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作品概要(摘)
我是猫(1905/1-1906/8):小说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平庸无聊,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挞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及帮凶的势利、粗鄙、凶残的本性。
少爷/哥儿(1906/4):《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真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通篇如坂上走丸,一气流注,而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至今仍是炙人口的作品。
草枕(1906/9):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思所闻。作品着重描写了山村中的人和景物,其间穿插着大量"我"关于艺术论和美学观的独白,并比较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这些独白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非人情"。所谓"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出世境地,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观。比如作品中的"我"认为陶渊明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便深得"非人情"三昧。因此,《草枕》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部夏目漱石关于艺术的论著;而对山村风情的描写以及不时出现的俳句和诗词又让这部作品像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野分(1907/1):大部分由對話組成的故事中,夏目漱石描繪了小人物的形影,傾吐了小人物的心聲,也抒發了小人物心目中人生偉大而崇高的裡想。
虞美人草(1907/6):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久。人们对西洋文化极为崇拜,青年男女大呼思想解放,尤其是上流阶层,几乎都以西式文化为潮流,促生了一批思想先进、行事独特的年轻人。外交官的女儿藤尾,自小便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学识出众、谈吐优雅。父亲死后,为了从藤尾同父异母的哥哥手中夺取遗产,母亲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对父亲生前所定的婚姻并不满意,与举止粗鲁的未婚夫相比,她更愿与一个虽然贫困却拥有极高荣誉的诗人交往。她放任自己去幻想与诗人的未来,享受与学识渊博的诗人之间高雅的交往,沉迷在诗人为自己而倾倒的虚荣感之中。但是她并未料到这一切都是假象,诗人看中的其实只是她的财产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得知真相的藤尾内心如烈火焚烧一般,虚荣与骄傲形同毒药让她无法回头。藤尾最终自杀了,而身边人仍要继续着悲喜交杂的人生剧。
坑夫(1908/1):恋愛事件のために家を出奔した主人公は、周旋屋に誘われるまま坑夫になる決心をし、赤毛布や小僧の飛び入りする奇妙な道中を続けた末銅山に辿り着く。飯場にひとり放り出された彼は異様な風体の坑夫たちに嚇かされたり嘲弄されたりしながらも、地獄の坑内深く降りて行く……漱石の許を訪れた未知の青年の告白をもとに、小説らしい構成を意識的に排して描いたルポルタージュ的異色作。
三四郎(1908/9);与《后来的事》和《门》构成了爱情三部曲。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美弥子所在的浮华世界所吸引。三四郎对美弥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她数次向三四郎提过“迷途的羔羊”这一词语,却最终与哥哥的朋友结婚。平凡的青年人在与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中,也慢慢得到成长。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6):长井代助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多余人”,靠着向父母或兄弟伸手要钱度日。大学毕业后,三十岁了还没安家,也不谋职工作。年轻时他对一切态度消极,曾把相爱的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可是三千代嫁给平冈后并不幸福,生下的一个孩子不久也夭折了。平冈在事业上失败后从大阪返回东京,三千代登门求情借钱。代助对三千代的爱并未消失。他决心挽回自己的过失,把落难的三千代娶为妻,将她从窘境中解救出来,开始新的生活。由于代助的决定违背了父亲的意志,拒绝父兄安排的婚事,与家庭决裂了,生活费也没了着落.然而他并没改变主意。当他把一切向平冈和盘托出时,平冈愤然提出绝交。尽管如此,代助和三千代热烈而真心地相爱着。不久,三千代病倒了。为了生活,代助头顶着骄阳四处奔走,寻找着工作。
门(1910/3):既是爱情三部曲的悲剧终结,也是作者晚期一系列作品的序曲。《门》的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妻阿米相爱结合,招致社会唾弃。他们隐居在不见阳光的房子里,一方面品尝着真诚相契的甜蜜,一方面体味着负疚于人的苦涩,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这是一部自由真挚的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人性悲剧,也是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心灵写照。《门》是夏目漱石反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个感伤的世界。
彼岸过后(1912/1):本書以描述知識分子須永自我意識的苦惱為主,
行人(1912/12):系夏目漱石较富思想性的一部文学作品;处理现代知识人因自我怀疑而产生的孤独情境。——自李永炽《现代知识人的内在困境》。《行人》一书由四个短篇构成,分别为《朋友》、《兄》、《归后》、《尘劳》,各篇之间连结紧凑。文中以二郞作为叙述者揭开序幕,兄一郞作为主角在第二篇方出现,他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最后一篇H先生的旅行报告信,更显示出作者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使读者跟随他们旅行的脚步,为一郞焦急叹息,情绪由不解,同情,无奈转为惋惜,嘘唏。一郞渴望抛弃理智,舍弃自我而落得轻松,事实上,他认为没有自我流露的无欲单纯至高无上,然而对他来说,自我一旦抛弃便无法生存。而得救之道便是从精神的研究转变为实践者,全心全意投入某些事物。
心(こころ)(1914/4):“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道草(1915/6):健三从英国留学回东京后,带着满腔热情致力于做学问,但每个月的薪水只够一家人勤俭度日。而落魄的岳父、穷困的养父母、重病的哥哥和姐姐,都把留过学的健三当作“主心骨”,直接或间接地向他要钱。虽然自己的生活窘迫不堪,但碍于情面,健三多少都会给一些,因此经常和妻子闹矛盾。健三为生计疲于奔命,又不善于交际,无法排遣精神上的孤独与迷茫。夹在金钱与理想之间,他一边反思人生的意义,一边艰难地坚持着理想。而一路下来,妻子虽对健有埋怨,但始终不离不弃。最后,所有的事情总算暂时告一段落。
明暗(1916/5):《明暗》是夏目漱石去世前的未完成之作。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独立意识和鲜明个性的女性阿廷,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个人的不幸、社会的不公感到不满的男主人公小林的艺术形象。作品结构的巧妙和描写的致密程度都是无与伦比的。可谓夏目漱石创作的一个新突破。
伦敦塔(1905年1):夏目漱石根据留英时期参观伦敦塔的体验,以幻想与现实交错的笔法写成的一篇幻象诗,以悲怆哀婉的主调抒写了英国专制王朝的血腥历史,渗透着对陷入绝境者的哀怜与同情。森鸥外曾赞许说,这篇作品的风格,几乎不像是出自日本人之手,倒像是西方人写的作品。
幻影之盾
1905年4月
琴的空音
1905年7月
一夜
1905年9月
薤露行
1905年9月
趣味的遗传
1906年1月
二百十日
1906年10月
文鸟
1908年6月《文鸟》恐怕是夏目漱石众多作品中最美的一篇,这只文鸟可视为夏目漱石内心深处飞出来的一只青鸟。作者在文鸟栖息的鸟笼中看到了主观世界的幻影,整篇作品就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与心底隐衷相交流的记录。
梦十夜
1908年7月-8月则是夏目漱石对人生的实存感觉更为复杂的变奏。通过十个梦境,把作者对人生的许多疑问给予形象的回答。
永日小品
1909年1月-3月
演讲
现代日本的开化(1911年)
我的个人主义(1914年)
游记
卡莱尔博物馆(1905年、‘学镫’/‘漾虚集’收録)
満韩各处(1909年10月-12月、‘朝日新闻’/‘四篇’收録)
少爷/哥儿(1906/4):《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真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通篇如坂上走丸,一气流注,而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至今仍是炙人口的作品。
草枕(1906/9):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思所闻。作品着重描写了山村中的人和景物,其间穿插着大量"我"关于艺术论和美学观的独白,并比较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这些独白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非人情"。所谓"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出世境地,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观。比如作品中的"我"认为陶渊明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便深得"非人情"三昧。因此,《草枕》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部夏目漱石关于艺术的论著;而对山村风情的描写以及不时出现的俳句和诗词又让这部作品像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野分(1907/1):大部分由對話組成的故事中,夏目漱石描繪了小人物的形影,傾吐了小人物的心聲,也抒發了小人物心目中人生偉大而崇高的裡想。
虞美人草(1907/6):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久。人们对西洋文化极为崇拜,青年男女大呼思想解放,尤其是上流阶层,几乎都以西式文化为潮流,促生了一批思想先进、行事独特的年轻人。外交官的女儿藤尾,自小便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学识出众、谈吐优雅。父亲死后,为了从藤尾同父异母的哥哥手中夺取遗产,母亲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对父亲生前所定的婚姻并不满意,与举止粗鲁的未婚夫相比,她更愿与一个虽然贫困却拥有极高荣誉的诗人交往。她放任自己去幻想与诗人的未来,享受与学识渊博的诗人之间高雅的交往,沉迷在诗人为自己而倾倒的虚荣感之中。但是她并未料到这一切都是假象,诗人看中的其实只是她的财产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得知真相的藤尾内心如烈火焚烧一般,虚荣与骄傲形同毒药让她无法回头。藤尾最终自杀了,而身边人仍要继续着悲喜交杂的人生剧。
坑夫(1908/1):恋愛事件のために家を出奔した主人公は、周旋屋に誘われるまま坑夫になる決心をし、赤毛布や小僧の飛び入りする奇妙な道中を続けた末銅山に辿り着く。飯場にひとり放り出された彼は異様な風体の坑夫たちに嚇かされたり嘲弄されたりしながらも、地獄の坑内深く降りて行く……漱石の許を訪れた未知の青年の告白をもとに、小説らしい構成を意識的に排して描いたルポルタージュ的異色作。
三四郎(1908/9);与《后来的事》和《门》构成了爱情三部曲。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美弥子所在的浮华世界所吸引。三四郎对美弥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她数次向三四郎提过“迷途的羔羊”这一词语,却最终与哥哥的朋友结婚。平凡的青年人在与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中,也慢慢得到成长。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6):长井代助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多余人”,靠着向父母或兄弟伸手要钱度日。大学毕业后,三十岁了还没安家,也不谋职工作。年轻时他对一切态度消极,曾把相爱的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可是三千代嫁给平冈后并不幸福,生下的一个孩子不久也夭折了。平冈在事业上失败后从大阪返回东京,三千代登门求情借钱。代助对三千代的爱并未消失。他决心挽回自己的过失,把落难的三千代娶为妻,将她从窘境中解救出来,开始新的生活。由于代助的决定违背了父亲的意志,拒绝父兄安排的婚事,与家庭决裂了,生活费也没了着落.然而他并没改变主意。当他把一切向平冈和盘托出时,平冈愤然提出绝交。尽管如此,代助和三千代热烈而真心地相爱着。不久,三千代病倒了。为了生活,代助头顶着骄阳四处奔走,寻找着工作。
门(1910/3):既是爱情三部曲的悲剧终结,也是作者晚期一系列作品的序曲。《门》的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妻阿米相爱结合,招致社会唾弃。他们隐居在不见阳光的房子里,一方面品尝着真诚相契的甜蜜,一方面体味着负疚于人的苦涩,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这是一部自由真挚的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人性悲剧,也是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心灵写照。《门》是夏目漱石反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个感伤的世界。
彼岸过后(1912/1):本書以描述知識分子須永自我意識的苦惱為主,
行人(1912/12):系夏目漱石较富思想性的一部文学作品;处理现代知识人因自我怀疑而产生的孤独情境。——自李永炽《现代知识人的内在困境》。《行人》一书由四个短篇构成,分别为《朋友》、《兄》、《归后》、《尘劳》,各篇之间连结紧凑。文中以二郞作为叙述者揭开序幕,兄一郞作为主角在第二篇方出现,他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最后一篇H先生的旅行报告信,更显示出作者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使读者跟随他们旅行的脚步,为一郞焦急叹息,情绪由不解,同情,无奈转为惋惜,嘘唏。一郞渴望抛弃理智,舍弃自我而落得轻松,事实上,他认为没有自我流露的无欲单纯至高无上,然而对他来说,自我一旦抛弃便无法生存。而得救之道便是从精神的研究转变为实践者,全心全意投入某些事物。
心(こころ)(1914/4):“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道草(1915/6):健三从英国留学回东京后,带着满腔热情致力于做学问,但每个月的薪水只够一家人勤俭度日。而落魄的岳父、穷困的养父母、重病的哥哥和姐姐,都把留过学的健三当作“主心骨”,直接或间接地向他要钱。虽然自己的生活窘迫不堪,但碍于情面,健三多少都会给一些,因此经常和妻子闹矛盾。健三为生计疲于奔命,又不善于交际,无法排遣精神上的孤独与迷茫。夹在金钱与理想之间,他一边反思人生的意义,一边艰难地坚持着理想。而一路下来,妻子虽对健有埋怨,但始终不离不弃。最后,所有的事情总算暂时告一段落。
明暗(1916/5):《明暗》是夏目漱石去世前的未完成之作。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独立意识和鲜明个性的女性阿廷,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个人的不幸、社会的不公感到不满的男主人公小林的艺术形象。作品结构的巧妙和描写的致密程度都是无与伦比的。可谓夏目漱石创作的一个新突破。
伦敦塔(1905年1):夏目漱石根据留英时期参观伦敦塔的体验,以幻想与现实交错的笔法写成的一篇幻象诗,以悲怆哀婉的主调抒写了英国专制王朝的血腥历史,渗透着对陷入绝境者的哀怜与同情。森鸥外曾赞许说,这篇作品的风格,几乎不像是出自日本人之手,倒像是西方人写的作品。
幻影之盾
1905年4月
琴的空音
1905年7月
一夜
1905年9月
薤露行
1905年9月
趣味的遗传
1906年1月
二百十日
1906年10月
文鸟
1908年6月《文鸟》恐怕是夏目漱石众多作品中最美的一篇,这只文鸟可视为夏目漱石内心深处飞出来的一只青鸟。作者在文鸟栖息的鸟笼中看到了主观世界的幻影,整篇作品就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与心底隐衷相交流的记录。
梦十夜
1908年7月-8月则是夏目漱石对人生的实存感觉更为复杂的变奏。通过十个梦境,把作者对人生的许多疑问给予形象的回答。
永日小品
1909年1月-3月
演讲
现代日本的开化(1911年)
我的个人主义(1914年)
游记
卡莱尔博物馆(1905年、‘学镫’/‘漾虚集’收録)
満韩各处(1909年10月-12月、‘朝日新闻’/‘四篇’收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