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羊》 -论人们的从众心理 作者:沈凯杰
来源《大众心理学》2015年 第3期
羊是一种集体活动的动物,他们的组织结构松散,平时在一起吃草时也会横冲直撞。但有一种情况,羊儿就会齐刷刷的动起来:头羊一旦有所行动,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跟着做。曾有一个笑话:一群羊在山上吃草,头羊不小心脚打滑跌落了山崖。这下惨了,整个羊群见状都跳了下去。羊儿们会随大流,用一个专有名词叫“羊群效应”;人也会随大流,在心理学中称为“从众心理”。
一为何从众? 心理学中“从众”的定义是: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人的从众心理-阿希实验。实验并不复杂,假设你是被试,实验过程中将先给你呈现一张画有一条线段的卡片,然后要求你判断该线段与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段哪条等长(三条线段长短不一,常人很容易判断)。简单吧,别急,还有一个条件:你需要和另5名被试一起参加实验(其实都是实验者的托)。在两次正常的判断之后,5位被试会故意异口同声的说出错误的答案。你还以为自己会坚持原来的看法吗?让我们看实验结果: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一群“错误里,”“正确”就变的“不正确了”?
二为何从众? 一个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那从众的合理性在哪呢?经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
1群体压力
从众就是和大家一样,不一样你就变成“出众”了。从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能要遭受到其他群体成员异样的眼光,甚至是群体内外的挑战和威胁。历史上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指鹿为马。一代奸臣赵高硬把鹿说成马,然后问群臣:“我说的对吗?”大部分人都明白其中的政治含义,表示赞同,但仍有些有个性的官员,坚持己见。这些人的最终命运是被赵高视为异己而铲除。可见有时迫于压力,不得不从啊。
2信息不全
当个体做出判断时往往需要一定的信息量,而信息不足时,采取和大家一致的行为不失为一种保险的做法。有时这种以群体为参照框架来行事的方式甚至具有生物学上的保护意义,譬如火灾时,可能你一时还搞不清楚状况,只见人们都纷纷往外跑,这时一起跑是最佳的选择,否则等把事情弄清楚了,也就来不及了。
3社会文化
文化背景不同,从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对比东西方文化,西方更强调个性,东方更讲究中庸。当与群体的意见相左时,东方人容易产生不安,怀疑自身,会想:“我和大家不一样,是不是我错了?该怎么办?”西方人则可能因自己的不同而感到自豪,“为什么我要和别人一样?”这种想法的便是自豪的来源。
4个性因素
性格也是决定是否从众的重要因素。一个平时没什么主见,遇事爱说随便,害怕和别人发生冲突,不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更容易随大流。
三盲目从众 从众对人有积极意义,它能为人提供信息参照,但有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出于不愿思考,逃避问题,不想承担责任的目的,本着反正人多不会错,错了就一起错的想法而从众,就变成了“盲目从众”。所谓“盲目”,便是抛弃理性,不顾后果。只是这种盲目的后果往往最后让人啼笑皆非:
有的大学生眼看周围同学开始“卿卿我我”,出于跟风也急着去寻找另一半。由于过程中缺乏对彼此的了解,最终带来了伤害;2007年我国股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牛市,人们见状蜂拥而入,就连路边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想分一杯羹,结果输的人多,赚的人少。每每想起,不禁想问那些“凑热闹”的股民:“你们真的懂股票吗?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电站泄漏事故,隔海相望的中国传出了“碘盐”能防辐射的传言,一时间国人对碘盐的需求只能用一个“抢”字来形容。就这些行为而言,我们人并不比羊强多少。
三我们不是羊,尝试不同
诚然,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受他人的影响:在高考填志愿时,在大学毕业后择业时,在工作中讨论时,在生活中购物时。。。。。。笔者也不例外。有时我们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要自己变得出众,或许以下几点能帮我们踏出那儿小小的一步:
1勇气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与众不同必然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所以,当你想要鹤立鸡群时,就应鼓起勇气,扔掉那些怀疑和犹豫,即使害怕也别放弃努力。从众需要勇气,生活更需要勇气,才能精彩。
2怀疑和智慧
人多不一定是对的,专家也不一定是对的,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证明。所以即使在不了解事物的所以然,甚至暂时选择了从众时,也不要停止怀疑,要用智慧去思考事物的本质,然后再做出判断,否则就变成了盲目的羊儿了。
3内省
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做出从众的选择,可能在潜意识里面总有些东西会让我们不愿思考,害怕承担。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时的反思与总结,能帮我们发现并扫除那些无意间的懒惰,害怕和脆弱。
我们不是羊,因为我们会思考,更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个性。这份个性体现在小小的“不同”上,这份“不同”彰显了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
羊是一种集体活动的动物,他们的组织结构松散,平时在一起吃草时也会横冲直撞。但有一种情况,羊儿就会齐刷刷的动起来:头羊一旦有所行动,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跟着做。曾有一个笑话:一群羊在山上吃草,头羊不小心脚打滑跌落了山崖。这下惨了,整个羊群见状都跳了下去。羊儿们会随大流,用一个专有名词叫“羊群效应”;人也会随大流,在心理学中称为“从众心理”。
一为何从众? 心理学中“从众”的定义是: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人的从众心理-阿希实验。实验并不复杂,假设你是被试,实验过程中将先给你呈现一张画有一条线段的卡片,然后要求你判断该线段与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段哪条等长(三条线段长短不一,常人很容易判断)。简单吧,别急,还有一个条件:你需要和另5名被试一起参加实验(其实都是实验者的托)。在两次正常的判断之后,5位被试会故意异口同声的说出错误的答案。你还以为自己会坚持原来的看法吗?让我们看实验结果: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一群“错误里,”“正确”就变的“不正确了”?
二为何从众? 一个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那从众的合理性在哪呢?经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
1群体压力
从众就是和大家一样,不一样你就变成“出众”了。从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能要遭受到其他群体成员异样的眼光,甚至是群体内外的挑战和威胁。历史上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指鹿为马。一代奸臣赵高硬把鹿说成马,然后问群臣:“我说的对吗?”大部分人都明白其中的政治含义,表示赞同,但仍有些有个性的官员,坚持己见。这些人的最终命运是被赵高视为异己而铲除。可见有时迫于压力,不得不从啊。
2信息不全
当个体做出判断时往往需要一定的信息量,而信息不足时,采取和大家一致的行为不失为一种保险的做法。有时这种以群体为参照框架来行事的方式甚至具有生物学上的保护意义,譬如火灾时,可能你一时还搞不清楚状况,只见人们都纷纷往外跑,这时一起跑是最佳的选择,否则等把事情弄清楚了,也就来不及了。
3社会文化
文化背景不同,从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对比东西方文化,西方更强调个性,东方更讲究中庸。当与群体的意见相左时,东方人容易产生不安,怀疑自身,会想:“我和大家不一样,是不是我错了?该怎么办?”西方人则可能因自己的不同而感到自豪,“为什么我要和别人一样?”这种想法的便是自豪的来源。
4个性因素
性格也是决定是否从众的重要因素。一个平时没什么主见,遇事爱说随便,害怕和别人发生冲突,不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更容易随大流。
三盲目从众 从众对人有积极意义,它能为人提供信息参照,但有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出于不愿思考,逃避问题,不想承担责任的目的,本着反正人多不会错,错了就一起错的想法而从众,就变成了“盲目从众”。所谓“盲目”,便是抛弃理性,不顾后果。只是这种盲目的后果往往最后让人啼笑皆非:
有的大学生眼看周围同学开始“卿卿我我”,出于跟风也急着去寻找另一半。由于过程中缺乏对彼此的了解,最终带来了伤害;2007年我国股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牛市,人们见状蜂拥而入,就连路边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想分一杯羹,结果输的人多,赚的人少。每每想起,不禁想问那些“凑热闹”的股民:“你们真的懂股票吗?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电站泄漏事故,隔海相望的中国传出了“碘盐”能防辐射的传言,一时间国人对碘盐的需求只能用一个“抢”字来形容。就这些行为而言,我们人并不比羊强多少。
三我们不是羊,尝试不同
诚然,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受他人的影响:在高考填志愿时,在大学毕业后择业时,在工作中讨论时,在生活中购物时。。。。。。笔者也不例外。有时我们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要自己变得出众,或许以下几点能帮我们踏出那儿小小的一步:
1勇气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与众不同必然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所以,当你想要鹤立鸡群时,就应鼓起勇气,扔掉那些怀疑和犹豫,即使害怕也别放弃努力。从众需要勇气,生活更需要勇气,才能精彩。
2怀疑和智慧
人多不一定是对的,专家也不一定是对的,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证明。所以即使在不了解事物的所以然,甚至暂时选择了从众时,也不要停止怀疑,要用智慧去思考事物的本质,然后再做出判断,否则就变成了盲目的羊儿了。
3内省
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做出从众的选择,可能在潜意识里面总有些东西会让我们不愿思考,害怕承担。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时的反思与总结,能帮我们发现并扫除那些无意间的懒惰,害怕和脆弱。
我们不是羊,因为我们会思考,更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个性。这份个性体现在小小的“不同”上,这份“不同”彰显了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