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唯一的骈体文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顾农
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只有一篇文言的骈体文,这就是他为金淑姿(1908~1931)《信》一书所写的序言,曾印在该书(《断虹室丛书》第一种,新造社1932年版,北新书局发行)卷首,后收入《集外集》。这是一篇很特别也很有趣的文章,兹将全文迻写如下(标点略有改动):
夫嘉葩失荫,薄寒夺其芳菲;思士陵天,骄阳毁其羽翮。盖幽居一出,每仓皇于太空;坐驰无穷,终陨颠于实有也。爰有静女,长自山家,林泉陶其慧心,峰嶂隔兹尘俗。夜看朗月,觉天人之必圆;春撷繁花,谓芳馨之永住。虽生旧第,亦溅新流,既茁爱萌,遂通佳讯。排微波而径逝,矢坚石以偕行;向曼远之将来,构辉煌之好梦。然而年华春短,人海澜翻。远瞩所至,始见来日之大难;修眉渐颦,终敛当年之巧笑。衔深哀于不答,铸孤愤以成辞。远人焉居,长途难即。何期忽逢二竖,遽释诸纷,閟绮颜于一棺,腐芳心于抔土。从此西楼良夜,凭槛无人;而中国韶年,乐生依旧。呜呼,亦可悲矣,不能久也。逝者如是,遗简廑存,则有生人,付之活字。文无雕饰,呈天真之纷纶;事具悲欢,露人生之鳞爪。既欢娱以善始,遂凄恻而令终。诚足以分追悼于有情,散馀悲于无著者也。属为小引,愧乏长才,率缀芜词,聊陈涯略云尔。
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日,鲁迅撰。
产生这篇妙文的因缘,是金淑姿绮年早逝之后,她的丈夫、时任北新书局校对的程鼎兴将她给自己的信编为一集,准备出版,为了扩大影响提高身价,特别托北新的同事费慎祥请鲁迅为作一序。费君常到鲁迅家去,算是一个很熟的人。
这些信的来历和打算出版的缘起如此,决定了这序很难写。金淑姿分明是一位天真而早熟的姑娘,出身于旧家而思想比较解放,从十四五岁起同表兄程鼎兴通信,渐渐产生爱情,长期沉醉在美好的梦想之中,终于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同爱人结合了。可是婚后不久,程鼎兴就一个人跑到老远的上海去,再也没有了音信,金女士遂忧郁成疾,一病不起。对这一悲剧,程鼎兴显然是有责任的;但现在将痴心女子金淑姿的信拿出来加以编集出版并来求序的,却正是这位现在大约已颇有愧悔之意的负心汉程先生——这样,为之作序就很难措辞了。
于是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骈体序,这样可以把话说得很含蓄而意思也到了。序中对收信人作了委婉的批评,但点到即止(“从此西楼良夜,凭槛无人;而中国韶年,乐生依旧”);序言概述了这一婚恋悲剧的基本过程,对这些信的意义加以肯定(“文无雕饰,呈天真之纷纶;事具悲欢,露人生之鳞爪”);而更重要的则是指出,不了解生活的实际而耽于空虚的幻想是有害的,被爱情弄昏了头的姑娘难免会在实际生活中碰壁,正如耽溺于美好之奇想的士人大多终归于失败一样。
一定要面对实际而不能耽于高妙的空想,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鲁迅即使在应酬文字中也贯彻了自己一贯的思想,此其所以为高人也。
古人写骈体文往往会用许多典故,一则便于对仗,一则也显得高雅;但书袋掉多了就不容易读懂,也会影响文气。鲁迅自不肯落入这样的俗套,他就用普通的词语和几个很常见的典故,如“静女”(出于《诗经·邶风·静女》)、“二竖”(出于成公十六年《左传》)之类,就把一篇很难措辞的序言写得骈四俪六,音韵铿锵,质地坚实,翰藻纷披。这样的修养在新文学家中是不多见的。
正如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先生早就指出过的那样,文中巧妙地用了一个洋典故,这就是“思士陵天,骄阳毁其羽翮”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说:“陵天毁羽翮的故事,出于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和他的父亲巧匠德达拉斯用蜡粘着翅膀从空中逃离克里特岛,他未听从父亲的警告,飞近太阳,蜡被融化,坠落海中而死。”(第7卷,第136页)这一句立片言以居要,确为不可多得的警句。如果不知道其中典故的出处,文章也能读得懂,而知道了则理解可以更深——这正是用典高手才能达到的境界。
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只有一篇文言的骈体文,这就是他为金淑姿(1908~1931)《信》一书所写的序言,曾印在该书(《断虹室丛书》第一种,新造社1932年版,北新书局发行)卷首,后收入《集外集》。这是一篇很特别也很有趣的文章,兹将全文迻写如下(标点略有改动):
夫嘉葩失荫,薄寒夺其芳菲;思士陵天,骄阳毁其羽翮。盖幽居一出,每仓皇于太空;坐驰无穷,终陨颠于实有也。爰有静女,长自山家,林泉陶其慧心,峰嶂隔兹尘俗。夜看朗月,觉天人之必圆;春撷繁花,谓芳馨之永住。虽生旧第,亦溅新流,既茁爱萌,遂通佳讯。排微波而径逝,矢坚石以偕行;向曼远之将来,构辉煌之好梦。然而年华春短,人海澜翻。远瞩所至,始见来日之大难;修眉渐颦,终敛当年之巧笑。衔深哀于不答,铸孤愤以成辞。远人焉居,长途难即。何期忽逢二竖,遽释诸纷,閟绮颜于一棺,腐芳心于抔土。从此西楼良夜,凭槛无人;而中国韶年,乐生依旧。呜呼,亦可悲矣,不能久也。逝者如是,遗简廑存,则有生人,付之活字。文无雕饰,呈天真之纷纶;事具悲欢,露人生之鳞爪。既欢娱以善始,遂凄恻而令终。诚足以分追悼于有情,散馀悲于无著者也。属为小引,愧乏长才,率缀芜词,聊陈涯略云尔。
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日,鲁迅撰。
产生这篇妙文的因缘,是金淑姿绮年早逝之后,她的丈夫、时任北新书局校对的程鼎兴将她给自己的信编为一集,准备出版,为了扩大影响提高身价,特别托北新的同事费慎祥请鲁迅为作一序。费君常到鲁迅家去,算是一个很熟的人。
这些信的来历和打算出版的缘起如此,决定了这序很难写。金淑姿分明是一位天真而早熟的姑娘,出身于旧家而思想比较解放,从十四五岁起同表兄程鼎兴通信,渐渐产生爱情,长期沉醉在美好的梦想之中,终于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同爱人结合了。可是婚后不久,程鼎兴就一个人跑到老远的上海去,再也没有了音信,金女士遂忧郁成疾,一病不起。对这一悲剧,程鼎兴显然是有责任的;但现在将痴心女子金淑姿的信拿出来加以编集出版并来求序的,却正是这位现在大约已颇有愧悔之意的负心汉程先生——这样,为之作序就很难措辞了。
于是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骈体序,这样可以把话说得很含蓄而意思也到了。序中对收信人作了委婉的批评,但点到即止(“从此西楼良夜,凭槛无人;而中国韶年,乐生依旧”);序言概述了这一婚恋悲剧的基本过程,对这些信的意义加以肯定(“文无雕饰,呈天真之纷纶;事具悲欢,露人生之鳞爪”);而更重要的则是指出,不了解生活的实际而耽于空虚的幻想是有害的,被爱情弄昏了头的姑娘难免会在实际生活中碰壁,正如耽溺于美好之奇想的士人大多终归于失败一样。
一定要面对实际而不能耽于高妙的空想,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鲁迅即使在应酬文字中也贯彻了自己一贯的思想,此其所以为高人也。
古人写骈体文往往会用许多典故,一则便于对仗,一则也显得高雅;但书袋掉多了就不容易读懂,也会影响文气。鲁迅自不肯落入这样的俗套,他就用普通的词语和几个很常见的典故,如“静女”(出于《诗经·邶风·静女》)、“二竖”(出于成公十六年《左传》)之类,就把一篇很难措辞的序言写得骈四俪六,音韵铿锵,质地坚实,翰藻纷披。这样的修养在新文学家中是不多见的。
正如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先生早就指出过的那样,文中巧妙地用了一个洋典故,这就是“思士陵天,骄阳毁其羽翮”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说:“陵天毁羽翮的故事,出于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和他的父亲巧匠德达拉斯用蜡粘着翅膀从空中逃离克里特岛,他未听从父亲的警告,飞近太阳,蜡被融化,坠落海中而死。”(第7卷,第136页)这一句立片言以居要,确为不可多得的警句。如果不知道其中典故的出处,文章也能读得懂,而知道了则理解可以更深——这正是用典高手才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