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听说这本书,已经是很多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对跑步嗤鼻的人。
跑步这种费时疲乏又枯燥的事情,对我而言就像虐待身体,如体育课训练时强行做热身运动一样令人不愉快,所以除了规定的跑步外,我从未试图打算持续、主动地将跑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村上是我喜欢的作家,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有着日本文学特有的细腻笔触,他天马行空臆想搭构的世界,更令我叹服。在这种世界中,并不是做梦一般没有头绪,而是站立在牢固逻辑和科学性上,甚至让人误以为世界本来如此。这样一个作者,是怎么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体系来创作的呢,这本书从某种角度给我解惑。
村上将自己的一生,总结为作家和跑者,他超过23年的长跑生活,始终贯穿了他的写作生涯。他引用萨默赛特•毛姆“任何一把剃刀都有其哲学”来表述跑步对他生活的浸润,“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他习惯早起,几乎每天不落地跑上10公里,然后有条不紊开始一天的工作,即使是在忙到需要“追加人格”时,仍然不放弃坚持跑步训练,遵循自己的计划准备马拉松比赛。他将跑步比做生命线,中断跑步的理由即使可以装载满一辆大型卡车,只要有一丝半点坚持跑步的理由,就不放弃地孜孜不倦地打磨。
村上在书中,并没有系统地表述跑步时究竟在想什么,相反他很坦诚地告诉读者:“老实说在跑步时思考过什么,我压根想不起来,没有想过正儿八经的事。”他跑过查尔斯河,跑过夏威夷,跑过北海道,跑过晴天雨天,挑战一百公里超级马拉松,在不再年轻的年龄尝试铁人三项,感受甚至是忍受着身体的痛苦,试图战胜过去的自己,任由肉体的痛楚和精神的沮丧让身体感到活着的真实感,最终他总结道,“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和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包含于行为流动性的东西”。并将布莱恩•亚当斯的《18 Til I Die》镌刻在铁人三项的自行车上,至死都是十八岁。到老,他仍然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和学习能力、想象缤纷、感情丰满的人,丝毫没有岁月打磨的风霜痕迹。
恰巧,在接触这本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为了排解情绪和迎接春天,也开始尝试跑步,虽然跑步时间并不太长,我却意外发觉,跑步这项曾经令我不感冒的运动,正在以一种温柔的方式改变我的心境。跑步时,考虑到健康和安全,我大部分选择跑学校的塑胶跑道,以一周四百米的单位计数,用软件记录下配速和轨迹。换上宽松的运动服,插上耳机,我开始沿着跑道轻盈地跑动起来,配速很均匀,保持在6分30秒每公里左右。这个速度让我并不感到疲乏,反而是有节奏的身体摆动,均匀的肌肉收缩,顺畅的呼吸,让我感到平静和满足。夜里人很少,我头脑清醒,独自围着操场一圈一圈消耗卡路里,脸颊边拂过夜里独有的潮湿凉爽的风,感受着这冬末春初,身体逐渐从僵硬冰冷变得柔软温和。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呢?我盯着前方约两米的地面,思绪却像万花筒。村上说,人的心灵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空白的,因为我们还不够完全强大可以坐拥真空。任由像飞絮一般飘荡的思想漫天飞舞,也是一种自由的快乐。我可以从今天的工作想起,想到弹奏钢琴时浑身舒畅投入的体验,再想到去尼泊尔淘银饰的计划,几乎是打开的魔盒,魔法正在流淌出来。在不断奔跑的节奏里,我更能感受和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体会到身体中丁点儿的酸痛和热烈,活着的感觉真好,自由真的痛快,还有什么比自我支配更好的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爱自己?爱这美的生活呢?
跑步这种费时疲乏又枯燥的事情,对我而言就像虐待身体,如体育课训练时强行做热身运动一样令人不愉快,所以除了规定的跑步外,我从未试图打算持续、主动地将跑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村上是我喜欢的作家,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有着日本文学特有的细腻笔触,他天马行空臆想搭构的世界,更令我叹服。在这种世界中,并不是做梦一般没有头绪,而是站立在牢固逻辑和科学性上,甚至让人误以为世界本来如此。这样一个作者,是怎么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体系来创作的呢,这本书从某种角度给我解惑。
村上将自己的一生,总结为作家和跑者,他超过23年的长跑生活,始终贯穿了他的写作生涯。他引用萨默赛特•毛姆“任何一把剃刀都有其哲学”来表述跑步对他生活的浸润,“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他习惯早起,几乎每天不落地跑上10公里,然后有条不紊开始一天的工作,即使是在忙到需要“追加人格”时,仍然不放弃坚持跑步训练,遵循自己的计划准备马拉松比赛。他将跑步比做生命线,中断跑步的理由即使可以装载满一辆大型卡车,只要有一丝半点坚持跑步的理由,就不放弃地孜孜不倦地打磨。
村上在书中,并没有系统地表述跑步时究竟在想什么,相反他很坦诚地告诉读者:“老实说在跑步时思考过什么,我压根想不起来,没有想过正儿八经的事。”他跑过查尔斯河,跑过夏威夷,跑过北海道,跑过晴天雨天,挑战一百公里超级马拉松,在不再年轻的年龄尝试铁人三项,感受甚至是忍受着身体的痛苦,试图战胜过去的自己,任由肉体的痛楚和精神的沮丧让身体感到活着的真实感,最终他总结道,“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和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包含于行为流动性的东西”。并将布莱恩•亚当斯的《18 Til I Die》镌刻在铁人三项的自行车上,至死都是十八岁。到老,他仍然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和学习能力、想象缤纷、感情丰满的人,丝毫没有岁月打磨的风霜痕迹。
恰巧,在接触这本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为了排解情绪和迎接春天,也开始尝试跑步,虽然跑步时间并不太长,我却意外发觉,跑步这项曾经令我不感冒的运动,正在以一种温柔的方式改变我的心境。跑步时,考虑到健康和安全,我大部分选择跑学校的塑胶跑道,以一周四百米的单位计数,用软件记录下配速和轨迹。换上宽松的运动服,插上耳机,我开始沿着跑道轻盈地跑动起来,配速很均匀,保持在6分30秒每公里左右。这个速度让我并不感到疲乏,反而是有节奏的身体摆动,均匀的肌肉收缩,顺畅的呼吸,让我感到平静和满足。夜里人很少,我头脑清醒,独自围着操场一圈一圈消耗卡路里,脸颊边拂过夜里独有的潮湿凉爽的风,感受着这冬末春初,身体逐渐从僵硬冰冷变得柔软温和。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呢?我盯着前方约两米的地面,思绪却像万花筒。村上说,人的心灵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空白的,因为我们还不够完全强大可以坐拥真空。任由像飞絮一般飘荡的思想漫天飞舞,也是一种自由的快乐。我可以从今天的工作想起,想到弹奏钢琴时浑身舒畅投入的体验,再想到去尼泊尔淘银饰的计划,几乎是打开的魔盒,魔法正在流淌出来。在不断奔跑的节奏里,我更能感受和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体会到身体中丁点儿的酸痛和热烈,活着的感觉真好,自由真的痛快,还有什么比自我支配更好的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爱自己?爱这美的生活呢?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