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是稻草人
初次看到本书的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马上浮现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一个空心的稻草人寂寞的守望田野的景象。不知道为什么,浮现的稻草人,让我感觉到的是默默的付出,以及背后的孤寂和落寞。 其实我看三毛的书,是从那本《撒哈拉的沙漠》开始的,相同的是这边书也是关于三毛的爱情的琐碎和生活的点滴写照。不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加那利群岛。三毛总是细腻的叙写她的精彩生活。 开篇第一个故事是汪洋大盗,可是这段写的三毛的意想,看过后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逍遥七岛屿游,这篇描写的他们旅游的美景,说实话,很向往能自由自在旅游的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到陌生的地方体验生活。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胡子与我、亲爱的婆婆大人、这种家庭生活和相思农场。比较关注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 关于婚后生活,三毛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一样,凡事都忍让,处处都小心。当然,目前我还未经历婚后生活,身边结婚的的人多了,自然耳濡目染。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已经在看三毛的另外一本书《雨季不再来》,可以知道三毛的乐观并不是自娘胎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渐渐形成的。 在处理婆媳关系上,三毛以乐观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以及勤劳主动的处理方式。这点我想以后我会参考的。看三毛的书,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从这个故事到那个故事。循序渐进、每个故事串联起来才能够深刻的了解三毛本人。 在看她的书之前,我会搜搜百度,搜搜相关的评论。当然,有的人对三毛的诋毁,以及对三毛的写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做出批判,认为有些是三毛虚构的故事等等言辞,我不屑,因为不论如何,喜欢一个人,一定都是因为这个人本身而散发的魅力吸引你。 稻草人手记里面,我喜欢三毛这段话:人生的尽头,也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再有信心。我想,这是他们对生命执着的热爱,对生活真切的有智慧的安排,才创造出了奇迹般灿烂的晚年。还有:稻草人直直的张开那枯瘦的双手,眼睛望着那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它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 稻草人,是塑造的假人,为了驱赶田地里的小鸟。稻草人没有心,而三毛想写作中稻草人不只是稻草人。就像三毛说的: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