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献给一位长者的诗
在我回到过去之前,让我先去一个地方。
我要拜访一位多年的老友,一位我尊敬的长者。
在这座清冷小镇,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从未见过他和邻居来往,也从不出远门。
因为都喜欢在暮色的长堤上散步,我们得以认识。
最初我们遇见时也只是相互对视一下。
后来开始点头或微微一笑,像面馆里的两位熟客。
来长堤散步的人不多,常年有雾气在松冠蒸腾。
一些鸥鸟习惯在青坎上啄食浊浪送来的腐鱼。
而我们总会准时从那座凉亭旁擦肩而过。
直到有一天,我们斜靠护栏观看各自的风景。
他似乎轻轻念出一句诗句。是的,我听见他
低诵:朝霞一路磅礴,落日正趋盛大。
此时江面宽阔、安静,新的光影填充进来,
但瞬间又消融在了更新的光影里,轻缈一般。
多么美妙。世界总是给予相同的灵魂更多关照,
我们伟大而又真挚的友谊就从这句诗句开始。
很长时间里我们仍为它没有更早来到而惋惜,
似乎我们身上各自有着对方的一部分在生长,
或者还因年龄差距我们看到了对方身上的自己。
他正好七十,我四十八,我们相差了整整一代。
他年轻时是这座小镇小有名气的钟表匠,
如今这个行当已衰弱,他也从人们的视野隐遁。
而我只是一个文职人员,在凡事俗务中一无所就。
但我们都是诗人,虔诚、热烈,不为人所知。
我们时常在暮色的长堤上边散步边谈论某个话题。
他耐心地把他的经验像尘封的秘密授之于我,
我也跟他说起我一成不变的工作、我闲暇里的迷惘。
我们各自拥有对事物的看法但最后总是殊途同归,
仿佛两位被世界选中又抛下的旅人朝向同一个终点。
有时候我们散步以后还会相约着去他家小坐。
他有个小院子,种满各色花草,还摆着些盆景。
白天他总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去伺弄它们。
在时光转换里这位曾经的钟表匠有了新的角色,
他过去所有修剪时间的技艺也因此得到唤醒。
小镇的春天照例来得早而秋天又去得特别晚。
这两个季节,他成为这座小镇最为忙绿的人。
他甚至觉得自己再也不需要用那些诗句来延续,
这些花草、这些盆景足以为他打开所有隐蔽之门。
就像他曾经遭遇的一切,现在都已是他的慰藉。
冬天如期而至,雪下得迟缓,我们围着火炉取暖。
他从内屋拿出三本手抄诗集,这些都写于二十年前。
他说,那时候写得结实,仿佛整个身体已经屈服。
现在不行了,垮掉的一切像淤泥,常会冒出新枝来,
而它们却并无果实,只是空留一个个隐喻的位置。
我相信对于他来说那正是一个神思飞扬的年代,
所有触及诗意的瞬间都在他的描摹中得以保存。
宇宙、星辰,闪电、雷霆,大海、潮汐,一再经过。
它们一再密集地经过他并按照它们的意愿塑造他。
直至他的身体不再需要他的灵魂去浇灌与眷顾。
我曾有幸去过他的内屋,里面摆满各色拆下的座钟。
它们冰冷地呆立着,依靠残缺的那部分呈现自己,
仿佛世上确有这样的事:只有那些消失的东西,
才真正存在过。那些时针、那些齿轮、那些细钉,
它们曾在泛着木漆幽光的钟壳内像鸟一样欢跳着。
而他坚持认为这就是一首诗所应该给予我们的。
“当我意识到这点,”他说,“我便对写下的诗
充满绝望。”他隐忍着,似乎还有更深的痛苦。
我突然觉得我们同时被一个荒谬的主题所牵引,
越过命运的波涛,却又在它的回撤中继续沉沦。
事实上,有一阵子我们仍有共写一首长诗的野心,
希望看看两人各自的思想如何在同一首诗中存在,
如何经历拒绝、妥协、谅解、融入后完成统一。
仿佛在不断的分裂中我们回到同一个居所,
而它恢宏的屋宇下朝霞与落日朝向我们敞开着。
可惜这首诗终未在纸上成形。初秋的一个傍晚,
他平静地离开人世,带着这首他仍在酝酿的诗。
或许他带走的还有他身上一直生长的那个我。
而因为那个我,他甚至并未察觉自己已经离世。
他只是返回,在一个坚定的意愿下回到了过去。
就像此刻的我,几乎已经接近自己的垂暮之年。
我常常回忆过去,为曾经有过的胆识而激动。
但我更多想到的是,我突然越过了人生的中途,
在一个死去的人身上终于赋就了新的诗篇,
那我又如何劝慰自己,活着时不可放下这些?
2016年3月
我要拜访一位多年的老友,一位我尊敬的长者。
在这座清冷小镇,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从未见过他和邻居来往,也从不出远门。
因为都喜欢在暮色的长堤上散步,我们得以认识。
最初我们遇见时也只是相互对视一下。
后来开始点头或微微一笑,像面馆里的两位熟客。
来长堤散步的人不多,常年有雾气在松冠蒸腾。
一些鸥鸟习惯在青坎上啄食浊浪送来的腐鱼。
而我们总会准时从那座凉亭旁擦肩而过。
直到有一天,我们斜靠护栏观看各自的风景。
他似乎轻轻念出一句诗句。是的,我听见他
低诵:朝霞一路磅礴,落日正趋盛大。
此时江面宽阔、安静,新的光影填充进来,
但瞬间又消融在了更新的光影里,轻缈一般。
多么美妙。世界总是给予相同的灵魂更多关照,
我们伟大而又真挚的友谊就从这句诗句开始。
很长时间里我们仍为它没有更早来到而惋惜,
似乎我们身上各自有着对方的一部分在生长,
或者还因年龄差距我们看到了对方身上的自己。
他正好七十,我四十八,我们相差了整整一代。
他年轻时是这座小镇小有名气的钟表匠,
如今这个行当已衰弱,他也从人们的视野隐遁。
而我只是一个文职人员,在凡事俗务中一无所就。
但我们都是诗人,虔诚、热烈,不为人所知。
我们时常在暮色的长堤上边散步边谈论某个话题。
他耐心地把他的经验像尘封的秘密授之于我,
我也跟他说起我一成不变的工作、我闲暇里的迷惘。
我们各自拥有对事物的看法但最后总是殊途同归,
仿佛两位被世界选中又抛下的旅人朝向同一个终点。
有时候我们散步以后还会相约着去他家小坐。
他有个小院子,种满各色花草,还摆着些盆景。
白天他总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去伺弄它们。
在时光转换里这位曾经的钟表匠有了新的角色,
他过去所有修剪时间的技艺也因此得到唤醒。
小镇的春天照例来得早而秋天又去得特别晚。
这两个季节,他成为这座小镇最为忙绿的人。
他甚至觉得自己再也不需要用那些诗句来延续,
这些花草、这些盆景足以为他打开所有隐蔽之门。
就像他曾经遭遇的一切,现在都已是他的慰藉。
冬天如期而至,雪下得迟缓,我们围着火炉取暖。
他从内屋拿出三本手抄诗集,这些都写于二十年前。
他说,那时候写得结实,仿佛整个身体已经屈服。
现在不行了,垮掉的一切像淤泥,常会冒出新枝来,
而它们却并无果实,只是空留一个个隐喻的位置。
我相信对于他来说那正是一个神思飞扬的年代,
所有触及诗意的瞬间都在他的描摹中得以保存。
宇宙、星辰,闪电、雷霆,大海、潮汐,一再经过。
它们一再密集地经过他并按照它们的意愿塑造他。
直至他的身体不再需要他的灵魂去浇灌与眷顾。
我曾有幸去过他的内屋,里面摆满各色拆下的座钟。
它们冰冷地呆立着,依靠残缺的那部分呈现自己,
仿佛世上确有这样的事:只有那些消失的东西,
才真正存在过。那些时针、那些齿轮、那些细钉,
它们曾在泛着木漆幽光的钟壳内像鸟一样欢跳着。
而他坚持认为这就是一首诗所应该给予我们的。
“当我意识到这点,”他说,“我便对写下的诗
充满绝望。”他隐忍着,似乎还有更深的痛苦。
我突然觉得我们同时被一个荒谬的主题所牵引,
越过命运的波涛,却又在它的回撤中继续沉沦。
事实上,有一阵子我们仍有共写一首长诗的野心,
希望看看两人各自的思想如何在同一首诗中存在,
如何经历拒绝、妥协、谅解、融入后完成统一。
仿佛在不断的分裂中我们回到同一个居所,
而它恢宏的屋宇下朝霞与落日朝向我们敞开着。
可惜这首诗终未在纸上成形。初秋的一个傍晚,
他平静地离开人世,带着这首他仍在酝酿的诗。
或许他带走的还有他身上一直生长的那个我。
而因为那个我,他甚至并未察觉自己已经离世。
他只是返回,在一个坚定的意愿下回到了过去。
就像此刻的我,几乎已经接近自己的垂暮之年。
我常常回忆过去,为曾经有过的胆识而激动。
但我更多想到的是,我突然越过了人生的中途,
在一个死去的人身上终于赋就了新的诗篇,
那我又如何劝慰自己,活着时不可放下这些?
2016年3月
-
大雁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20 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