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沙之舞者
【采访稿24】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胡水另寻蹊径,用沙画演绎了消费者维权十大案例,多家电视媒体实时报道,颇受好评。屏幕里的她,神采飞扬,优雅美丽,沙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她的手下变幻一张又一张画面,令人应接不暇。
屏幕外的她,工作起来犹如拼命三郎一般,即使生病也从不耽误进程。
整个三月,胡水几乎每一天都在忙碌。每周的沙画手工课,各路记者的采访,沙画展示活动,几乎把她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这也导致我们约了几次采访都不得不延后。她在电话里歉意满满,常把我叫做“妹妹”,深夜,还不忘和我商量时间的安排。
作为“陕西沙画第一人”,从09年都今天,她一个人磕磕绊绊的走来,忙碌早已是常态,而忙碌的背后,生活的捶打磨砺却远不止于此。
1.
西安美术学院现在仍设有胡水的创业实践基地。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她,当年在学校特立独行,从不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喜欢被限制。”国画讲究格局版式和意境经营,她不擅长,其中的工笔画更是她最头疼的。她越画越怀疑自己,大四的时候,她索性旷课、逃学,就在她放弃画画,画画也将放弃她的时候,一个老师的出现,将她拉回一城。
这位老师来是上海分院的院长,无意间看到了她画的一组融合了皮影、剪纸、怪兽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国画作品,他很喜欢,提议给胡水办个人展,这也是同届学生,第一次有办展的机会。“我当时惊呆了。”她说。三十多张画,逼仄的图书馆,略略紧张的、生疏的胡水,来往驻足观看的学生老师,胡水第一体会到自己在艺术上或许还留有一丝叫做“天赋”的东西。
“我非常感谢那个老师。”胡水将此事视作一个转折点,“是他让我重拾了信心。”而在她开始回归艺术这条“正道”的时候,一切却没有像她想象的那么顺利——她参加了一个国画比赛,成绩是班里最后一名。“现实给了我一个狠狠的巴掌。”她一字一顿的说。她备受打击,哭着找到老师,问他为什么。老师没有说话。
后来,她终于明白,成败的原因都取决于一些灰色的社会规则,并不是单纯的依照画技,这让她看开了许多,纵使这已是多年之后的幡然醒悟——好在那个时候,她已经不再画国画了。
毕业之后,那一年美院的毕业生“销声匿迹”,大部分人选择了转行,剩下的人继续考研,而胡水像固执的小兽闷头创入社会,只给自己定了两个原则:一、永远做和艺术相关的事情;二、绝不给别人打工。恰逢有朋友推荐了沙画,这种表演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马上引起了她的兴趣。没有前辈领路,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她开始自学的道路。对着电脑跟着国外大师自学。
没有沙子,她从楼下的工地筛出来沙子,自己洗干净,炒干,晾干;没有沙盘,她拆了家里废旧的门,自己手工做了一个“沙盘”。万事开头难,一个漏沙子的小动作,一个空心太阳,她独自对着电脑快进后退,琢磨好久。那些日子,她近乎疯狂的学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一米七的个子,只有干巴巴的九十斤——“我已经失败过一次了。”那时的她仍没有从大四那场挫败中回过神来,“只能坚持下去。”
一开始她为自己做推广,连话都说不利索。她录制了绘画视频,剪辑、配乐、后期,全部自己一个人来。她拿着碟一家一家的往广告公司跑,“我是本土的沙画师。”“好的知道了。”然后,就再没了后文。她每天早晨八点准时起床,对着电话本兴致勃勃地给每一家媒体打电话,越打,手中的话筒越沉重。
2010年世界杯的时候,陕西体育频道,一位嘉宾的缺席给了胡水一个机会,她替补上场,用沙画现场演绎体育明星的卡通像,第一次,胡水和她的沙画出现在大众面前。而后没多久,直播西安采访了她,央视也对她进行了上下篇的报道,事业的洪流终于顶破了闸门。她开始忙碌,应付各家媒体,活动从一个月一场到一个月十场。第一次挣到一万块时,她请所有亲戚吃了一顿饭。
“铁树开花了。”她这样形容。现在的她早已把沙画扩展成一个产业链,除了少数高质量的商演活动,她有自己的团队,也开了好几家沙画体验馆和加盟店。胡水沙画,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但她始终记得,当初在广告公司的高楼林立下,她拿着自己的作品,却迷茫的不知去向何处的时候。
2.
胡水性格很直爽,什么都敢说,爱憎分明,是典型的陕西女娃。
四岁时候,她被送到宁夏,整整六年在亲戚家度过,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疼爱,也没有快乐的童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和低声下气,严重的爱的缺失,也逼迫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精神寄托”。
她今天这么拼命也不是没有理由。小时候的颠沛流离让她早早明白了钱的意义——“如果当时有钱,我的母亲也不会抛下我。”初中,她终于回到母亲身边,母亲变得苍老,没有人在意她这几年是这么过的。这样一直活在亲人、朋友的忽略和排挤之下,她几乎从来没有自己的位置。
大学时她喜欢摇滚,金属,画大浓妆,没有朋友。本来就是叛逆张狂的性格,大学四年的时间,国画又将她蜷缩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让她变得压抑而内向。“我整个人是拧巴的。”那时的她即矛盾又痛苦。而现在,她穿着一条绿色的裙子坐在沙发上,淡妆,黑色的长发垂在两边,手上戴着很多佛珠手串。很难把当年那个“拧巴”的胡水套在面前这个平和的人身上。
“爱本无常。”她笑着解释了一切。
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她早已从“看透”过度到“看淡”——“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我也无法成为今天的我。”她说。长大后,胡水说,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靠自己”,她拼命工作,努力赚钱,那些伤害过她的过去反而成为她成功的助力。“感恩”是她说过的最多的词。
“如果人生顺风顺水,我在可能是办公室里普通的上班一族,那太可怕了。”她坚守了自己毕业后的诺言。现在的她,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弥补了和家人分离的那段时光。“大学生自主创业”、“陕西沙画第一人”、“美女沙画师”……这些闪亮的标签下,依然是一颗孩子一样的,纯粹的心。
也许是童年那段经历,让现在的她格外关注公益。她参与了很多公益组织,也打算将沙画用于治疗自闭症儿童。以后,她还将成立“少儿沙画协会”,她想让沙画除了作为艺术展示的形式之外,变得更有意义。
对未来,她充满野心;对艺术,她坚守初心。胡水很幸运地爱上了沙画,所以那些过往的一切都有了宣泄的出口,也变成了她强大的理由。“沙画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她说,“以后不管‘胡水’沙画还是‘山水’沙画,只要沙画存在,给别人带来价值,就足够了。”
我相信,有生命力的沙子,将永远在她手下,翩翩起舞。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胡水另寻蹊径,用沙画演绎了消费者维权十大案例,多家电视媒体实时报道,颇受好评。屏幕里的她,神采飞扬,优雅美丽,沙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她的手下变幻一张又一张画面,令人应接不暇。
屏幕外的她,工作起来犹如拼命三郎一般,即使生病也从不耽误进程。
整个三月,胡水几乎每一天都在忙碌。每周的沙画手工课,各路记者的采访,沙画展示活动,几乎把她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这也导致我们约了几次采访都不得不延后。她在电话里歉意满满,常把我叫做“妹妹”,深夜,还不忘和我商量时间的安排。
作为“陕西沙画第一人”,从09年都今天,她一个人磕磕绊绊的走来,忙碌早已是常态,而忙碌的背后,生活的捶打磨砺却远不止于此。
1.
西安美术学院现在仍设有胡水的创业实践基地。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她,当年在学校特立独行,从不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喜欢被限制。”国画讲究格局版式和意境经营,她不擅长,其中的工笔画更是她最头疼的。她越画越怀疑自己,大四的时候,她索性旷课、逃学,就在她放弃画画,画画也将放弃她的时候,一个老师的出现,将她拉回一城。
这位老师来是上海分院的院长,无意间看到了她画的一组融合了皮影、剪纸、怪兽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国画作品,他很喜欢,提议给胡水办个人展,这也是同届学生,第一次有办展的机会。“我当时惊呆了。”她说。三十多张画,逼仄的图书馆,略略紧张的、生疏的胡水,来往驻足观看的学生老师,胡水第一体会到自己在艺术上或许还留有一丝叫做“天赋”的东西。
“我非常感谢那个老师。”胡水将此事视作一个转折点,“是他让我重拾了信心。”而在她开始回归艺术这条“正道”的时候,一切却没有像她想象的那么顺利——她参加了一个国画比赛,成绩是班里最后一名。“现实给了我一个狠狠的巴掌。”她一字一顿的说。她备受打击,哭着找到老师,问他为什么。老师没有说话。
后来,她终于明白,成败的原因都取决于一些灰色的社会规则,并不是单纯的依照画技,这让她看开了许多,纵使这已是多年之后的幡然醒悟——好在那个时候,她已经不再画国画了。
毕业之后,那一年美院的毕业生“销声匿迹”,大部分人选择了转行,剩下的人继续考研,而胡水像固执的小兽闷头创入社会,只给自己定了两个原则:一、永远做和艺术相关的事情;二、绝不给别人打工。恰逢有朋友推荐了沙画,这种表演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马上引起了她的兴趣。没有前辈领路,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她开始自学的道路。对着电脑跟着国外大师自学。
没有沙子,她从楼下的工地筛出来沙子,自己洗干净,炒干,晾干;没有沙盘,她拆了家里废旧的门,自己手工做了一个“沙盘”。万事开头难,一个漏沙子的小动作,一个空心太阳,她独自对着电脑快进后退,琢磨好久。那些日子,她近乎疯狂的学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一米七的个子,只有干巴巴的九十斤——“我已经失败过一次了。”那时的她仍没有从大四那场挫败中回过神来,“只能坚持下去。”
一开始她为自己做推广,连话都说不利索。她录制了绘画视频,剪辑、配乐、后期,全部自己一个人来。她拿着碟一家一家的往广告公司跑,“我是本土的沙画师。”“好的知道了。”然后,就再没了后文。她每天早晨八点准时起床,对着电话本兴致勃勃地给每一家媒体打电话,越打,手中的话筒越沉重。
2010年世界杯的时候,陕西体育频道,一位嘉宾的缺席给了胡水一个机会,她替补上场,用沙画现场演绎体育明星的卡通像,第一次,胡水和她的沙画出现在大众面前。而后没多久,直播西安采访了她,央视也对她进行了上下篇的报道,事业的洪流终于顶破了闸门。她开始忙碌,应付各家媒体,活动从一个月一场到一个月十场。第一次挣到一万块时,她请所有亲戚吃了一顿饭。
“铁树开花了。”她这样形容。现在的她早已把沙画扩展成一个产业链,除了少数高质量的商演活动,她有自己的团队,也开了好几家沙画体验馆和加盟店。胡水沙画,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但她始终记得,当初在广告公司的高楼林立下,她拿着自己的作品,却迷茫的不知去向何处的时候。
2.
胡水性格很直爽,什么都敢说,爱憎分明,是典型的陕西女娃。
四岁时候,她被送到宁夏,整整六年在亲戚家度过,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疼爱,也没有快乐的童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和低声下气,严重的爱的缺失,也逼迫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精神寄托”。
她今天这么拼命也不是没有理由。小时候的颠沛流离让她早早明白了钱的意义——“如果当时有钱,我的母亲也不会抛下我。”初中,她终于回到母亲身边,母亲变得苍老,没有人在意她这几年是这么过的。这样一直活在亲人、朋友的忽略和排挤之下,她几乎从来没有自己的位置。
大学时她喜欢摇滚,金属,画大浓妆,没有朋友。本来就是叛逆张狂的性格,大学四年的时间,国画又将她蜷缩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让她变得压抑而内向。“我整个人是拧巴的。”那时的她即矛盾又痛苦。而现在,她穿着一条绿色的裙子坐在沙发上,淡妆,黑色的长发垂在两边,手上戴着很多佛珠手串。很难把当年那个“拧巴”的胡水套在面前这个平和的人身上。
“爱本无常。”她笑着解释了一切。
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她早已从“看透”过度到“看淡”——“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我也无法成为今天的我。”她说。长大后,胡水说,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靠自己”,她拼命工作,努力赚钱,那些伤害过她的过去反而成为她成功的助力。“感恩”是她说过的最多的词。
“如果人生顺风顺水,我在可能是办公室里普通的上班一族,那太可怕了。”她坚守了自己毕业后的诺言。现在的她,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弥补了和家人分离的那段时光。“大学生自主创业”、“陕西沙画第一人”、“美女沙画师”……这些闪亮的标签下,依然是一颗孩子一样的,纯粹的心。
也许是童年那段经历,让现在的她格外关注公益。她参与了很多公益组织,也打算将沙画用于治疗自闭症儿童。以后,她还将成立“少儿沙画协会”,她想让沙画除了作为艺术展示的形式之外,变得更有意义。
对未来,她充满野心;对艺术,她坚守初心。胡水很幸运地爱上了沙画,所以那些过往的一切都有了宣泄的出口,也变成了她强大的理由。“沙画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她说,“以后不管‘胡水’沙画还是‘山水’沙画,只要沙画存在,给别人带来价值,就足够了。”
我相信,有生命力的沙子,将永远在她手下,翩翩起舞。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