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宗教,艺术的教堂——罗斯科
本文涉及:如何阅读该艺术家/艺术家特点/值得纪念
艺术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它与爱情和悲伤有相似之处么?
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么?
如果有,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想,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
因为,有罗斯科和他的教堂存在。
如何进入:用简单方法,了解深刻东西
类似于罗斯科之类抽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大部分人看就摇头,“怎么可能看懂,随便一块颜料板,都比这个好看”。其实,要真心了解(不是敷衍)这些作品,真的不难,试着回忆一下儿童时代,我们第一次接触颜料,第一次触摸色彩,第一次在白纸上画出各种线条时的感觉?尝试回忆我们第一次看到一片大海,看到一层麦浪,看到周围全是乌云的感觉…
是不是仿佛大脑中一片空白,有的只是简单的直觉感受:,狂喜的,吃惊的,悲愤的,害怕的…是的,这就是罗斯科作品想传达的意思。当你站在这些作品前,你的视觉会被作品完全包围,你完全地沉浸在作品中,你的情绪被这些或红、或橙、或黑、或蓝的色块从背景色上激发出来。正如他说:
“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的艺术的核心。”
如何达到:色域+大面积
罗斯科的作品以表达和解救人类精神空虚为艺术的目标(听上去是很…)。因为他认为人类精神来源有两个,一是宗教;二是神话(这个西方艺术的来源正好吻合),而当代人类,因为“神话”的缺失而精神空虚,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来弥补这部分。
H O W ?
1、色域
所谓“色域”,研究时颜色的区域。成熟时代罗斯科的作品基本都是色彩微妙,富有变化,边缘模糊不清的种种矩形的排列。置于彩色底板上的它们如漂浮在整片云上一般,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
由于构成每个“色域”的颜料都是被特殊稀释的,薄且半透明,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长期盯着看会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来传递事物存在的状态和人的感情的行为方式——模糊,冷暖相容,黑白不分,彼此支持和分离。
2、超大规模
大,是罗斯科作品的另一特点。通常都有四五米高,六七米宽,甚至更大。下图是罗斯科教堂内部的情况,可以看到,基本一张画就是一面墙。人站在面前观看,余光基本看不到别处,也就是说——“你被包围”了,被感情,被情绪所控制。
罗斯科这样解释自己的大幅作品:“我意识到,历史上做大幅绘画的功用就是画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作品。而我画大幅作品的原因是我想变得更亲密、更人性。画小幅作品是把自己置于经验之外,是用缩小镜看世界。但是画大幅作品的时候,你就在作品里面,你无法支配你的作品!”
关于罗斯科教堂(Rothko chapel)
如果说罗斯科的理想是“让艺术代替宗教,净化人心”,那他的确做到了。艺术品能进入教堂的艺术家举不胜举,但能让一个人的艺术撑起整个教堂的,马蒂斯是一个,罗斯科是第二个。
罗斯科小教堂位于休斯敦的郊外,由罗斯科与一名建筑师一起设计。罗斯科强调他的理念不是用作品去“妆点”墙壁和建筑(传统艺术都是这个目的),而是要用艺术打造一个整体性的氛围,实现非宗教的宗教性体验,也就是“不是宗教的宗教”。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座“现代艺术教堂”:
面积不大的教堂里,狭小的天窗屏蔽掉自然光并取消人为照明。14幅巨幅晚期创作:晦暗,凝重, 压抑。让人无可逃避地直面蓝黑色料的深渊般的深度,体验一种无处躲藏的悲剧经验。在这里,你除了想象,除了思想的游戏,无可别事。
终于,我们开始虚无展开一场辨证的运动游戏。所以,罗斯科和他的艺术,诠释了什么是色彩的宗教,艺术的教堂!
【品·见】
该作品来自34岁就去世的天才艺术家伊夫·克兰因(Yves Klein(伊夫·克莱因)。他和罗斯科一样,相信色彩的力量。同时,年轻气盛的他认为:越是单一,纯净的色彩,越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于是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颜色——“克莱因蓝”。1957年,他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从此,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 “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
并围绕这种独特的蓝色,创作了很多其他作品:
艺术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它与爱情和悲伤有相似之处么?
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么?
如果有,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想,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
因为,有罗斯科和他的教堂存在。
![]() |
如何进入:用简单方法,了解深刻东西
类似于罗斯科之类抽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大部分人看就摇头,“怎么可能看懂,随便一块颜料板,都比这个好看”。其实,要真心了解(不是敷衍)这些作品,真的不难,试着回忆一下儿童时代,我们第一次接触颜料,第一次触摸色彩,第一次在白纸上画出各种线条时的感觉?尝试回忆我们第一次看到一片大海,看到一层麦浪,看到周围全是乌云的感觉…
![]() |
![]() |
![]() |
是不是仿佛大脑中一片空白,有的只是简单的直觉感受:,狂喜的,吃惊的,悲愤的,害怕的…是的,这就是罗斯科作品想传达的意思。当你站在这些作品前,你的视觉会被作品完全包围,你完全地沉浸在作品中,你的情绪被这些或红、或橙、或黑、或蓝的色块从背景色上激发出来。正如他说:
“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的艺术的核心。”
![]() |
![]() |
如何达到:色域+大面积
罗斯科的作品以表达和解救人类精神空虚为艺术的目标(听上去是很…)。因为他认为人类精神来源有两个,一是宗教;二是神话(这个西方艺术的来源正好吻合),而当代人类,因为“神话”的缺失而精神空虚,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来弥补这部分。
![]() |
宗教和神话 |
![]() |
宗教和神话 |
H O W ?
1、色域
所谓“色域”,研究时颜色的区域。成熟时代罗斯科的作品基本都是色彩微妙,富有变化,边缘模糊不清的种种矩形的排列。置于彩色底板上的它们如漂浮在整片云上一般,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
![]() |
细致观察各色块 |
由于构成每个“色域”的颜料都是被特殊稀释的,薄且半透明,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长期盯着看会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来传递事物存在的状态和人的感情的行为方式——模糊,冷暖相容,黑白不分,彼此支持和分离。
2、超大规模
大,是罗斯科作品的另一特点。通常都有四五米高,六七米宽,甚至更大。下图是罗斯科教堂内部的情况,可以看到,基本一张画就是一面墙。人站在面前观看,余光基本看不到别处,也就是说——“你被包围”了,被感情,被情绪所控制。
![]() |
罗斯科教堂内部局部 |
罗斯科这样解释自己的大幅作品:“我意识到,历史上做大幅绘画的功用就是画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作品。而我画大幅作品的原因是我想变得更亲密、更人性。画小幅作品是把自己置于经验之外,是用缩小镜看世界。但是画大幅作品的时候,你就在作品里面,你无法支配你的作品!”
关于罗斯科教堂(Rothko chapel)
如果说罗斯科的理想是“让艺术代替宗教,净化人心”,那他的确做到了。艺术品能进入教堂的艺术家举不胜举,但能让一个人的艺术撑起整个教堂的,马蒂斯是一个,罗斯科是第二个。
![]() |
罗斯科教堂外部 |
罗斯科小教堂位于休斯敦的郊外,由罗斯科与一名建筑师一起设计。罗斯科强调他的理念不是用作品去“妆点”墙壁和建筑(传统艺术都是这个目的),而是要用艺术打造一个整体性的氛围,实现非宗教的宗教性体验,也就是“不是宗教的宗教”。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座“现代艺术教堂”:
![]() |
教堂设计立体和平面图 |
![]() |
教堂设计立体和平面图 |
面积不大的教堂里,狭小的天窗屏蔽掉自然光并取消人为照明。14幅巨幅晚期创作:晦暗,凝重, 压抑。让人无可逃避地直面蓝黑色料的深渊般的深度,体验一种无处躲藏的悲剧经验。在这里,你除了想象,除了思想的游戏,无可别事。
![]() |
内部 |
终于,我们开始虚无展开一场辨证的运动游戏。所以,罗斯科和他的艺术,诠释了什么是色彩的宗教,艺术的教堂!
【品·见】
该作品来自34岁就去世的天才艺术家伊夫·克兰因(Yves Klein(伊夫·克莱因)。他和罗斯科一样,相信色彩的力量。同时,年轻气盛的他认为:越是单一,纯净的色彩,越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于是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颜色——“克莱因蓝”。1957年,他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从此,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 “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
![]() |
并围绕这种独特的蓝色,创作了很多其他作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