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法的若干掌故
书里[主要是“Ageless Memory”(中译本叫《最强大脑:人人学得会的记忆力训练术》一书]看来的记忆力史话,摘抄、改编一些觉得好玩的记录如下:
记忆法最早可能得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演说家通过“地点记忆法”(loci)来背诵长篇演讲词,这一技巧被称为“逐点记忆法”。演说家把演讲要点和自己家中的地方联系起来记忆,比如第一点和第一个地方(通常是门口)联系起来,第二点和第二个地方联系起来(比如门厅)等,依此类推。通过这种方式,他在演讲的过程中完成了DIY路线设计的自家居所之旅。而“地点记忆法”后来也衍生出大家耳熟能详的“首先”(in the first place)、“其次”(in the second place)等习语。
古罗马著名雄辩家、政治家西塞罗在《论演说家》里提到过西蒙尼戴斯(Simonides)的故事。西蒙尼戴斯参加贵族斯科帕斯(Scopas)举办的宴会,然而宴会当中屋顶突然倒塌,除了恰巧临时走开的斯科帕斯幸免于难外,主人和其他宾客都被压死在废墟之下。死者的尸体血肉模糊,压根无法辨认,好在斯科帕斯能记住每个人的座位,对号入座,帮助亲属认领了死者的尸体。斯科帕斯由此认定:排列有序是牢固记忆的关键。只要把自己想记住的事物通过图像构思并排列好顺序,就能更好地记忆。
宗教的发展也对记忆法有很大贡献。在400多年前(1611年)出版的一个希伯来语文本《狮子之心》(作者为麦地那的耶胡达·阿耶大师)中,提到在《圣经》和犹太教的《塔木德经》等文献中就已经被迫使用记忆系统了。《塔木德经》学者拉夫·迪米曾表示:“必须在立志学习《塔木德经》的人的脑海中建立一整套的符号、方案和方法。”中世纪绝大多数最先发现记忆力训练术并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方法的是僧侣、犹太教教长和哲学家。他们使用记忆技巧的主要目的是宗教训导。这些僧侣和宗教界人士后来发现除了自己家的房子,其实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充当“记忆地点”,发展到后来,连《圣经》章节也被用作记忆“地点”了。
到了15-16世纪,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记忆力训练术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一本书是拉文纳主教彼得于1491年所著的《凤凰》。在书中,彼得主教说:“最好的地点就是教堂。通过利用地点法,彼得主教能凭借记忆力背诵教会法规的全文、2000条法律条文、西塞罗的200篇演讲稿和名言等,并且发展出视觉化记忆术。
在大航海时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漂洋过海,于1584年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仙花寺”,开始了其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利玛窦在肇庆住了6年)。利玛窦制作的《山海舆地全图》让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此外他还带来了西方数学、音乐等文艺复兴成果。美国学者史景迁所著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一书,就讲述了利玛窦如何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英剧《神探夏洛克》里提到的福尔摩斯“记忆宫殿”法应该就是来源于此?)
而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环球剧场里修建了记忆力辅助物(即地点),以帮助演员背诵剧本台词。环球剧场建于1599年,1613年一场大火把它夷为平地。火灾之后,剧场立即重建,莎士比亚要求建筑师修建了一些特殊地点,让演员可以把剧本中的台词、词语和思想同剧场里的地点联系起来,因此环球剧场也被称作“记忆力剧场”。这也证明了莎士比亚本人就是复杂记忆系统的倡导者。
PS:《最强大脑》看high了,找了点相关书籍翻翻。以后看到有意思的故事继续补充。
记忆法最早可能得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演说家通过“地点记忆法”(loci)来背诵长篇演讲词,这一技巧被称为“逐点记忆法”。演说家把演讲要点和自己家中的地方联系起来记忆,比如第一点和第一个地方(通常是门口)联系起来,第二点和第二个地方联系起来(比如门厅)等,依此类推。通过这种方式,他在演讲的过程中完成了DIY路线设计的自家居所之旅。而“地点记忆法”后来也衍生出大家耳熟能详的“首先”(in the first place)、“其次”(in the second place)等习语。
古罗马著名雄辩家、政治家西塞罗在《论演说家》里提到过西蒙尼戴斯(Simonides)的故事。西蒙尼戴斯参加贵族斯科帕斯(Scopas)举办的宴会,然而宴会当中屋顶突然倒塌,除了恰巧临时走开的斯科帕斯幸免于难外,主人和其他宾客都被压死在废墟之下。死者的尸体血肉模糊,压根无法辨认,好在斯科帕斯能记住每个人的座位,对号入座,帮助亲属认领了死者的尸体。斯科帕斯由此认定:排列有序是牢固记忆的关键。只要把自己想记住的事物通过图像构思并排列好顺序,就能更好地记忆。
宗教的发展也对记忆法有很大贡献。在400多年前(1611年)出版的一个希伯来语文本《狮子之心》(作者为麦地那的耶胡达·阿耶大师)中,提到在《圣经》和犹太教的《塔木德经》等文献中就已经被迫使用记忆系统了。《塔木德经》学者拉夫·迪米曾表示:“必须在立志学习《塔木德经》的人的脑海中建立一整套的符号、方案和方法。”中世纪绝大多数最先发现记忆力训练术并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方法的是僧侣、犹太教教长和哲学家。他们使用记忆技巧的主要目的是宗教训导。这些僧侣和宗教界人士后来发现除了自己家的房子,其实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充当“记忆地点”,发展到后来,连《圣经》章节也被用作记忆“地点”了。
到了15-16世纪,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记忆力训练术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一本书是拉文纳主教彼得于1491年所著的《凤凰》。在书中,彼得主教说:“最好的地点就是教堂。通过利用地点法,彼得主教能凭借记忆力背诵教会法规的全文、2000条法律条文、西塞罗的200篇演讲稿和名言等,并且发展出视觉化记忆术。
在大航海时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漂洋过海,于1584年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仙花寺”,开始了其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利玛窦在肇庆住了6年)。利玛窦制作的《山海舆地全图》让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此外他还带来了西方数学、音乐等文艺复兴成果。美国学者史景迁所著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一书,就讲述了利玛窦如何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英剧《神探夏洛克》里提到的福尔摩斯“记忆宫殿”法应该就是来源于此?)
而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环球剧场里修建了记忆力辅助物(即地点),以帮助演员背诵剧本台词。环球剧场建于1599年,1613年一场大火把它夷为平地。火灾之后,剧场立即重建,莎士比亚要求建筑师修建了一些特殊地点,让演员可以把剧本中的台词、词语和思想同剧场里的地点联系起来,因此环球剧场也被称作“记忆力剧场”。这也证明了莎士比亚本人就是复杂记忆系统的倡导者。
PS:《最强大脑》看high了,找了点相关书籍翻翻。以后看到有意思的故事继续补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