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间的误会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 |
夫妻之间有多少次因为一个人误解了对方的言语和行为而起了争执呢?她在吃晚餐的时候说着一个故事,而他瞪着他的盘子;她假设他不在乎她的话,但实际上,他只是在欣赏她准备的美丽一餐。她不像往常一样跟他一起观看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反而早点上床;他假设她没有兴趣陪他,但实际上,她只是因为忙了一整天的艰难工作而累坏了。
人们大多时候没有意识到,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跟他们想象中的方式不一样。尽管你怎么尝试以某种方式向别人表达自己,但是人们往往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你。
你稍微懊恼的样子,跟你稍微关注、困惑、失望、紧张的样子,很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你那副“你说的话有点伤害了我”的面孔,也许和你那副“你说的话一点也没伤害我”的面孔极其相似。当你告诉自己“我的意图表达得很清楚”或者“他知道我的意思”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是两者皆非。
根据大量的心理研究,人是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上的吝啬鬼”。也就是说,人是懒惰的思想者。
大脑会利用两种方式来处理资料,包括关于别人的资料。这两种认知过程称为“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
第一系统会迅速、直觉、自动地处理资料。相比较于又有偏差又不完善的第一系统式思维,第二系统会以意识、理性和深思的方式处理资料。但和第一系统又自动又不费力的思维不同的是,第二系统是需要费力的。人们必须非常被激励,才会使用第二系统思维。
既然要得到准确的感觉有那么多的阻碍,那么人们要是想表达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事物,就必须怎么做呢?
要是你想解决感知的问题的话,决定成为一个良好地传达讯息的人,比期望感知者会进入感知的第二阶段,更为实用。期望别人采取那样的努力,一点也不实际。你可以想象,衡量另一个人所有可能的动机,会有多累人吗?另外,你不能控制另一个人脑子里的想法,但你可以控制你表达的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容易被评断的人——清楚地向别人传达讯息的人——最终会比那些较难解读的人更快乐,也比他们更满足于他们的人际关系、事业和生活。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感觉到被理解,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这个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感到平静,也对周围的人感到平静,因为周围的人看待他们的方式,会比较接近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