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Short
虽然片名就有一种让人觉得“一定看不懂”的感觉,但最后的想法其实特别简单,从我这种观众的角度出发,关键并不在于影片的内容,反而更取决于心态。如果是专业人士,自然对片中涉及的内容了然于胸,而一开始就认定“看不懂”的话,恐怕最后也真的难以逃出预先为自己设定的圈套。影片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在努力让观众“看懂”,除了次贷危机这件事本身值得描写的地方,影片最棒的地方就是“如何让人看懂”的方式。
不,我并不是指Margot Robbie、Anthony Bourdain或Selena Gomez的片段,那些更像是戏谑的起调节作用的小片段,让泡泡浴的Margot Robbie讲讲“泡沫”?实在要佩服这种奇思妙想。但影片其他部分的多线叙事精彩程度不输于此,多位热门明星参演,但各自的角色位置相对独立,鲜有对手戏。多个线索并进,几位主角在自身的位置上有所发现,再拼凑起整个事态,而后反衬回单一个体与之相比是多么渺小。影片的视角跟踪每个角色,像剪辑和运镜一样都充满交错变换,最终呈现整幅图景。而几个人的经历与选择,不过是寥寥的看到真相的清醒者,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充当的也并不是这个世界的英雄或救星,甚至根本无法得到确定的反派。也许全片看下来对部分细节仍然模棱两可,大局的惊人才是重点。
几个主角的故事和整个背景相比虽然都是一个小侧面,却各有亮点。Burry的阿斯伯格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了他在查明真相的时候不受周围情势和他人的影响;Baun带着脾气和团队详细调查同样展示出缜密务实的思维方式;Rickert用一种前辈和局外人的姿态指引新手,但同样也比眼前兴奋的年轻人更清楚自己的正确对其他更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不要跳舞”。整件事的最终影响还是会到人,各种各样的普通人。影片里有某种意义上的从业者众生相,但不仅仅是这样。
我曾经也定义过自己,把电影用不同的方式分成各种详细的种类,认为自己喜爱或厌恶某种类型或话题,或是觉得看得懂哪种看不懂哪种,甚至是清楚地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样的种类自己会喜欢。但实际上是,觉得好的电影,通常并不会被某种分类标准限制死。在试着放开这些条条框框,尽量去尝试一些自己从前因为不熟悉而畏惧的内容或形式的影片,反而要轻松有趣太多。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随便说说的。
20160328
不,我并不是指Margot Robbie、Anthony Bourdain或Selena Gomez的片段,那些更像是戏谑的起调节作用的小片段,让泡泡浴的Margot Robbie讲讲“泡沫”?实在要佩服这种奇思妙想。但影片其他部分的多线叙事精彩程度不输于此,多位热门明星参演,但各自的角色位置相对独立,鲜有对手戏。多个线索并进,几位主角在自身的位置上有所发现,再拼凑起整个事态,而后反衬回单一个体与之相比是多么渺小。影片的视角跟踪每个角色,像剪辑和运镜一样都充满交错变换,最终呈现整幅图景。而几个人的经历与选择,不过是寥寥的看到真相的清醒者,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充当的也并不是这个世界的英雄或救星,甚至根本无法得到确定的反派。也许全片看下来对部分细节仍然模棱两可,大局的惊人才是重点。
几个主角的故事和整个背景相比虽然都是一个小侧面,却各有亮点。Burry的阿斯伯格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了他在查明真相的时候不受周围情势和他人的影响;Baun带着脾气和团队详细调查同样展示出缜密务实的思维方式;Rickert用一种前辈和局外人的姿态指引新手,但同样也比眼前兴奋的年轻人更清楚自己的正确对其他更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不要跳舞”。整件事的最终影响还是会到人,各种各样的普通人。影片里有某种意义上的从业者众生相,但不仅仅是这样。
我曾经也定义过自己,把电影用不同的方式分成各种详细的种类,认为自己喜爱或厌恶某种类型或话题,或是觉得看得懂哪种看不懂哪种,甚至是清楚地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样的种类自己会喜欢。但实际上是,觉得好的电影,通常并不会被某种分类标准限制死。在试着放开这些条条框框,尽量去尝试一些自己从前因为不熟悉而畏惧的内容或形式的影片,反而要轻松有趣太多。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随便说说的。
20160328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