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
很多时候人是很无聊的。尤其忙碌过后的喘息间隙,除了频繁的推送网易云音乐分享到豆瓣微博朋友圈QQ空间这种全方位轰炸的事情,或者捡起没看完的新书躲马桶蹲几十页,能做的有趣的或者打发时间的事情还有不少,说不出口的就不说了,就说说说的出口的,比如观察。
其实观察这词儿吧,有点文绉绉你知道么,由于某些专家学者的形象建设欠妥,媒体的角色塑造定位,大众的习惯性思维,这词儿让人想起来很多形象,比如梁文道在锵锵三人行里习惯性地仰坐在椅子上,手托着下巴歪着嘴眯着黑边框后面的眼睛,瞄着节目嘉宾比如孟广美啊,竹幼婷啊,等等的。。。大腿,当然,这也是领会对方肢体语言的一部分啦,要文明,不要污。喝口水。扯远了,其实呢,就是这么一个挺典型的形象,它让人觉得吧,倍儿严肃,倍儿正经,似乎这样的人的目光能够穿透一切,包括你的黑发,黑蕾丝,黑幕,黑盒,一切不透明的东西,一切本质外的包裹,一切内核外的外壳。当然你要是见到这样的人,斗胆上前问一句,你看什么呢?没准儿对方会突然惊醒,与你娓娓道来,也没准儿对方会突然惊醒——您粉碎了一个白日梦;当然,在东北特别东北城乡结合部就别这么问了,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就是纯找削。。。
其实前面嘚吧嘚吧这么多,把一件简单的事儿说复杂了。观察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进行的,区别在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无意识的观察是出于生物性 本能,而有意识的观察则是出于人的社会性 本能。就说中午下班出去吃饭回来遛弯儿跟楼底下找个阴凉往那一矗,略有自持地端详,不对,打量身边走过的人,甭管认识不认识,认识的打个招呼,不认识的最好。如果偶然一天两天站那儿消食,也许看不出个什么来。但如果天天这么往那一矗,好家伙,定时定点限时人肉地标啊,那么着,注意看每个人从楼里出来的表情,吃饭回来的神态,接电话时的肢体动作,试着去联想TA刚遇到了什么,饭好不好吃是不是饭气攻心,工作是不是特别忙。如果换一个观察的地点,比方说,人流密集的地方,地铁站,机场候机厅,火车站候车室,商场进出口,电影院等候区,ATM附近,餐馆,咖啡馆,宾馆/酒店门口特别是前台,等等等等,只要你舍得花上挤出来的几分钟,去站或坐一会,看看周围的人,会发现自己仿佛身处在一个故事会的世界,周围形形色色的故事,没有开局,没有结局,故事如同影视作品未经剪辑的片段,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观察人和事的谜一样的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一些可以被注意或描述出来的规律性,甚至一些值得借鉴,学习的片段。今天在参加起点学园(我觉得学园更适合,就不用学院),对,起点学园的产品经理培训营课程的时候,老师提到了一句话,人人都是一个产品,大致意思这样吧。我觉得很棒,甚至于可以这么来描述,所有能被时间度量的事物,都是一个产品。从广义的角度看,产品的创造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或者众生。为什么要扯到产品?从人说起。
人的生命周期很长,其起点并不能单纯从爬出母体算起,而应当从爸爸妈妈动了那份心思开始算起;其终点也并不能单纯以心脏停止跳动为准。如果把人视作一个产品,这件产品的存续要从立意,也就是爹妈来一发开始算,他们从那时起,就开始了许多的角色扮演,既有创造者,维护者,管理者,也有观察者的身份。可以说,从我们还是液态开始,我们就被注视着,观察着,看我们是不是够幸运在游泳比赛拿第一,看我们能不能顺利地从黑暗走入光明,看我们如何一点点变大,变胖,变瘦,变美,变丑,变聪明,变傻逼,变成他们期望的人或他们意想不到的人,变成我们,变成他们。。。成长的曲线,如同任何一个生命周期一般,起落兴衰缺一不可。即便心脏停止了跳动,即便作为生命主体停止了对世人,世界的观察,而作为被观察对象的死去的我们,依然存续在其他受到我们影响的人的观察视野中,只是有的人活得更久,有的人活得更短暂,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也取决于世界的变化趋向对每个个体的影响。
观察自己,观察别人,观察熟人,观察生人,观察流浪猫,观察冻死狗,观察心脏依然跳动的肉体,观察精神仍旧鲜活的灵魂。就像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中瓦尔特常说的那句话: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其实观察这词儿吧,有点文绉绉你知道么,由于某些专家学者的形象建设欠妥,媒体的角色塑造定位,大众的习惯性思维,这词儿让人想起来很多形象,比如梁文道在锵锵三人行里习惯性地仰坐在椅子上,手托着下巴歪着嘴眯着黑边框后面的眼睛,瞄着节目嘉宾比如孟广美啊,竹幼婷啊,等等的。。。大腿,当然,这也是领会对方肢体语言的一部分啦,要文明,不要污。喝口水。扯远了,其实呢,就是这么一个挺典型的形象,它让人觉得吧,倍儿严肃,倍儿正经,似乎这样的人的目光能够穿透一切,包括你的黑发,黑蕾丝,黑幕,黑盒,一切不透明的东西,一切本质外的包裹,一切内核外的外壳。当然你要是见到这样的人,斗胆上前问一句,你看什么呢?没准儿对方会突然惊醒,与你娓娓道来,也没准儿对方会突然惊醒——您粉碎了一个白日梦;当然,在东北特别东北城乡结合部就别这么问了,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就是纯找削。。。
其实前面嘚吧嘚吧这么多,把一件简单的事儿说复杂了。观察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进行的,区别在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无意识的观察是出于生物性 本能,而有意识的观察则是出于人的社会性 本能。就说中午下班出去吃饭回来遛弯儿跟楼底下找个阴凉往那一矗,略有自持地端详,不对,打量身边走过的人,甭管认识不认识,认识的打个招呼,不认识的最好。如果偶然一天两天站那儿消食,也许看不出个什么来。但如果天天这么往那一矗,好家伙,定时定点限时人肉地标啊,那么着,注意看每个人从楼里出来的表情,吃饭回来的神态,接电话时的肢体动作,试着去联想TA刚遇到了什么,饭好不好吃是不是饭气攻心,工作是不是特别忙。如果换一个观察的地点,比方说,人流密集的地方,地铁站,机场候机厅,火车站候车室,商场进出口,电影院等候区,ATM附近,餐馆,咖啡馆,宾馆/酒店门口特别是前台,等等等等,只要你舍得花上挤出来的几分钟,去站或坐一会,看看周围的人,会发现自己仿佛身处在一个故事会的世界,周围形形色色的故事,没有开局,没有结局,故事如同影视作品未经剪辑的片段,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观察人和事的谜一样的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一些可以被注意或描述出来的规律性,甚至一些值得借鉴,学习的片段。今天在参加起点学园(我觉得学园更适合,就不用学院),对,起点学园的产品经理培训营课程的时候,老师提到了一句话,人人都是一个产品,大致意思这样吧。我觉得很棒,甚至于可以这么来描述,所有能被时间度量的事物,都是一个产品。从广义的角度看,产品的创造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或者众生。为什么要扯到产品?从人说起。
人的生命周期很长,其起点并不能单纯从爬出母体算起,而应当从爸爸妈妈动了那份心思开始算起;其终点也并不能单纯以心脏停止跳动为准。如果把人视作一个产品,这件产品的存续要从立意,也就是爹妈来一发开始算,他们从那时起,就开始了许多的角色扮演,既有创造者,维护者,管理者,也有观察者的身份。可以说,从我们还是液态开始,我们就被注视着,观察着,看我们是不是够幸运在游泳比赛拿第一,看我们能不能顺利地从黑暗走入光明,看我们如何一点点变大,变胖,变瘦,变美,变丑,变聪明,变傻逼,变成他们期望的人或他们意想不到的人,变成我们,变成他们。。。成长的曲线,如同任何一个生命周期一般,起落兴衰缺一不可。即便心脏停止了跳动,即便作为生命主体停止了对世人,世界的观察,而作为被观察对象的死去的我们,依然存续在其他受到我们影响的人的观察视野中,只是有的人活得更久,有的人活得更短暂,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也取决于世界的变化趋向对每个个体的影响。
观察自己,观察别人,观察熟人,观察生人,观察流浪猫,观察冻死狗,观察心脏依然跳动的肉体,观察精神仍旧鲜活的灵魂。就像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中瓦尔特常说的那句话: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