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隐隐的主题,所以整部片子都透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母亲逝去后的四十余天,白先勇只身赴美,在机场同父亲拍的那种著名照片里白崇禧身上已经毫无虎狼之将的霸气,虽说也威严,但毕竟少不了颓唐。
片子里还见到了《树犹如此》里的意大利柏树,长的确实好。白先勇每次出去讲座,讲到他一些作品的时候,总免不了要有一些观众问他私人感情的事,美其名曰“是否会影响创作”,我自己亦曾听见多次。
一般,白先生都会避而不谈,或者敷衍过去,但《姹紫嫣红开遍》里,他却亲口讲起“我与王国祥的爱情”,虽则一带而过,但看着他家墙上挂着的《水调歌头》,旁边提着娟秀的字“只想和国祥回到台北去”,也不只是多少年前的了,身为观众亦不免长叹。
后来,讲到民国的二三事,观众沉迷其中,看那些画卷流转,一幅幅,一面面,从广西,到重庆,到上海,画面慢慢地定格在了一帧《台北人》上。“我们走的时候啊,桂林城那烧的是一片火海。”讲到“一片火海”四字,镜头里的白先勇一挥手,语气激昂。后来,他垂垂老矣重返桂林,跟广西师大出版社(也就是出理想国系列的那一家),还一顿饭能吃两三碗米粉。“乡愁难解”啊。
白先勇写过《父亲与民国》,有人问,身为白崇禧的儿子,亲为父亲做传,是否应该避嫌?白先勇却说,“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不帮他说话谁帮他说话!”理直气壮,但是确实在理。民国的一切烟云流散,如今的台北已无民国,难道不应该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历史吗?
很多人都知道白先勇推广昆曲,却不解他为何在暮年做这件事情。原来,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荣休之后白先勇发过一次心脏病,那是在王国祥走后他伶仃独居时。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注定要漂泊。”白先生望着镜头说,“我想,老天爷留我一条命,大概还是希望我再去做点事。”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这几年,每当我去南京时总要在周六去朝天宫听一场昆曲。说实在的,人依旧是不多,只是青春的面孔倒也不再稀少,表演很规范,各种周边纪念品做的也很不错。商业化是商业化了一些,但是没有面包吃的诗人迟早要变成死诗人,以身殉道?殉后世的闲言碎语罢了,有多大的意义呢?(说到这个,这几天海子的纪念专栏应该要发出来了)。
看白先勇做事,总是神采奕奕,总是一丝不苟,总是倾注着所有的精力和热情,这可能就是我最向往的“赤子之心”。
《姹紫嫣红开遍》这一整部片子,看到最后,叫人觉得惆怅,灯亮起一时恍惚,不知今夕何夕,更觉得惆怅非凡。只是,看看白先勇的一生,又觉得分外的圆满,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想做的,大抵上也都做成了,真的,只有“圆满”二字好去形容。
映后,白先生穿着呢子大衣,带着标志性的红围巾的身影隐入荧幕身处,那个戴着黄色围巾的他本人却在舞台上出现了。不知道为什么,他特别喜欢戴围巾。
时候实在是不早,台下的观众都乏了,白先勇倒还神采奕奕。提问题的时候有几个中学生,问了一些如何选定人生职业道路之类的问题,白先生笑盈盈地讲了讲他转学前读水利的事儿,末了还是回到那句话上,“那你想想你的兴趣吧,也不是说你一定要把它当饭吃,只是兴趣这件事对一个人来讲,”然后一顿,“还是重要的”,说罢,他狡黠地笑了笑。
绚丽惆怅,这片子就像他的人生一样,云起,云散,凝视,回眸,不乏苦痛,却仍旧叫人羡慕,羡慕那赤子之心。
-
薏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3 13: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