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小记我也不知道多少加六
艺术计划中心的《虚》(Lessness)改编自贝克特的同名短文。爱尔兰著名表演艺术家奥尔雯·佛艾瑞(Olwen Fouéré)与另两位艺术家合作创作,亲自出演。《虚》原是法语(Sans),贝克特自己译成英文,由六十个任意拼凑的句子随机组成(研究者算了一下,总共有8.3乘以十的八十一次方的可能性)。那么如何表现这一片实实在在的混沌?佛艾瑞用了非常激进/保守的手段:全场三十五分钟,她就坐在舞台中央,就着一盏台灯一张课桌一块黑背景下无具象内容的投影,不带动作表情和感情色彩地逐字复述从耳机听到的原文。这简直是挑战剧场观众的接受限度——毕竟大家是正襟危坐而不是美术馆游客式地悠闲围观。于是,我睡着了。然而这种大胆和固执还是赞赏的,虽然观剧过程实在痛苦。三星半。

新一年的《24小时剧作》(24 Hour Plays)又在艾比剧院举办。去年记过一次,就是一大帮子人自嗨——24小时内编剧排练演出。目的是增进业内交流和为青年剧团募款。老中青艺术家都有,其中有认识的好几个,真的是在国家剧院舞台上一派胡闹(不着调的才艺展示或者是实现自己比如给大家跳个现代舞之类莫名其妙的愿望),一片欢乐祥和的乌托邦场面。又来唱了一遍前一年艺穗节打动我的“我是你爷们”(I'm Your Man,链接墙外)意外好评。三星半。


“铝箔军火猪哥哥”剧团(Foil Arms and Hog)的三个活宝和本土最大传媒RTE合作广播演出,在艺术计划中心录制。这几个家伙的段子层出不穷,演技精湛,网上也是粉丝一片,和papi酱颇有同工之妙。不过由于广播的限制,更多是运用语言来搞笑,有好些梗不太能抓到。三星。
到亭台剧院(Pavilion Theatre,位于市郊,所以不常去)看《我,莫瑟》(Me, Mollser)。奥凯西(Sean O'Casey)的《犁与星》(The Plough and the Stars)是描绘爱尔兰复活节起义(Easter Rising, 1916)的名剧,《我,墨瑟》则从其中摘取了一个小配角——小女孩墨瑟发展成了一个独角戏(有一个乐手现场配乐)。这是教育部赞助的应制之作,可以深入社区和学校场所就地演出(堪称戏剧的轻骑兵),为了小观众也把革命的复杂性做了简化,所以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惊艳之处。周六的下午场,坐满了小学生,由老师带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来了——演出结束后有剧院的人来给大家讲解:“你看当时墨瑟住在这么窄小的地方,为什么?因为英国人压迫我们……”演员的表演、和小观众的互动倒还有趣。三星。
海神学院作品《隔壁》(In the Next Room)是美国的萨拉·鲁尔(Sarah Ruhl)的作品。震动棒最初被发明时是用来治疗女性的歇斯底里症——剧作家就此写出了一个很有女性野心的故事:一方面男性(一名冷淡的医生、其中一名丈夫)借助机械达到的高潮想驯服女性,另一方面来就诊的女性(妻子们)不断突破、唆使、挑战,并且互相帮助、启蒙,最后掌控了自己的身体和快乐。所谓“隔壁”就是诊疗室。演员处理性的题材很自如,最后一个雪中的画面真乃不可方物。四星。

艾比剧院孔雀舞台的《塞浦路斯大道》(Cyprus Avenue)耐人寻味。以心理治疗室场景的倒叙开始,故事讲述在北爱尔兰一个狂热的老亲英派突发神经质,觉得自己新生的外孙长得好像新芬党(纲领是爱尔兰统一)主席亚当斯【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就好像宝岛一位深绿成员发现孙子长得像M主席】,于是爆发了一系列荒诞而残忍的事件:请杀手杀害外孙(后来又有一个反转),自己扼死了女儿。男主演把一个固执、无知、狂热的老头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刚被爱尔兰时报提名年度最佳男主演。政治话语究竟能够将人逼到何种极端境地?我们距离那个狂热的年代又有多远?抚摩着爱尔兰民族问题的伤痕,我也不寒而栗。四星半。


海神学院作品《被挑衅的妻子》(The Provoked Wife)是英国王政复辟时期约翰·范布勒(John Vanbrugh)写于1697年的风尚喜剧。被无爱婚姻束缚、被丈夫欺负的妻子,试图寻找幸福的出路。除了热闹劲没看出太多东西。三星。

次级警报剧团在艾比剧院再次(2011年首演)搬演《凡跌倒的》(All That Fall)。这是贝克特第一部广播剧(1956),把黑色幽默和诡异悬念揉进广播这一新兴媒体中,非常有特色。舞美设计很有特点——在艾比剧院台侧的空间搭起巨大的灯光屏幕,安放好超重低音音箱(戏尾声的收束非常震撼),悬挂上白炽灯,让观众(听众)坐着摇摇椅在灯光音量变化下探寻贝克特语言的魅力。然而由于我吃得太饱又赶上中午场,广播演员口音又重——是的我还是撑不住睡着了。基于舞美设计达到的综合体验给三星半。

艺术计划中心的肢体剧《咣!!》(Whack!!)全场就是两个舞者用尽各种方式,把彼此从舞台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拉、拽、拖、抱、抬、扛、扯、纠缠在一起滚等等,一边指挥一位观众帮他们用录音机放音乐。基本上就是彼得·布鲁克说的“在观众注视下一个人经过舞台”的复杂版。两个舞者肢体语言丰富、漂亮,我看得既兴味盎然又愁肠百结。一场下来不仅感触万千,“如果你觉得生活无意义,来看这个戏。它会告诉你,你是对的。”由于个人的偏好给四星。
艺术计划中心《岩堡镇》(Castle Rock)改编自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尸体》的电影《伴我同行》。从电影中挖掘三个无台词的角色,用肢体、音乐等表现属于青少年的悬疑、迷幻、执着。由于对原著原作不了解,体会不深。三星。
艺术计划中心《朱莉小姐之后》(After Miss Julie)有点意思。剧本是由剧作家帕特里克·马尔博(Patrick Marber)把斯特林堡名剧移植到了1945年的英国。朱丽小姐和仆人(改成了她父亲的司机)让的关系上做了更多有新时代印记的打磨,比如修改后让的苏格兰(?)乡下身份和关于私奔往纽约的劝诱。女演员把朱丽任性、傲慢、要强、浪漫、大胆的复杂性格和动人心魄的魅力表现得很好。(八卦一句,2012年的小维克剧院版女主是因《都铎王朝》《权力的游戏》【小玫瑰】走红的Natalie Dormer)。当然,即使这里的朱丽更有主动性、侵略性和主动权,最后也还是逃不了悲剧命运。四星。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绞刑手》(Hangmen)是《枕头人》编剧麦克多纳的新作。想看看这哥们拍了一阵电影后回到剧场搞出什么名堂,结果有点摸不着头脑(是的我又睡着了)。这部带着标志性“绞刑架上的幽默”又藏着机锋和深意的闹剧,题材让人想起《秀才与刽子手》,讲的是英国取消绞刑(1963)后排名第二的绞刑手开酒吧后来神秘仇家找上门来的故事。第一幕节奏实在太慢,慢条斯理的铺垫让人沉不住气。第二幕的爆发还是有些看头,只是我已然乏力。据说语言上故意混杂了当下风格,可惜细微之处没体味出来,但不时闪现的灵光金句还是熠熠生辉。也许再看一遍会有新发现。三星半。


-
fejg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28 09: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