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是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为了研究日本民族文化,解剖民族性格,为美国二战后的对日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目的十分明确,了解日本这一个经历战败的“猛兽”从而更好地“驯服”它。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于日本这一邻邦的民族特性也算是有所了解,对于社会研究而言整体特征也还算明显,整体上有这几个部分,战争中的日本人(体现出的忠诚、不投降)、各守本分(在等级社会中的安全感)、明治维新(“顺从”引领下的变革)、个体作为负恩者(为尽忠而自我牺牲等行为、忠与孝、遵纪守法)、情义难当、强迫症与矛盾心理的解读、人情世界及道德困境,像是把整个日本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展现于世人面前,但其中不乏一些缺陷,如重情义、人情、忠孝等方面的特征实为东方各国(中日韩等)共同民族文化特征,结合最近在读的一本《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作为西方人的Benedict自己也承认难免会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进行衡量与看待,但开始时的研究方法单独成章,已经足以让我们学习这位美国学者的严谨研究方法与学术态度,Benedict对于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也有较高的水平,未曾在日本长期生活实为其一大缺陷,但大量的资料文献整理,许多是田野调查法获取的材料。同时,选取调查材料方面,Benedict向大量在美日裔及日本战俘进行访谈也获取大量资料,但日本人在描述时不可否认会带有对日本习惯的美化,如遇重大事件时的类似“民主集中制”的讨论集会便是与现实情形大有不同。还有一些十分典型并明显的问题,如将神道教与道教混为一谈,以及将日本文化认为是与波利尼西亚土人更接近,而对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渊源显然不甚了解。我还觉得书中想象式的研究方法与封闭的研究模式低估了这一有一定历史的民族文化的复杂性,全书中简单地归为“耻辱文化”,像其他与之相对应的归类——罪恶感文化、酒神文化等,历史缺席是不行的,而将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特性及部分人的性格以偏概全也是不妥当的。另外一本日本民族史诗《四十七士物语》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日本民族幕府时代的精神风貌,可以作为了解进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