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引起的那些碎碎念
上周六,参观了中国国际家居展,结束了一天的暴走,乘坐轻轨返回中山。
每每下车,都要在出租车载客点,等待许久。
身后的一位约莫30左右的女士,站在对列之中,手捏着手机,高声的自言自语:“这里有Uber吗?”身边一人回答她:“只有滴滴”,她不停的确认是不是没有Uber,直到APP没反应,才作罢。
这样的行为,让我突然一阵反感。我对Uber并无了解,但也大概知道,是与滴滴打车这样的叫车工具同一品类的APP产品。
我们通常会去用一个地方的品牌覆盖程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达与否。正如上文的女士,在她的心里,她对Uber的定位,是一个一二线城市的叫车APP,滴滴打车则是很low,充满着屌丝气息的山寨A货。
这几天,我不停的再反复思考这一思维方式。
春节期间,我回到永安——那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城市,虽然这座小城现在已经勉强的跟上了市场潮流的步伐,但让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大城市的打工者来说,还是有了那么些许的不适应。
“我想喝vinalla latter,但我只想喝starbuck的!“
这是我当时的一句小抱怨,我为我当初那么bitch的矫情而羞愧。
但转念想想,或许也不太一样,有一些产品,注定和品牌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有Starbuck这样的一个牌子坐镇,我对那一杯vinalla latter的出品非常的放心,因为在这里,我曾经尝试过让我难以下咽的咖啡,并且还是出于本地的一家已有了几间分店的咖啡店。
因为,在Starbuck,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在这里工作学习,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各种书籍、杂志、笔记本,伴着一杯咖啡的香气,进入了自己的世界,旁若无人。
因为,在Starbuck,没有人会大声喧哗,大家都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细细地诉说自己的事儿,静静地倾听别人的事儿。
一只绿色的纸杯,并不会给我们带来身价的上涨,但却会让我们因为这个品牌而去不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品牌,给人们带来的文化。
回到前文说到的那位女士,我想,或许我应该去研究一下Uber,看看它到底为人们传递了怎样的理念,因为有一些理念,就是能够将用户牢牢的抓住。
每每下车,都要在出租车载客点,等待许久。
身后的一位约莫30左右的女士,站在对列之中,手捏着手机,高声的自言自语:“这里有Uber吗?”身边一人回答她:“只有滴滴”,她不停的确认是不是没有Uber,直到APP没反应,才作罢。
这样的行为,让我突然一阵反感。我对Uber并无了解,但也大概知道,是与滴滴打车这样的叫车工具同一品类的APP产品。
我们通常会去用一个地方的品牌覆盖程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达与否。正如上文的女士,在她的心里,她对Uber的定位,是一个一二线城市的叫车APP,滴滴打车则是很low,充满着屌丝气息的山寨A货。
这几天,我不停的再反复思考这一思维方式。
春节期间,我回到永安——那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城市,虽然这座小城现在已经勉强的跟上了市场潮流的步伐,但让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大城市的打工者来说,还是有了那么些许的不适应。
“我想喝vinalla latter,但我只想喝starbuck的!“
这是我当时的一句小抱怨,我为我当初那么bitch的矫情而羞愧。
但转念想想,或许也不太一样,有一些产品,注定和品牌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有Starbuck这样的一个牌子坐镇,我对那一杯vinalla latter的出品非常的放心,因为在这里,我曾经尝试过让我难以下咽的咖啡,并且还是出于本地的一家已有了几间分店的咖啡店。
因为,在Starbuck,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在这里工作学习,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各种书籍、杂志、笔记本,伴着一杯咖啡的香气,进入了自己的世界,旁若无人。
因为,在Starbuck,没有人会大声喧哗,大家都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细细地诉说自己的事儿,静静地倾听别人的事儿。
一只绿色的纸杯,并不会给我们带来身价的上涨,但却会让我们因为这个品牌而去不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品牌,给人们带来的文化。
回到前文说到的那位女士,我想,或许我应该去研究一下Uber,看看它到底为人们传递了怎样的理念,因为有一些理念,就是能够将用户牢牢的抓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