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和成长,我能想到的一切
这时候,看着眼前的施工现场,尤其是清理黏糊糊的沾满面浆的手,清理灶台上那些滑腻的油污的时侯,我就想,偶尔来这里陶冶下情操固然是很好的,要是天天都要来一全套,还是有点消受不起的。
回忆起刚刚在客厅里端着茶杯,动动嘴皮子讲一会儿课,就把钱收了的场景,我不禁在想,那些街头巷尾风里来雨里去卖煎饼果子的人,一定程度上,是多么的辛苦啊。当然,成功了的翘脚老板另当别论,如果你只是个创业初期的二百五,或者是出卖劳动力的初级小工,那么每天必然是都要和这一堆油盐酱醋烟熏火燎的程序打交道的,不仅仅要进货,加工,还要考虑销售,善后,除了劳力,还要劳心,NM冷了,热了,多了,少了,贵了,便宜了,累了,交房租了,城管来了......
我一个以烹饪为乐得人都有厌倦的一天,而以此为业,赖以谋生,是多么的现实。
相比之下,有资本静下来,心无旁贷的读书,或者说以爱知求真为业,是件多么幸福的事,的的确确,只有极少的人,才有这个资格,只可惜,太多人拥有这个资格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被花花世界美好浮华的一面吸引着,将资本浪费。
有时候我在想,小孩听一遍就懂的道理,很多大学生却永远装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在大学里读书,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无论读本科,博士,还是硕士的书,只要能静下来读,读的时候,读过以后,确实都是很奢侈的事。
因为你读的时候,得有这个经济,智力的资本,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基本上是没有这两个条件的。
而你读过以后,知识就是你轻易获取利润的雄厚资本,基本上,很多没有读书的人,也是没有这个资源的。
毕竟呀,大多数人花了多少物质资源,付出多大代价,经过多少优胜劣汰,耗费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把少数人送到那个可以让我们的视野达到极限的智慧的高塔,好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是在塔底苟延残喘,浑浑噩噩,完成了基因的传递,其生命基本就再无法实现任何价值。
围墙内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不就该是巨人的家畜么,只有少数又少数自愿选择及被选择的有能力的人才可能成为调查兵团的一员,到围墙外面去了解充满了危险也充满了惊喜的未知世界。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以为读书只是用资本换资本么?哪有这么简单。
钱钟书大师曾经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要成为荒江野老屋中的素心人,是要有点点魄力和资本的。
所以这里就再给大家分享第二件事,博一的时候,导师每周都要带我们去学校的放映厅里面放一部电影。
我这个老板是个从不沽名钓誉,一心钻研,博闻强识的大爷,同时又是个话唠,我们经常陪着他一泡就是一下午,十分之不自在。
就这样,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三年,这中间也没有什么人让我们天天做十年高考五年模拟一类的填鸭事,不过偶尔组织学习什么马克思·韦伯、索绪尔、亚当·斯密、皮尔斯、拉科夫倒是司空见惯的,最开始总会有人BB,学这些对于神官发财死老婆有什么卵用?甚至有人就在课堂上当众给导师大爷提出来。
大爷脸通红,只能挤出一句,做人不能这么现实撒。
也就是这样过了两三年,走的走,留的留,有人结婚生子,有人就业创业,有人潜心苦读,最后留下来的,并不是多数。
不过,当我们再聚到一起的时候,才发现——
有的人开口闭口关心的是哪里衣服打折了,哪里的奢侈品又出新款了,又要卖肾了,哪里的菜市场降价了赶紧去囤货了;
有的人关心的是,我又占了公司多少便宜,那个谁他妈的比我多请了两天假令人不爽。
我们关心的却是世界是怎么样的,我自己是怎么样的,这有生之年,应该怎样和这个混乱的混沌宇宙言和,从而智慧精致地,活出点意义来。
突然觉得,身边这些人,若非背景特别,大多数人都身陷困窘,因为这些外在,物质,现实的东西,才能快乐起来,可能到死,都在物欲缱绻中,不得自由;而那些出身名门的,却也未见得自由自在,更肩负着多少物质之外的烦恼。
他们觉得你那么的呆,而你觉得他们那么的俗,谁也看不上谁。
我们多年来,通过读书,明理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正在悄悄滋润着我们并不奢华的生命,当我们每接近真理一步,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温暖,享受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的那些梗,比如阿兰图灵的自行车链条,福柯的烟斗,薛定谔的猫......这一刻,我们掌握着一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时刻存在的快乐,这是要靠智慧才能获得的奢侈的权力,这是内在的永远不会失去的物产,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没有任何人能够夺走的男主人公脑海里的莫扎特。
在一些人看来,我们追求的,我们自己或许已经是不接地气的怪咖,不过,这中间的快乐,有些人此生都无法体会了。
殊不知,自己和别人脑子里可以掀起高潮的地方,你到死都开发不尽。很多人糊里糊涂,自以为是了一生,最终却都没有打开通往精神的极乐世界的大门。
同样是迷航大船上自相残杀的可怜蝼蚁,同样是混沌之中被推向死亡的无奈生灵,当我们欣赏《晚风拂过树林》这一类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学会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而淡定而不是更加歇斯底里,学会体体面面地和命运讨价还价的时候,你在欣赏什么呢?
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答案,十分感动作者Hannibal Lecter恳切的言辞与精准的逻辑分析,遂稍作整理。和她一样,或许我的所求所想真的和身边多数人不一样,但那又如何?我喜欢书本营造的一个个独特而丰满的精神世界,喜欢纸张的古朴和油墨的清香,喜欢假装和很多倾慕的先贤同处一个时代。习惯了在艰难的无人理解的岁月里把书籍作为唯一的支撑,习惯了遇到各种问题先从手边的典籍中寻找答案,习惯了每每从书中获取反省的能力和思考的锐力与朝气。我只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走下去罢了。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有所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用激情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学者齐邦媛
世界原本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代号。可是当我阅读,知道了这朵花背后的花海有着千年的历史,这滴水的背后凝聚着汪洋大海。海里有亿万无穷的游鱼和探险者的骸骨。这个世界将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号,他有了宽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也有了表情。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想要更加真实的了解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然后微笑着去拥抱它,用毕生所学延续人类的文明。
不为欣喜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最后艾特一些好友,墨墨觉得或许你们也会喜欢(微笑)
回忆起刚刚在客厅里端着茶杯,动动嘴皮子讲一会儿课,就把钱收了的场景,我不禁在想,那些街头巷尾风里来雨里去卖煎饼果子的人,一定程度上,是多么的辛苦啊。当然,成功了的翘脚老板另当别论,如果你只是个创业初期的二百五,或者是出卖劳动力的初级小工,那么每天必然是都要和这一堆油盐酱醋烟熏火燎的程序打交道的,不仅仅要进货,加工,还要考虑销售,善后,除了劳力,还要劳心,NM冷了,热了,多了,少了,贵了,便宜了,累了,交房租了,城管来了......
我一个以烹饪为乐得人都有厌倦的一天,而以此为业,赖以谋生,是多么的现实。
相比之下,有资本静下来,心无旁贷的读书,或者说以爱知求真为业,是件多么幸福的事,的的确确,只有极少的人,才有这个资格,只可惜,太多人拥有这个资格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被花花世界美好浮华的一面吸引着,将资本浪费。
有时候我在想,小孩听一遍就懂的道理,很多大学生却永远装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在大学里读书,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无论读本科,博士,还是硕士的书,只要能静下来读,读的时候,读过以后,确实都是很奢侈的事。
因为你读的时候,得有这个经济,智力的资本,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基本上是没有这两个条件的。
而你读过以后,知识就是你轻易获取利润的雄厚资本,基本上,很多没有读书的人,也是没有这个资源的。
毕竟呀,大多数人花了多少物质资源,付出多大代价,经过多少优胜劣汰,耗费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把少数人送到那个可以让我们的视野达到极限的智慧的高塔,好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是在塔底苟延残喘,浑浑噩噩,完成了基因的传递,其生命基本就再无法实现任何价值。
围墙内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不就该是巨人的家畜么,只有少数又少数自愿选择及被选择的有能力的人才可能成为调查兵团的一员,到围墙外面去了解充满了危险也充满了惊喜的未知世界。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以为读书只是用资本换资本么?哪有这么简单。
钱钟书大师曾经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要成为荒江野老屋中的素心人,是要有点点魄力和资本的。
所以这里就再给大家分享第二件事,博一的时候,导师每周都要带我们去学校的放映厅里面放一部电影。
我这个老板是个从不沽名钓誉,一心钻研,博闻强识的大爷,同时又是个话唠,我们经常陪着他一泡就是一下午,十分之不自在。
就这样,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三年,这中间也没有什么人让我们天天做十年高考五年模拟一类的填鸭事,不过偶尔组织学习什么马克思·韦伯、索绪尔、亚当·斯密、皮尔斯、拉科夫倒是司空见惯的,最开始总会有人BB,学这些对于神官发财死老婆有什么卵用?甚至有人就在课堂上当众给导师大爷提出来。
大爷脸通红,只能挤出一句,做人不能这么现实撒。
也就是这样过了两三年,走的走,留的留,有人结婚生子,有人就业创业,有人潜心苦读,最后留下来的,并不是多数。
不过,当我们再聚到一起的时候,才发现——
有的人开口闭口关心的是哪里衣服打折了,哪里的奢侈品又出新款了,又要卖肾了,哪里的菜市场降价了赶紧去囤货了;
有的人关心的是,我又占了公司多少便宜,那个谁他妈的比我多请了两天假令人不爽。
我们关心的却是世界是怎么样的,我自己是怎么样的,这有生之年,应该怎样和这个混乱的混沌宇宙言和,从而智慧精致地,活出点意义来。
突然觉得,身边这些人,若非背景特别,大多数人都身陷困窘,因为这些外在,物质,现实的东西,才能快乐起来,可能到死,都在物欲缱绻中,不得自由;而那些出身名门的,却也未见得自由自在,更肩负着多少物质之外的烦恼。
他们觉得你那么的呆,而你觉得他们那么的俗,谁也看不上谁。
我们多年来,通过读书,明理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正在悄悄滋润着我们并不奢华的生命,当我们每接近真理一步,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温暖,享受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的那些梗,比如阿兰图灵的自行车链条,福柯的烟斗,薛定谔的猫......这一刻,我们掌握着一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时刻存在的快乐,这是要靠智慧才能获得的奢侈的权力,这是内在的永远不会失去的物产,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没有任何人能够夺走的男主人公脑海里的莫扎特。
在一些人看来,我们追求的,我们自己或许已经是不接地气的怪咖,不过,这中间的快乐,有些人此生都无法体会了。
殊不知,自己和别人脑子里可以掀起高潮的地方,你到死都开发不尽。很多人糊里糊涂,自以为是了一生,最终却都没有打开通往精神的极乐世界的大门。
同样是迷航大船上自相残杀的可怜蝼蚁,同样是混沌之中被推向死亡的无奈生灵,当我们欣赏《晚风拂过树林》这一类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学会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而淡定而不是更加歇斯底里,学会体体面面地和命运讨价还价的时候,你在欣赏什么呢?
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答案,十分感动作者Hannibal Lecter恳切的言辞与精准的逻辑分析,遂稍作整理。和她一样,或许我的所求所想真的和身边多数人不一样,但那又如何?我喜欢书本营造的一个个独特而丰满的精神世界,喜欢纸张的古朴和油墨的清香,喜欢假装和很多倾慕的先贤同处一个时代。习惯了在艰难的无人理解的岁月里把书籍作为唯一的支撑,习惯了遇到各种问题先从手边的典籍中寻找答案,习惯了每每从书中获取反省的能力和思考的锐力与朝气。我只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走下去罢了。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有所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用激情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学者齐邦媛
世界原本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代号。可是当我阅读,知道了这朵花背后的花海有着千年的历史,这滴水的背后凝聚着汪洋大海。海里有亿万无穷的游鱼和探险者的骸骨。这个世界将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号,他有了宽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也有了表情。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想要更加真实的了解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然后微笑着去拥抱它,用毕生所学延续人类的文明。
不为欣喜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最后艾特一些好友,墨墨觉得或许你们也会喜欢(微笑)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