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面
外面下着雨,而我在犯困。手机在充电,自然我也被绑住了。
来深圳第五天,昨天来工厂报到,也开始了在深圳的工作生活。进的是一家台湾企业,办公室经常能听到嗲嗲的台湾腔。但这里工作的台湾人都是男性,大概台湾女性也没有必要大老远的跑来大陆做工厂文员吧。
其实来这里之前,我就有点后悔,因为这只是来深圳面试的第二份工作,每天都得义务加班多少还是有点吃亏的。但如果不过来,我也不清楚找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另外一家,毕竟从家里出来也过了大半个月,简历也投了不少,才有那么几家打过电话,面试通知更是少得可怜。
其实来之前我是打算转行做新媒体的,但输在没专业学历和作品,敲门都敲不响,也没必要如此固执的这么耗时间了,还是乖乖用空余时间填补这些漏洞,积累一些作品好让别人给个入门机会。
天天加班和住在集体宿舍,这样的条件也算艰苦了吧,有时在想,这样的环境会不会让我磨练出点什么用的上的东西吗?
条件再苦也不能苦了肚子,蛋四,人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所以我从来不会挑食,尽管如此,对于想要害朕的黑暗料理,我还是会抹杀掉的,比如走南闯北的饭堂菜系中的什锦蔬菜,工业区系列的蒸饺子蒸小笼包。而题目所写的重庆小面,则是解救我于危难之时啊。
重庆小面,不用多解释,大家都知道这是重庆的特色小吃,听说与武汉热干面齐名,属于游客必吃项目。而在我工作的工业区旁边的楼盘的一楼商铺里,就有这么一间以特色小吃为名的面馆,名字就是叫做重庆小面。在苦苦寻觅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它出现在拐角那个位置,真心不明显。
面店门面不大,店内最多也就能坐十六个人,厨房就在一个玻璃墙后面,也挺简陋的,一口大锅已经占了灶台绝大部分的位置,配料和筷子就堆在收银台上。重庆小面店铺内,除了招牌上写着,其他都没有提及到这道面,甚至面这个字都少,反倒是酸辣粉牛肉粉什么的被标记在比较显眼的位置。
“老板,有重庆小面吗?来一份。”
我指着广告牌上的照片,老板回复说有,十元一份,我便在线会不会很小一碗,吃不饱怎么办。所以随手又点了个红油抄手。
来到广东开店,多多少少也要问清楚吃不吃得辣,这像是一种礼仪,却又像一种无奈。
因为想到以辣为主的菜系里,要是不让他们放辣椒会不会很悲催?所以我要了微辣。本来也吃得了辣,所以放马过来吧!
(不是吃货的我怎么可能要在讲解一道菜的时候贴上一张图片呢,特别是我怎么可能吃个面都要拍照呢。)
简单说一下,装面的碗是墨绿色的花瓣碗,算是比较标准的碗了,(这段话当然是讲给那个帽子大的碗却只装半碗面的味千听。)
面汤上漂浮着红色,对于吃得了辣的我而言,洒洒水。但一口吃下去,我有点惊奇,我想,老板应该来广东很久了吧,因为他调出了属于我们广东人的微辣。一碗面和一碗同样漂浮着红色的云吞(果然没猜错,云吞在福建叫扁食,在重庆叫抄手)过后,潮湿的气息有所改善了。
撑着雨伞出去找吃的,对于不挑食的我而言,自然也就首选重庆小面了。
工业区门前的路被修地铁的围墙封起来了,本来不到一百米的路程,现在硬生生要走两百米。
雨夜伴随寂寞外出,是一碗面和一颗卤蛋说不能表达的。面后又是听着雨水敲击的声音寂寞的走着。这里虽然离市区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但这里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本来想着去公园边看看的,可惜被修地铁的围墙挡住了去路,那也作罢。
我在想,我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可能算不上蚂蚁。而这座城市对于我而言,是不是真的就那么重要?有人来深圳,也有人逃离深圳。为了生存,一碗重庆小面也妥协地适应了当地的饮食习惯,而我,也该适应初入社会时该有的磨难。
来深圳第五天,昨天来工厂报到,也开始了在深圳的工作生活。进的是一家台湾企业,办公室经常能听到嗲嗲的台湾腔。但这里工作的台湾人都是男性,大概台湾女性也没有必要大老远的跑来大陆做工厂文员吧。
其实来这里之前,我就有点后悔,因为这只是来深圳面试的第二份工作,每天都得义务加班多少还是有点吃亏的。但如果不过来,我也不清楚找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另外一家,毕竟从家里出来也过了大半个月,简历也投了不少,才有那么几家打过电话,面试通知更是少得可怜。
其实来之前我是打算转行做新媒体的,但输在没专业学历和作品,敲门都敲不响,也没必要如此固执的这么耗时间了,还是乖乖用空余时间填补这些漏洞,积累一些作品好让别人给个入门机会。
天天加班和住在集体宿舍,这样的条件也算艰苦了吧,有时在想,这样的环境会不会让我磨练出点什么用的上的东西吗?
条件再苦也不能苦了肚子,蛋四,人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所以我从来不会挑食,尽管如此,对于想要害朕的黑暗料理,我还是会抹杀掉的,比如走南闯北的饭堂菜系中的什锦蔬菜,工业区系列的蒸饺子蒸小笼包。而题目所写的重庆小面,则是解救我于危难之时啊。
重庆小面,不用多解释,大家都知道这是重庆的特色小吃,听说与武汉热干面齐名,属于游客必吃项目。而在我工作的工业区旁边的楼盘的一楼商铺里,就有这么一间以特色小吃为名的面馆,名字就是叫做重庆小面。在苦苦寻觅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它出现在拐角那个位置,真心不明显。
面店门面不大,店内最多也就能坐十六个人,厨房就在一个玻璃墙后面,也挺简陋的,一口大锅已经占了灶台绝大部分的位置,配料和筷子就堆在收银台上。重庆小面店铺内,除了招牌上写着,其他都没有提及到这道面,甚至面这个字都少,反倒是酸辣粉牛肉粉什么的被标记在比较显眼的位置。
“老板,有重庆小面吗?来一份。”
我指着广告牌上的照片,老板回复说有,十元一份,我便在线会不会很小一碗,吃不饱怎么办。所以随手又点了个红油抄手。
来到广东开店,多多少少也要问清楚吃不吃得辣,这像是一种礼仪,却又像一种无奈。
因为想到以辣为主的菜系里,要是不让他们放辣椒会不会很悲催?所以我要了微辣。本来也吃得了辣,所以放马过来吧!
(不是吃货的我怎么可能要在讲解一道菜的时候贴上一张图片呢,特别是我怎么可能吃个面都要拍照呢。)
简单说一下,装面的碗是墨绿色的花瓣碗,算是比较标准的碗了,(这段话当然是讲给那个帽子大的碗却只装半碗面的味千听。)
面汤上漂浮着红色,对于吃得了辣的我而言,洒洒水。但一口吃下去,我有点惊奇,我想,老板应该来广东很久了吧,因为他调出了属于我们广东人的微辣。一碗面和一碗同样漂浮着红色的云吞(果然没猜错,云吞在福建叫扁食,在重庆叫抄手)过后,潮湿的气息有所改善了。
撑着雨伞出去找吃的,对于不挑食的我而言,自然也就首选重庆小面了。
工业区门前的路被修地铁的围墙封起来了,本来不到一百米的路程,现在硬生生要走两百米。
雨夜伴随寂寞外出,是一碗面和一颗卤蛋说不能表达的。面后又是听着雨水敲击的声音寂寞的走着。这里虽然离市区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但这里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本来想着去公园边看看的,可惜被修地铁的围墙挡住了去路,那也作罢。
我在想,我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可能算不上蚂蚁。而这座城市对于我而言,是不是真的就那么重要?有人来深圳,也有人逃离深圳。为了生存,一碗重庆小面也妥协地适应了当地的饮食习惯,而我,也该适应初入社会时该有的磨难。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