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皮囊》
“他很用力的打招呼,很用力的介绍自己。看到活的那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和一些优雅的老一辈或者成熟的同龄人在一起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宁和踏实”
“有些人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
不久前看了一本不错的书,感觉适合大众化的阅读,小编就想要推荐给大家,文笔流畅,读来并不晦涩难懂,语句细腻凝练,将生活中的粗俗转化成精致而深刻的语言,使人不忍卒读。
小说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与你侃侃而谈,他用或平实或精彩的语言告诉你一些他的生活经历,他让你知道比较于浮夸的生活,那些真实的故事才最打动人心。在这些本没有意义的故事中,他不会告诉你明确的人生方向,但当你再遇到相似情景之际却你如茗在品,于是拿起书再一次的回味这位老朋友,唔!文已载心,余心有寄。
作者从自己幼年的经历开始写起,记叙了自己的父亲生病后家中的遭遇,后来介绍了作者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离去的曾经崇仰又珍惜的朋友。
比如《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比如《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比如《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我更喜欢作者写自己朋友的故事,印象中深刻的故事有阿小和阿小、厚朴与文展。前者讲述童年自己曾经很崇敬的两个朋友,现在却一个在香港寒风中落魄,一个成为了小镇骑摩托车的普通渔民。后者讲述厚朴,一个在大学过得风生水起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最终活不过自己的包袱而自杀的故事,厚朴的生活经历一定是会给很多人以警钟的。当青春落幕散场,曾经荒诞不知名的东西就会崩塌,迎来的应该是残酷的事实,虽然中肯地来说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写法,总觉得作者借他人的失败标榜自己的成功模式,隐约能感觉到作者的奚落。
豆瓣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年幼的时候,班里最让大家崇拜的是最早性启蒙的天哥(化名),在作者刚上初中的时候天哥教给了他一些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生理上的知识,在他的心目中天哥就是好像什么都懂得的存在,多年以后偶然之间联系知道,大学的时候就结了婚,有了孩子,在农村里干着最普通的工作,泯然众人矣。而他经过多年的打拼早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之于男孩子小编并不了解,只知道班上最受女生欢迎的是那种好像什么都懂的女孩子,各种花边新闻各种明星团体都信手拈来,这未必就是坏事,也可能从小就比其他的孩子成熟的早,更早的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个性。只是那么小的年纪也可能你越早有自己的意识越不懂得节制,不知道在你人生的有段时间中学习的重要性高过所有,不明白不管你有多少的兴趣爱好你都要放在一边。而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是更早的学会比别人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成熟更早的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而你不愿意努力,却又不愿意承担不努力的后果,拿不起放不下的人,你开始在心里变得愚蠢,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职高大专。而孩子们以前所看中的那些虚无的东西、那些觉得很厉害的人、那些曾经觉得高大的形象,终究都被自己的性情所累成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似乎需要见证着某些东西的消失离去来证明某些东西,文展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那个拼命生活的他,不过是因为拗不过自己的内心活在了自己的地狱里,于是他出现在别人的故事里那么苍老而无力。我不知道文章想要表达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否则莫名其妙的传来的腐朽的味道是会让多少在冷雨中坚持的内心倒塌,也或许人与人的区别就是很简单的,不过是内心的坚持与放弃。而过的好不好也是取决于人的内心的痛苦和轻松。梦想如果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演出,一场没有安排的活动,终将成为一场闹剧,因为当你知道梦想背后要背负的巨大的繁琐的芜杂的要求之际,你会如一头被冷水淋过的泄气的狮子一般。
或许我们都是描述中的那些个小孩,表面上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事实上我们说的每句话总担心会冒犯别人,我们都拼命感知别人想要听到什么?如何才能表达到位?说不出的恐惧,恐惧自己成为别人不喜欢的人,为什么就这么需要别人得喜欢?或许这是求生的本能。我们都曾经是那个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个才是应该坚持的活法,哪个才是真实的小孩,我们都时而故作玄虚时而尘俗在人间。或许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在追求、在逃避、在渴望、在拒绝的小孩,我们都曾经有那么一刻,内心的小男孩告诉自己,我也想过的无所顾忌,酣畅淋漓。努力的测算和安排自己的未来,却又从骨子里厌恶这一种计算。
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内心放了很多个外面的世界的小孩,但是本书会告诉你,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表示除却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于是没有巨大的落差没有巨大的颓唐与悲伤,坚定的走在路上。又或许它会告诉你,选择相信真实的世界亦或是期待的方式会有想象之外的人生。因为不合时宜的东西正是自己虚弱才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一旦你有了力量或者坚持久了你会发现他将会变成众人追捧的有魅力的个性。
书本开头长长的铺垫让我们自己去体悟生活,从书本后半段开始断断续续的加入自己人生的看法,作者或许也不愿意强迫别人的人生,或许在最后一刻的这个对话里,你会得到作者想要给你的答案。
-“有没有把世界掌握在手中的感觉?”
他这样一问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这样提问的人,显然是没有试过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去奔赴梦想。
厚朴,也许能真实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短信的最后,她似乎不经意的说:“厚朴被学校勒令退学,你能想象么,他竟然偷偷来找我,让我父亲帮忙和学校沟通。很多人都以为他是活出自我的人,但实际上他只是装出了一个样子欺骗自己和别人,我真的厌恶这种假惺惺的人。”
-“他不是假装,他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身上的各种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冲突却又浑然一体的想法,他只是幼稚,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打好的这条短信我最终没发出去,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向她解释什么。因为,她也是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然而我要抵达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抵达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
似乎我们不用去纠结那些,未来的人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又何必执着于一时呢,好好过生活就是。
“和一些优雅的老一辈或者成熟的同龄人在一起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宁和踏实”
“有些人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
不久前看了一本不错的书,感觉适合大众化的阅读,小编就想要推荐给大家,文笔流畅,读来并不晦涩难懂,语句细腻凝练,将生活中的粗俗转化成精致而深刻的语言,使人不忍卒读。
小说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与你侃侃而谈,他用或平实或精彩的语言告诉你一些他的生活经历,他让你知道比较于浮夸的生活,那些真实的故事才最打动人心。在这些本没有意义的故事中,他不会告诉你明确的人生方向,但当你再遇到相似情景之际却你如茗在品,于是拿起书再一次的回味这位老朋友,唔!文已载心,余心有寄。
作者从自己幼年的经历开始写起,记叙了自己的父亲生病后家中的遭遇,后来介绍了作者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离去的曾经崇仰又珍惜的朋友。
比如《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比如《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比如《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我更喜欢作者写自己朋友的故事,印象中深刻的故事有阿小和阿小、厚朴与文展。前者讲述童年自己曾经很崇敬的两个朋友,现在却一个在香港寒风中落魄,一个成为了小镇骑摩托车的普通渔民。后者讲述厚朴,一个在大学过得风生水起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最终活不过自己的包袱而自杀的故事,厚朴的生活经历一定是会给很多人以警钟的。当青春落幕散场,曾经荒诞不知名的东西就会崩塌,迎来的应该是残酷的事实,虽然中肯地来说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写法,总觉得作者借他人的失败标榜自己的成功模式,隐约能感觉到作者的奚落。
豆瓣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年幼的时候,班里最让大家崇拜的是最早性启蒙的天哥(化名),在作者刚上初中的时候天哥教给了他一些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生理上的知识,在他的心目中天哥就是好像什么都懂得的存在,多年以后偶然之间联系知道,大学的时候就结了婚,有了孩子,在农村里干着最普通的工作,泯然众人矣。而他经过多年的打拼早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之于男孩子小编并不了解,只知道班上最受女生欢迎的是那种好像什么都懂的女孩子,各种花边新闻各种明星团体都信手拈来,这未必就是坏事,也可能从小就比其他的孩子成熟的早,更早的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个性。只是那么小的年纪也可能你越早有自己的意识越不懂得节制,不知道在你人生的有段时间中学习的重要性高过所有,不明白不管你有多少的兴趣爱好你都要放在一边。而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是更早的学会比别人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成熟更早的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而你不愿意努力,却又不愿意承担不努力的后果,拿不起放不下的人,你开始在心里变得愚蠢,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职高大专。而孩子们以前所看中的那些虚无的东西、那些觉得很厉害的人、那些曾经觉得高大的形象,终究都被自己的性情所累成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似乎需要见证着某些东西的消失离去来证明某些东西,文展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那个拼命生活的他,不过是因为拗不过自己的内心活在了自己的地狱里,于是他出现在别人的故事里那么苍老而无力。我不知道文章想要表达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否则莫名其妙的传来的腐朽的味道是会让多少在冷雨中坚持的内心倒塌,也或许人与人的区别就是很简单的,不过是内心的坚持与放弃。而过的好不好也是取决于人的内心的痛苦和轻松。梦想如果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演出,一场没有安排的活动,终将成为一场闹剧,因为当你知道梦想背后要背负的巨大的繁琐的芜杂的要求之际,你会如一头被冷水淋过的泄气的狮子一般。
或许我们都是描述中的那些个小孩,表面上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事实上我们说的每句话总担心会冒犯别人,我们都拼命感知别人想要听到什么?如何才能表达到位?说不出的恐惧,恐惧自己成为别人不喜欢的人,为什么就这么需要别人得喜欢?或许这是求生的本能。我们都曾经是那个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个才是应该坚持的活法,哪个才是真实的小孩,我们都时而故作玄虚时而尘俗在人间。或许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在追求、在逃避、在渴望、在拒绝的小孩,我们都曾经有那么一刻,内心的小男孩告诉自己,我也想过的无所顾忌,酣畅淋漓。努力的测算和安排自己的未来,却又从骨子里厌恶这一种计算。
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内心放了很多个外面的世界的小孩,但是本书会告诉你,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表示除却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于是没有巨大的落差没有巨大的颓唐与悲伤,坚定的走在路上。又或许它会告诉你,选择相信真实的世界亦或是期待的方式会有想象之外的人生。因为不合时宜的东西正是自己虚弱才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一旦你有了力量或者坚持久了你会发现他将会变成众人追捧的有魅力的个性。
书本开头长长的铺垫让我们自己去体悟生活,从书本后半段开始断断续续的加入自己人生的看法,作者或许也不愿意强迫别人的人生,或许在最后一刻的这个对话里,你会得到作者想要给你的答案。
-“有没有把世界掌握在手中的感觉?”
他这样一问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这样提问的人,显然是没有试过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去奔赴梦想。
厚朴,也许能真实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短信的最后,她似乎不经意的说:“厚朴被学校勒令退学,你能想象么,他竟然偷偷来找我,让我父亲帮忙和学校沟通。很多人都以为他是活出自我的人,但实际上他只是装出了一个样子欺骗自己和别人,我真的厌恶这种假惺惺的人。”
-“他不是假装,他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身上的各种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冲突却又浑然一体的想法,他只是幼稚,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打好的这条短信我最终没发出去,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向她解释什么。因为,她也是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然而我要抵达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抵达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
似乎我们不用去纠结那些,未来的人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又何必执着于一时呢,好好过生活就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