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而不腻的四月
在四月,诗人们好像都陷入愁苦之地。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万木繁盛,在他眼里都芳菲已尽(当然他指的是阴历)。而乔治.艾略特在《荒原》中竟冷酷地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但对美食家来说,四月犹如刚上膘的羔羊,肥而不腻。
比如袁枚说:“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唯春日没有这些顾虑。袁枚是个生活大师,他的《随园食单》我
搜求了很多年,所以一见到就报复性地买了好多个版本,以补当年的不足。读袁枚食单绝对是一种享受。虽说君子远庖厨,但他善品,善于总结和提炼,所以更高于一般的烹饪专家。像袁枚这么爱生活的人,演戏、写书是一流,干厨子头肯定也是一流。
我的最早饮食启蒙著作来自两本,一是汪曾祺编的《知味集》,一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新时期文人谈吃,肇始于汪氏。一本《知味集》,“八大菜系,四方小吃,生猛海鲜,新摘园蔬,酸豆汁,臭千张”,无不尽收笔底。汪曾祺有《旅食集》和《四方食事》,那真是连美食带美文,真个让人看得大快朵颐。汪氏公子继承乃父遗风,也写起了《胡嚼文人》。其家乡高邮更是推出了“汪氏家宴”,照着汪老先生的文章比样画瓢。小汪说,他家老头子虽然会烧几样菜,但还远不够做家宴的份儿,“汪氏家宴”云云,附会罢了。但最起码这也说明了人们在追求饮食质量,实则追求生活品质,是好事。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与后来的唐鲁孙《中国吃》《天下味》《大杂烩》一样,都是回忆老北京的吃食。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出身于鼎食之家,有条件讲究吃喝,有条件吃遍各式小吃、南北大菜。中国人这几十年活得糙,初看梁实秋笔下的这些讲究,真是着迷了——真是贵族需要三代才能培养出来呀,不从小熏着,能有这造诣嘛!
吃喝一道,虽小技,但也最见人的品格和性情。唐振常先生是个文章大家,又是豪放之人,他的《颐之时》一度是的我枕边妙品。唐先生不光谈饮食,也谈历史、谈掌故,知人论世都极为精到。我早就是唐先生的铁杆“粉丝”,他来郑州越秀学术讲座时,还专门请他在《颐之时》签了个名。如今先生已归道山,想起来不胜唏嘘。
近年出版的关于吃的著作尤多,光舍下收藏的就有50种之多,这里不尽备述,还是列出个书单吧——赵珩的《老饕漫笔》,逯耀东的《肚大能容》,车辐的《川菜杂谈》,范用编的《文人饮食谈》,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朱伟的《考吃》,林文月的《饮膳札记》,焦桐编的《文学的餐桌》,沈宏非的《写食主义》,苏衍丽的《红楼美食》等等。
昔读《金瓶梅》,有感于里面吃喝的繁复,遂立下宏愿,要为此写下两书,一曰《金瓶梅食话》,一曰《金瓶梅色话》。食色性也,有此二者,人生庶几圆满。不过岁月荒疏,到现在还只停留在宏愿上而已!
比如袁枚说:“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唯春日没有这些顾虑。袁枚是个生活大师,他的《随园食单》我
![]() |
搜求了很多年,所以一见到就报复性地买了好多个版本,以补当年的不足。读袁枚食单绝对是一种享受。虽说君子远庖厨,但他善品,善于总结和提炼,所以更高于一般的烹饪专家。像袁枚这么爱生活的人,演戏、写书是一流,干厨子头肯定也是一流。
我的最早饮食启蒙著作来自两本,一是汪曾祺编的《知味集》,一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新时期文人谈吃,肇始于汪氏。一本《知味集》,“八大菜系,四方小吃,生猛海鲜,新摘园蔬,酸豆汁,臭千张”,无不尽收笔底。汪曾祺有《旅食集》和《四方食事》,那真是连美食带美文,真个让人看得大快朵颐。汪氏公子继承乃父遗风,也写起了《胡嚼文人》。其家乡高邮更是推出了“汪氏家宴”,照着汪老先生的文章比样画瓢。小汪说,他家老头子虽然会烧几样菜,但还远不够做家宴的份儿,“汪氏家宴”云云,附会罢了。但最起码这也说明了人们在追求饮食质量,实则追求生活品质,是好事。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与后来的唐鲁孙《中国吃》《天下味》《大杂烩》一样,都是回忆老北京的吃食。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出身于鼎食之家,有条件讲究吃喝,有条件吃遍各式小吃、南北大菜。中国人这几十年活得糙,初看梁实秋笔下的这些讲究,真是着迷了——真是贵族需要三代才能培养出来呀,不从小熏着,能有这造诣嘛!
吃喝一道,虽小技,但也最见人的品格和性情。唐振常先生是个文章大家,又是豪放之人,他的《颐之时》一度是的我枕边妙品。唐先生不光谈饮食,也谈历史、谈掌故,知人论世都极为精到。我早就是唐先生的铁杆“粉丝”,他来郑州越秀学术讲座时,还专门请他在《颐之时》签了个名。如今先生已归道山,想起来不胜唏嘘。
近年出版的关于吃的著作尤多,光舍下收藏的就有50种之多,这里不尽备述,还是列出个书单吧——赵珩的《老饕漫笔》,逯耀东的《肚大能容》,车辐的《川菜杂谈》,范用编的《文人饮食谈》,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朱伟的《考吃》,林文月的《饮膳札记》,焦桐编的《文学的餐桌》,沈宏非的《写食主义》,苏衍丽的《红楼美食》等等。
昔读《金瓶梅》,有感于里面吃喝的繁复,遂立下宏愿,要为此写下两书,一曰《金瓶梅食话》,一曰《金瓶梅色话》。食色性也,有此二者,人生庶几圆满。不过岁月荒疏,到现在还只停留在宏愿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