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经
。伏于思想根中,现于言语行动,不必多说,读者自知。
现在再说中国本土自己思想在文献中的根,也是六部经。因为是我们自己的,
所以只需要约略提一提。书本情况和佛典的原来情况类似。传授非一,解说多端,
影响极大,寻根实难。
一、《周易》。这是核心,是思想之体,不必远溯殷商,从东周起一直传到
如今。这是一部非常复杂而又有相当严密的程序或体系的书。有累积的层次,又
可说是一个统一体。累积上去的有同一性。思想中心能不能说是乾坤即天地的对
立统一?统一于什么?统一于人。人也就是自然。统一中的基本思想是一切有序
又有变。“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真妙!这一思想成立之后就绵绵不绝持续
下来,或隐,或显。“《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优患乎?”
(《系辞》)这话好极了,千言万语说不尽。
二、《老子》。《易》是体,《老》是用。这在两汉是不成问题的。司马迁
的父亲司马谈讲得很明白。汉文帝好“黄、老”之术。所谓汉武帝崇儒术不过是
太学中博士的专业设置,是士人的做官途径,与帝王官吏无大关系。皇帝喜欢的
照旧是神仙。《易》、《老》都是符号的书。《易》密,《老》显,所用的代码
系统不同。两者都是一条一条的竹简书,不过《易》可以有序排列,而《老》似
乎无序。两书相辅相成,是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两面,都是上供帝王下供世人用
的。如果古人不通密码,也像现在的人一样连文字都看得那么难懂,怎么能传下
来?早就亡了。古人当然也是各傲其所懂,不懂就尊为神圣。由《易》、《老》
发展出两翼:记言,记事。
三、《尚书》。西汉初的伏胜是秦朝的博士官。主要由他口传的《尚书》二
十八篇是政府原有的和增加的和构拟的档案,自然有缺失。这是甲骨钟鼎刻石以
外的官府文告集,也就是统治思想大全,是《易》、《老》的具体发展验证。这
是记言的书,包括了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还有和《易》的序列思维同类的
《禹贡》九州,《洪范》九畴、五行等等。
四、《春秋》。《公羊传》本,参照《毂梁传》本。《左传》本另案办理。
这本来是鲁国记政事的竹简书,一条一条的,依年排列,是有序的档案,是记事
的书。由《公羊传》发挥的《春秋》的事加上《尚书》的言,是秦汉思想发展《
易》、《老》的两方面。《公羊》尊王、一统、“拨乱世,反诸正”等等思想贯
串于全部中国历史。
五、《毛诗》。西汉毛亨所传本。本来不是官书,从东汉起,官定的齐、鲁、
韩三家《诗》不传,独传下《毛诗》,成为《诗经》。这是官民合一的又一传统
思想表现。《书》记言,《春秋》记事,《诗》记情。《风》是中原各国民谣和
个人创作由官府选集配乐舞的歌词。《雅》、《颂》是帝王的雅乐,专业歌手及
官吏的作品。后来天子失势,大约从东周起,中央政府便没有这种文化职能了。
所以《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这是
说,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统一的天子的“采风”(汉代又建乐府)没有了。各国
不编集诗而记自己的政事了。孟子说的绝不会是没人作诗了,没有民谣了,说的
是政府。《毛诗》的思想中心是官民一致歌颂帝王统一天下。《毛诗》的《序》
就是说明诗的政治用意。《大序》还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讽)。”这也许就是四家《诗》中《毛诗》独存之故吧?这传统一直未断。四
十年前,我们不是全国上下都是诗人,民谣铺天盖地吗?
六、《论语》。这不是官书,是孔子办私学传授礼,传授《诗》,传授《春
秋》以后,各派弟子一传再传下来的言行杂记。在汉代不显。好像与《易》、《
老》不合,其实孔、老思想之间有渊源脉络可寻。唐以后成为首要典籍。东汉郑
玄合编三种传本为一部以后有种种解说。元、明、清三朝由帝王钦定朱熹一家《
集注》独尊。为什么在佛教思想进来以前和以后《论语》地位大变?此问难答。
除思想有特色外,还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文体。书中有很多对话,不属官府,
而属民间,还不限于师徒。有一些个人思想感情活动的简要生动记录。人物性格
相当鲜明,不是道具。书中包含了最初的小说戏剧片断。不过多数仍是君臣、师
徒对话,不是地位平等的讨论,所以和前五部经一样,陈述及判断多,缺少推理
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了一些未完整表达出来的推理而不是名家的悖论。例
如有子论“本”、孔子驳冉有等等。这是古籍中稀有的,是中国式逻辑。此经的思想中心可以认为是说理。二十多年前此书还是“大批判”的对象,可见至今还是一个幌子。
以上六《经》中,《易》、《老》用的是符号语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用的是官府语言,另有一种密码本。《毛诗》用了官民间通行的带暗示性的艺术语言以配合乐舞。这对于由中原而达全国的通行语“官话”的形成有很大作用,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诵《诗》三百,使于四方。”独有《论语》与众不同,声名后起而一千多年来影响最大,甚至进入谜语、笑话。其中原因有一条是不是由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以及文体更接近外来的佛经对话?《论语》比前五经更确认个人是显然的。此点应重视
现在再说中国本土自己思想在文献中的根,也是六部经。因为是我们自己的,
所以只需要约略提一提。书本情况和佛典的原来情况类似。传授非一,解说多端,
影响极大,寻根实难。
一、《周易》。这是核心,是思想之体,不必远溯殷商,从东周起一直传到
如今。这是一部非常复杂而又有相当严密的程序或体系的书。有累积的层次,又
可说是一个统一体。累积上去的有同一性。思想中心能不能说是乾坤即天地的对
立统一?统一于什么?统一于人。人也就是自然。统一中的基本思想是一切有序
又有变。“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真妙!这一思想成立之后就绵绵不绝持续
下来,或隐,或显。“《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优患乎?”
(《系辞》)这话好极了,千言万语说不尽。
二、《老子》。《易》是体,《老》是用。这在两汉是不成问题的。司马迁
的父亲司马谈讲得很明白。汉文帝好“黄、老”之术。所谓汉武帝崇儒术不过是
太学中博士的专业设置,是士人的做官途径,与帝王官吏无大关系。皇帝喜欢的
照旧是神仙。《易》、《老》都是符号的书。《易》密,《老》显,所用的代码
系统不同。两者都是一条一条的竹简书,不过《易》可以有序排列,而《老》似
乎无序。两书相辅相成,是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两面,都是上供帝王下供世人用
的。如果古人不通密码,也像现在的人一样连文字都看得那么难懂,怎么能传下
来?早就亡了。古人当然也是各傲其所懂,不懂就尊为神圣。由《易》、《老》
发展出两翼:记言,记事。
三、《尚书》。西汉初的伏胜是秦朝的博士官。主要由他口传的《尚书》二
十八篇是政府原有的和增加的和构拟的档案,自然有缺失。这是甲骨钟鼎刻石以
外的官府文告集,也就是统治思想大全,是《易》、《老》的具体发展验证。这
是记言的书,包括了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还有和《易》的序列思维同类的
《禹贡》九州,《洪范》九畴、五行等等。
四、《春秋》。《公羊传》本,参照《毂梁传》本。《左传》本另案办理。
这本来是鲁国记政事的竹简书,一条一条的,依年排列,是有序的档案,是记事
的书。由《公羊传》发挥的《春秋》的事加上《尚书》的言,是秦汉思想发展《
易》、《老》的两方面。《公羊》尊王、一统、“拨乱世,反诸正”等等思想贯
串于全部中国历史。
五、《毛诗》。西汉毛亨所传本。本来不是官书,从东汉起,官定的齐、鲁、
韩三家《诗》不传,独传下《毛诗》,成为《诗经》。这是官民合一的又一传统
思想表现。《书》记言,《春秋》记事,《诗》记情。《风》是中原各国民谣和
个人创作由官府选集配乐舞的歌词。《雅》、《颂》是帝王的雅乐,专业歌手及
官吏的作品。后来天子失势,大约从东周起,中央政府便没有这种文化职能了。
所以《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这是
说,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统一的天子的“采风”(汉代又建乐府)没有了。各国
不编集诗而记自己的政事了。孟子说的绝不会是没人作诗了,没有民谣了,说的
是政府。《毛诗》的思想中心是官民一致歌颂帝王统一天下。《毛诗》的《序》
就是说明诗的政治用意。《大序》还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讽)。”这也许就是四家《诗》中《毛诗》独存之故吧?这传统一直未断。四
十年前,我们不是全国上下都是诗人,民谣铺天盖地吗?
六、《论语》。这不是官书,是孔子办私学传授礼,传授《诗》,传授《春
秋》以后,各派弟子一传再传下来的言行杂记。在汉代不显。好像与《易》、《
老》不合,其实孔、老思想之间有渊源脉络可寻。唐以后成为首要典籍。东汉郑
玄合编三种传本为一部以后有种种解说。元、明、清三朝由帝王钦定朱熹一家《
集注》独尊。为什么在佛教思想进来以前和以后《论语》地位大变?此问难答。
除思想有特色外,还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文体。书中有很多对话,不属官府,
而属民间,还不限于师徒。有一些个人思想感情活动的简要生动记录。人物性格
相当鲜明,不是道具。书中包含了最初的小说戏剧片断。不过多数仍是君臣、师
徒对话,不是地位平等的讨论,所以和前五部经一样,陈述及判断多,缺少推理
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了一些未完整表达出来的推理而不是名家的悖论。例
如有子论“本”、孔子驳冉有等等。这是古籍中稀有的,是中国式逻辑。此经的思想中心可以认为是说理。二十多年前此书还是“大批判”的对象,可见至今还是一个幌子。
以上六《经》中,《易》、《老》用的是符号语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用的是官府语言,另有一种密码本。《毛诗》用了官民间通行的带暗示性的艺术语言以配合乐舞。这对于由中原而达全国的通行语“官话”的形成有很大作用,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诵《诗》三百,使于四方。”独有《论语》与众不同,声名后起而一千多年来影响最大,甚至进入谜语、笑话。其中原因有一条是不是由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以及文体更接近外来的佛经对话?《论语》比前五经更确认个人是显然的。此点应重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