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哈瓦那,飞机上的思考
春假和好友一起去了古巴,是我们一直想去的地方,世界上仅存的不多的几个勇敢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对面的国家,现在正在一点点逝去和改变,在我这次回到美国学校的车上,听到司机说奥巴马正在古巴访问,顿时觉得自己的这次游历是真是赶在历史性一刻来到之前的一次旅行,a trip of a lifetime真的会记一辈子。
照片和视频都有很多,(非)攻略也正在写,这篇其实主要是我的脑洞。
暴走间隙在海明威最爱的小酒馆找个了偏僻角落喝杯Mojito。
在降落之前在飞机上后座坐着两个德国人,我不经意间听到她们在讨论古巴的自由程度。"你不觉得如果我告诉别人古巴是自由的,基本没人信嘛?"她的同伴表示赞同。
顺便说一句,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德国人很多对美国版本的自由是不太买账的,因为德国其实说白了是Market Socialism, 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在柏林的德语课上,有个美国男生用自由(Freiheit)造句,说美国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家,德语老师立刻一脸认真地问:这话语法是有问题的,德语里Freiheit(自由)必须有介词在后,也就是Freiheit von(关于..的自由),美国男生顿时卡壳,尴尬几分钟之后只能move on呵呵。所以这次在古巴遇到很多说德语的游客并不惊讶。
在古巴的这几天也充分证实了“自由”的感觉,不仅仅是经典的Cuba Libre自由古巴的鸡尾酒(Havana Club+Cuban Cola)。说实话在下飞机等行李等两个小时,得知WiFi在古巴只是个传说的时候,略微有点生无可恋的感觉。
还记得在排队通过古巴海关的时候,我看着周围的人们,内心独白是,你们来古巴干嘛。
事实上,虽然从外界看来未免贫穷,人们的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在当地我们遇到的古巴人,对古巴都说充满了热爱,还有很多的异乡人,来到古巴这个世外桃源之后就乐不思蜀。而这种热爱,在我们最后一天参观古巴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证实。那些画作颜色的饱满,真的是爱溢到笔尖,每一刷一笔触都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最爱的画家叫Rene PortoCarrero,是哈瓦那本地的艺术家,笔触的颜色无比浓烈,透出单纯的爱。这里是我最爱一幅,现场看是像童话一样美好的。
再来一幅
古巴是简单的,作为世界上可能真正意义上仅存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用当地我们偶遇的年轻人的话说:在古巴想要谋生很简单,但是很难赚很多钱。古巴的贫富差距远远不如墨西哥大,资本主义也才是刚刚萌芽的状态。而资本主义在这个淳朴岛国的抬头,也让很多爱古巴的外国人觉得心痛。
我是深感幸运的,能够在十八岁的时候,来独一无二的古巴。这是我转学后第二次大二的春假,这时的我,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快速的变化,来自各方的力量让我觉得充满希望与可能性,同时也觉得未来的多变和不确定性让我隐隐担忧与兴奋。此时的古巴,也和此时的我一样,感受到各界的推力,商人们涌入正如当初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想要淘金,这个世外桃源一般独特的岛国让所有被它深深迷倒的人都暗自祈祷请不要改变。
“然而人性的贪婪,一旦在资本主义进入之后,自然会被唤醒。”在古巴偶遇的意大利斯坦福心理学博士后大叔忧心忡忡地用他的意大利口音英语说。
古巴的人真的是最单纯的,心灵纯净而又美好。但是旅游业的发达,让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会被污染。世界已经大同,全球化的背景下,太多的城市都越来越相似,不管是北京还是纽约的街头,都充斥着相同的车和建筑风格。本田、希尔顿这样的跨国集团,会让人觉得每个国家都是有那么些相似,却也无处可逃。
古巴在西方的标准看来是贫穷的,但是人们的生活真的自给自足,而一旦进入了西方的体系,开始以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命运难免不过是另一个产业链下游服务发达国家的加勒比岛国。
这样的岛国有太多,但是让人迷醉的哈瓦那只有一个。
只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样的留恋,未免是自私的。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是古巴的一个学生,突然看到街头冒出的各种衣着光鲜的外来客,自然会想要没有的,好像很多城市里留学生支教团体去到乡村,对当地原本的平衡,会是不和谐的刺激。只是为了我们的审美而剥夺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权利,是否太过自私和不公。只是"发展"的定义是被发达国家所拥有的话语权,所以这其中的无奈,希望不会在不久后来到古巴。这次我在古巴看到的美,是疯狂前进的历史的一个节点。
漫步在哈瓦那街头,不仅也会想到曾经的上海滩,或者西贡,十里洋场的本地人有着执着而传统的生活方式,游客们则来到这些异于它的异国情调,甚至迷恋到不忍离开,与本地人相恋,长居融入。
到达的第一晚,房东就说"互联网在古巴就是个传说",于是古巴的四天注定是没有网络的四天。到墨西哥之后手机立刻就开始响个不停,只是四天没带手机,世界就以为我消失了。所以从什么时候开始,个人的存在意义和证据需要依附于科技产品。
我对于科技产品的感情略复杂,高中时常常使用电脑和社交媒体,作为计算机主修的学生,自然我的生活有太多的时间是与科技产品共处的。但是,在节奏飞快的美国东海岸,我常常会想念大一大二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的山上默默读书,读最古老晦涩的纸书的日子,手机信号不好,山上风大电话就打不通,学校的wifi也不太稳定,生活虽然不够方便,但是却可以没有纷扰专心做好眼前事,积累和修炼。在山上看星星读书谈古论今的日子,想来甚是单纯美好。
照片和视频都有很多,(非)攻略也正在写,这篇其实主要是我的脑洞。
暴走间隙在海明威最爱的小酒馆找个了偏僻角落喝杯Mojit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降落之前在飞机上后座坐着两个德国人,我不经意间听到她们在讨论古巴的自由程度。"你不觉得如果我告诉别人古巴是自由的,基本没人信嘛?"她的同伴表示赞同。
顺便说一句,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德国人很多对美国版本的自由是不太买账的,因为德国其实说白了是Market Socialism, 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在柏林的德语课上,有个美国男生用自由(Freiheit)造句,说美国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家,德语老师立刻一脸认真地问:这话语法是有问题的,德语里Freiheit(自由)必须有介词在后,也就是Freiheit von(关于..的自由),美国男生顿时卡壳,尴尬几分钟之后只能move on呵呵。所以这次在古巴遇到很多说德语的游客并不惊讶。
在古巴的这几天也充分证实了“自由”的感觉,不仅仅是经典的Cuba Libre自由古巴的鸡尾酒(Havana Club+Cuban Cola)。说实话在下飞机等行李等两个小时,得知WiFi在古巴只是个传说的时候,略微有点生无可恋的感觉。
还记得在排队通过古巴海关的时候,我看着周围的人们,内心独白是,你们来古巴干嘛。
事实上,虽然从外界看来未免贫穷,人们的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在当地我们遇到的古巴人,对古巴都说充满了热爱,还有很多的异乡人,来到古巴这个世外桃源之后就乐不思蜀。而这种热爱,在我们最后一天参观古巴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证实。那些画作颜色的饱满,真的是爱溢到笔尖,每一刷一笔触都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最爱的画家叫Rene PortoCarrero,是哈瓦那本地的艺术家,笔触的颜色无比浓烈,透出单纯的爱。这里是我最爱一幅,现场看是像童话一样美好的。
再来一幅
古巴是简单的,作为世界上可能真正意义上仅存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用当地我们偶遇的年轻人的话说:在古巴想要谋生很简单,但是很难赚很多钱。古巴的贫富差距远远不如墨西哥大,资本主义也才是刚刚萌芽的状态。而资本主义在这个淳朴岛国的抬头,也让很多爱古巴的外国人觉得心痛。
我是深感幸运的,能够在十八岁的时候,来独一无二的古巴。这是我转学后第二次大二的春假,这时的我,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快速的变化,来自各方的力量让我觉得充满希望与可能性,同时也觉得未来的多变和不确定性让我隐隐担忧与兴奋。此时的古巴,也和此时的我一样,感受到各界的推力,商人们涌入正如当初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想要淘金,这个世外桃源一般独特的岛国让所有被它深深迷倒的人都暗自祈祷请不要改变。
“然而人性的贪婪,一旦在资本主义进入之后,自然会被唤醒。”在古巴偶遇的意大利斯坦福心理学博士后大叔忧心忡忡地用他的意大利口音英语说。
古巴的人真的是最单纯的,心灵纯净而又美好。但是旅游业的发达,让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会被污染。世界已经大同,全球化的背景下,太多的城市都越来越相似,不管是北京还是纽约的街头,都充斥着相同的车和建筑风格。本田、希尔顿这样的跨国集团,会让人觉得每个国家都是有那么些相似,却也无处可逃。
古巴在西方的标准看来是贫穷的,但是人们的生活真的自给自足,而一旦进入了西方的体系,开始以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命运难免不过是另一个产业链下游服务发达国家的加勒比岛国。
这样的岛国有太多,但是让人迷醉的哈瓦那只有一个。
只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样的留恋,未免是自私的。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是古巴的一个学生,突然看到街头冒出的各种衣着光鲜的外来客,自然会想要没有的,好像很多城市里留学生支教团体去到乡村,对当地原本的平衡,会是不和谐的刺激。只是为了我们的审美而剥夺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权利,是否太过自私和不公。只是"发展"的定义是被发达国家所拥有的话语权,所以这其中的无奈,希望不会在不久后来到古巴。这次我在古巴看到的美,是疯狂前进的历史的一个节点。
漫步在哈瓦那街头,不仅也会想到曾经的上海滩,或者西贡,十里洋场的本地人有着执着而传统的生活方式,游客们则来到这些异于它的异国情调,甚至迷恋到不忍离开,与本地人相恋,长居融入。
到达的第一晚,房东就说"互联网在古巴就是个传说",于是古巴的四天注定是没有网络的四天。到墨西哥之后手机立刻就开始响个不停,只是四天没带手机,世界就以为我消失了。所以从什么时候开始,个人的存在意义和证据需要依附于科技产品。
我对于科技产品的感情略复杂,高中时常常使用电脑和社交媒体,作为计算机主修的学生,自然我的生活有太多的时间是与科技产品共处的。但是,在节奏飞快的美国东海岸,我常常会想念大一大二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的山上默默读书,读最古老晦涩的纸书的日子,手机信号不好,山上风大电话就打不通,学校的wifi也不太稳定,生活虽然不够方便,但是却可以没有纷扰专心做好眼前事,积累和修炼。在山上看星星读书谈古论今的日子,想来甚是单纯美好。
-
江南吃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23 0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