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家族逸闻录(二):小姑,二爸
小姑
前面说过,我大姑年轻时很美,这是看她年轻时照片得出的结论。我没看过小姑年轻时的照片,想来同胞姐妹,应该不会差太远。但从我记事起,小姑的气色就很差,也更显老。她是一个鹅蛋脸女人,但因为很瘦,鹅蛋脸显得更长,有点马脸的趋势了。这么瘦一张脸上,常年挂着一种接近于苦笑的笑,看着就是个可怜人:她家的经济状况是四个兄弟姐妹里是最差的,此外她家还有严重的家暴。
90年代中国掀起第一波离婚潮时,小姑和她丈夫也在吵架打架闹离婚。这在当时很常见,没什么稀奇的。但当有一年我回奶奶家,奶奶告诉我以下事情时,我还是震惊了:小姑夫妇在她家附近的路上互殴,女方因为体力不占上风,很快成了被痛殴的一方。但因传统观念里夫妻吵架乃旁人不可干涉的神圣家事,哪怕明显看到女人吃亏,那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也未多劝,就让他们打了几十分钟,直到小姑被打到头破血流,打完躺在地上不起来,小姑夫拖着她拖了多少米回到家中。据说这种事情还不止一次。
我很少去小姑家,所以和小姑夫也不是多熟。印象中,除了和小姑一样贫穷外,他是个几乎没什么特征的中年男人,对我一直很和气。所以我很难想象小姑那样的可怜人,和这样的和气人,是怎么在众目睽睽下打到这个田地的。我奶奶当时十分愤怒,向我咒骂了小姑夫很久,并表示我小姑宁可死,也要跟这样的人离婚——也没什么不离的理由,两个人又穷,又打架,似乎毫无奔头,除了孩子这个常用的挡箭牌外,好像真没什么一起过下去的意义,而且孩子,就是我的另一个表弟,貌似也表示他不大介意父母离婚。但就这样,他们居然也拖了很久才离。
他们离婚后我有好几年没在家族聚会上见过小姑夫。但又过了一些年,事情起了些变化,小姑夫想复婚。我大姑父突然对这桩复婚官司起了极大的热情,之后数次聚会,我都听到他在劝小姑和奶奶,说还是复婚好。小姑听到这个一般就转脸不说话,或者岔开话题,倒是奶奶听了常开口就骂,说别扯了,她今天都还恨不得砍死这个当年女婿,复毛的婚。但大姑父老用一句非常有家国情怀feel的话来劝奶奶:“别这么说,中国和日本都能谈到一起,曾经的两口子怎么就不能坐下来谈谈?”奶奶这样的文盲,一听到这样的宏大叙事,就不知道该怎么对了。
估计中日友谊的分量实在太重,最后他们还是复婚了。当然到底有没有办复婚手续,我不太清楚,总之有一年团年饭,多年不见的小姑夫又出现在饭桌上了,看上去和过去没什么区别,甚至他们家还是和过去一样穷。几年后他们的儿子,我的小表弟也结婚了。我妈去世那年,他们都有孙子了。至于这两人有没有再打架,因为我回家时间越来越少,消息不灵通,还真不太清楚。
几周前我爸跟我说,小姑老了,都有点偏瘫了。
二爸
我爸是四个孩子的老大,二爸是老二。但因为他们不是同一个父亲,所以在同父同母的张氏三兄妹中,他又是老大。但如果你从不认识我们家的人,第一次来我们家做客吃饭,看到他无所事事,没有责任心也没有能力,沉溺于麻将和酒精,脸上永远带着红红的酒意,永远在开口骂娘,很可能认为他是那个被父母宠坏的幼子,反而办事妥当的大姑更像姐姐,其实是反过来的。他也继承了奶奶的好相貌,我妈跟我说:“你二爸年轻时帅的咧!像费翔!”我倒也看过二爸年轻时的照片,其实不怎么像。费翔是我妈爱豆,“长得像费翔”就是她称赞一个人帅的最高礼赞,和真的像不像倒没什么关系。
长得帅似乎没有帮到他什么,成年后,他有一份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工作,吊儿郎当地过着。除了酒和麻将,他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没什么兴趣,也不大耐烦,包括他自己的老婆女儿。上班之外的时间里,他既无兴趣用别的办法赚钱,也不大乐意在家陪老婆女儿,更喜欢出去整夜花在喝酒搓麻上。坦白说,那个年月在我们成都,他这样的情况不算什么稀奇,很多男人都是这样。一般家中如果男主人这么废柴,女主人只好刚强壮胆,挑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我二妈就是如此,她在一个厂办医院里当医生,但早早地在市中心区里的核心商业地段上租下一个店面,卖情趣用品。后来他们的女儿工作后,上班地点离店面不远,母女俩干脆直接搬到市区,租了个房子住。只留他一个人住在郊区的家里优哉游哉,更似活神仙。以前酒喝多了,老婆女儿可能多少还有点怨言,现在耳根更清净,时间更自由。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我很少见到他。最近一次见是我妈葬礼上。我妈死前说了,不大搞葬礼,我们家住五楼,怕来参加葬礼的老朋友们腿脚不便,灵堂就摆在楼下,也不要吵到邻居。我们都是按照死者意见来弄。我妈是傍晚去世的,我跟着遗体去殡仪馆办了手续,回到我家时是晚上了,简单的灵堂已经在楼下搭了起来,大家坐在里面小声谈论。突然我二爸和他的满脸酒色冲进来了。他直奔音响,把电源插上,声音开到最大,一下子响声震天。我过去说太晚了,不要这样,关了吧。他像看外星人一样奇怪地看我,用震破我耳膜的声音喊:“要热闹三!咋能不热闹?!不热闹怎么行!”然后一路喊着“热闹起来!热闹起来!”走出去。我十分不悦,叫我爸去和他交涉,最后还是关了。
我大四川省,任何时候都不忘打麻将。白事上的麻将,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丧麻将。一般是灵堂周围摆几十张桌子,预备好茶水,桌上放着麻将和骰子。亲戚朋友们来拜祭时,先和死者家属寒暄几句,然后就在这些桌子边上坐下,非常自然地开始凑群打起麻将来。葬礼那几天,我二爸饱享了这种丧麻将,通过打麻将认识了我母系家族所有人及相关的亲戚朋友——因为我们分住两地,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面。打完麻将,到了午饭晚饭时,大家就着桌子喝酒,喝得十分尽兴。我们一位远亲来拜祭时,看到场面这么热闹,有点迟疑地问我:“你妈葬礼,你二爸还挺····乐的哈?”。我觉得他未必是针对我妈,他就是一有机会就要尽情舒坦的人,不管是谁的葬礼,不管是他妈妈的还是他嫂子的或是任何人的,他都会这样。
出殡那天,我们全家要坐着大卡车去火葬场。按老派习惯,我们要沿路点燃大量鞭炮,扔下车。其实现在都很少有人这么做了,一来实在太吵,惊扰到路人,二来说白了就是沿路倾泻垃圾,不文明。我建议取消此环节,遭拒绝。我再建议如果必须要放,不用放太多,做个意思,差不多就行了,大家都同意。其他车就放的不多,偏偏我坐的那辆车放的最多,因为我和我爸,二爸在一辆车上。车子一启动,他就嘶吼着:“弄响!!弄响!!”然后往外没完没了地扔鞭炮。看到我和我爸没动静,他不满地说:“弄呀!坐着干啥?!”他对吵闹如此执着,让我简直要怀疑他的体内是不是寄住着一个合格的迪厅DJ,人生信条就是:“pump it!”“louder!”如果这个人不是出生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四川省,而是在七十年代的出生在美国加州,那有可能在八九十年代正当年华,最像费翔时赶上迪厅时代,有个更好的发展。
车开过一条河边上的路时,一位清洁工正在扫地,看到车上扔下来的爆竹,恨恨地骂了几句。我想人家工作也不容易,这算是无妄之灾,骂就骂吧。但我二爸来了劲,冲到后面去和清洁工对骂,车很快开离了那个路段,我们很快就看不见那个清洁工了,但他一路骂到火葬场。
葬礼后到现在我再也没见过他。说真的,如果我能预测我们下次的见面时间,我想先带一副降噪耳机再去。
奶奶和大姑
前面说过,我大姑年轻时很美,这是看她年轻时照片得出的结论。我没看过小姑年轻时的照片,想来同胞姐妹,应该不会差太远。但从我记事起,小姑的气色就很差,也更显老。她是一个鹅蛋脸女人,但因为很瘦,鹅蛋脸显得更长,有点马脸的趋势了。这么瘦一张脸上,常年挂着一种接近于苦笑的笑,看着就是个可怜人:她家的经济状况是四个兄弟姐妹里是最差的,此外她家还有严重的家暴。
90年代中国掀起第一波离婚潮时,小姑和她丈夫也在吵架打架闹离婚。这在当时很常见,没什么稀奇的。但当有一年我回奶奶家,奶奶告诉我以下事情时,我还是震惊了:小姑夫妇在她家附近的路上互殴,女方因为体力不占上风,很快成了被痛殴的一方。但因传统观念里夫妻吵架乃旁人不可干涉的神圣家事,哪怕明显看到女人吃亏,那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也未多劝,就让他们打了几十分钟,直到小姑被打到头破血流,打完躺在地上不起来,小姑夫拖着她拖了多少米回到家中。据说这种事情还不止一次。
我很少去小姑家,所以和小姑夫也不是多熟。印象中,除了和小姑一样贫穷外,他是个几乎没什么特征的中年男人,对我一直很和气。所以我很难想象小姑那样的可怜人,和这样的和气人,是怎么在众目睽睽下打到这个田地的。我奶奶当时十分愤怒,向我咒骂了小姑夫很久,并表示我小姑宁可死,也要跟这样的人离婚——也没什么不离的理由,两个人又穷,又打架,似乎毫无奔头,除了孩子这个常用的挡箭牌外,好像真没什么一起过下去的意义,而且孩子,就是我的另一个表弟,貌似也表示他不大介意父母离婚。但就这样,他们居然也拖了很久才离。
他们离婚后我有好几年没在家族聚会上见过小姑夫。但又过了一些年,事情起了些变化,小姑夫想复婚。我大姑父突然对这桩复婚官司起了极大的热情,之后数次聚会,我都听到他在劝小姑和奶奶,说还是复婚好。小姑听到这个一般就转脸不说话,或者岔开话题,倒是奶奶听了常开口就骂,说别扯了,她今天都还恨不得砍死这个当年女婿,复毛的婚。但大姑父老用一句非常有家国情怀feel的话来劝奶奶:“别这么说,中国和日本都能谈到一起,曾经的两口子怎么就不能坐下来谈谈?”奶奶这样的文盲,一听到这样的宏大叙事,就不知道该怎么对了。
估计中日友谊的分量实在太重,最后他们还是复婚了。当然到底有没有办复婚手续,我不太清楚,总之有一年团年饭,多年不见的小姑夫又出现在饭桌上了,看上去和过去没什么区别,甚至他们家还是和过去一样穷。几年后他们的儿子,我的小表弟也结婚了。我妈去世那年,他们都有孙子了。至于这两人有没有再打架,因为我回家时间越来越少,消息不灵通,还真不太清楚。
几周前我爸跟我说,小姑老了,都有点偏瘫了。
二爸
我爸是四个孩子的老大,二爸是老二。但因为他们不是同一个父亲,所以在同父同母的张氏三兄妹中,他又是老大。但如果你从不认识我们家的人,第一次来我们家做客吃饭,看到他无所事事,没有责任心也没有能力,沉溺于麻将和酒精,脸上永远带着红红的酒意,永远在开口骂娘,很可能认为他是那个被父母宠坏的幼子,反而办事妥当的大姑更像姐姐,其实是反过来的。他也继承了奶奶的好相貌,我妈跟我说:“你二爸年轻时帅的咧!像费翔!”我倒也看过二爸年轻时的照片,其实不怎么像。费翔是我妈爱豆,“长得像费翔”就是她称赞一个人帅的最高礼赞,和真的像不像倒没什么关系。
长得帅似乎没有帮到他什么,成年后,他有一份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工作,吊儿郎当地过着。除了酒和麻将,他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没什么兴趣,也不大耐烦,包括他自己的老婆女儿。上班之外的时间里,他既无兴趣用别的办法赚钱,也不大乐意在家陪老婆女儿,更喜欢出去整夜花在喝酒搓麻上。坦白说,那个年月在我们成都,他这样的情况不算什么稀奇,很多男人都是这样。一般家中如果男主人这么废柴,女主人只好刚强壮胆,挑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我二妈就是如此,她在一个厂办医院里当医生,但早早地在市中心区里的核心商业地段上租下一个店面,卖情趣用品。后来他们的女儿工作后,上班地点离店面不远,母女俩干脆直接搬到市区,租了个房子住。只留他一个人住在郊区的家里优哉游哉,更似活神仙。以前酒喝多了,老婆女儿可能多少还有点怨言,现在耳根更清净,时间更自由。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我很少见到他。最近一次见是我妈葬礼上。我妈死前说了,不大搞葬礼,我们家住五楼,怕来参加葬礼的老朋友们腿脚不便,灵堂就摆在楼下,也不要吵到邻居。我们都是按照死者意见来弄。我妈是傍晚去世的,我跟着遗体去殡仪馆办了手续,回到我家时是晚上了,简单的灵堂已经在楼下搭了起来,大家坐在里面小声谈论。突然我二爸和他的满脸酒色冲进来了。他直奔音响,把电源插上,声音开到最大,一下子响声震天。我过去说太晚了,不要这样,关了吧。他像看外星人一样奇怪地看我,用震破我耳膜的声音喊:“要热闹三!咋能不热闹?!不热闹怎么行!”然后一路喊着“热闹起来!热闹起来!”走出去。我十分不悦,叫我爸去和他交涉,最后还是关了。
我大四川省,任何时候都不忘打麻将。白事上的麻将,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丧麻将。一般是灵堂周围摆几十张桌子,预备好茶水,桌上放着麻将和骰子。亲戚朋友们来拜祭时,先和死者家属寒暄几句,然后就在这些桌子边上坐下,非常自然地开始凑群打起麻将来。葬礼那几天,我二爸饱享了这种丧麻将,通过打麻将认识了我母系家族所有人及相关的亲戚朋友——因为我们分住两地,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面。打完麻将,到了午饭晚饭时,大家就着桌子喝酒,喝得十分尽兴。我们一位远亲来拜祭时,看到场面这么热闹,有点迟疑地问我:“你妈葬礼,你二爸还挺····乐的哈?”。我觉得他未必是针对我妈,他就是一有机会就要尽情舒坦的人,不管是谁的葬礼,不管是他妈妈的还是他嫂子的或是任何人的,他都会这样。
出殡那天,我们全家要坐着大卡车去火葬场。按老派习惯,我们要沿路点燃大量鞭炮,扔下车。其实现在都很少有人这么做了,一来实在太吵,惊扰到路人,二来说白了就是沿路倾泻垃圾,不文明。我建议取消此环节,遭拒绝。我再建议如果必须要放,不用放太多,做个意思,差不多就行了,大家都同意。其他车就放的不多,偏偏我坐的那辆车放的最多,因为我和我爸,二爸在一辆车上。车子一启动,他就嘶吼着:“弄响!!弄响!!”然后往外没完没了地扔鞭炮。看到我和我爸没动静,他不满地说:“弄呀!坐着干啥?!”他对吵闹如此执着,让我简直要怀疑他的体内是不是寄住着一个合格的迪厅DJ,人生信条就是:“pump it!”“louder!”如果这个人不是出生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四川省,而是在七十年代的出生在美国加州,那有可能在八九十年代正当年华,最像费翔时赶上迪厅时代,有个更好的发展。
车开过一条河边上的路时,一位清洁工正在扫地,看到车上扔下来的爆竹,恨恨地骂了几句。我想人家工作也不容易,这算是无妄之灾,骂就骂吧。但我二爸来了劲,冲到后面去和清洁工对骂,车很快开离了那个路段,我们很快就看不见那个清洁工了,但他一路骂到火葬场。
葬礼后到现在我再也没见过他。说真的,如果我能预测我们下次的见面时间,我想先带一副降噪耳机再去。
奶奶和大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