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只希望你能智慧勇敢地过好这一生!
在过去的三十几年,“女儿”这个词在我的生活里仅仅是作为第一人称使用的,而自从有了自己纯真的女儿后,这个词前头必须加“我的”这个主语。
我有个穆斯林的伙计,她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老爹曾经用“真主穆罕默德活了63岁,你已经过了63的一半了,自己的事情有何进展?”来操心她的人生。
套用这个穆斯林理论,我看见自己在63的一半之前,终于尘埃落定,带着突如其来的新生命的新鲜与躁动,带着对单身生活戛然而止的改变,我跟与我有同样的纠结和不适应的我女儿她爹,时常在小女儿被哄睡着之后,隔着她那投降的睡姿和肉嫩嫩的小脸蛋小身躯,微语夜话我们前三十年的幸福也好苦难也罢,怅惘未来三十年我们的种种不确定,当然在关于后三十年的谈话内容中,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教育小女儿成才。
经常和老公回忆我们各具精彩或者无比悲催的童年往事。对于我来说,同年少年时最惨的是遇到一个变态的班主任,以至于每晚写作业都要熬到半夜十二点甚至更晚,早上六点又得爬起来准备赶早班车上早自习,即使有那么一点点爱好兴趣,却只能远远望着想着。老公的童年经历,更多的在于家庭的一场变故使得他早早成熟懂事,因而也更加渴望将来要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切他能提供的良好环境,当然经过我的现身说法,确切地说是我们的讨论辩驳,我们在教育的本质目的上意见殊途同归—不强求给宝贝儿最好,让孩子在有了自己的主见时可以自己选择道路。
然而理念是统一了,但对教育形式问题却产生了一些分歧。老公主张一定要从小给孩子培养一门兴趣,比如钢琴比如绘画,并决定不惜重金购买所需。而我主张根据孩子的兴趣,她想学则学,不想了半途而废未尝不可。老公的原因很简单,来自他七岁的表妹。七岁表妹课业繁重,但是还得在周末学钢琴学英语,如此几乎没什么业余时间,但是七岁表妹的爸爸妈妈也很无奈:我们也不想让孩子学这些,也想让她玩,尽情玩,但是同学们全都是追着赶着上兴趣班,要艺多不压身,要多才多艺博通广学才能让班上的同学们看得起,才能性格更多元化,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总而总之,才能让孩子在尽可能好的环境下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和成长,才能不落于人后,才能给未来铺好道路。听老公说完,我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如此不通情达理。令我想起近年来风行网络的关于教育失当的几个案例。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获得博士学位。B是贫寒子弟,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重点大学。C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体育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7门功课不及格,被退学。D4岁成为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教授,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
按照常理,我们以为除了C不是好学生,其余都是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好榜样。然而,A是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期间枪杀了3位教授、副校长,以及另一中国留学生,并随后饮弹自尽。B是马加爵,那个被现实欺压至性格扭曲的贫寒子弟。C是韩寒。D是李双江之子,他母亲千方百计为他摆脱轮奸罪名的李天一。
纵观这几个例子,除了马加爵是贫寒子弟外,其他几个家境都尚好甚至无比优越,然而,过度的课业压力,过度的天之骄子的名头加身,以及父母过度的娇纵,丢失了作为孩子最需要的纯真天性、玩的天性,同时更失去了在随性的玩耍中开发大脑提高智力的能力,只剩下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只剩下拜金主义的心灵扭曲,生产出一个个丧失快乐童年,性格缺陷人格不健全的“学生”。不得不强调,关注心灵为先,在孩子的兴趣点上挖掘他们的未来,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可塑性,坚决不要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不被其他小朋友看不起而累死八活给自己贴金,不要让孩子成为高高在上的霸王最终危害社会。
这个讨论扯得有点远了。
我们还只是年轻的父母,在很多具体问题的判断上还处于理想化阶段,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幼稚或不可行。记得数年前我写过一篇《写给我那不知何年何月来到这世上的孩儿》的文章,那时候我的年龄距离63岁的一半尚早,在那篇文字中我洋洋洒洒罗列了我对我那当时不知何年何月来到这世上的孩儿的无数期许,以及我想象中的教育方法,其中不外乎朋友式的家庭教育,不外乎礼义廉耻为首的正直善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看来,我任然不认为数年前的我在教育问题上有多么幼稚或不可行,即使现实如此拜金主义,即使目前的教育环境如此镜花水月虚无缥缈,我和老公仍然相信且有信心陪伴小女儿在未来的生活里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我的人生早已经过了63岁的一半,也许我的孩子将来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会对她63岁的前一半产生一些遗憾、一些不满,但是我希望通过我和老公的言传身教,让她不要对过去的任何事情有所后悔,不要丢失正直、善良、坚韧,这些基本的做人品质。
我只是希望:孩子,你能智慧、勇敢地面对和享受你的人生!
我有个穆斯林的伙计,她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老爹曾经用“真主穆罕默德活了63岁,你已经过了63的一半了,自己的事情有何进展?”来操心她的人生。
套用这个穆斯林理论,我看见自己在63的一半之前,终于尘埃落定,带着突如其来的新生命的新鲜与躁动,带着对单身生活戛然而止的改变,我跟与我有同样的纠结和不适应的我女儿她爹,时常在小女儿被哄睡着之后,隔着她那投降的睡姿和肉嫩嫩的小脸蛋小身躯,微语夜话我们前三十年的幸福也好苦难也罢,怅惘未来三十年我们的种种不确定,当然在关于后三十年的谈话内容中,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教育小女儿成才。
经常和老公回忆我们各具精彩或者无比悲催的童年往事。对于我来说,同年少年时最惨的是遇到一个变态的班主任,以至于每晚写作业都要熬到半夜十二点甚至更晚,早上六点又得爬起来准备赶早班车上早自习,即使有那么一点点爱好兴趣,却只能远远望着想着。老公的童年经历,更多的在于家庭的一场变故使得他早早成熟懂事,因而也更加渴望将来要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切他能提供的良好环境,当然经过我的现身说法,确切地说是我们的讨论辩驳,我们在教育的本质目的上意见殊途同归—不强求给宝贝儿最好,让孩子在有了自己的主见时可以自己选择道路。
然而理念是统一了,但对教育形式问题却产生了一些分歧。老公主张一定要从小给孩子培养一门兴趣,比如钢琴比如绘画,并决定不惜重金购买所需。而我主张根据孩子的兴趣,她想学则学,不想了半途而废未尝不可。老公的原因很简单,来自他七岁的表妹。七岁表妹课业繁重,但是还得在周末学钢琴学英语,如此几乎没什么业余时间,但是七岁表妹的爸爸妈妈也很无奈:我们也不想让孩子学这些,也想让她玩,尽情玩,但是同学们全都是追着赶着上兴趣班,要艺多不压身,要多才多艺博通广学才能让班上的同学们看得起,才能性格更多元化,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总而总之,才能让孩子在尽可能好的环境下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和成长,才能不落于人后,才能给未来铺好道路。听老公说完,我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如此不通情达理。令我想起近年来风行网络的关于教育失当的几个案例。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获得博士学位。B是贫寒子弟,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重点大学。C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体育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7门功课不及格,被退学。D4岁成为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教授,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
按照常理,我们以为除了C不是好学生,其余都是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好榜样。然而,A是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期间枪杀了3位教授、副校长,以及另一中国留学生,并随后饮弹自尽。B是马加爵,那个被现实欺压至性格扭曲的贫寒子弟。C是韩寒。D是李双江之子,他母亲千方百计为他摆脱轮奸罪名的李天一。
纵观这几个例子,除了马加爵是贫寒子弟外,其他几个家境都尚好甚至无比优越,然而,过度的课业压力,过度的天之骄子的名头加身,以及父母过度的娇纵,丢失了作为孩子最需要的纯真天性、玩的天性,同时更失去了在随性的玩耍中开发大脑提高智力的能力,只剩下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只剩下拜金主义的心灵扭曲,生产出一个个丧失快乐童年,性格缺陷人格不健全的“学生”。不得不强调,关注心灵为先,在孩子的兴趣点上挖掘他们的未来,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可塑性,坚决不要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不被其他小朋友看不起而累死八活给自己贴金,不要让孩子成为高高在上的霸王最终危害社会。
这个讨论扯得有点远了。
我们还只是年轻的父母,在很多具体问题的判断上还处于理想化阶段,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幼稚或不可行。记得数年前我写过一篇《写给我那不知何年何月来到这世上的孩儿》的文章,那时候我的年龄距离63岁的一半尚早,在那篇文字中我洋洋洒洒罗列了我对我那当时不知何年何月来到这世上的孩儿的无数期许,以及我想象中的教育方法,其中不外乎朋友式的家庭教育,不外乎礼义廉耻为首的正直善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看来,我任然不认为数年前的我在教育问题上有多么幼稚或不可行,即使现实如此拜金主义,即使目前的教育环境如此镜花水月虚无缥缈,我和老公仍然相信且有信心陪伴小女儿在未来的生活里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我的人生早已经过了63岁的一半,也许我的孩子将来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会对她63岁的前一半产生一些遗憾、一些不满,但是我希望通过我和老公的言传身教,让她不要对过去的任何事情有所后悔,不要丢失正直、善良、坚韧,这些基本的做人品质。
我只是希望:孩子,你能智慧、勇敢地面对和享受你的人生!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