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人一故事”小记
一人一故事——剧场点唱机?
在说这个戏之前,有必要陈述去看它的原因。首先,在武汉看戏可能只是季度甚或年度的安排,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剧场。其次,了解到这个戏是基于现场观众的故事而创作,即所谓“一人一故事”,也想说是不是有可能去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有倾诉的欲望。
场上一个主持人率五名表演者(包括一名现场配乐)开始演出。主持人将“味道”这个主题抛出,观众发言讲述他们关于“味道”的故事,表演者则将这个故事进行现场演绎。有点像是去饭馆点菜,或者卡拉OK点唱。观众的故事有儿时乡村灶台的味道,漂泊在外烹饪家乡菜的味道,艺术生的铅笔屑和颜料的味道,橡胶跑道的青春味道。表演者尽量在当下有限的时空展现彼时味道,多数情况下,他们将故事通过表演复述一遍,画室的回忆变成主人公说“我想画啊,也不知道会画成什么样子”,而其他人扮作颜料画具,茫然无措,真不知要被主人挥洒到什么地方去。“家乡菜”一节,表演者中一个体型娇小的姑娘自称”粤菜“,表达她过于清淡不被理解的哀愁,稍嫌偏离讲述者为乡愁所困的原意,却能看到她的创造性,有她对于故事的理解。在座的九成是九零后观众以及一成包括本人在内的中老年观众,而举手发言的则全部是年轻观众,所以,舞台上呈现的完全是一部九零后的追忆似水年华。二十几岁的人都在回忆,那四五十岁的大概都在畅想未来吧。
后半场,主持人提议故事最好讲得长一点,最好是一个“重要的经历”,可能已经过去,可能还在继续。在观众被各种如浮云掠过的味道搅得意兴阑珊之时,终于正襟危坐竖耳聆听了。关于“味道”的演绎于此时开始深切绵长。一个姑娘记忆里的味道是关于花香和牛粪,源于她在间隔年去做志愿者,帮助四川灾后地区重建,她每日往返的山路充斥着花繁叶茂和牛粪的气息。一个高考落败的姑娘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用暴饮暴食逃避现实,然后她拼命参加活动,转移注意力,填充自己,慢慢回到正常的轨道。她关于味道的记忆其实是呕吐的秽物,喉咙鼻腔和眼眶的刺激。讲述者的故事接近完整,包含富于情绪渲染的细节,表演者反而更受限制,可以发挥的地方更少。“味道”本就是无法具象的东西,又何须出现行走的牛粪。而穿刺在鼻喉的味道,反而可以自由联想。它们是坠和不坠的意念搏击,是晦涩和暧昧的欲辨难辨,是痛苦的享受,堕落的升华。谁说为各种活动忙乱就不是盲目,没有那么痛苦,就更接近自我的真实?即兴创作不容表演者做多思考,另一方面,基于对讲述者的尊重,他们可能不太会去改编故事,刻意加工。还有一个故事,无可避免的一个纯爱故事,味道全然关于“他”。高中和他恋爱了,大学异地了,读研他去北京了,我一个人在武汉了。我这样饱经沧桑的老人已然纯爱免疫,可那姑娘端坐场边,看人扮演她和她的男友,恍如昨日,她眼泪吧嗒吧嗒的,我坐在十一排都听闻她的啜泣,也禁不住一把老泪。那些表演者仿佛站在山巅挥手道,十八岁,你听到了吗?表演者其实无需具体演绎主人公分合的情节,就算只有两具单薄的身影,同时也是两具胶原蛋白,以交叉又相望的姿态,已足够你为之动容。
“一人一故事”类似我从前参加工作坊的表演训练,蛮可以强化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本事,而呈现的结果往往是拘泥于故事。一如这个现场,讲述者口中的草地以绿纱巾表示,山花则以红纱巾表示。这是最简单的比喻手法,要是讲到一头大象,是不是还要伸长手臂扮成大象呢。画面涂得太满,鲜少留白。
另外,遇到好故事,能不能将它保留下来,回去打磨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观众自己的故事以及蕴含的多元价值远比剧团成员的头脑风暴要来得快。建议关在家里写故事的人,多去倾听他人,了解你身边的故事。
我没有去分享我的故事,能量传给我,我没有再传出去。我,没有成为一个想象中的我,只有敲击键盘,做一个尽量靠近想象的自我的人。
在说这个戏之前,有必要陈述去看它的原因。首先,在武汉看戏可能只是季度甚或年度的安排,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剧场。其次,了解到这个戏是基于现场观众的故事而创作,即所谓“一人一故事”,也想说是不是有可能去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有倾诉的欲望。
场上一个主持人率五名表演者(包括一名现场配乐)开始演出。主持人将“味道”这个主题抛出,观众发言讲述他们关于“味道”的故事,表演者则将这个故事进行现场演绎。有点像是去饭馆点菜,或者卡拉OK点唱。观众的故事有儿时乡村灶台的味道,漂泊在外烹饪家乡菜的味道,艺术生的铅笔屑和颜料的味道,橡胶跑道的青春味道。表演者尽量在当下有限的时空展现彼时味道,多数情况下,他们将故事通过表演复述一遍,画室的回忆变成主人公说“我想画啊,也不知道会画成什么样子”,而其他人扮作颜料画具,茫然无措,真不知要被主人挥洒到什么地方去。“家乡菜”一节,表演者中一个体型娇小的姑娘自称”粤菜“,表达她过于清淡不被理解的哀愁,稍嫌偏离讲述者为乡愁所困的原意,却能看到她的创造性,有她对于故事的理解。在座的九成是九零后观众以及一成包括本人在内的中老年观众,而举手发言的则全部是年轻观众,所以,舞台上呈现的完全是一部九零后的追忆似水年华。二十几岁的人都在回忆,那四五十岁的大概都在畅想未来吧。
后半场,主持人提议故事最好讲得长一点,最好是一个“重要的经历”,可能已经过去,可能还在继续。在观众被各种如浮云掠过的味道搅得意兴阑珊之时,终于正襟危坐竖耳聆听了。关于“味道”的演绎于此时开始深切绵长。一个姑娘记忆里的味道是关于花香和牛粪,源于她在间隔年去做志愿者,帮助四川灾后地区重建,她每日往返的山路充斥着花繁叶茂和牛粪的气息。一个高考落败的姑娘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用暴饮暴食逃避现实,然后她拼命参加活动,转移注意力,填充自己,慢慢回到正常的轨道。她关于味道的记忆其实是呕吐的秽物,喉咙鼻腔和眼眶的刺激。讲述者的故事接近完整,包含富于情绪渲染的细节,表演者反而更受限制,可以发挥的地方更少。“味道”本就是无法具象的东西,又何须出现行走的牛粪。而穿刺在鼻喉的味道,反而可以自由联想。它们是坠和不坠的意念搏击,是晦涩和暧昧的欲辨难辨,是痛苦的享受,堕落的升华。谁说为各种活动忙乱就不是盲目,没有那么痛苦,就更接近自我的真实?即兴创作不容表演者做多思考,另一方面,基于对讲述者的尊重,他们可能不太会去改编故事,刻意加工。还有一个故事,无可避免的一个纯爱故事,味道全然关于“他”。高中和他恋爱了,大学异地了,读研他去北京了,我一个人在武汉了。我这样饱经沧桑的老人已然纯爱免疫,可那姑娘端坐场边,看人扮演她和她的男友,恍如昨日,她眼泪吧嗒吧嗒的,我坐在十一排都听闻她的啜泣,也禁不住一把老泪。那些表演者仿佛站在山巅挥手道,十八岁,你听到了吗?表演者其实无需具体演绎主人公分合的情节,就算只有两具单薄的身影,同时也是两具胶原蛋白,以交叉又相望的姿态,已足够你为之动容。
“一人一故事”类似我从前参加工作坊的表演训练,蛮可以强化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本事,而呈现的结果往往是拘泥于故事。一如这个现场,讲述者口中的草地以绿纱巾表示,山花则以红纱巾表示。这是最简单的比喻手法,要是讲到一头大象,是不是还要伸长手臂扮成大象呢。画面涂得太满,鲜少留白。
另外,遇到好故事,能不能将它保留下来,回去打磨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观众自己的故事以及蕴含的多元价值远比剧团成员的头脑风暴要来得快。建议关在家里写故事的人,多去倾听他人,了解你身边的故事。
我没有去分享我的故事,能量传给我,我没有再传出去。我,没有成为一个想象中的我,只有敲击键盘,做一个尽量靠近想象的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