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声就俗 ——读《文学回忆录》
小的时候喜欢读书,夏天的农闲时节,正是乡里、村里很多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母亲就骑着自行车从八里多外的前旗冷饮厂贩一大箱子冰棍儿,箱子里面被厚厚的棉花纱布层层裹着,隔着毒辣辣的大太阳。然后母亲骑车十多里路到各个学校的运动场边吆喝叫卖,晚上回来给我们姐弟仨带回一些用冰棍儿代换来的麻花、蜜酥,母亲也会不说话塞给我几元钱,第二天这些钱被我换回几本《少年文艺》。那时太年少无知,终究不怎么懂得母亲的辛辱与艰难。
两月前买回《文学回忆录》,泱泱两大本一千多页八十三讲四十万字。木心用他八十六年的生命,照亮文学的殿堂,读的每一个晚上和每一个清晨,让我一次次地自卑,最后再昂起头和世界和周遭和际遇和自己的丑陋与虚荣达成谅解,重新认识自己。
曾经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几度被木心渊博的学识、独到尖锐的语言震撼,时时涌起要立马付诸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那时,强烈地感受着木心对于文学、艺术乃至整个世界的挚爱。直到两月后全部读完,也读过了陈丹青的后记,原来写书评的念头被深深压了下去,心底是一种莫名的害怕与卑怯。以我这样的读书人,书中涉及浩大繁杂的作者和文学作品,十有八九未曾读过了解过,有的也许因为著名只是听说过而已。木心这五年的课,我怕是连旁听生都不够格,就这样一字一句读过了,便和先生一起走过了这五年的山川水泽,四时物华。
“你终于闪耀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这是木心最后一课的开场白,瓦莱里的诗歌。这句话反复读反复读,每次心生伤悲怜悯,是木心先生对这五年来付出的诘问,也是对当年听课的人还有我这样的读者给予的殷殷厚望。我说啊,先生,听到了,听到了。
木心一生传奇,这奇有几。一是他母亲,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逃难时候母亲教他背诵杜甫,且与鲁迅是神交至友。二是他少时熟读圣经,曾与一女孩子通信多年,后因旧约新约之纷争无缘见面。三是他七岁丧父,三次入狱,三根手指被打断,一次跳海自杀,一个美男子一辈子未婚,甘愿与艺术相依为命。四是他一生舛难坎坷,文字却绮丽透明。
2006年,木心回到了阔别半辈子的乌镇,与这个深深伤害过他的世界妥协。2010年我曾经到过一次乌镇,细雨之中撑伞游走在每一条青石板上,曾经循着琴声看见一位须发老者在半开半掩的木窗前弹奏一曲《十面埋伏》。未曾想到,先生也许就在隔壁画画读书。离开之后再次回忆,想像先生的呼吸就在那扇窗子的周围。木心为文,一见中国风骨,二见世界观念。据说先生可以一日七千字新鲜出炉,而他的书,在大陆并不为人所知。出国前的很多作品在文革时付之一炬,国外的作品大都在台湾偶尔见诸报端,其余大部分作品都是手稿,直到他去世后,才陆续出版了他的作品,国内读者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木心。
他一辈子低敛内忍,不喧嚣也不愿意在公众视野出声,如他自己说,他本来就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反正都是误解,就像他说到的释迦牟尼也时常被误解一样。很多人很多事儿,一出声,就俗了。
书中夹杂着木心19岁、30岁和64岁的照片,年轻时,一脸阳光灿烂,有那个年代的时尚感,但是眼神里透着苍凉忧郁,我心里一惊。这样的人,一生注定坎坷。年少时,上面的五个兄长相继夭折,家里为他备齐了法号、袈裟、芒鞋,差点出家当了和尚,最后逃了出来。他这一生解衣磅礴,从富家少爷到三次入狱到远走异国他乡,最后又回归家乡乌镇。终老时,只有弟子和读者侍奉陪伴着他最后的日子。晚年,有慕名者前来拜谒,只是徘徊在屋外,也不敢惊扰先生。他的一辈子,真正应了他最喜欢福楼拜的那句话,“艺术广大至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文学课开在彼岸纽约,先是陈丹青一人结识木心神聊,后推荐几位画界好友加入神聊队伍,几年下来,他们几个不忍独享木心这个人,怂恿木心讲几节课。就这样,几个人,一张罗,这课就开讲了。开始准备只讲一段时间,不曾想,一讲就五年,像是海绵掉进了汪洋大海一般。就这样,一块小黑板随着他们迁徙了整个的纽约杰克逊高地的几个寓所,最后这块黑板和这本书成了木心五年付出的纪念。当时,华人圈子里也有质疑的声音,木心说: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赞赏,就像那么一回事儿了,否则太冷清。
木心讲文学史,实则在讲他60年的人生哲学。他偏喜老子,推崇屈原,他评价中国古典文学,“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国外作者,他最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尔扎克。书中,他爱憎分明,时常在文学之外跳出一段看似幽默诙谐实则洞悉人性世界万物的话语来,只等不分长幼的看客被文字激了个战栗,醒来了似的。他的哲学感已经无处不在,融入画画、读书、写作、生活中。他以一个艺术家丰沛的感受力让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一起飞舞,旋转,达到人生的均衡,均衡之外,便是一个字,悟。晚年他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想了想又加上一句,“三不知去原谅谁”。r> 这本讲义,木心参考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家、翻译家郑振铎编译的《文学大纲》。付梓这本讲义,生前木心一直未应,他是那样清高,决不愿出版此书,只因认为并非他原创,后在乌镇昭明书院的木心悼思会上,应读者要求,才有了我所看到的这本书。也得后面加一句,木心讲诉,算木心思想的延续和闪耀,也是木心之所以为木心的渊源。
陈丹青后记中说: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不断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发出诘问,处处辩难,又一再一再赞赏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和体恤,洞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那么多的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是的,读一遍下来,大汗淋漓地痛快,他手下的兵兵将将不过是黑的墨水白的纸片,从古到今,一字排开,不在乎姓甚名谁,互相簇拥渐生温情,他喜爱的憎恶的一目了然,多么直率可爱的一老头子。
掩卷后,那么多的字那么多的人一下子汹涌过来又一下子散淡下去,穿过人群仿佛看见先生坐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长条椅子上,一顶黑色礼帽,一袭黑色风衣,目光笃定,伸向远方。
两月前买回《文学回忆录》,泱泱两大本一千多页八十三讲四十万字。木心用他八十六年的生命,照亮文学的殿堂,读的每一个晚上和每一个清晨,让我一次次地自卑,最后再昂起头和世界和周遭和际遇和自己的丑陋与虚荣达成谅解,重新认识自己。
曾经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几度被木心渊博的学识、独到尖锐的语言震撼,时时涌起要立马付诸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那时,强烈地感受着木心对于文学、艺术乃至整个世界的挚爱。直到两月后全部读完,也读过了陈丹青的后记,原来写书评的念头被深深压了下去,心底是一种莫名的害怕与卑怯。以我这样的读书人,书中涉及浩大繁杂的作者和文学作品,十有八九未曾读过了解过,有的也许因为著名只是听说过而已。木心这五年的课,我怕是连旁听生都不够格,就这样一字一句读过了,便和先生一起走过了这五年的山川水泽,四时物华。
“你终于闪耀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这是木心最后一课的开场白,瓦莱里的诗歌。这句话反复读反复读,每次心生伤悲怜悯,是木心先生对这五年来付出的诘问,也是对当年听课的人还有我这样的读者给予的殷殷厚望。我说啊,先生,听到了,听到了。
木心一生传奇,这奇有几。一是他母亲,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逃难时候母亲教他背诵杜甫,且与鲁迅是神交至友。二是他少时熟读圣经,曾与一女孩子通信多年,后因旧约新约之纷争无缘见面。三是他七岁丧父,三次入狱,三根手指被打断,一次跳海自杀,一个美男子一辈子未婚,甘愿与艺术相依为命。四是他一生舛难坎坷,文字却绮丽透明。
2006年,木心回到了阔别半辈子的乌镇,与这个深深伤害过他的世界妥协。2010年我曾经到过一次乌镇,细雨之中撑伞游走在每一条青石板上,曾经循着琴声看见一位须发老者在半开半掩的木窗前弹奏一曲《十面埋伏》。未曾想到,先生也许就在隔壁画画读书。离开之后再次回忆,想像先生的呼吸就在那扇窗子的周围。木心为文,一见中国风骨,二见世界观念。据说先生可以一日七千字新鲜出炉,而他的书,在大陆并不为人所知。出国前的很多作品在文革时付之一炬,国外的作品大都在台湾偶尔见诸报端,其余大部分作品都是手稿,直到他去世后,才陆续出版了他的作品,国内读者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木心。
他一辈子低敛内忍,不喧嚣也不愿意在公众视野出声,如他自己说,他本来就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反正都是误解,就像他说到的释迦牟尼也时常被误解一样。很多人很多事儿,一出声,就俗了。
书中夹杂着木心19岁、30岁和64岁的照片,年轻时,一脸阳光灿烂,有那个年代的时尚感,但是眼神里透着苍凉忧郁,我心里一惊。这样的人,一生注定坎坷。年少时,上面的五个兄长相继夭折,家里为他备齐了法号、袈裟、芒鞋,差点出家当了和尚,最后逃了出来。他这一生解衣磅礴,从富家少爷到三次入狱到远走异国他乡,最后又回归家乡乌镇。终老时,只有弟子和读者侍奉陪伴着他最后的日子。晚年,有慕名者前来拜谒,只是徘徊在屋外,也不敢惊扰先生。他的一辈子,真正应了他最喜欢福楼拜的那句话,“艺术广大至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文学课开在彼岸纽约,先是陈丹青一人结识木心神聊,后推荐几位画界好友加入神聊队伍,几年下来,他们几个不忍独享木心这个人,怂恿木心讲几节课。就这样,几个人,一张罗,这课就开讲了。开始准备只讲一段时间,不曾想,一讲就五年,像是海绵掉进了汪洋大海一般。就这样,一块小黑板随着他们迁徙了整个的纽约杰克逊高地的几个寓所,最后这块黑板和这本书成了木心五年付出的纪念。当时,华人圈子里也有质疑的声音,木心说: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赞赏,就像那么一回事儿了,否则太冷清。
木心讲文学史,实则在讲他60年的人生哲学。他偏喜老子,推崇屈原,他评价中国古典文学,“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国外作者,他最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尔扎克。书中,他爱憎分明,时常在文学之外跳出一段看似幽默诙谐实则洞悉人性世界万物的话语来,只等不分长幼的看客被文字激了个战栗,醒来了似的。他的哲学感已经无处不在,融入画画、读书、写作、生活中。他以一个艺术家丰沛的感受力让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一起飞舞,旋转,达到人生的均衡,均衡之外,便是一个字,悟。晚年他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想了想又加上一句,“三不知去原谅谁”。r> 这本讲义,木心参考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家、翻译家郑振铎编译的《文学大纲》。付梓这本讲义,生前木心一直未应,他是那样清高,决不愿出版此书,只因认为并非他原创,后在乌镇昭明书院的木心悼思会上,应读者要求,才有了我所看到的这本书。也得后面加一句,木心讲诉,算木心思想的延续和闪耀,也是木心之所以为木心的渊源。
陈丹青后记中说: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不断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发出诘问,处处辩难,又一再一再赞赏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和体恤,洞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那么多的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是的,读一遍下来,大汗淋漓地痛快,他手下的兵兵将将不过是黑的墨水白的纸片,从古到今,一字排开,不在乎姓甚名谁,互相簇拥渐生温情,他喜爱的憎恶的一目了然,多么直率可爱的一老头子。
掩卷后,那么多的字那么多的人一下子汹涌过来又一下子散淡下去,穿过人群仿佛看见先生坐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长条椅子上,一顶黑色礼帽,一袭黑色风衣,目光笃定,伸向远方。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